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龙兴华夏 >

第121章

龙兴华夏-第121章

小说: 龙兴华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都是中国皇帝的卫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用好他们的武器,我听说中国人连数字都不认识,我对他们的枪法感到怀疑。”英国公使威妥玛(ThomasFrancisWade)注意到了中国士兵们的武器,笑着对身边的法国公使热福礼(LouisdeGeoffroy)说道,“我真的很替那些意大利人担心,他们得挨上多少枪才可以死去。”

“维德先生,我想你不应该怀疑美国雷明顿步枪的性能。”美国公使威廉士听到了威妥玛的话,在一旁说道,“据我所知,这些中国皇家卫队士兵所用的步枪,是李鸿章总督从美国购买的最新式的雷明顿步枪,他的江南制造总局也已经能够生产雷明顿式步枪了。”他说着,转头看了看那些中国士兵,“即使象你说的那样,那些意大利人也是不会感到多少痛苦的。”

“法兰西制造的夏赛波步枪,性能并不输于雷明顿步枪,只是因为直隶总督离北京比别的省都近,所以占了便宜。”热福礼听了美国公使的话,不甘示弱的说道,“现在,福州船政局下设的枪炮厂(指船政枪炮所)已经能够生产法国新式的夏赛波式步枪,我想很快法兰西的夏塞波步枪就将占据中国南方各省陆军的市场。”

听到热福礼和威廉士的话里似乎有炫耀法国和美国同中国在军事方面的合作的意思,威妥玛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起来。

“祝那三个可怜的意大利人好运。”威妥玛用挖苦的语气说道,“如果他们真的不能马上结束痛苦,我倒是乐意把手枪借给中国人使用。”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等几国公使听了威妥玛的话,都哈哈大笑起来。

恭亲王听到了外国公使席上传来的阵阵带有嘲讽之意的笑声,心下不由得有些恼怒,文祥注意到了他脸上的怒气,扯了扯恭亲王的衣袖,恭亲王瞪了外国公使们一眼,坐在了椅子上。

很快,三辆木轮囚车出现了,美国公使威廉士举起了望远镜,看到三名意大利人并没有戴着重枷,而是全都蹲坐在车里,神情怡然自得,不由得大感吃惊。

几名中国士兵上前打开囚车,三名意大利犯人走了下来,他们的身上没有象中国犯人常遇到的那样五花大绑,后背也没有牌子,仍然穿着西服,而且非常整洁,他们的头发和脸也都修饰过了,没有丝毫遭受虐待的痕迹,只是他们身上戴着的手铐和脚镣,以及沉重的步履,提醒着人们,他们真实的身份。

三名意大利人被带到刑柱前站好,这时一名中国官员招了招手,几位公使注意到一位身披黑袍手持十字架的大胡子神父走进了刑场,来到了意大利人的面前。

看到中国人竟然为三名意大利犯人叫了神父,为他们做临终忏悔祈祷,威廉士脸现赞许之意,而观刑的外国记者们当中则出现了一阵低低的喧嚣。一些人纷纷拿出画笔,在画板上速写起来。

第一百八十三章“法援”船坞

神父分别给三名意大利人做了祈祷,在他们亲吻完十字架后,神父面带悲戚神色的走开了,几名中国士兵上前,将三名意大利人用绳索牢牢的绑在了刑柱上。绑缚完毕后,他们便退开了,一队中国士兵上前,取下了肩上的步枪,开始在一位军官的口令下,装填起子弹来。

看到中国士兵熟练地装填着子弹,在军官的口令声中端起了枪,美国公使威廉士不由得瞟了威妥玛一眼,威妥玛则故意装作没看见,目光紧盯着刑场。

看到中国行刑队举起了枪,三名意大利人突然用意大利语高呼起来。

“马志尼万岁!”

“青年意大利万岁!”

“上帝保佑意大利!”

意大利人的口号声一遍喊毕,中国行刑队的步枪便响了起来,只见中国士兵的步枪喷出长长的白烟,三名意大利人的身上顿时迸出团团血雾,他们的身子猛地僵住了,接着痛苦地抽搐了几下,便不动了。

“他们的子弹一颗也没有浪费。”威廉士看着已经被打成了蜂窝一样的三个意大利犯人,自言自语的说着,又象是说给威妥玛听。

威廉士说的一点也不错,中国皇家行刑队这一次真正是做到了弹无虚发,每一支步枪射出的子弹,全都结结实实的招呼到了意大利犯人的身上。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一次午门行刑,带有很大的对外宣传性质,恭亲王下了严令,绝不能一击不中,犯人不能痛痛快快的死,让洋人看了笑话。神机营不敢怠慢,专门挑选精锐士卒训练。以他们今天的表现来看,这番功夫还算是没有白费。

威妥玛听了威廉士的话,脸上仍然毫无表情,可他的心里,却是暗暗恼怒不已。

此时监刑的中国官员已经上前检查过了尸体,这时一位专门请来的洋医生也上前检查了尸体,确认犯人已然身亡,几名北京的法国天主教会教徒在神父的带领下抬着担架上前,将尸体放到担架上,以白布蒙好,然后将三具尸体抬出了刑场。中国行刑队此时也收枪列队,转身跑步离场。

看到行刑结束,各国公使和记者们也纷纷离席。不久,关于午门枪决的报导便出现在了各大新闻报纸上。

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他们现在只感到扬眉吐气,认为此次将洋人明正典刑,大长了中国人的威风,伤了洋人的面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从这一天起,意味着自己国家主权的回归。

在新闻发表之后,在中国的外国人普遍认为这件事间接的破坏了西方人在中国享有的治外法权,将会导致中国本土审判权的回归。他们在痛斥意大利政府软弱无能的同时,对本国政府向中国政府的妥协也感到不满。威妥玛在后来还致信英国首相和议会,作为一名著名的扩张主义者,他坚持认为“这一特殊事件会影响在华的外国人的地位。”英国议会为此也有议员提出了质疑,为了防止议会里的反对派借机对政府进行攻击,英国首相做了措辞谨慎的回答,他强调“这只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特殊的案例,对在华外国人的活动不构成任何影响。”将这一可能出现的风波化解于无形之中。

这一事件体现出欧洲各国政府与其在华派驻的使节之间的分歧,及外交政策的纷争。抱着扩张主义的驻华使节们不想放过任何一个事件,在东亚为本国攫取更大的利益空间,而各国政府在这次事件上的态度和公使们相反,则不仅有政见上的分歧,也体现了国内的政治斗争需要。这一事件作为一个时期人们关注的焦点,曾经轰动一时。对中国来说,却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在大量的报导中,中国野蛮、落后、背信的国际形象被粉碎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温和、开明和稳健的印象。总理衙门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也使外国人对这个在中国国内颇为人诟病的机构的形象大为改观。当然,外界无法知道的是,总理衙门在这次事件当中能做出如此周密的安排,完全是那位远在欧洲的年轻的中国使臣也就是这个案件的当事人不断提醒的功劳。

福州,马尾港。

已是深秋时节,罗星山上,花木繁茂,风景宜人。一株株参天古榕,紧紧相挨,郁郁葱葱,仿佛一座绿色的城墙,环抱着巍巍古塔。沈葆桢从塔内拾阶而上,旋至塔顶,视野突然开阔,顿觉心旷神怡。他纵目四望,远观闽江两岸的风光,近看港区建设新貌,一幅幅色泽鲜明的图画,水天一色,山秀物新,一时间尽收眼底。

罗星塔为宋代所建。由于塔下山体突立水中,回澜砥柱,水势旋涡,如若“磨心”,所以也称“磨心塔”。明万历年间,罗星塔被海风推倒。天启年间,著名学者徐渤等人倡议复建。重建的石塔七层八角,高九丈,塔座直径近三丈,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塘。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铎,海风吹来,叮当作响,十分悦耳。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的门户标志,外国开来中国的船舶,每当到福州马尾外海时,远远的望见罗星塔,都会欢呼“ChinaTower(中国塔)!”。国际公认的译音(Amoy)也是福州话音。

罗星塔与马限山麓下的马礁隔水相望。这段江面的潮水,变化万千,尤其八月大潮时日,“孤舟出海门,豁然乾坤白。浪花三千尺,石马不可见”,是以明代林世壁有诗“横江渡头云水东,波回白马掳秋风。连山喷雪何如此,好似钱塘八月中”,把罗星塔的观潮,与杭州钱塘“八月中”观潮相提并论,足显奇观。

罗星塔形势险要,“重山环抱,层层锁钥,固七省形势最胜之区”。当年戚继光部下参将尹风便曾把守马尾、痛击倭寇,后来郑成功亦在北罗星塔筑堡训练水师,再到现今的船政海防,罗星塔可以说是中国海防的历史见证。

而现在,对中国海防至关重要的一项工程——青洲船坞,终于动工兴建了!

站在罗星塔塔顶的沈葆桢,远眺着万头攒动的青洲船坞工地,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

罗星塔与青洲是毗邻的两个地方。罗星原系孤立在水中的岛屿,岛屿东侧淤积成草洲,罗星因罗星塔闻名遐迩,而青洲则多不为人知。这里由泥沙淤积而成,上面青草丛生,最早被叫做“草洲”,后来转称“青洲”,这里原来仅有居民十几家,现在因为成了船坞重地,而变得异常热闹。由于船坞所在地紧靠罗星岛一侧,因而在罗星塔顶便可望见。

“这下咱们大清终于有自己的船坞了!”吴仲翔望着热闹的船坞工地,也是兴奋不已。

“这船坞能够动工,多亏了鲲宇。”沈葆桢叹道,“只盼他能平安归来才好。”

当林义哲在巴黎遇刺的消息传出后,沈葆桢惊忧交加,竟至病倒,所幸林义哲借用罗特希尔德家族的电报专线和信使,及时给陈婉报了平安,沈葆桢得知他安然无恙后这才松了一口气,而从那一天起,他便****对着岳父林则徐的画像祝祷,盼着他保护林义哲早日平安归来。

“想是不容易,这不,在法京巴黎还挨了炸。现在看来,这炸弹当是没白挨。”吴仲翔苦笑道,“鲲宇此次出使,个中艰险,只怕等他回来,咱们才能知道了。”

作为船政提调和沈葆桢的妹夫,吴仲翔和林义哲也是亲戚,是以二人平时就比较亲近,这一次林义哲出使欧洲,士林辱骂之声不绝,吴仲翔一面担心他为人弹劾构陷,一面又担心他的身体和安全,而林义哲在巴黎遇刺的事,更加剧了他的担忧。吴仲翔只盼他能平安办完这趟差事回来,对林义哲出使能否取得外交成果其实并不关心。但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船政一直因经费问题困扰而未能动工的石船坞,竟然被林义哲以争取到“法援”的方式给解决了。

由于法国皇帝拿破仑四世秉承父亲的旨意,下令“优质、快速、高效的完成这一船坞建设项目”,法国方面的资金、机器和技术人员在很短的时间便到位了,船政上下大喜过望,立刻破土动工,到今天为止,时间尽管只过去了短短数月,但船坞的工程进展神速,已经初现规模。

“只要能平安回来就好。”沈葆桢的目光转向远处的大海,眼中现出期盼之色。

墨蓝的海面上,一艘飘扬着法国三色旗的商船正在进港,自从船政和法国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之后,不时总有这样的商船出现在马尾港。

“这条船运来的又是什么?”沈葆桢看着这艘法国货轮,随口问道。

“想是法兰西施耐德厂的厚钢板到了。”吴仲翔略略一想,便答道。

第一百八十四章“超武”“澄庆”同出世

“这厚钢板可是用来造铁甲舰的?”沈葆桢看着汽笛长鸣的法国货轮,又显得有些激动。

“正是,上次所购之七生半厚钢板过薄,不适于建造大舰,是以此次鲲宇在施耐德厂预先订购十五生厚钢板,以为储备,等到机器设备齐全,船坞得成,人工精熟,便可动工兴建铁甲舰。”吴仲翔想起船政的前景,心里也是激动不已。

“遽然动工建造铁甲舰,怕是力有未逮吧?”沈葆桢想了想,说道。

“是,以船政目前之力,三千吨左右之炮船、巡海快船,当不在话下。而五千吨以上之大舰,尚须假以时日,且需法国洋员技师协助。而目下各省海防需船甚多,鲲宇之设想,是打算先行试造五千吨级铁甲巡海快船(即装甲巡洋舰),以此为基础,再行建造铁甲大舰。因工程浩大,需用浩繁,是以钢料铁件,均得预先储备。”吴仲翔说道。

“如此甚好。”沈葆桢想起船政创办至今所经历的风雨和林义哲为船政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心中愈发的挂念起他来。

“父亲,吉时到了。”沈葆桢的长子沈玮庆来到了他的身边,提醒他道。

因为今天,是“威远”的两艘同级舰“超武”和“澄庆”下水的日子。

现年30岁的沈玮庆是沈葆桢的长子,现在亦在船政帮办事务。是船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