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意三国 >

第510章

我意三国-第510章

小说: 我意三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明白……”梁绪沉稳的点了点头,依旧是马遵熟悉的那一副老实的模样。他也是一个聪明人,自然明白怎么做才是最符合上司要求的——和着自己那一副粗旷的容貌,他自然扮作一个老实的模样,将自己本来的聪明和城府都隐藏起来。可以说现在的他在马遵的眼中,因为这一切而成为了最得马遵信任的人。至于姜维,则曾经是马遵最为重用的人。重用和信任在这里完全是不一样的。

    “尹赏后勤的安排就交给你来负责,务要重整我们这儿的城防物资啊。”马遵开始逐一安排各个人任务:“至于梁虔,我现在让你兼任姜维的中郎将一职,全权负责冀县的城防。”

    “诺!”尹赏和梁虔大吼一声俱是禀然领命。他们此刻俱摆出了一副诚恳忠勇的模样,尽管这模样和他们一贯以来的表现多少会有些不同,但在此时此刻,这样的表现却是最能够打动马遵这位上司的。他们不傻,都明白在这样的时刻他们该这样做。

    “很好,很好啊。”眼见大家都在经历了那么一通事情之后,还能保持如此的气势,马遵微笑的点了点头。他挥了挥手,算是结束了这个关系到自己如何去“死”的会议,让自己的亲信们去做他们自己的事情。因为处于对这些肯和自己同生共死之人本能的信任,他并没有对他们做过多的怀疑和观察,是以他并不清楚在他挥挥手低头的瞬间一缕异样的视线在他最信任的那三人之间流传——作为一个聪明人,倒是没有一个真的愿意就此死去呢。

    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过去。因为唐军强大的情报封锁能力,使得马遵对于南边的战局并不是很清楚。他直到唐军的大队人马离自己只有一百里地的时候,才得到了有关祁山之战的消息。正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在祁山郭淮失败了:随着西县被攻破,郭淮的粮草完全被中断,五万大军在饥饿中整整被饿了三天。最后郭淮没办法,便迫不得已的为了几万兄弟的性命而投降了马岱,被马岱请示了李晟之后调到了荆州方面。至于郭淮的大军,则是一如昔日整顿陇西的兵马所做的那样划分,根据自愿的原则有了变动。当然,这样的变动并没有让唐军的实力下降,相反有了这么一通变故之后,唐军的气势反而提高了许多,兵力也有所增强,现在的唐军已经拥有近三十万的部队了。

    就这样,在得知了那样的消息两天之后,唐军的大军再一次把冀县团团的围住。这一次,他们在兵力的布局上做出了调整,原本分布于四门的火炮被集中在了南门,而大部分的兵力也进一步的进行了集中,南门布置了七万的兵力,而其他几个地方则是三万到四万不等,至于剩下的人则统一作为预备队存在。

    “看样子,他们倒是将架势摆的十足啊。集中所有的火力攻击一点,并待一点突破后迅速的深入扩大,这可真是很朴实的战术啊。”马遵苦笑着。对方的战术很朴实,也很容易被人看穿,但即便是如此,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自己也谈不上什么应变之道。

    “你说我们这里能守得住吗?”梁绪摆出一副傻傻的模样,在马遵的耳边傻傻的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守?怎么守得住。我们能应付得聊他们三十万大军的进攻,却应付不了他们一千门火炮的轰击啊。”马遵黯然的说道,言语中倒是有许多的苦涩:“我们守不住城池。冀县的失陷是迟早的事情了。”

    “所以……?”见马遵见事情说得如此悲观,梁绪不禁又续了一句。

    “所以什么?我们已经是守不住城池了……!”对于梁绪的续说,马遵觉得很是奇怪,他认为自己无疑已经把事情说得清楚了,“所以……?还能所以什么呢?他有些疑惑。”

    “所以……对不起了……大人!”轻柔的话语在马遵的耳边响起,那是梁绪的声音,马遵从来也不知道梁绪这么一个三大五粗的人竟然会说出如此柔和的话语来。若是在一般的情况下,只怕他立马就结起一身的鸡皮疙瘩,但眼下他没有。胸口激起的疼痛已经让他,无法再说话了。他低下头去,只见一抹刀刃从自己的胸口透出,那是梁绪从他的背后刺出来的利刃。这是非常致命的。他对此觉得意外。“为什么?”他艰难的问道。尽管他就做好了去死的准备,但那样的准备是放在战死之上,对于自己竟然会死在手下人的背叛上头,他实在意外的紧。

    “大人……我们不想死,而且想活得更好!”尹赏在旁边轻声回答道。对于这件事情,他不是执行人,却是十足的策划者。可以说是他动员了梁绪兄弟的背叛。

    “原来……如此……!”一瞬间马遵了解了一切:因为不想死,所以他们不赞同马遵的死拼;因为想活得更好,所以他们选择了背叛,用自己的头颅去换他们的官职。“这……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至少对你们来说是……如此!”马遵苦笑的看着他们却是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对于尹赏、梁氏兄弟的行为,他实在没有什么不满的,因为这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于是,坚持抵抗的马遵被尹赏和梁氏兄弟所杀,而杀了马遵的等人则在这之后,于万军包围之下,在唐军发动总攻之前选择了投降。当然,他的投降是以天水太守的名义进行的。所谓的天水太守,也就指的是尹赏——在密谋的会议中,梁氏兄弟却是一致同意让尹赏来担任天水太守而与唐军交涉。用他们的话来说,“太守是文人做的事情,而剩下的众人中也就尹赏是文人了。”

    这当然也是一个理由,但尹赏还是觉得这理由多少有些牵强。他一直怀疑,梁氏兄弟是不是因为觉得眼下当太守要处理这么多事情,所以才把当太守的事情让给自己,或者又害怕所谓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才这样,反正不是什么好心。当然,这些事情是他眼下才想到的,至于在会议的当初,他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是被太守的位置给蒙了心,一口气高兴的答应下来。这就现在看来是一个失算。尹赏总觉得,自己当初只看到了太守位置的风光,却忘记了这风光之后的麻烦。

    “果然是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啊。”尹赏苦笑着。如果说处理这些事情的麻烦还是可以忍受的话,那一道道带着嘲讽意味的目光,却是让人很是难受了。尽管尹赏自己也知道,这样的目光很可能是对方正常的看法,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心理在一边作怪,但他还是认为没有做错事情的自己是不应该承担这样的指着:“……难道在那样的死地之下,我还要陪马遵同死吗?”想到这里尹赏又苦笑了一下——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苦笑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惯例,始终由太守这样的人表现出来。

    “这样不行,我必须做出一些事情,让大家将这样的目光收回!”尹赏这样想着,心中已有了决定。做什么样的事情能让大家满意呢?那很简单的,自然是立功了。对于自己这样的投降者来说,只有通过立功,才能让自己在新的环境中站稳脚步,让自己取得别人的认可。

    “……立功,必须要立功才行啊。”尹赏想了想,却又头痛起来:已经决定了要立功,但立怎样的功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尹赏思考半天,仔细的琢磨了一下唐军的作战任务,联系了一下自己的经历和自己如今的身份,再把握一下魏军的战术,他突然就想到了一个对唐军来说:失败则无害,成功则大利的计策来。

    “伯约,你看我们把魏军的邪恶用心公开了如何?”尹赏知道唐军这边对姜维欣赏,于是,他直接找到了姜维提起了这件事情。他想通过和自己比较熟悉的姜维与对方的关系,让姜维去说这件事情。这似乎看起来是有一定风险的,但熟知姜维个性的他,却晓得这样的风险在姜维身上是绝对不存在的,姜维并不是一个会抢别人功劳的人。

    “公开?为什么公开呢?有什么用?”突然被尹赏提起这样的事情姜维显得有些奇怪。

    “公开是为了扰乱敌方的布置,降低我方进攻时所遭遇的抵抗。你想敌人决定用这种死守消耗的事情,只有太守、州牧、刺史这些高官知道,而底下的那些县令,那些大多数实际上与你们作战的人,他们并不知晓这些。他们之所以坚持着战斗下去,无非是因为上面的严令而已。就他们真实的心意来说,如果可以给他们一个选择的话,他们是断然不会选择这样的。因此,如果我们将他们只是作为一个弃子的事情公布出去,并暗中观察那些有心动摇的人,并配合上我们谍报人员对他们的家人进行解救的话,我想我们应该可以大大的减轻战场上的压力的。虽然这样的压力对我们的大军来说并不算什么,但不断的战斗却是会让我们与陛下大军的会合时间大大的被延长了,这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我认为能够让事情变得简单的事情还是要去做的。”尹赏这样向姜维解释道。

    “也就是说,我让他们知道,他们应该知道的事情,而且还是大张旗鼓的?”姜维的眼睛一亮,顿时明白了尹赏的用意:“这样一来,长安的曹真和钟繇可就倒霉咯。我想下面对此计策心怀不满的人肯定很多,若是再牵扯到那些家族的种种,整个魏国的朝廷就要乱了。”姜维的眼光比尹赏要深远一些,他想到这些县令背后的势力在自己这边公开了一切之后,所做的反应——虽然县令只是小官,但这小官也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当的,背后没有一个家族支撑的话,只怕也是很难。既然是家族,那肯定就有家族的势力,即使那家族不能手眼通天,可在地方上闹将起来,却也够某些人受的了。

    “……嗯,就是这样没错!”尹赏肯定的点了点头,“你看呢?”他企盼的望着姜维。

    “这是好事啊,我可不会就此食古不化的哦。”姜维笑笑点头答应下来:“请你稍待一下吧。我去把这件事情和幼常参军说说。只要他那边同意了,那马岱将军那儿也就没有任何问题了。”

    “那就多谢了。”尹赏朝姜维拜了一拜,就这样去了。他没有再说什么,因为他知道姜维既然答应下来了,就一定会把事情做好。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一切就如尹赏所期待的那样,他的这个提议被通过了。马岱和马谡在他与姜维见面的第二天就接见了他,随之将这件事情交到他的手中,让他找人撰写这样的檄文,并以他的名义将之发表出去。由于白衣这个早就潜藏在整个关中大地的暗子的存在,尹赏这边刚把檄文交给马谡他们,三天之后,这檄文便在整个关中内外轰传开来。

    一时间,几乎所有的县令,守军都看到这样的檄文,心中不由自主的慌张起来:他们有的相信了,便试图与白衣联系,备述自己想要投降的心意;有的则是将信将疑,一边整备兵马,一边则早早的开始撰写城下之和的约定;有的却是破罐子破摔的随便起来,在也不理会县城里种种……俱是不约而同的相信了这檄文的大半,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考虑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在冀县休整了五天的凉州军团开始东晋。一开始因为不知道前面的情形究竟如何,他们倒还是按照正规的作战行军的方式来布置整个军团的行动,但他们开到离自己最近的上邽县的时候,却发现整个县城城门大开,那上邽县令正一脸心不甘情不愿的跪在了一边,城中却是一个守军也无。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马谡很有些奇怪,他从姜维那边知道的消息是,上邽的这个县令是魏国的死忠分子,满脑子都是那些所谓“天命在大魏”的想法,他按道理是不应该投降的,可眼下这……

    尽管心中很有些不解,但马谡还是让人把这县令扶了起来,引军入城。而后问起这件事来,才晓得这么一个事情:这上邽县令确实是想顽抗到底的,可是他愿意这么做,他手下的人对此却是十分不愿,他们把他最喜欢的幼子给架了,来威胁他投降。对于这样的威胁,他实在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唯一可以依赖的守军,也在他决定守成的时候,一哄而散。这让他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寡之人。无奈之下,他只能这样答应下来——如此,便有了上面的事情。

    “嘻嘻,看来终究是没有人愿意明白着送死啊。”马谡感叹着。他知道姜维和尹赏所献的那个计谋已经开始发挥出了他的作用。由此可以预料的是,接下来的战斗对于自己这边来说,将变得更加轻松。

第十卷 一统 第二十七章 通向长安之路

       历史的某些重大事情,往往是由一些小人物的推动而产生的,这就一般的看法而言是一种偶然,但仔细思就其中的真实,却也会发现这样的偶然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