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三国-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一点他是没有说的,那便是朝廷官制的弊端,以及若等缓过气来,只怕掌权的大臣们,不会任由屯田制实行下去,而会又是那老一套,兼并土地,盘剥百姓。
不说的原因很简单,他们在没有刘晔的“合同计划”前,也是这么干的……
如此一来,也许留于洛阳的赵明,田畴他们与献帝手下官员们地“亲密”关系不会持续太久。
“嗯……”
刘晔轻轻点头,示意知晓后,陈登便退回去了,便再等是否有人再补充。
而他所说这一点,也正是刘晔并未想到的。作为一个决策者,他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分析其中的具体方面,他考虑地最多的,还是关乎本身的利益得失问题。
“主公,可否……迎天子来此?”
果然,就算刘晔不说,这种想法迟早会有精明之人想到。颇有些不确定地问出这句话的,正是糜竺。
常年经商的经验给了他广阔地视眼。对于投机之道也是知之甚详。在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那脑中考虑的便是刘协这个有名无实地“天子”,朝廷这个名存实亡地空架子,究竟有没有可以利用之处。
而此时刘晔早前留于洛阳地九千士卒,自然就是一着妙棋。若能处理得当,便占了绝对地先手。
但张昭与陈登却先后禀求刘晔撤兵。如若刘晔同意了,那便注定了不会选择迎天子。这个时候见武将们只是在眼神交流而不发表意见,其余众人也不见现时进言意思,他终于忍不住先问了。
而糜竺这一句话说出,立时便再次引起了众人地议论声。
“故且不论迎天子并非只费唇舌之功。便若真能迎至郯县,若主公还权于天子,则其令有违于现今实践证明主公是为正确政略之时,吾等盲目听从还是应当据理力争?若面对强敌挑衅,并未经过亲自指挥战事的天子又是否能够与我等抗争到底?”
这个重要的理论,刘晔当然不会第一时间表示态度。而出言反驳的,正是陈群。
其实论私交,陈群与糜竺算是关系不错,但在这个他第一时间便觉得不妥之事上,却也是毫不犹豫的直言反对。
“幽、徐虽在主公经营下。已渐复元气,但并非固若金汤。昭以为,君子不立危墙,既然现今主公所行策略不同于常规。却又能使得民富州强,人人得利,而又有能力守护州郡,已招得诸侯之忌,若再迎天子,岂非置主公于危墙之下,不知何时危难加身?”
由于岁入中年,张昭考虑得出发点便先是自己会失去什么。而非成功会得到什么。只从糜竺想法。他便立时想到刘晔所考虑地弊端,不可谓其人不精明。
“主公有言非常时行非常事。若迎天子来此,再以乱世之即,需得让主公保持对所有事务之决策权,待得大事安定,再还其政,这并非不可。而诸侯间并非心思如一,想统合行动与主公为敌,也并非容易之事。如此主公内有百姓支持,再加上天子之号令,则万众向往,民众归心,未必不能无往而不利!”
经过短短这一会间的整理,糜竺也理清楚了自己思路,却是不缓不急地说道。
现今再无人关心洛阳之兵员撤退与否的问题,因为只需更重要的“迎不迎天子”被刘晔作出结论,那么此事同样也就尘埃落定了。
两方都是有理有据,自然也各得到了不少支持,就连武将一边,也渐有人声援其中一方。
“大部份认为迎天子有利,少部份认为不利。”
最终,就是赵云也表示了现时并非迎奉天子之时后,两派人数也已完全分明。但极有意思的是,认为不利的,往往是刘晔最信任的心腹多些,认为有利的,则多是或寒族,或流落于徐州的士族中选拔出来的官吏了。
“嗯!都不用争辩了……”
刘晔轻咳一声说出这句话,众人便皆知他已有定论,便立时安静下来,只听他续说道:“听得卿等言语,本牧心中甚慰,天子为国家之本,虽现今失势,然扶其重兴是我等为人臣子本份。但凡事需得量力而行,不能渡己,凭何度人?两方意见,皆有道理,也明白地讲出一个事实:现今迎奉天子,利弊相间,实难以作出完整地分析。”
“然则事实并非绝对!汝等意见同样也可统一而论:可迎天子,但并非现在……”
听完各方争论之处,刘晔客观的分析利弊后,立即便得出了这个结论。
而他如此表态,同样也使得众人恍然…………迎天子既然利处极大,那以后择机逢迎便成,又非再无机会!凡事谋定而后动,不将一切付于未知,这是刘晔的风格,同样也是让徐州士族们能够对他越来越放心效忠的根本原因。
无论袁绍,曹操谁先得到“挟天子”机会,对于刘晔地态度,都不可能立即翻脸来弄得两败俱伤。着力拉拢是他们会作的惟一事情!
能有机会奉迎天子的,就只是三方势力,这是只有稍许有些头脑之人便能想到的。
那么刘晔作出了放弃第一时间迎天子的决定,便给了袁绍与曹操机会。若袁绍迎了天子,那么曹操与刘晔的盟友关系会更加稳固。凭着夹击之势,穷于应付便是袁绍唯一地结果。
若是实力比于两家弱小许多的曹操得了天子。袁绍自然会对其更加不满,而曹操为防止招至袁绍与刘晔两家强大势力地同时敌意,更会在盟议上作文章,加强与刘晔地关系。
所以,在情况未明时选择观望。隐匿自己实力默默发展,到关键时刻一击中的才是正道,刘晔能够不被汉室宗亲身份束缚,不究讲什么“兴扶汉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自然更让属下心腹们敬服。
至于其它并非心腹地官吏们的腹议不屑,刘晔有必要去在乎么?
九月九日,刘晔使快马将这个决定送于洛阳主事地田畴手上,而他也开始在徐州,幽州两地传令加强戒备,所有部曲操练皆秘密进行。就算是非心腹的徐州官员们,都不知刘晔现今究竟实力如何,又有多少兵员在手。步卒九万五千,水军三万二千,总计兵员十四万余,除去严密防守各处的五万兵员,以及还未完全编制为水军,紧急时亦可充用的三万余士兵,可用之兵一共九万余。
这,就是刘晔在徐州的实力。
而幽州。在经过再次秘密征兵后。现时除去防守长城地八万将士,可用之兵有十万众。其中骑兵六千,还有久经战阵习练,战斗力极强的代郡五万兵士,再有的便是一年前扩招后,择优去劣剩下,装备精良后已渐形成战斗力的新兵了。
此等兵力配置,就野战而言,刘晔有信心无人能与他争锋,就是袁绍二十万大军齐齐来战,他也有十足把握将其击破。但攻城却又有不同,在面对坚城高墙之时,就是一个全无训练的汉子,也能利用各种守城器械轻松杀死一位百战余生,经验丰富的老兵。
而刘晔也早认识到了这点,他没有如袁绍,曹操那般以征用百姓或者老弱之兵去消磨守城力量的冷酷。那么,使得无奈而又必须的攻城时刻来临时,可以大大减少士卒伤亡的优良攻城器械制造问题,也摆到了他的面前。
原来地刘晔可以制作出霹雳投石车,可现在的刘晔却是对此一无所知。墨家的机关器械是很出名的,但拜秦始皇焚书坑儒所赐,这些粮良器械地制造方法多已失传。
欧冶胜是兵器装备制造的行家,可对于多为木制的攻城器械也并无多少研究。“隔行如隔山”,要他改良兵器,制作更优质的盔甲便算得人尽其能,但若强要他作些攻城器来,却是太难为他了。
于是,幽州与徐州前时也先后有过再招纳“木匠”一流的公告,“病急乱投医”的刘晔也只求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无中生有”,尽说他的要求以及简单的抛物线,杠杆原理后便撒手不管……
万一集众人之力,能够捣弄出能合他心意地攻城冲车、便于装卸运输地井阑,无论是平地还是以后的斗舰上能够发石地投石器。那便算得大功告成了。
实际上,想要平定天下,仅是野战称雄,攻城无敌的军队还是远远不够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只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之人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若只是为战而战,如同楚霸王项羽一样,百战百胜却自身实力欲发弱小,战场上的胜利不能使得他政治上得利后,最终迎来失败就并不奇怪了。
人心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刘晔能够洞悉大部份心腹们的想法,却无法尽料到他们会在特殊情况下选择怎么办。
兴平二年九月十七日,当田畴与赵明拿到了刘晔所书要他们择机撤出洛阳,经曹操的兖州到徐州之手令后,并不是盲目的立即遵从,而是聚在一起商议。
“将在外军令所有不受。”
刘晔的宽容使得他手下的众多心腹们都渐渐学会了实际情况下,不过分依赖于他的决策,而是自己因地适宜的思考。
要经过兖州之地辗转千里送上地信报。刘晔自然不可能长篇大论地说他不想迎奉天子,细数其中利弊,只看曹操与袁绍去争。要是这么写,只怕万一落到曹操手上,这会发生什么事情。实在难以预料。
但属下们的这种自认主上远在千里之外,不可能了解具体形势。故而认为自己所作决定正确的情况,却并非时时都是正确的。
“子清,距离当然主公进兵洛阳,现今已足有三年,其后也一直是为书信往来。难以见面。如今天子归朝,前日宣你我上朝密会,言语间对于主公多有夸赞之辞。而文武百官对于我们,也是客气礼敬有加。对于这份要我们撤出洛阳之令,你有何看法?”
田畴与赵明相处三年,多有商议各项决策,私交是极好的,意见上也颇有些合拍。他虽并未明白说出自己看法,却在言语中直接透露出了首先刘晔可能并不知晓此地细节,再者洛阳有今日。全赖他们二人苦心经营。何况无论是皇帝还是百官对于他们,都是客客气气。他地心思如何,自然不用多想了。
“大哥据有二州,却再难以看到当年那种敢于力排众疑参与讨董。孤军追击董卓,怒杀朝廷使者,以及将公孙瓒击败的无畏气度了。洛阳城中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我等集合百姓之力重新在废墟上建立。如今天子还朝,大哥为汉室宗亲,本应当立下决断,或增派大军卫护洛阳,或是迎奉天子去到徐幽。何故置之不理?”
十年岁月。当年那个刘晔初见时地十五岁少年已习惯了自己一言而决,独当一面。百姓景仰的生活。对于刘晔,他心中同样是敬重的,但并不代表着他现在依旧完全认同刘晔的所有看法。论及资历以及性格,赵明实际上与刘晔关系还要更亲近一些。他现时所有的反对意见在他脑海中反映出来,便是为刘晔这大哥考虑,而非是不敬。
“子智与我又想到一处了。置天子于不顾,非是主公一贯所为,只怕他却是受制于徐州士族,不能再如以前那般一言而决。此时正是我等尽为臣属心意时刻,莫如便以托辞回复,让那些士族中人无法怪于主公,而你我二人则见机行事,看能否为主谋利?”
两人看法一致,当然是一拍即合,各自本着“尽为刘晔考虑”因素,书写了“皇上正为需用我二人时刻,短时内无法脱身”以婉拒刘晔命令地信报。
并且拖到十月初,方才使人送往徐州。而那时的刘晔,正面临着另一件大事,在接到信报后,对于这件事情也并未多作思虑,自然是想着稍许拖延些时日,于大势并无妨碍。
兴平二年九月底,当汉献帝刘协已与百官议定来年改号“建安”之时。
对于天子之事有了决定的曹操,再次领大军往讨吕布,誓要将其剿灭,解除后顾之忧,然后便开始实行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计,使得兖州战端再起。
而深受蝗灾影响的百姓们,在得到曹操将全面施行屯田制,并说服兖州士族,以官府之面借粮,然后用以赈灾消息后,对于曹操的自然是一力支持,便是在这种民从一心,士族支持情况下,曹操亲领三万五千大军以信心十足的态势,便从许县出发,经官渡渡过大河,经延津再换船转运,过黎阳而直扑濮阳。
“到得此时,夫君为何依旧称霸心思不死,不肯立即下令撤军往东而行?”
貂蝉幽幽叹了一口气,直视着吕布问道。
“秀儿,为夫若就这般不战而退,哪怕便是投了刘子扬手下,也不会心中顺气。强征濮阳士族之粮充作军用,便是我要作最后一次抗争!若败了,为夫自会再无贰心,心甘情愿尽为将本份。”
身长九尺,平素自认为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