龙兴华夏-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来也怪,那哥几个就好象中了邪一样。一见了那姓林的小子,就全招了,好似身不由已一般。”报信的人有些沮丧的说道,“老大怀疑,可能这小子会摄魂术一样的妖法……”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胡雪岩想起陈婉对林义哲爱得死心塌地的样子,不由得咬了咬牙。
“老大说了,事儿办砸了,只能怪自己无能,现在既然在官府面前露了馅儿,只好躲了,老大特意要我跑一趟,知会老爷一声。”来人说着,取过桌子上的一个茶壶,仰着头“咕咚咕咚”的连灌了几口,然后将茶壶放到桌子上,用袖口擦了擦嘴,“话儿传到了,我这就走了,老爷,您多保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来日再见。”
“多谢了。”胡雪岩感动不已,起身亲自相送到大门,并吩咐帐房取来了一包银钱,送给来人,来人也不推辞,将包裹束身背好,和胡雪岩拱手告辞,便飞身上马,一路绝尘而去。
胡雪岩回到了客厅,想起这一次自认为万无一失,却不料又失了手,不由得气恨连连,他一时间心乱如麻,在屋子里转悠了半天,还是想不出办法来,
此时胡雪岩的早起已经被人报给了罗翠环,罗翠环来到了客厅,看到胡雪岩忧急彷徨的样子,便上前细问究竟,胡雪岩将他暗中安排人借鸦税之名煽动乡民闹事冲击船政衙署结果又让林义哲给揭破了的事儿说了一遍。
“如今人大部分都给抓了,还招了供画了押,这事儿怕是要麻烦。”胡雪岩显得很是着急,“煽惑人众冲击衙署可是重罪,沈葆桢定会上奏朝廷的。一旦朝廷追究起来……”
“老爷勿慌,这事儿说好办也好办,还是象之前那样,给他来个查无实据。”罗翠环说道,“凡是和福州那边儿有关联的人,都先让他们躲躲,等风头过了再说。朝廷问起,老爷就是一个‘不知道’。至于那些人招了供画了押,老爷可说他们是诬陷,官府也没话说。”
“也只能如此了。”胡雪岩叹了口气,重重的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老爷勿忧,不是还有左公嘛。”罗翠环安慰他道,“老爷以前遇到这种事儿,左公哪一次不上折子帮老爷说话,朝廷最后还不都是不了了之?众人皆知老爷是左公的钱袋子,左公的面子,朝廷能不给么?”
“也是。”听了罗翠环说的有理,胡雪岩想起之前的几次受劾都化险为夷,心下稍安,“这一次,还是得靠左公帮着咱们过这一关。”
“这一次又是这姓林的小子坏的事,我是真不甘心!唉!”胡雪岩想起自己又一次栽在了林义哲的手里,一拳重重擂在了桌子上,恨恨的道。
北京,紫禁城,养心殿,西暖阁。
案几上的金珐琅薰炉正冒着袅袅香烟,阁子内满是幽静详和之意,慈禧太后端座在那里,正教着同治皇帝批阅着当日的奏折。
慈禧太后一边批阅着奏折,一边给同治皇帝做着讲解。
阅完的奏折,同治皇帝依照母亲的意思,在上面用朱笔批写,虽然多数都是类似“知道了”这样的简单字句,但看到皇帝批的很是认真,让慈禧太后今天的心情还算不错。
批完的奏折,同治皇帝小心的放在了一边,然后等母亲批阅下一个,但是这一会儿,他却发现,母亲在看到手上的这份奏折之后,神情一下子变得异常专注。
慈禧太后将奏折平放在了桌面上,同治皇帝从她身旁向奏折望了一眼,他看到了奏折上“为煽惑乡民、聚众冲击船政衙署事、并请旨将闽浙候补道胡光墉交部严加议处、恭折仰祈圣鉴事”的字样。
“……该员性近浮滑,又多狡谋,稍不如其意者,便思为睚眦之计。臣因念其有微才,且年力正强,每于优容之中,时加训饬,冀其悔悟。不料其屡训不悛,竟心生怨恨,数有违犯。……其纵奴行凶,殴伤老者,激惹民愤,为臣罢去后,便怀恨在心。又借洋药税一项构煽乡民,冲击衙署,意图报复。……此次煽惑乡民冲击船政衙署,非臣等处置得法,劝退乡民,船政必有大损。……其心性刻毒如此,竟不惜毁公器以泄私怨……”
“臣窃念船政甫有起色,皆在简拔贤能,而左宗棠不辨贤愚,不查是非,依旧信任而重用之,平日处处袒护,有意迎合,遂使其胆气益壮,故有此犯上作乱之举。……现构煽之徒人赃俱获,皆已收押,犯法情事,供认不讳。……其聚众作乱,事关国家法度,绝不可姑容,臣请将胡光墉撤任查办,咨部斥革,永不叙用,以昭炯戒……谨会同福州将军兼署闽浙总督臣英桂、福建抚臣卞宝第合词恭折谨奏……”
————分割线————
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第六十六章废柴皇帝
慈禧太后注意到了同治皇帝的目光,转过头看着他,同治皇帝被那双熠熠生光的凤目吓了一大跳,不自觉的想要避开她的目光。
“皇帝看看吧。”慈禧太后将折子推到了他的面前。
同治皇帝小心地将折子看完,便一言不发的等着慈禧太后的训话。
慈禧太后等了一会儿,看到同治皇帝竟然一言不发,不由得在心里叹了口气。
“皇帝觉得,胡光墉这事儿应该怎么处置为好?”
“回额娘的话,儿子以为……”同治皇帝嗫嚅了一会儿,说道,“若是此事属实,便该当治胡道的罪,只是……”
“只是什么?”慈禧太后盯着他的脸,追问道。
“只是……此事也许别有隐情,当令有司详查,”同治皇帝注意到慈禧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由得低下了头,“也可听听胡道自个儿怎么说……”
“皇帝看清楚!这折子上说的很明白,人赃俱获,皆已收押,犯法情事,供认不讳!”慈禧太后的声音习惯性的高了起来,“而且下面是闽浙总督、福州将军,福建巡抚和船政大臣联名具奏!皇帝是想说,这些个封疆大吏,在诬陷一个候补道员么?”
“儿子糊涂!额娘息怒!”同治皇帝腿一软,差一点便要跪倒。
“折子里已经说了,是左宗棠的放纵之故,这折子明里是冲胡光墉一个候补道台去的,实则是冲着左宗棠去的!皇帝连这都看不出来么?”
“儿子糊涂!额娘息怒!”
慈禧看到同治皇帝一脸惶惑的样子,心中失望之极,刚要再出声训斥,突然看到总管太监手里托着一摞奏折快步走了进来,便收住了下面的话。
总管太监甚是机灵,觉察出了西暖阁内的气氛有些不对头,在呈上今日军机处刚刚送来的折子之后,便匆匆忙忙退了出去。
慈禧太后瞥了一眼新送上来的折子,又看了看架子上的西洋金座钟,叹了口气。
今天因为教皇帝批折子,已经耽误了不少时间。
慈禧没有再理会同治皇帝,她看到新到的折子上最上面的是左宗棠的折子,便取过来看了起来。
“……道员胡光墉素敢任事,不避嫌怨,从前在浙历办军粮军火,实为缓急可恃。咸丰十一年冬杭城垂陷,胡光墉航海运粮,兼备子药,力图援应,载至钱塘江,为重围所阻,心力俱瘁,至今言之,犹有遗憾。臣入浙以后,受任益专,卒得其力。实属深明大义不可多得之员。唯切直太过,每招人忌。……臣稔知其任事之诚,招忌之故。”
“……至臣军饷项,全赖东南各省关协接济,而催领频仍,转运艰险,多系胡光墉一手经理,遇有缺乏,胡光墉必先事筹维,借凑预解,洋款迟到,即筹借华商巨款补之,臣军倚赖尤深,人所共见。此次西征底定,核其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殊……兹就胡光墉呈报捐赈各款,合计银钱米价棉衣及水陆运解脚价,估计已在二十万内外,而捐助陕甘赈款,为数尤多,又历年指解陕甘各军营应验膏丹丸及道地药材,凡西北备觅不出者,无不应时而至,总计亦成巨款。其好义之诚、用情之挚如此……”
看完左宗棠的这道推重力保胡雪岩的折子,慈禧太后的眉头刹那间皱紧,脸上也如同罩了一层寒霜。
同治皇帝小心地看着慈禧太后,尽管面前的这个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但直到现在,他也难以猜到她的心思。
慈禧太后放下了左宗棠的折子,又拿起沈葆桢的折子看了一遍,沉吟良久之后,用朱笔在折子下面批上了“交部议处,钦此。”的字样。
数日后,官道上,一骑驿马向前飞奔,马蹄激起了道道烟尘。一番马不停蹄之后,驿卒奔入陕甘总督行辕,交卸了背上的文件之后,便又出发了。
很快,一位书办便将送来的廷寄呈到了左宗棠的面前。
左宗棠此时正看着一封书信,信是周开锡写来的,周开锡在信中以“病势危重,恐命不久”为由,委婉的拒绝了左宗棠要他来西征军行营效力的要求,正惹得左宗棠恼怒不已。
而当左宗棠看着新到的廷寄上写的对胡雪岩“着将闽浙候补道胡光墉褫夺黄马褂,降一级调用,并罚俸一年,出船政提调吴仲翔治伤银三千两”的处分时,一时呆若木鸡。
左宗棠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朝廷会做出了这样一个处分决定。
与此同时,同样的廷寄,也到达了船政衙署。
“想不到朝廷只是降了他的级,罚了他一年的薪俸了事。”林义哲叹息了一声,对徐润说道,“可惜了先生一篇锦锈文章。”
“这样其实也不错。”徐润呵呵一笑,说道,“老朽本也猜到了,会是这样的结果。”
“噢?这当中的曲折,先生说说看?”林义哲道。
“大人可知,为上者最忌臣下的,便是居功自傲,左氏总是吹捧胡某前功,朝廷早有猜忌。”徐润道,“此次沈大人联合闽省督抚将军参劾于胡,朝廷见其激惹众怒,必然得给闽省官员一个交待,而我在折中又点明是左宗棠放纵其任意胡来所致,所以他的处分是免不了的,只是轻重而已。若是左宗棠不保他胡光墉,朝廷看在其佐办西征军需的份儿上,或许不会重责,可此次左宗棠得了消息,迫不及待的上奏力保与他,反而是坐实了左宗棠放纵于他,那么重责当然也是逃不掉的了。”
“可朝廷并未重责于他啊。”林义哲说道。
“这是朝廷给左宗棠留了些面子,”徐润笑道,“其实这样的处分,也够他胡光墉受的了。降一级和罚俸一年对他胡光墉来说是不算什么,可夺了黄马褂,那便等于告诉他失了宠幸,在同乡面前大丢面子,而赔给吴大人治伤银三千两,更等于是在羞辱于他,这两项对其声名影响极大。对他这样爱面子的人,这可是比杀了他还难受的啊!”
“原来如此。”林义哲想象着此时胡雪岩接到朝廷处分后的表情,忍不住笑了起来。
“而且这一次,左宗棠力保与他,还落了这样的处分,证明朝廷对于左宗棠也不是全予信任,这一次的事便能看出,朝廷对左宗棠,已然有了戒心。”徐润又道,“待到西征结束,也是此人末途之开始。大人可拭目以待之。”
此时已近傍晚,二人正说着话,窗外远远的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林义哲和徐润起身来到窗前,看到“湄云”舰正缓缓的驶离码头。
“我忘了,今儿个是‘湄云’舰试航的日子。”徐润看了看林义哲,笑问道,“大人怎么未随舰同行?”
“姑父要我安心于‘万年清’舰之改造,说试航的时候,他在就行了。”林义哲想起了沈葆桢不顾病体非要参加新舰试航,不由得叹了口气。
1870年1月10日傍晚,船政大臣沈葆桢率领幕僚登上“湄云”舰,尽管有晕船之苦,但是沈葆桢在船政任上每有新船下水都坚持亲自参加航试,为船政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先例。披着晚霞,“湄云”舰升火起锚,航行在马江之上,夜间驻泊至马江出海口。11日黎明,“湄云”舰驶出大洋航试,测试路线与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一样,于午后返回船政。“掌舵、管轮、炮手、水手人等俱能操纵如意,船身尚称牢固,轮机亦颇轻灵”。此后的14日,日意格为了调校罗经铁差又督率“湄云”舰驶出大洋测试。经过试航,“湄云”舰顺风顺水时的航速达到了13节(逆风为11节),超过了设计航速1节,令船政官员们惊喜不已。沈葆桢随后上奏朝廷请功,相关人员都得到了朝廷的褒奖。
“湄云”舰从开工至下水总共花费十个月左右时间,较第一号轮船“万年清”的工期快捷了许多,创下一项中国自造轮船的记录。同时让人惊叹的是,无论“万年清”亦或是“湄云”,其舰员与军舰的磨合速度之快非常罕见,全无大型舰船驾驶基础的中国官兵,现在已能顺利地驾驶舰船航向大海,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而就在“湄云”舰下水当天安放龙骨开工的第三号轮船,由于上百幅肋骨早在两个月前就已经制造完毕,所以施工速度相当之快。第三号轮舰仍由船政总工程师达士博监造。沈葆桢已为新舰定名为“福星”。“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