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窃隋好驸马 >

第116章

窃隋好驸马-第116章

小说: 窃隋好驸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隋三十万兵马,只有四万人逃了出来,其余二十余万,全部在此战中陷没——诸位看官或许会觉得这个数据太过悲惨,但是须知这已经是隋军打得比历史同期好一些才有的结果,历史上,三十万大军只有两千七百人成建制逃回辽东。而乙支文德的大军,在这么一场大战中,死伤居然只有两万多人,取得了一比十左右的巨大交换比。(未完待续。。)

第五章 论持久战
    萨水战败的消息,原原本本奏到了杨广的案头。宇文述什么细节都没敢隐瞒,只是陈述经过、请求处分。
    杨广对于这个结果自然是震怒非常:他不是没有想到过宇文述会失败,毕竟宇文述带去的部队都是些人心不齐的拼凑军,各方影响太复杂,不能合成一股力血战,那种可能性也是有的。
    但是纵然宇文述失败了,在杨广的预谋中,好歹也要和高句丽军拼个两败俱伤,拼个够本。不说杀伤高句丽二十万众主力吧,至少十几万人战果还是要的——结果宇文述倒好,回来禀报的战果,只歼灭高句丽军三五万人而已,比杨广的预期至少低了一大半。这还是宇文述已经粉饰了一番后的结果,如果杨广可以如实看到乙支文德那一边的战损统计的话,在整个鸭绿江以东战场,高句丽军战死失踪等永久性战损不过两万多人。
    宇文述的军报照例是随军的内史侍郎萧瑀给杨广送来的,所以萧瑀少不得顺势劝说杨广:“陛下,鸭绿江以东,多有山川阻隔,高句丽人化外蛮夷,不知修治道路。大军前行,实无补给,军无战心,致有此败。还请陛下收拢宇文大将军残部,莫要再行险了。”
    “如今已近七月,再重整大军渡江深入,至少是八月秋季的事情了,若是遇上高句丽军在山险之地层层设防阻截迟滞,或是高句丽贱民自发组织起来骚扰朝廷大军粮道,着实可虑……那么。朕若是重新在此就地经营辽东城、控制此处据点,疏通自涿郡至辽东城的后方道路、清除四野之间的高句丽贱民,瑀弟以为如何?”
    “陛下!辽东之地。今年因为战乱,颗粒无收,大军若是在此过冬,一驻便是半年的话,路途上损耗的军需粮草非同小可、都要从涿郡运来。即使是要相持的话,也该以少量兵力经营前线,陛下亲率五十万主力西返。到涿郡驻扎。涿郡有运河沟通南方,军粮补给尚且便利——在辽东城吃掉一石军粮,可是要从涿郡运出三石军粮!这还没算民夫百姓被强征运粮的困苦。还请陛下体恤百姓之苦!”
    杨广痛苦地闭上了双眼。许久才睁开,对着舆图怔怔地踌躇了半晌,最后吐出一口浊气,颓然下令:“那就退出辽东城。纵火焚城。并让士卒开挖四墙、推倒门楼,将墙土全部填入城壕。随后大军撤走。在柳城以东百里的大凌河、辽河等河流夹束之处,将收复的营州及属下二县城池重新修治一番,每城屯兵三万,以军役修葺道路,以备来年。朕自率五十万兵马回涿郡驻扎。待到来年辽东全境贼人肃清、道路俨然,再行进兵。”
    杨广所说的营州,是南北朝时北魏建立的行政区划。就在辽东,大致相当于后世的营口、盘锦两市。所以比柳城又往东推进了一百多里,并且跨越了数道辽东湾主要河流的入海口。杨广下令在此固守保存胜利果实,也是为来年进兵时减少再渡几条河的麻烦,而且可以提前在这些地方屯粮。
    至于辽东内陆腹地的辽东城,对于防御一方的高句丽来说是有重要的屯兵牵制价值的,但是对于隋军来说,其实只要拔除了这个钉子、不让其在高句丽人手中,也就够了,隋军自己占领那里并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为隋军进攻高句丽腹地的战斗,更多是在营州…鸭绿江一线进军的,不需要经过北方的辽东城。因此,杨广定下的“我不要,但是也不让高句丽人得到”的毁城方略也不算有错。
    自古搞破坏总是比搞建设容易,把城墙推倒到护城河里,自然比挖河筑城轻松很多,大约只要耗费后者一两成的劳动力也就够了。高句丽人回来之后,也不是说完全没法重建此城——只是杨广用了五十万大军,施工了半个月,才把城拆了,高句丽人总不能凑出五十万人,干半年重新修起来吧?高句丽国也没那么多人力可以浪费。
    而如果高句丽选择投入少量人力简易修葺,比如城墙减矮一半、不造楼橹瓮城,则辽东城定然恢复不了旧观,也就没有此前那么明显的防御地利优势了。那样的话,杨广是不怕高句丽人重修辽东城、他率军再攻打一次的。
    在杨广心中,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认识——因为长白山脉的存在,让大军深入高句丽腹地去杀高句丽的有生力量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隋军粮食都要多消耗数倍。如果高句丽人舍不得辽东城,非要过来收复失地,那么隋军正好把辽东城变成“辽东城绞肉机”,让高句丽人在这里流尽最后一滴鲜血。毕竟,对高句丽的作战是民族外战,不是政权内战。
    杨广的大军在辽东平原上一直滞留到了八月份,期间除了毁掉辽东城之外,还分出大军到四野之间再次搜杀、破坏高句丽人的经济基础。除了没进入长白山脉以外,凡是长白山区西边的平原几乎都被扫荡了一遍——尤其是辽东城以东的,此前因为辽东城这个据点没有拔除,是隋军扫荡的真空区,如今城破后的两个月,可谓是查漏补缺,鸡犬不留。
    凡是找得到的汉人聚落,则全部迁移到营州、柳城以西屯垦、修路,烧毁其在辽东的家园。若是找到的高句丽族聚落,无论县城乡镇村寨,一律屠尽烧毁。最终居然也凑出了一二十万人战果,为渡过鸭绿江失利的大军稍微报了一点仇。
    干完这一切之后,大军终于徐徐而退。杨广亲率的人马,年初时有百万之众,现在却只剩下六十万人上下。他留下了十万人在柳城、营州前沿,自己带着五十万大军回涿郡,在九月间赶到了目的地。
    这一年的征战里,隋军总计也从辽东掠夺到了四五十万人的汉人人口,充实到了柳城…涿郡之间那些开发不充分的州县地区安置。然而大隋在河北地区的户口却没有因为这个举动而有所好转——此前为了供给一百多万大军的军需后勤,征发运粮修路的民夫足足倍之,达到了两百多万,而大半年的辛苦徭役压榨之下,这两百多万民夫病死的、累死的、饿死的、逃亡或投奔河北义军的,足有将近四成之多!也就是说,杨广从高句丽那里掠夺来四五十万汉人人口的同时,河北境内本身的在籍人口流失却比这个数字更多了一倍!也许这其中有半数死去了,有半数从贼了,又有谁说得清楚呢。
    ……
    杨广退兵的消息,最终传到平壤的高句丽军主帅乙支文德那里时,已然也是九月份的事情了。听说隋军撤退,乙支文德心中还是安定了不少,然而此后剩下的便是苦涩地烂账。
    虽然高句丽在战场上击退了隋军,可是它国家的规模小、底子薄,还真扛不住几次这样的打击,自身的损失,让高句丽全国上下触目惊心。
    高句丽国的总人口,便只有四百多万。大半年打下来,几乎三分之二国土上的汉人百姓,都被隋军掠走迁回了,总数四五十万。辽东与大同江的隋军海军登陆场附近,以及宇文述渡过鸭绿江时沿途烧杀抢掠,让这大半年里高句丽族百姓的死亡总数也有差不多这么多。
    也就是说,光是平民的被夺走与死亡,加起来就有百万之数了。
    再看高句丽军队的损失,持续小半年的辽东城战役,因为最后是城破后被屠城的,守军几乎没有人幸免,所以前前后后也搭进去了十六七万作战部队。萨水之战战死两万、与来护儿军先后多次决战,水陆军总计损失五万,再加上零零散散隋军攻城略地中的杀伤,高句丽军队永久性损失,不下二十五万。从全局上来看,或许死两个高句丽兵,可以拖三个隋兵垫背,然而高句丽和隋朝的人口国力比例有十几倍的差距,这样的交换比消耗显然是高句丽扛不住的。
    高句丽战前三十万在册府兵、以及三十万开战后可以两户一丁额外抽的临时壮丁新军,已经是其极限了。大半年打下来,二十五万军人成了枯骨,那就只剩下三十五万人撑场子。
    高丽国主、婴阳王高元深感不安,在秋收季节之后,又加征了五万青壮入伍,把高句丽的武装力量重新扩充到四十万人的规模。然而谁都知道这是一种竭泽而渔的做法。
    须知,一个国家的人口,女人就要占掉将近半数,剩下的男人里面,少年、老者、残病再去掉,那就又是一半。所以四百多万人口的国家,青壮男丁最多一百多万。
    经过一年的消耗,高句丽折损了百万人口、二十五万正规军。九月时国中民部文官帮高元粗略统计了一下,发现高句丽国内在籍的、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丁,只有五十六万多人了。
    要从五十六万青壮年男丁里抽四十万军队,这是亡国之兆。这意味着来年种地的劳动力里面至少一大半是小孩老头和女人。而放牧的劳作则几乎全部是女人和孩子承担了。这样的战争,若是再以今年的烈度持续三年,高句丽可就要直接被杀得亡族灭种了。(未完待续。。)

第六章 彼之战败,我之摘桃
    时间线回溯到萨水大战之后四天。平壤西南方向四十里的大安郡城、也就是隋军海路军在高句丽腹地的前沿桥头堡。此时此刻,便在此处,来护儿、周法尚与萧铣刚刚得到了宇文述萨水惨败的消息。
    这还是高句丽人故意不隐瞒消息所致——乙支文德在萨水水淹宇文述成功后,立刻就开始故意散播泄露,以图让来护儿也尽快知道来和他会合的友军已经被歼灭了,以动摇来护儿继续巩固桥头堡待援的决心:“你已经没有援军了,就靠你的十二万人,和咱高句丽的平壤城守军决战,还要攻破坚城、根本不可能。”
    按照兵法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在宇文述已经覆灭的情况下,乙支文德也全力收缩放弃辽东平原、把全部兵力缩回鸭绿江以南后,平壤战区的高句丽军人数俨然已经反超了来护儿的兵马,而且放任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估计最终乙支文德的兵力可以达到来护儿的将近三倍。毕竟如前所述,高句丽国竭尽倾国之力还是可以再凑出总数四十万人的战斗人员的,投入三十几万到平壤战区并不是不可能。
    兵力只有别人的几成,还想扮演主攻城池的一方,来护儿当然做不到。所以如乙支文德所想的,在得到噩耗之后的第一时间,来护儿就开始召集众将,商讨后续的安排——他之所以没有直接讨论“撤军”这个议题,还是看在传来的消息中只能证明宇文述战败。而没能证明杨广是否有继续派出援军的意图。在杨广的态度不明的情况下,来护儿自然不能越俎代庖,所以用的表态只是“商议下一步作战计划”。
    ……
    “总管。宇文大将军所率人马全军覆没的消息,果真可靠么?下官以为,虽然如今数方都有消息传来,宇文大将军兵败应当是无疑的,可是三十万大军,哪里能一战之间尽没?陛下素来好功急进,得知此消息后是否会继续另外派遣兵马进军。也未可知。我军若是能战,崔某不通兵事,自然是诸位将军处度;然若是不能战。崔某亦以为至少该等待朝廷明令——或许我们这边还能主动派遣信使哨船,渡海回返柳城,向陛下奏明前方战情,带来准信。”
    这种“老成持重”之言。一看就是行军长史崔君肃说出来的。崔君肃不懂军事。只懂政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估计也是不赞同的,一出了事情,首先给出的建议就是远赴千里之外听从君令。所以自然是听得来护儿摇头不已。
    来护儿再问副帅周法尚等,周法尚依然是建议固守桥头堡、分出小股兵马往别的敌军虚弱方向劫掠骚扰,以作诱敌。这套战术虽然可行,却没有什么建设性,因为来护儿已经这样做了两个月了。宇文述兵败之前来护儿就在这么干,现在还这么干颇有“我自不动如山”的意味。
    军事上来说。这么做也没啥问题,可惜政治上就不正确了——宇文述覆没了,你就在战后得到噩耗继续坐地自守,什么有建设性的补救措施都不做?回去传到杨广耳朵里,这事儿好做不好听啊。
    崔君肃只重政治,周法尚只重军事。两方的意见都不能令来护儿满意,最后少不得转向虽然很年轻、但是此番出战高句丽以来已经给了来护儿数次惊喜的萧铣,心中竟然隐隐期待萧铣能给出比周法尚和崔君肃更靠谱的方略来。
    “总管,下官倒是以为,崔长史等待陛下明命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