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赵四娘家 >

第78章

赵四娘家-第78章

小说: 赵四娘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让缴税那就缴税吧,可县太爷又发话了,官府遵循律法只收五谷,而番薯不在五谷之内,不能用来抵税。

    本来番薯就卖不上价,那会儿官府催得又急,北岸的百姓就只得贱卖再贱卖。好容易把番薯捣腾成五谷完了税,手里基本上也不剩啥了。得!全白干了。有地也等于没有。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静海县和长治县靠得那么近,长治知县就不怕百姓拿他同静海知县比?不好因此就说他是个贪官,但至少也是个庸吏吧?

    说实话,长治知县他还真不怕。因为他的所作所为放在幽州,甚至整个燕国,那都是常态。倒是素来本分的静海知县这回做的有些出格了。

    通常一个王朝到了一半儿的时候,就会陆续出现失去土地的农民,可燕国开国还不到五十年,就生生将无数渔民逼成了失地的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天,就是他们的全部。“穷山僻壤出刁民”这句话太过武断,并不完全正确,但有时它还真反映了一部分现实。虽说托前些年风调雨顺的福,北岸的很多人家凭借着积蓄还能死撑一些时日。可少部分人家原本家底就微薄,在失去经济来源后,其中极少数的人就做出了些不名誉的事情。

    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自己的行为不光代表了自己,还代表了整个宗族,乃至整个村落,各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看法不光为民间普遍认同,甚至也为官方认可,《大燕律》里就有“连坐”这一条。

    当然了,那极个别的几个人也就是为了生存下去,偷了个鸡摸了个狗,远没到杀人放火的地步,还不至于动用律法去制裁他们。

    然而,就因为他们,北岸百姓的名声就不那么好了。坏了名声的人想要在码头上找到工作,那可是千难万难,多半要靠主动减薪才能有机会上工。

    原本活计就不好找,即使找到了工钱也很少,家里还有老老少少等着供养,因而这些来自北岸的工人当然不可能耗费银钱来光顾赵家铺了。

    想明白了这些,赵四娘并未因做不成他们的生意而感到遗憾,倒是心里觉得有些酸楚。

    就在那时,赵四娘听请来替袁家老大看诊的申大夫说,袁家老大固然是累垮了身子,可他那病根恐怕还在吃食不干净上。

    不干净啊?不知怎的,赵四娘就想起了码头边那混沌不堪的江水——前不久,她曾亲眼看见来自北岸的工人在用江水解渴!

    或许,因为长年累月地喝着江水,他们早已练成了“铁胃”,浑浊的江水对他们来说已经同清水无异,这并非是袁家老大致病的原因。

    可是,略有洁癖的赵四娘就是见不得别人在自个儿眼皮子底下喝“黄泥水”,她总觉得自个儿应该做些什么。

正文 第一百二十六章 力所能及

    热门推荐:、 、 、 、 、 、 、

    于是,第二天赵四娘就请来了瓦匠,在自家铺子的南边修了个茶水摊。

    为了给这个摊子腾挪地方,赵四娘不但把养鸭场围墙外种着的野蔷薇拔掉好多,还把那道刚砌成不久的围墙拆了一道好长的口子,将那段墙面整体往后移了约有三丈长,硬是在紧邻官道的地方弄出了一大块空地。接着将那块泥地夯实,然后在上面铺上青砖,最后紧靠着重新砌好的围墙修了条u型走廊。

    这条走廊和赵家铺屋檐下的走廊构造一样,上面同是盖着青黛色的瓦片,支撑走廊的柱子和柱子之间同是设有供人歇脚的木板。唯一不同的是,新修的走廊上另搭了两个灶台。

    别看只是个简易的茶水摊,赵四娘可是按照修建赵家铺的要求来搭建的,很是坚固耐用。只是标准高了,造起来自然费事,一个瓦匠外加三四个青壮帮工足足干了三天才完工。

    这样一来,虽说用的材料多半是家里盖房子时多下来的,并没怎么花钱,可粗算下来,这个茶水棚还是花费了小一两银子。

    这还只是一次性的投入,后面熬制茶水时才叫真正费钱。

    咦,不就是提供开水吗?左不过是耗些柴火罢了,能使费多少?

    话可不是这么说,要知道赵四娘之``所以搭了两个灶台,那是因为她一早就想好了要提供两种茶水——其中的开水就算会往里加少量食盐,但那也不值什么。而另一种则不然。

    原来赵四娘认为,码头上只能喝江水的北岸村民固然可怜,可更加不幸的还是他们的女人。

    每逢集日。码头上都人来人往,人群中时常能看到一些从北岸过来的女人。她们穿着褴褛的衣裳,背着沉重的竹篓,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去赶集。竹篓里或是一些想要典当的家什,或是一些山里挖来的野菜……运气好些,能够在镇上找到买主。可即便这样,回程的脚步也不见得有多轻快。毕竟卖来的钱支持不了多长时间的家计。更遑论一些没有找到买家的女人,不过几个时辰,面黄肌瘦的脸上竟添上了几分死色。

    在这个世道。男人尚且吃不饱饭,女人就只能靠喝照得见人影的汤来挣命了。走了几十里山路的她们不管有没有把东西卖出去,走到江边都会蹲下去大口大口喝着江水——既解渴,又解饥。

    生命有时是那样顽强。可有时又是那样脆弱。

    在码头上待久了。赵四娘总是会听说谁家的媳妇儿年纪轻轻就染病去了……

    既然决定提供免费开水,索性就一道为那些憔悴的女人准备些好点的茶水好了。于是,赵四娘就回想了几种前世常喝的凉茶,挑了最经济的那种每日提供。

    虽说凉茶是用中草药熬制而成,但说到底它也就一饮料,用来补充体力或许可行,但想靠它来治病救人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赵四娘觉得能尽一份力就尽一份力吧,万一喝了这茶就能提高些免疫力呢?且不论效用如何。至少她试过了。

    尽管凉茶用的是最寻常的草药,里面加的也是最廉价的黑糖。可日积月累下去也将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不过家人谁也没觉得赵四娘败家,都对这个主意表示十二分的赞同。不仅如此,家人还用行动表示支持,轮流去茶水摊看火添料,确保茶水能够正常供应。

    最初的时候,赵四娘也曾担心开设这种爱心茶水摊会影响赵家铺的生意,尤其是怕给面汤生意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不过考虑到随着菜品种类的增多,如今面汤已不再是铺子里最重要的盈利来源,少了这项收入也不打紧。于是,赵四娘还是毅然把摊子支了起来,不过终归是有些心疼。

    然而,试着维持了一个月,月底盘账时赵四娘惊喜地发现,面汤销量确实有所减少,但赵家铺的总营业额却未见减少。

    不错,除了喝不起茶水的北岸村民,以及一些路过的贫寒百姓,茶水摊里也会出现些家境尚可的客人,这些客人里不乏赵家铺的老主顾。既然他们在茶水摊用了茶水,就不太可能再去铺子里点汤水,这确实是一大损失。

    不过,乡里人素来淳朴,也不好意思光占便宜。大多数客人会在喝过茶后再进铺子里买上点啥。当然了,这些客人多半会过日子,擅长精打细算,因而买的东西极为有限,也就几文钱的花销。但是一来二去的,铺子的生意也就没少啥。

    或许,爱心茶水摊带不来盈利,但赵四娘却再一次透过它感受到了乡里人的纯朴,收获了满满的感动。

    茶水摊毕竟是非营利性质的,也就是赵四娘家的人抽空照料一下,并非时时刻刻都有人。

    即便如此,摊子上的茶碗啥的从未丢过,而且几乎每个人在喝过茶水后,都会主动用灶台边摆着的几桶清水把碗洗干净——其实又没人看着,就算不洗又怎样?

    最开始的时候,赵四娘家的人曾跟前来喝茶的人提过淡盐水随便喝,而甜茶水则是专门给女人孩子准备的。在赵四娘看来,淡盐水远比甜茶水适合干重体力活儿的男人喝。可是,人家不知道呀!在幽州盐不便宜,好些穷苦人家几个月都吃不上顿有盐有酱的饭菜。但相比而言,糖就更金贵了,好几年吃不上的人家大有人在。要是让人家选,肯定要挑糖水喝。不过,码头上的工人都很遵守这条不成文的“规矩”,即便是早早出来做活儿的半大小子他尚处在馋糖的年纪,也会跟着大人一起喝淡盐水。其实也就这么一说,要是男人坚持要喝甜茶水也不会阻止,更何况大多时候摊子上都没人看着,就算喝了又怎样?

    不仅如此,几乎每天都能在摊子上发现几把野菜或是几枚山蒜等从山上采来的新鲜野物——不用说,这定是实诚的山里人留下的“茶钱”。东西虽不值什么,这份心意却让人感动。其实乡亲们心里也很清楚,开设这种茶水摊的赵四娘家就没指望有回报,就算不给又怎样?

    话说回来,茶水摊在乡亲们的共同照料下,就算赵家铺不派人来收拾,也能运行得很好——看见火小了就伸手加根柴,瞅见地太脏就动手扫个地——除了来加水加料,基本上就不用赵四娘家费什么心。

    如今把袁春花派来看摊子,相当于是送她来“养老”。不过这点,淳朴敦厚的赵三郎当然不会告诉她,家里其他人也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不知。

    原想着活计轻松,即便前来喝水的人大多来自北岸,他们所说的土话有些晦涩难懂,但身为老乡的袁春花决计不存在交流障碍,这回总能胜任了吧?

    偏偏事与愿违,老天再一次无情地捉弄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子,让尚未走出阴影的她再次遭受了巨大的苦难。

正文 第一百二十七章 无意伤人

    热门推荐:、 、 、 、 、 、 、

    端午作为传承千年的节日,在广大燕国百姓心中占据着颇为重要的地位,稍讲理数的人家都会在此期间互赠节礼。

    不过端午毕竟不比春节和中秋,也不讲究阖家团圆,加上古代交通不便,此时又逢农忙期间,亲友之间就不一定能上门拜访,有些人家会选择托人送礼——赵四娘家就打算把精心准备好的节礼托赵永孝捎回老赵家。

    有想走动却抽不开身的,也有不想来往想尽办法推脱的,而更多的则是不嫌路远坚持走亲戚的。

    随着端午日益临近,姜家滩码头一天比一天热闹,赵家铺里人流量几乎达到饱和。放眼望去,铺子里差不多都是走亲访友的乡民。

    原本这天赵四娘又打算和赵元娘去趟县城,前一天就让他爹把赵元娘从镇上接了过来,以便第二天能够早点儿出发。

    可如今,铺子里的生意如此红火,家里人个个忙得脚不沾地,赵四娘实在是没法子说走就走,于是就挽起袖子在后厨里帮忙。

    经过这几月的实战,姜氏的厨艺早已得到了质的提升。不过,像赵家铺这种走大众路线的饭馆,靠的可不光是口味,还得拼速度。赵四娘每回看姜氏掌勺心里都暗暗摇头。

    做事认真这是优点,可要是认真太过 就未必是件好事了。

    或许是在铺子开业初期,当时厨艺尚且不精的姜氏顶替赵四娘掌勺,结果天天被客人吐槽。心里留下了阴影。往后姜氏下厨时都小心翼翼,拼尽全力去模仿赵四娘的手艺,觉得做出来的菜就得同小闺女一模一样才算完。

    多一分不行。少一分也不行。好不容易做好的菜,姜氏都会反复品尝,仔细比较。如此较真儿,即使手法再娴熟,速度也是上不去。

    幸而,大部分料都是事先配好的,而让姜氏纠结的那些现炒热菜每次都能出一大锅。这才没让客人等到掀桌,可这也明显拖慢了出菜的节奏好不好!

    啧啧,明明做的就是大锅饭。却处处用遵循精品菜的标准,你这是为难你自个呢,还是为难你自个呢?

    平日看起来,姜氏极其没主见。闺女说啥她都答应。可有些时候。不是答应了就能兑现的。

    虽然赵四娘劝过姜氏无数遍,让她娘只管放开手去做,做好就上,姜氏也应承得好好的。可真当姜氏上灶了,还是忍不住拖泥带水。

    强迫症是种病,得治!

    不过,这会儿可没工夫给姜氏治病,赵四娘正忙着救场。平时倒还罢了。这会儿生意异常火爆,再这么磨叽下去。她真担心会有客人等到发飙。

    赵四娘家忙成一团,就连原本在养鸭场里见习的赵三郎都闻讯赶回来帮忙了。不过,这家人中也有特例——赵四郎就闲坐在后院里。

    赵四郎可不是那种偷懒的孩子,吃苦耐劳、心里有活说的就是他,这样的好孩子怎么会闲得在地上画圈圈呢?

    原来,自从赵四娘从县城买回来蒙学读本后,就开始教家里人读书识字。赵四娘家从上到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