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辉煌三国 >

第129章

辉煌三国-第129章

小说: 辉煌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铁血为军魂,沙场战余生!这些普通士兵们,何尝又希望自己有多强大,以性命作为资本与敌交锋争战,会使敌人胆寒莫敌?究其根本,却属于乱世所致,不以其之本心为倚凭罢了!”

    虽然心中知道慈不掌兵,以及现时的天下需得一场血与火的洗礼,方才能够重归一统道理,但身为现代人地刘晔依旧不会忘记骨子里那等厌恶战争情绪。所谓仁义之名并不需要刻意做作,他本心便是如此,以这等心思所说话语,自然带给人一种极为特殊地令人感到真诚,值得信赖之感。

    真正用来打动人的,不是多么华丽地词藻,而正是这等以本心来说话的态度!

    “先贤早有所言兵者,国之凶器也,战事相争,有违天和,但由古至今,甚至往后都是不能避免之事,吾等生逢乱世,是为不幸。而有若明公这等仁和之上官,却也是徐州百姓将士之福。不论如何建功立业言辞。真正有心向百姓,打算早早结速这等乱事。这才是为正途。末将以为,只要明公本心不移,终会有这一日到来!”

    对于比他仅大一岁的刘晔,张辽心中也是极为佩服的,他也能听出刘晔话语中隐含之忧虑,不愿为之,却又不得不为之,这本就是人生中极为不幸之事。同赵云等将通过武将们地各种手断,无论武艺还是统御才能,都是互样敬佩,而对于刘晔地知人善用,待下属武将有如弟兄,有过丁原以及吕布作对比的张辽,当然心中不无向往。

    他并未认吕布为主,也许便是前时吕布也只将他当作一位可以在紧要时任用之将,以及他脑海中所根深蒂固之只投身于真正明主心思了。“那文远以为,凭着现实幽徐之实力。吾又需得多少时日。方能成功结束这等乱世,还天下百姓太平?”

    刘晔目光灼灼地看着张辽,经过手下心腹们的轮番出动,他已是知晓到张辽不少的性情,对于能否将其收于手下,刘晔倒也怀着极大的期望,只期盼最终结果不会令他失望了。

    “……若依现时局势,便算得一切顺利,十年已是最短时机,何知百姓们再经过十年动乱。又还会剩得几许!”

    征战之事,并非是实力强就一定能够得胜,也并非只是身为主上明智,就一定能够万事顺利。人力有穷情况下,决定战局地往往非是一人之功,而是诸多因素的影响。

    连续征战,在这个年代也绝对是取死之道。每战过后。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休养补给,如此方能继续成事。

    而十年看似极久。若时机不允许,指不定天下大势都不会发生变化!故而张辽地估测算得上是既客观,同样也是极为乐观的想法了。

    “其实,晔有把握在十年之内奠定将来必定能扫平天下之稳固基础……”

    刘晔轻轻说出的这句话,顿时让张辽眼前一亮,倒也不管什么失礼与否问题,直视着刘晔双目,便欲从这人们“心灵地窗户”中细看他是有夸大成份。

    便他看到却是强大的自信,以及一成不变的真诚!

    “愿闻其详!”

    张辽恭敬的施过一礼,肃容摆出洗耳恭听姿势。他本是并州雁门人,受塞外异族,以及黄巾动乱极深,家中亲属也多有在连番劫难中被害。

    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心中才会早早有了明确地主见,在还未年满二十之际,吕布强势杀死丁原,投靠董卓不可一世,风光无限情况下,依然选择了默默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而不去迎奉主上,认吕布为主。在这点上,张辽是与许多人不同的。

    既使他地婚事也是在吕布地主持下进行,他的择明主而仕地想法,却也从未改变过!

    “或许有人认为晔所言为妄语,但吾却敢料定近年内将会发生之变局,早作谋划下,必然会从中得到些凭藉。这是成事之一,是极为重要的,但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通过充足的情报分析,晔可以料准此事,而第二点却属更为重要的!再好地策略,若不得施行之人才,则都是一片空谈。人才之重要性,晔知之甚详,而乱世之中最重要地更是将帅之武将,佐世之文臣!”

    “吾谋士有荀文若,田元皓,以及戏志才,陈长文,张子布等人,已算得齐全,常能为吾分忧。但于将帅之才,却是寥寥。现今勉强算得合格的,只有幽州的张翼德,以及现今渐见成熟,敢作敢为的赵子龙。至于太史子义,却属有将帅之潜质,但需时日方能成熟,而其余典韦,臧霸,管亥则由于性格以及见识所限,注定会成就有限,难当将来必须征战四处,独当一面之能!若能再得一二将帅之才,则晔可算十拿九稳之把握!”

    “比如说,便如文远……”

    亲自当家作主的刘晔,当然会明白一位史书上留下名姓的三国英雄,未必便是真正能够在征战天下过程中放心任用,而不多作担心的将领这个道理。对于真正人才的渴望,从来便没有停止过。

    此次对于吕布的投诚,相较而言,他真正的心思,却正是放在张辽这位若得重用,成就必定会强于吕布这帅才身上。以这等看法,相较于吕布,刘晔当然更希望张辽能够归心,哪怕是得不到吕布效忠,他也不会有太多遗憾。

    匹夫之勇,而又限于局部作战,与一位精明之极,能够统御全局地帅才,孰轻孰重,真正到了刘晔的位置,不需要考虑便能作出最后的决断!

    似乎,刘晔亲自出马,以诚意以及他的志向来招揽人才,从未有过失手。

    这次算是挖吕布墙解之事,为了自己理想,他也并不觉得有多过份和不好意思。在真正的利益面前,所闻顾全面子的,那便是真正的庸人而已!

    “末将先时通过亲自与曹兖州争战数十次,深服其能,又只从传闻以为明公是为只知仁义,心思偏于守成,未有大志之人。两相比较,认为曹兖州可能是为最终能平定天下之人,可亲历亲闻,方才知晓明公之才德,过于天下心思各异之诸侯多矣!”

    “亡父多教末将知晓节义礼仁,故此吾并未认温侯为主,便是想待一日可仕明主,以自己全力,为平定乱世献绵薄之力。十余日来,明公所委之子龙,子义众将,所为何事,末将也并非不知。能遇明主,便是辽之幸运,为何需作别样姿态故示清高?末将张辽原奉明公为主上,从此再无贰心!拜见主公!”

    在郯县城效专门划出用以练兵,并严格保密,不许闲杂人等靠近地中军大帐之中,张辽大礼下拜刘晔,说出了这句让刘晔真正放下心事,大喜不已地话语来。

    “文远快快请起!至于奉先之处,稍后吾自与他有所交涉,不需急于一时!能得文远,吾在十年内控制大势把握已有七成!然则虽文远之才众人皆知,晔亦心中有数,但却依着规矩行事,先委卿为奋威校尉,待合适时机,自然会作提升!而为大事保密,你我关系却同样需得暂时保密,除却心腹之人不能为他人所知,却是有些亏待于文远了。”

    刘晔高兴地扶起张辽,这等话语间更是将他心中喜意以及快速清楚头脑,作出合适安排表现了出来。

    “能真正为主公解忧,已是末将现时心愿,至于明面如何,主公却不需如此计较,末将心中知晓主公不仅不以吾为降将下属而介意,放心求用更是多为末将考虑之厚意即可!”

    对于刘晔是否是明主的问题,张辽早有几日前便通过分析已得出结论,而刘晔又同样是礼贤下士,折节求贤,解了他冒昧相投,难免使人怀疑其忠诚尴尬处境,其后更有妥善安排,自然是心悦诚服,同样感激不已。

    在这个多有大变地兴平二年最后时刻,刘晔终于真正从吕布的来投中,得到了最为有用之人…………张辽,使得他的实力更强了几分。

    在即将进入的建安元年前夕,可谓再让他为自己添了一份安心剂。接下来的,除了天子刘协之事,还有许多大事会等待着刘晔去面对……

卷八:刘曹联盟 第十四章 大变前兆

    现今的徐州不仅早有着是为天下有数富庶之地,综合实力强于荆州之称,故多有百姓向往此处;而前时借孔融求救之事,往援于青州的刘晔也从郑玄这位天下知名的经学大师处,又得到了天下欲求教的士子们之期望游学。

    每日来投于徐州,或是从别处逃离入境,求刘晔安置的百姓,还有经过严格身份盘察,至徐州治所郯县中刘晔为郑玄所建立之专门授业门庭内求学士子,都是一个不小数字。

    如若没有东海之上那些神出鬼没的海贼,刘晔倒是想就借着舟船之利来往幽徐之间,但是现今水军初建,就连最基本地在船上行止如常都无法作到,更谈不上作战所需了,没有强大的实力威慑,谈招安之事无异于难比登天!故而他也只能再处理好徐州诸多大事,并交托好事务后于十一月初,再次领着属下强烈建议,为保障其安全的五百骑兵作为亲卫回返幽州。

    幽州有德高望重的刘虞以及被刘晔再三交待亲自主领一州军事,行事也颇为谨慎收敛的张飞坐镇,这次的回转并无多少重大之事等着他去作处理。

    当初回返时,由于刚刚生产身体多有虚弱的妻子们现今也是容光焕发,完全恢复了昔日的美丽。夫妻久别,自然是郎情妾意,而两个一岁多的儿子偶尔间发出的或是“妈妈”,或是“爹爹”的喊声,也会让刘晔与妻子们笑意连连,乐在其中。

    在大变未再次来到的这段难得平静时光时,刘晔忙里偷闲好生享受了这段极为难得的幸福生活。

    而郭淮在幽燕学府中毕业后,因为“后台”的关系,也是第一时间到了张飞身边,作了个实权校尉,军机大事会议。也多有参加。虽然今年他依旧只有十二岁,但诸多自认资格极老之人,也无多少敢于轻视这位身高现今约有六尺的少年意思。

    这自然也是郭淮学习极快,一点即通,常能举一反三,并且不以自己特殊身份而看轻他人,将刘晔的待人态度学得十成十愿因了。

    郭淮对于刘晔其实也是极少能够亲自见到的,但他对于这位严格律己,一直对他颇为严厉地义父心中的敬爱之意却并未少了半分。

    当然,除了私下不摆一丝架子的刘晔。在正式场合下,郭淮对于长居高位处,不需如何作态,自然有一股威严之气的刘晔也少不了一丝敬畏了。与轻骑兵两者同属于马上作战之兵种,他们究竟长短何处?现今幽州骑兵,比之于塞外之游牧民族轻骑。又是孰优孰劣?”

    这是在自己家中,刘晔在屡行自己先前与妻子们所说将郭淮带在身边,而要作考教的最后一句问话,前面刘晔已就幽州学府中多出自他之手笔教程,以及处身于军中近一年,各种常识性诸如营寨布置、阵法、兵种配置比例等等作出了问话。

    而郭淮的对答如流,也是让刘晔频频点头,因为自家两位可爱的儿子更多了一份慈父心境,对表现极佳的郭淮自然极是欣慰下缓容以对。

    “父亲大人所首置大规模应用之重甲精骑,正面破阵能力极强!就算遇上敌军以枪阵相迎。也能在步兵配合下轻松寻到薄弱处将其击破。在此方面,有如春秋之前盛行的战车之无双冲阵能力,自然非是轻骑所能比拟。但重甲精骑。人马盔甲共合重在百斤之上,无论是对马力以及士兵之素质要求极高。且注定无法久战,最长连续作战时间,应不会超过两个时辰。于这等天下十数州,地势未必尽如其能尽情施展之平原,所受局限极大,终究只能作为局部战事之强大攻坚利器。”

    “而决定争战地区最后所属的还是攻城之战!重甲骑兵于攻城中,除非城门已破,否则便无丝毫用处……而轻骑有机动力优势,可用之战术极多。也是自战国以后至今,被多用以施展奇计之主力兵种。掌握战斗主动权,可长时间拉动敌手行军阵形,若其露出薄弱环节,则可立时一击中地,达到克敌致胜目的!然其并非如重甲精骑那般可以与严密之步军方阵争雄的强兵,且亦是在于平原地区能够发挥出极强之战力。但其可携弓箭远程攻击作为支援。需要时又可冲阵,再加上一日最多可行三百五十里左右之强大机动力。实际用途上,却依旧是轻骑应用面更广。”

    “但若处于决定性战役之时,两者相较而言,比诸于对方必定严防之劫取粮道故而选择正面克敌将其击败,使得随后攻城之战处于极大优势,又属于重骑兵胜过不止一筹!这也许便是父亲大人在幽州原本九千匹良马,以及最早成建之骑兵皆使其即通晓弓箭之术,能够适应连续于马上奔行进行持久作战的轻骑,又可在换上两分铠以及为马匹套上马铠后,立时便可以成为破阵极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