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1642-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刚下了护城河的石桥,远处跑过来一个7、8岁的小男孩,手里抱着一个人头大小的瓦罐,里面装了一些水。随着男孩的跑动,瓦罐里的水不时的荡出来一些。一边跑,他还在不停喊着什么。
小男孩引起了柳亚夫的注意,这小家伙太瘦了,黑黑的脸上有些尘土,已经瘦得皮包着骨头,身上的衣服破得像是一绺绺的麻布搭在身上,上面还有许多洞。如果不是对方一口的河南口音,他都要以为对方是从非洲难民营里的小孩了。
此时,小男孩抱着瓦罐看起来还有些吃力,跑起来摇摇晃晃的。
城外的街道也有许多摆摊做生意的人,他们用桌子当做摊位,上面摆满了各种小商品。小男孩径直向这边跑了过来,在远处没注意到,来到近前,才看到了已经在身前的柳亚夫。他连忙向旁边闪了一下,避过了柳亚夫。
却没想到在街边一个摊位上碰了一下,他身体晃了晃,一脚向旁边蹋去,想要稳住身子。不过他落脚的地方却有一个核桃大的石头,小男孩脚下一滑,顿时便向前扑去。
“哐当”一声,小男孩手中的瓦罐摔了出去,落到边上的石阶上,摔得粉碎,水花跟瓦罐破片也落了一地。
这时,小男孩也“噗通”一声,摔倒了地上。
不过很快,他迅速爬了起来,顾不得嘴角边渐渐流出的血迹,望着前面地上的破瓦罐碎片出神。
看那小男孩铁青着脸,没有丝毫表情,柳亚夫心里一咯噔,不会摔坏了吧。因为对方是为了避免撞到自己才摔倒的,他自然不能不理会。
柳亚夫走过去拉住小男孩,仔细检查了一番。发现对方只是嘴角摔破了点皮,裤子被磨了一个大洞,才松了一口气。
只是在他检查对方的过程中,小男孩的脸色始终没变,一声不吭的盯着前面的瓦罐碎片,一副受到惊吓的样子,他的心又提了起来。
这时,河边那个砌灶的老汉快步过来了,从柳亚夫手中接过小男孩,检查了一番。
见到小男孩没大碍,老汉才看向满地的瓦罐碎片,满脸的皱纹又深了些。
而在那老汉过来后,柳亚夫看到小男孩眼睛动了动,接着豆大的眼泪就滚了下去,在满是泥土的脸上留下两道沟槽。
第五章 招工匠
“唉,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这最后一个罐子都打碎了,以后怎么做饭呢,这里又不是老家,可以再烧一窑罐子,走吧,先回去再说。”老汉拉着小男孩,叹道。
“大叔,你说你会烧窑?”柳亚夫听见了他的话,心中一动问道。
“刚才谢谢公子了”老汉先向柳亚夫道了声谢,又说道:“老汉做了几十年泥瓦活,自然也会烧窑。”
柳亚夫满意的点了点头,邀请道:
“大叔,我打算招泥瓦匠干活,不知你是否愿意”
“公子愿意给口饭吃,老汉自然愿意,只是我家那几个小子也从小跟我做泥瓦匠,不知公子能不能把他们也收下?”懒汉忙期许地说道。
老汉家人不少,但只有他几个儿子偶尔帮人打点零工,挣得的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非常困难,现在柳亚夫要招泥瓦工,他自然想把自己儿子带上。
“没问题大叔,倒时候他们都一起来吧”柳亚夫自无不可的说道。
他觉得这老汉做了几十年的泥瓦活,就算不是大师傅,应该也相差不远,关键是对方还会烧窑,这样多面型人才就非常难得了。他以后要建的东西不少,更需要烧窑的工匠,现在收下这老汉也许能加快他现在的发展速度。至于老汉还有家人,说实话,他现在还养得起。当然收下对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家看样子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做饭的锅都没了,能帮,他不介意帮上一帮。
见柳亚夫招人,王德贵也没说什么,柳亚夫的摊子铺开,已经花了大量银子,再多养活几个人也多花不了多少钱。即便是以后肥皂挣不了大钱,再让这些人另谋生路就是,影响不大。
接着,在老汉的带领下见到了他的家人。说明来意后,老汉的家人都非常兴奋。
他们逃难到扬州地界后,情况并不好,老汉因为专业原因,一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只有由几个儿子偶尔打点零工,干点体力活维持生计。
不过因为一路逃难过来,家里的青壮都瘦得有些伤了身体,力气大减,想找到体力活都不容易,以至于全家人最近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听到柳亚夫愿意雇佣他们干活,而且是相对轻松的技术活,他们立刻高高兴兴的开始收拾东西,打算跟着柳亚夫回张家集走。
老汉家的情况,老汉叫李顺,全家逃难过来一共有12口人,包括他的老伴,以及三个儿子儿媳,一个最小的女儿,还有三个孙子孙女,那个摔破陶罐的小男孩就是他的大孙子。
这一家人都非常瘦,都是皮包着骨头,连李顺的三个儿子也是一样,柳亚夫能看出他们都有壮汉的身体底子。只是看一看他们这一家老小,全都活着逃难到了扬州,没有人死在逃难的路上,也能知道这些壮汉吃了多少苦。
这李顺家几乎没有什么行李,连粮食都少只有一小包,看样子也只有两三斤。
他们这一家子看样子要断炊了,柳亚夫又拿了两百文给李顺,让他们先买些粮食应急。
李顺激动得直掉眼泪,向柳亚夫跪拜道:
“公子仁义,您的大恩大德,老汉永不敢忘,请公子受老汉一拜。”
李顺的家人都跟着向他跪拜,只有几个小孩子还不知发生了什么,愣愣的望着这里。
柳亚夫连忙把他扶起来,把铜钱放到他手上,说道:
“李大叔不必如此,你们以后帮我做事,自然不能饿着,只是现在我的工坊才开始起步,也拿不出太多钱来,你们还不要介意才是,以后工坊的建设还要你们多多出力,等以后工坊挣到钱了,也少不了大家的”
“应该的,应该的,公子对老汉家有救命之恩呐,这一拜是应当的。以后老汉一定会尽心尽力干活,至于那什么工钱,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老汉就心满意足了,哪用加什么工钱。”老汉连忙道。
“李叔客气了,工钱是不能少,好了,先去买米吧”
柳亚夫转移了话题。
不久,李顺大儿子李平安兄弟几人扛着一包杂粮米回来了,这包杂粮米有近四十斤。足够李顺一见人吃好几天了,至于以后,他们可以在张家集买,虽然贵一点,但是方便。
至于今天在扬州买米,平白多费那么多力气带回张家集,不过是柳亚夫为了让李顺一家人安心,毕竟他们一家人逃难过来,挨了不少饿,只有拿在手里的粮食才能让他们心安。
李平安他们回来后,柳亚夫跟王德贵带着李顺一家人上路了,向张家集走去。
一行人回到下河,已经是中午了,李家人本来就身子虚弱,赶了三十里多,已经有些虚脱了,柳亚夫让他们住在新买的土地的小河边,让他们安顿了下来,生米做饭。
李家人知道这里就是以后要生活的地方,虽然疲倦,但生活有了盼头,都比较兴奋,女眷外出挖野菜,找一些青色的棉花叶子,准备当做菜吃。
因为李家做饭的瓦罐被打碎,柳亚夫又送了一个陶瓷罐子给他们,让他们用来做饭。同时,他还带来了半斤粗盐,送给他们吃。人身体缺少盐,便会得软骨病,干活没有力气,柳亚夫可是要他们帮自己干活的,自然要让他们把身体养好。
从柳亚夫手里接过价值50文钱的粗盐,李顺激动得又要下跪,眼泪横流,却被柳亚夫阻止了,他来自后世,可不习惯有人下跪。
当然,李家人的激动柳亚夫也能理解,在这个年代,盐比粮食还要金贵,大家都知道盐的价值,不吃盐会得软骨病,所以不管多么穷的人家,都会在家里存一点盐。
柳亚夫买的粗盐,颗粒比黄豆还大,但100文一斤,贫穷人家也是买不起的,他们会买那种拳头大的盐块子,做饭时刮一点到锅里,就算是吃了盐了。
柳亚夫这价值50多文钱的盐,可以买到两斤猪肉,李顺家人自然会感激万分。
吃过午饭后,下午柳亚夫来到石灰小山旁,和李家人一起搭建茅草屋,首先建的是李家人的住房。
李家青壮不少,李顺还是个经验丰富的泥瓦匠,很快,众人便在石灰小山下搭建了一个六十平米的茅草屋。
鉴于天色还早,柳亚夫又让他们搭建了一个只有两面墙壁的茅草屋,这个茅草房比李家住的茅屋还大,足足有70个平方,他打算用来做工作坊。
房屋建好后,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天色渐晚。
晚饭后,日头西落,小村便渐渐安静下来。人们洗漱后都开始休息了,这个年代的农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大户人家会点灯,休息的比较晚,普通人家都舍不得灯油钱,会早早休息。
晚上,柳亚夫也没有挑灯夜战了,计划规划,都已经做好了,只需要接下来按部就班的生产就行了。
当然,主要还是那豆油灯的亮度太低,连煤油灯都比不上,根本不能用它来照明干活。
第二天早饭后,柳亚夫来到石灰山,找到李顺跟他两个儿子,准备上生产肥皂。
柳亚夫给他们家三人现阶段开的工钱是每个月二两银子,其中李顺是师傅,占一半,他两个儿子占剩下的一半。二两银子,确实比较少。此时的江南,经济高度发达,柳亚夫曾记得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如果是在那些工坊中,李顺这样的师傅一个月能拿到5、6两银子,而且老板还得负责伙食。不过柳亚夫现在还在创业初期阶段,自然给不起那样的工钱。
当然,柳亚夫也没打算一直给他们开这么多工钱,他打算发展步入正轨,肥皂开始大量盈利后再慢慢把工匠们的工钱涨上去。
今天开始,柳亚夫打算全力以赴生产肥皂,直到把肥皂都生产出来。生产肥皂需要用油脂跟碱进行皂化反应,产生的高级脂肪酸盐,便是常用的肥皂成分。经过过滤,成型,干燥,便是肥皂。
油脂已经有了,他买了几十斤都有,前天还熬了一百多斤猪油,但是碱还要自己想办法制作。
制作肥皂,可以用两种碱,钾碱跟纯碱——即是钠碱,钾碱可以从草木灰中得到,制取简单,成本低,但是生产的肥皂非常软,消耗速度快,在明末这样的经济水平比后世低的年代,市场并不大,想想如果买一大块肥皂,用不了几次就没了,有谁愿意买第二块。而钠碱制得的肥皂成本相对很高,但是以它生产的肥皂耐用,有一定的市场。
柳亚夫打算用钠碱跟钾碱混合制取肥皂,既能节省成本,又能耐用。
第六章 布兰制碱法
柳亚夫现在要先把钠碱生产出来,用来做肥皂,以他现在的条件,要得到钠碱(火碱)就要有纯碱;要得到纯碱,只能用硫酸通过路布兰制碱法得到;要得到浓硫酸,就先要生产硝酸。
第一步是先生产硝酸。
生产硝酸并不难,硝石(硝酸钾)在400度的高温下,会分解,产生氧化钾,氮氧化物与氧气。而一氧化氮与氧气、水反应,生成硝酸。
柳亚夫用的反应器具是将硝酸钾装在陶瓷瓦罐中加热,顶部用盖子密封,盖子上插着一根竹管,用来排气。
硝酸钾分解时,产生的气体经过竹筒导管,通入一个装了蒸馏水的瓦罐中,瓦罐也密封,管子伸入蒸馏水下,气体与水充分反应,生硝酸水溶液,后面再接几个这样的瓦罐。
如此往返循环,经过五次反应后,硝石中的氮元素反应率能达到99。96%。
柳亚夫跟李顺父子加上王铁蛋几人,把这套反应装置安装好。
接着灶膛开始烧火加热,并开始往加热的陶瓷罐中鼓风。
最后,柳亚夫通过10千克蒸馏水收集硝酸,,得到了11。55千克的硝酸水溶液。经过计算,他知道这次硝石基本上是反应完全的,如果纯净的硝石,反应后的溶液应该是11。58KG,但他买的硝石肯定有杂质,所以少了几十克。
是的,柳亚夫现在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这个年代的度量衡单位非常麻烦,为了精准的度量衡,他以一立方分米的蒸馏水定位为1000克,并以此制作出了标准秤。
他利用自己穿越带过来的游标卡尺,制作了五个内壁长宽高都是一分米的相同重量容器,然后都装满水,利用天平,选择一个中间重量的盒子中的水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