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第一国师 >

第12章

明朝第一国师-第12章

小说: 明朝第一国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师妹,你留下看家,我去去便回,放心了,不会有事的。”刘同寿温言安抚。

    “那……师兄你要早点回来啊。”女孩十分不舍,但也知道对方是去衙门做正事,实在不好带上自己,只是心中的依依之情难以排解,应声时,未免有些勉强了。

    “嗯,县衙又不远,傍晚前应该就能回来,你做好饭等我便是。”想了想,刘同寿又补充了一句:“这次是特殊情况,以后去其他地方,我一定会带上你,放心吧,我们永远在一起。”

    “好。”女孩终于是展颜一笑,笑容颇为甜美。

    结束了这场颇为暧昧的告别仪式,小道士转身挥手,在旁观者有些怪异的眼神中,带同韩、周二人,踏上了他的明朝维权之路。


第16章 小仙师,您终于来了

    第16章 小仙师,您终于来了

    感谢elevenden、午夜丽儿、paul书友诸位老朋友的打赏,冲榜的关键时期,拜求推荐点击~

    ————

    东山地处上虞县南部,正处于曹娥江流域,曹娥江及其支流在洪湖驿分叉,分别流向东南,东山镇正处于这个河湾地带之中。依山傍水,虽然偶有水患之虞,但大多数时间内,此地百姓享受到的,还是水利之便,以及因此而来的丰厚收成。

    曹娥江,因孝女曹娥投江寻父尸而得名,被誉为中国最具诗韵的古游道,仅唐代就有近四百位诗人泛舟江上,逐波吟咏,风景秀丽自不在话下。

    驻足江畔,只见远方青山连绵;举头相望,入目处唯有澄空万里,白云悠悠,徜徉在如此的风光之中,刘同寿的心胸顿为开阔。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小……同寿贤弟,李太白这诗句中的剡溪正是曹娥江的一段了,我绍兴府钟造化之神秀,千年以降,不知造就了多少英才。”

    风景好,导游也很专业,游学加寻医,韩应龙对江南各处地理都很熟悉,再加上他本身才华又高,各种典故也是信手拈来,听得刘同寿一愣接一愣。

    “原来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李白当年的游记啊。”唐诗他是读过的,但其中的意思和典故,刘同寿却不甚了了,此时听了韩应龙的解释,倒是有了些领悟。

    “正是,青莲居士才华高绝,甚得明皇之喜,故而为京中权贵所嫉恨,屡遭排挤,最终赐金放还,一腔报国之志无处施展,只能纵情于山水之间,每当思及,都不免让人唏嘘。”

    叹了口气,韩应龙抬手指点道:“当年李太白就是沿着这曹娥江放舟而下,直至雁荡山的。如今朝野动荡,时局不稳,正当报效之时,可愚兄却因为家事,不能……唉,却也与先贤同病相怜了。”

    这都能联系上?古人喜欢伤古悲今,这话还真是没说错,刘同寿撇了撇嘴,这个导游什么都好,就是不够专业,经常跑题。

    不过有人说话,又有好风景看着,这一路却半点都不觉辛苦,几十里路一转眼就走完了,当上虞县城出现在视野中时,太阳尚未升到最高,时辰显然还早。

    刘同寿前世不是绍兴人,对这里的地理典故没多少了解,从韩应龙的介绍中得知,上虞的历史相当悠久。据说,上古之时,虞舜避丹朱之乱来此,因此而得名,也就是说,这里的历史要上溯到夏商之前。

    如今的上虞县,与绍兴府其他的州县倒也没什么不同,但看在刘同寿眼中,自然是处处都新鲜。青苔累累的城墙,古香古色的房舍屋宇,再加上往来行人身上颇具华夏传统特色的着装,这一切的一切,让他真实的感受到,他真的来了,涅槃后,回到了五百年前的大明朝。

    其实,除了城墙,其他的,东山镇也有,不过刘同寿昨天一直忙于装神弄鬼,早上起来也是一直很忙,直到赶赴县城,他才有空放松心情,此时乍见古城,自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县城也是有守卫的,开国以后,上虞县就很少经历战事,不过近来江南各地却有些不太平,因此守卫比从前也要多些,盘查的也相对紧些。排查奸细还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趁机捞些好处才是正经。

    刘同寿一路东张西望,看起来很有些可疑,但他穿着道袍,年纪也小,很像是第一次进城的土包子。而他身边的韩应龙一看就是个读书人,守门卫兵倒也不敢多生事端,只是对这三人的组合啧啧称奇。

    “小仙师,韩举人,咱们是不是直接去县衙?”进了城门,一路都没出声的周老板终于开口了。风景好不好,主要看心情,路上风景虽好,可他心头就像压着一块大石,哪里又有心情说些什么。

    韩应龙不置可否,只是看着刘同寿,等他做决断。刘同寿的本意,是想在城里逛一圈,吃点特色小吃,然后再给家里的小丫头打包一份,最后才去办正事的,但这会儿看见周老板可怜巴巴的眼神,他哪里又说得出口,当下也只是点头。

    “那就去吧,周大叔,你认识路吗?”

    “认识,认识,小仙师请随我来。”周老板忙不迭的点头,侧着身子走在了前面,刘、韩二人跟在后面,看起来器宇不凡的韩应龙却是微微落后了半个身子。

    “二狗,你跟上去看看……”城门处,一个头领模样的军兵突然吩咐道。

    “莫非是奸细,看起来不像啊,包大哥,干嘛不在这里拿下了问问清楚?”二狗挠挠后脑勺,有些摸不到头脑。

    “屁的奸细,你不认识那个书生吗?他是余姚的韩举人,韩大才子,那才华可是这个”赏了手下一个爆栗,那头目竖起了大拇指,“才三十出头就中了举,金榜题名还能远得了啊,他会去做奸细?那老母猪都会上树了”

    “那……”二狗晃了晃脑袋,彻底迷茫了。

    “都告诉过你多少遍了,守城门、巡城,招子一定要放亮点,你没看出来吗?那个老头倒还罢了,可能就是个下人什么的,那个小道士却古怪得紧,韩举人什么身份?可跟那小道士走在一起,却落在了后面,说话时的态度,倒像是龚师爷面对县尊似的,这难道不古怪吗?”

    “啊也,可不是么,我怎么就没看出来,包大哥果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二狗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行了,少拍马屁,就你肚子里那点墨水,哼”笑骂一声,那头目低声叮嘱道:“我刚刚好像听他们说起县衙,你只管跟过去,看看他们到底见了谁,做了什么,然后回来告诉我便是,多余的事不要做,听懂了没?”

    “包在我身上,俺二狗办事,你还不放心?”二狗拍拍胸脯,然后跟上去了。那头目摸着下巴,陷入了沉思。

    当今天子崇仙慕道不是什么秘密,想来想去,一个小道士能让韩举人如此恭敬,恐怕也只有往这上面想了。莫非是哪家道派的弟子?能有这等做派的,恐怕也只有龙虎山了吧?听说邵真人的孙子和曾孙都封了官,那个曾孙也是个少年,难道……

    他越想越惊异,越惊就越是心痒难挠,于是,等二狗的过程中,竟然有了在怡红楼,等着头牌翠儿出场的感受,倒也是一桩异事。

    ……

    这时代的县城,多半都是南北,东西两条官道贯通而过,直通城门的格局,而县衙就设立在中心地带,即便不认路,也是很容易就能找得到的。

    杨超两眼无神的站在县衙门前,脑子里一片空白,尽管已经过了整整一天,可他依然沉浸在昨天的震撼之中。

    昨天他是被黄班头强拉走的,回到家,老爹见他神情有异,便问起了缘由,他便一五一十的说了,结果杨老爹当即暴怒,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喷了儿子一脸吐沫星子。杨老爹也是当了半辈子差的,在衙门里混得久了,骂起人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他说杨超有三不该:第一,不该上赶子跟到东山去,征地那种事儿,谁出面,谁倒霉,都是乡里乡亲的,被人戳脊梁骨的滋味可不好受。这个观点,杨超也深表赞同,要不是他多事,接下来的事本不该发生的。

    第二,黄班头找替死鬼的时候,打死也不能上,就算上了,也不能来真格的,远远的比划一下,蒙混过关就行了呗,何必又冒那么大的险,真的去试呢?对方是有道真仙还好,大人不记小人过,也许不会跟他一般见识,若真是厉鬼,那还不当场送命啊?

    所以说,执行命令也是有学问的,不能上面怎么说就怎么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套路。杨超同样深以为然,那一刻他可是吓得不轻,回头再想想,那般同僚说的也不是好话。爹可以共享,那媳妇能共享吗?一群混蛋

    第三,事情既然做下了,那后悔也白搭,但是,杨超不应该就那么回来,就算不学那些一跪就是一整夜的,也得跪上个把时辰啊?告罪是其一,另外,真仙当面,不求点什么,那不是暴殄天物么?这么做,是要遭报应的。

    新人衙役本来没回过神,被老爹这么一通说,他更是悔恨交集,久久不能自已,晚上没睡好,白天当差就是这幅模样了。

    看到县衙门前站着这么一位,经过的人更是远远避开,生不入公堂,死不入地狱,这衙门口果然不是善地,看看这衙役被*待的,真是要多悲惨有多悲惨啊。

    当然,杨超并没有留意这些,他只是茫然而立,心中反复念叨着:

    “唉,曾经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摆在我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现在,又要上哪里找同样的机会呢?我杨超真的是头猪啊如果上天愿意再给我一个机会,那……咦?难道我终于感动了上天,或者是神经错乱了,不然我怎么会看到这样的景象?”

    他揉了揉眼睛,然后又重复了一遍,最后又搧了自己一个耳光,疼痛终于是让他清醒了过来,街口处那个笑吟吟的小道士,不是老神仙的弟子又是哪个?

    他快步走下台阶迎了上去,离得老远就跪拜于地,眼中热泪盈眶,口中高声呼喊:“小仙师,您终于来了”


第17章 有个内应也不错

    第17章 有个内应也不错

    更新送上,弱弱的问一声,票票有木有?

    ————

    “终于……来了?”刘同寿被他突如其来的跪拜闹得一愣,什么叫终于来了啊?难道你也能掐会算,料到我今天会来?六扇门里果然卧虎藏龙啊。

    “小仙师,小的盼您盼得好苦啊昨天小的被猪肉蒙了心,斗胆亵渎老神仙法体,事后也是悔恨难当,恨不得把这只手剁了。今天终于得见小仙师尊颜,能将这番心思传达出来,就算转眼便死,也死得瞑目了”

    扯住刘同寿的裤脚,杨超一把鼻涕一把泪,哭的这叫一个伤心,不知道的,还以为他被小道士怎么着了呢。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刘同寿回过味儿了,又是一个玩过火的牺牲者。他往四下里看看,这边闹得动静不小,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力,胆子小的远远观望,胆子大的已经开始围过来了。

    “人孰无过,犯了错不要紧,能意识到错误就是好事,如果还能改正,那就是善莫大焉了。家师何等样人,岂会对你的无心之失斤斤计较?”

    刘同寿倒不在乎被人围观,但现在的关键问题不是打官司,而是摸清楚情况,难得有了个虔诚的信徒可以作为内应,他哪有兴致在这里表演?他指着衙门口放置的一面大鼓,问道:“那个就是鸣冤鼓么?”

    “小仙师大人大量,小的实是感激涕零……”杨超泪眼模糊的抬起了头,转头看看,惊讶道:“唔,正是鸣冤鼓……小仙师,您要告状?您怎么可能有奇冤……”

    杨超很惊讶,刘同寿倒也理解他的心情,因为这方面的规则,在路上,韩应龙已经给他详细解释过了。

    鸣冤鼓,和京城紫禁城外的登闻鼓是类似的东西,都是上访告状用的。最早始于周朝,在汉朝加以完善,最后在唐宋达到了巅峰,宋朝以前,普通民众可击鼓鸣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议,或对政策提出异议。在蒙元时期,这项制度曾一度流于形式。

    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是个亲民的皇帝,对登闻鼓非常重视,不但设置了专人管理,而且一旦有冤民上告,他就会亲自处理,如果有哪个不开眼的官员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很好的达到了上情下达的作用。

    不过,这种越级告状的制度,官员们却是深恶痛绝。太祖的强势让他们无从反抗,但在洪武之后,他们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最终在宣德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战果,成功的将登闻鼓变成了摆设。

    明面上的规则是谁有不平就可以敲鼓,但潜规则是,非‘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者,不得乱敲。

    等最后到了满清时期,形式主义更是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