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赵四娘家 >

第13章

赵四娘家-第13章

小说: 赵四娘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姜家只有两口锅,杨氏听赵四娘说骨头汤已经差不多了,肚肺汤还要再炖一会儿,就把骨头汤先盛了出来,往里面加水准备煮饺子。

    “四娘,待会儿就煮饺子了,你不是要擀面吗?要不现在就动手擀吧!待会儿一起下。”杨氏催促道。

    “外婆,不急,做面快得狠!”这时的赵四娘正蹲在一个木盆旁,津津有味地看着姜老爷子卖剩下的鱼虾。

    忽的赵四娘一抬头,目光正好和在准备碗筷的赵三娘对上,赵三娘顿时警觉起来,小妹不会又要支使她了吧?

    只见赵四娘朝她甜甜地一笑,转而把目光瞄准刚从外面走进来的姜月娥。

    “小姨,你能帮我把这些鱼杀了吗?”赵四娘央告道。

    姜月娥往盆里一看,剩下的都是些小鱼,最大的也就只有巴掌大。于是劝道:“四娘呀,这些鱼都太小了,吃起来没啥意思!等明儿让外公给你留几条大的,小姨做给你吃吧!”

    “没事儿,四娘就喜欢吃小鱼。小姨,你就给我杀吧!”赵四娘继续央求道。

    看着赵四娘满脸期盼地看着自己,姜月娥心想小侄女她家不靠河,恐怕不怎么吃鱼,现在有点馋鱼了。算了杀就杀吧,反正杀鱼对她来说一点都不费事儿。于是她便点头答应了。

    这时赵四娘见锅里的水开了,杨氏正往锅里下水饺,觉得时间也差不了,便起身去做面条。

    赵四娘把醒好的面团揉匀,搓成一米左右的长条,缓缓绕圈后重新揉成面团,接着又如此反复多次。

    “四娘,你不是要擀面吗?”赵三娘奇道,擀面用得着这样反复揉吗?

    “我是说过要做面条,不过不是擀面,而是拉面。”赵四娘解释道。

    “拉面?”在灶间里的人都觉得很新鲜,这面还能拉的吗?

    只见赵四娘将面团再次搓成长条,双手抓住长条两端,悬空拿起,反复晃动,不停对折,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不过眨眼间,擀面杖粗细的长条就被拉成了香柱粗细的面条。见杨氏已经把煮熟的饺子从锅里盛了起来,赵四娘直接揪断面头,将面条撒入锅中。

    整个过程如同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大家都看呆了。

    “四、四娘,这个……那个……,你啥时学会了这个本领呀?”好不容易回过神来的姜氏结结巴巴地问道。

    “娘,我怎么学会了这个本事,这说起来话可就长了,待会儿我细细说给你听。不过你一个烧火的人怎么能跑出来了呢?我这面条才刚下锅,要是火一下小了,再好的面条也得坨了!”赵四娘嗔道。

    “哎呀,光顾着看你拉面了,我都忘记添柴了!”姜氏惊呼,忙完灶膛里添了一把柴火。

    “够啦!够啦!娘,饺子得趁热才好吃!外公和爹他们都累了一整天了,赶紧端上去给他们吃吧!”赵四娘劝道。

    姜氏被赵四娘打了两回岔,也顾不上再问了,转而跑去堂屋送饺子。

    “外婆,舅舅也醒了吧?给他端碗骨头汤喝吧!我听说伤了腿脚的人喝骨头汤好得快!”赵四娘笑着劝道。

    果然杨氏刚刚去看姜华,见他已经醒了,就想端点饺子过去。现在听说骨头汤对腿脚好,就忙不迭地把汤送了过去。

    赵四娘好不容易把杨氏母女劝走,见赵三娘还愣在一旁眨巴眨巴地瞅着她,就笑道:“姐姐,面条快好了,你帮我准备碗来盛吧!”

    赵三娘点点头,满腹心事地去拿碗。自家小妹有多少斤两她还不知道?爹娘怜惜小妹生下来就弱,事事都让她这个做姐姐的担待着,平时就连家务都很少给小妹干,她怎么可能学会这手下厨的本事呢?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面条不多,赵四娘只能在每一碗里放上那么一筷子意思一下。接着她揭开肚肺汤的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登时扑面而来,不一会儿连坐在堂屋里的姜老爷子他们都闻到了,个个食指大动。她刚盛起一碗,等不及的赵四郎和姜小虎就带着姜梨花跑了过来,眼巴巴地看着她手中的碗。

    “这一碗可不能给你们!你们先回去坐着,马上就给你们送过去啦!”见三只小馋猫赖着不走,赵四娘扶额,只得放下手中的碗,另盛了半碗汤给他们尝尝鲜。

    只觉一股浓郁的香气盈满舌尖,让人忍不住还想喝第二口,于是喝过汤的他们更不愿意走了。赵四娘只得威胁道:“不乖乖回去,待会儿就没有你们的份儿!”三只小馋猫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回去了。

    赵四娘这才有空往原先那一碗里撒了一点葱花,递给赵三娘,讨好地笑道:“姐姐,今天辛苦你啦!”

    赵三娘这才想起来,赵四娘说过会把第一碗肚肺汤给她喝。低下头抿了一口汤,只觉得全身都暖洋洋的。

    接下来姜氏进来把肚肺汤面端了出去,赵四娘却没有跟着一起出去。直到在赵三娘的帮助下,把姜月娥洗好的鱼虾烧好,大功告成的她才跑到堂屋吃饭。

正文 第十八章 信口开河

    正当赵四娘打算狼吞虎咽一番,却发现自己根本吃不下去,因为周围的人都用看猴子的眼光来看她。

    赵四娘只得放下筷子,无辜地回看众人,众人反而被她看得有点不好意思。

    “咳咳,四娘呀,你先吃着,先吃着啊。”赵永忠心疼闺女,虽然有一肚子疑问,但先得让闺女吃饱不是。

    “爹,你有什么想问的就问嘛!”赵四娘一脸豁达地说道。

    “我们就是想知道,你这些烧菜的本事是从哪儿学来的?特别是那个拉面的本事,听说那么细的面,一眨眼的功夫你就拉出来了?”赵永忠好奇地问道。

    “当然是师父教我的!”赵四娘理所当然地说道。

    “师父?”众人奇道。

    赵四娘已经想过了,现在家里欠了不少债,房子也没有着落。就靠着分到的那四亩田的产出和赵永忠外出打工的收入,以后的日子肯定会很艰难,所以她必须想办法赚钱。

    不过她前世学的是外语,这个悲催的专业在这儿根本用不上,身上又没有别的一技之长的她,实在是万分苦恼。左思右想之下,忽然想起前世的爷爷家经营着一家面馆,她从小耳濡目染倒是会做不少种面条,要不就开间小面馆吧?今天又去镇上的面馆考察了一番,觉着自己做出的面条绝对比那家老字号好吃,就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于是趁着给姜老爷子拜寿的机会,在众人面前露了一手,让大家相信她确实有这个手艺,从而支持她的计划。

    不过做面的手艺,不可能凭空就有,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冥思苦想之下,她就编了这么一个故事。

    “去年春天也是这个时候吧,我和姐姐去山上挖野菜,挖了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于是就走到山里去歇歇脚……”

    众人都想,既然累了,你跑到山里去歇啥脚?分明是想偷懒,都心照不宣的笑了。

    “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地上躺着一个穿着青衫子的老爷爷。走近一看,那位老爷爷脸色发白,嘴唇发紫,他右手捂着胸口,一副很痛苦的样子。他看到我来了,用手指了指地上的一个小瓶,想要说些什么却发不出声音来。我就把瓶子捡了起来,打开闻了一下,原来是药。于是我就从瓶子里倒了一颗给老爷爷吃。没过多久,老爷爷脸色就好看多了,话也说得出来了。他说他是专程从宁国来我们幽州……”

    “宁国!”赵三娘忍不住惊呼出声。

    要知道在他们所处的这个时空,有好多个国家,其中最强大就是宁国。因为强大,连带着关于宁国的一切都为人所津津乐道。比如说同样的东西,要是听说是从宁国来的,即使是贵上一成,也会有人乐意买。今天赵三娘她们逛过的铺子中,就有不少是以拥有宁国的商品为荣的。所以当听到居然有宁国人来过她们赵家村,赵三娘震惊了。

    “是呀,老爷爷说他是来采一种别的地方没有只有我们幽州才有的草药的。”

    “什么?还有咱们燕国有,人家宁国没有的东西?”连杨氏都诧异了,她可经常听别人说,宁国啥都比燕国强呢!

    “我当时也是这么问他的,老爷爷回答说虽然他们宁国物产丰富,有很多我们燕国没有的东西。可是我们燕国也有很多稀罕物,他们宁国就没有。”

    “就和有些鱼只有在咱姜家滩附近才捕得到,去别的地方就没有,是一个道理。不要老是说啥宁国啥东西都有,啥东西都是好的,不见得!”姜老爷子素来对这种“崇宁媚外”的思想嗤之以鼻。

    “是呀,就说老爷爷要找的那种草药吧,古书上记载就只有我们幽州这一带有,非常珍贵。老爷爷说他花了近一年的功夫,差不多翻遍了半个幽州都还不曾找到呢!就是因为他这一年四处奔波,把身子累坏了,才会犯病了,多亏我及时给他服了药。老爷爷为了感谢我,就收我做了徒弟。不过我师父说他不能一直呆在幽州,等他找到了那种草药,就要回宁国了,可学医少说得十年,就不教我医术了。师父他除了医术外,还会做不少吃食,就把那些吃食的方子都教了我。”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氏直说这是赵四娘积德行善得了好报。

    “四娘,你师父现在还在幽州吗?虽说是你救了他在先,可你毕竟拜了他做师父,又教了你这身本事,咱虽拿不出啥像样的谢仪,但也得去好好谢谢人家才是!”赵永忠正色道。

    “我师父前几日终于在临县找到了那种药,已经回宁国去了。其实就算他还在幽州,我也不能把你们领到他面前去。他为了采药常年行走在深山老林,不喜欢见外人,所以一再叮嘱我,他在幽州的时候不许把他收我做徒弟的事儿告诉你们,就生怕你们会去拜会他。”赵四娘忙道。

    赵永忠听了,只得说下回要是她师父来幽州,会打点些东西,让她转交给他师父。虽说不能亲自拜访,但是这谢礼还是要送的。

    赵四娘忙点头应了,心想这个谢礼是绝对送不出去的啦!

    “四娘,今天这肚肺汤是用买肉时送的添头做的吧?这猪下水不是穷人才吃的玩意儿吗?宁国那么有钱,他们那儿的人也会烧着个吃?”赵三郎疑惑道。

    赵四娘心里咯噔一下,眼珠一转,笑道:“哥哥,虽说宁国有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钱呀!我师父说他们那儿也有吃不上饭的穷人呢!”

    “当真?那里可是宁国呀?不至于还有人饿肚子吧?”赵三郎不信道。

    “傻孩子,你是没出去过,不懂外面的世道呀!这世上有有钱人的地方,就会有穷人呀!不然有钱人的钱从哪儿来呢!”姜老爷子叹道。

    “是呀,人说皇帝家还有三门穷亲戚咧!宁国有穷人不稀奇。”杨氏也道。

    好不容易快把这个谎圆过去了,一旁的赵三娘又发问道:“四娘,要说这做菜的方子是你师父教的,那你刚刚拉面的手艺呢?那可不像是教了就能学得会的呀?”

    赵四娘心中叫苦不迭,暗暗埋怨自己显摆得太过了,只得继续瞎编:“教一次当然学不会了!我师父感念我对他的救命之恩,三天两头就来咱们赵家村教我本事。这手拉面的功夫师父亲自敦促我练,我足足练了三个月,还只是练了个皮毛。要让我师父拉,能拉成头发丝细呢!”

    “头发丝细?”众人震惊了。

    “是呀,不过那得用宁国的面粉,咱们燕国的面粉最多能拉到棉线粗细。”赵四娘胡扯道。

    只见众人都露出一副果然是宁国的东西好的表情。

    赵四娘暗暗擦汗,果然撒了一个谎就要用九十九个谎话来圆啊!她的这个谎漏洞百出,再问下去就要露馅儿了!还是赶紧转移话题吧!

正文 第十九章 商议出路

    赵四娘一脸正色地问道:“外公,我听舅舅说他平日里在码头上搬货,每天能得五十个大钱,还给包一顿晌午饭,是真的吗?”

    “不错,不过那是给苏记商行搬货才能得的待遇。要是给别家搬货的话,多的也有五十文,少的就只有四十文,不过都不给包晌午饭。”说到这儿,姜老爷子叹了口气:“昨儿就是听说苏记商行来了一批货,你舅舅才跑到码头上去搬货,结果……”

    赵永忠见赵四娘哪壶不开提哪壶,猛给她使眼色,让她不要再问了。赵四娘只当没看见,接着问道:“那苏记商行经常有货过来吗?给的晌午饭又是什么呢?”

    “苏记是咱静海县,不,应该是幽州最大的商行,每隔那么三五天就会有货过来。晌午饭嘛,一人给发两个白面馒头。”姜老爷子道。

    “唉,你舅舅他孝顺,不管是不是给苏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