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胜利之钢蚁雄心 >

第226章

胜利之钢蚁雄心-第226章

小说: 胜利之钢蚁雄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240毫米的臼炮,反而还要落后一些,无论射程、威力,又或射速之类的,都远远不如这款炮火犀利,唯一能胜过它的大炮,就只有列车炮了,不过那玩意的数量,从来没超过个位数,而射速与准确度也低得可怜。

    历来实践出真知。

    智脑开始一一试射各型大炮,射速最快的还是大大小小的迫击炮,其次是75毫米山炮,一到100毫米以上,射速即刻锐减,原因是人力终究有限,而炮弹的重量却呈几何数级增长。

    以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为例,炮弹才3。8公斤,而川西七二式炮弹也才4。3公斤,至于75毫米炮弹,大多才6。8公斤,一到107毫米炮弹,直接翻番,炮弹接近20公斤,至于122毫米炮弹,直接突破30公斤。

    至于150毫米炮弹,就更别提了,达到恐怖的48公斤。

    而德国新出炉的173毫米炮弹,则更是高达68公斤,人体力量有多大,刘郧估算了一下,正常人的体力是50公斤,问题是搬运炮弹还得稳妥,倘若稍有不慎的话,就会被自己手中的炮弹,炸得粉身碎骨。

    刘司令突然想到了海军,那些炮火可是牛叉得很,口径更是大到了顶点,什么305毫米、380毫米、410毫米,以及破天荒的460毫米,单个炮弹的重量,岂不是要按吨来算。

    它们又是怎么发射的呢?

    小精灵略略思考了下,将手中的魔法棒略略一指,立马出现了一艘驱逐舰,正是德国的“莱茵兰号”,并瞬间拉近放大,与刘郧一起来到了炮塔之中,赫然发现了造型奇特的装弹机,还是半自动化的那种。

    竟然如此简单。

    刘郧也恍然大悟,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干脆将自动装弹机,移植到173毫米的大炮上,只见智脑小手一勾,装弹设备就自动浮起,随俩人一起飞回重炮旁,可惜,两者的尺寸差异太大,根本无法匹配。

    这个可难不倒智脑,一阵魔幻般的修改与调整后,粗狂的装弹机已经出来了,只是略略笨重了点,还影响了大炮的发**度,这可怎么办呢?

    小精灵发毛了,专门设了个半活动的固定架,终于一切都搞定了,效果是非常的好,而且可以极大的提高射速,与搬运炮弹时的安全问题。

    看着造型奇特的固定架,刘郧总觉得有些别扭,记得在另一时空,根本没有这类的奇葩造型。

    究竟什么地方有问题呢?对了,是机动性。

    这个突如其来的固定架,除了平白增加了好几吨重量之外,除非是提前安设,谁能保证能在短时间内安置妥当,而且在架好之后,再想机动调整的话,根本不可能做到。

    大炮的机动性,就是大炮的生命。

    一门失去机动性的大炮,往往意味着被毁灭,因为大炮一开火,经验老道的敌方炮兵,就会即刻计算炮弹的弹道轨迹,往往在三五发之后,大致的发射方位就被敌人扑捉到。

    倘若再等到敌方的炮火架完毕。

    那时,所暴露的己方炮火阵地,就该面临被毁灭的时候了,因此但凡有经验的炮兵,往往是一阵急促射击之后,趁着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带着大炮赶快跑路了,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敌人炮火的报复。

    究竟有没有什么办法,只有自己能打击敌人,而又让敌人够不着自己呢?刘郧有些走神,对于大炮的测试已经不再关注了。

    小精灵与他的心神相通,立刻停止了炮火实验,在旁提议道,“除非射程够远,或防御有效”。

    刘司令不由一愣,细细的琢磨了一下,还真是这样。

    只要射程够远的话,也确实只有自己能打到别人,就如同七二式步兵炮,与九二式步兵炮较量一样,一个是3500米,一个是2788米,射程近的肯定要吃亏些。

    那么射程近三十公里的170毫米重炮,天然就比其他炮火优越些。

    但是射程远也不是什么绝对优势,记得日军最喜欢将大炮上刺刀,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低矮的战壕,将大炮的散件运到战场的前沿,再临时组装起来,以其突然性和隐秘性,逆袭射程较远的敌方重炮群。

    因此小精灵也没说错,大炮还需要“有效的防御”,比如身披重甲的坦克与军舰,又或坚固的永久性工事。

    刘郧记得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沙俄的旅顺军港就非常的坚固,以凶残而顽强著称的日军,足足付出了五万多人的伤亡,才勉强占领了它,有效的防御确实很重要。

    至于一战时的青岛军港,也是以工事坚固著称,仅仅三千德国军人,就让日军损失惨重,出现数万人伤亡不说,连“宝贝”的军舰,都被炮台击沉了好几艘,让日军痛得死去活来,一见到德国人就有点打飘。

    对了,还有直布罗陀海峡的战争壁垒,号称“永不陷落”,由大英帝国控制了好几百年,确实从来没有陷落过。

    即使到了21世纪,该壁垒依旧是英国霸权的象征,任何想通过的军舰,都必须得到它的许可,无论牛叉的战列舰,又或无敌的航空母舰,就没有不怕这类坚固的工事。

    难怪在全面抗战的初期,老蒋总是强调“分梯次节节抵抗,以空间换时间”,因为让敌人去进攻坚固的工事,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至于守军素质低下,让敌人付出的鲜血不够惨重,那将是另一个话题了。

    刘郧突然记起一事,能让日军出重兵进攻,而且是不计成本那种场面,好像在全面抗战之初,就有那么一次,具体是哪一次,他一时记不起来了。

    究竟是哪次呢?是徐州会战、南京会战,还是淞沪会战呢?

    对了,应该就是淞沪会战。

    日军鬼子曾向全世界吹嘘,大日本皇军,将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因此不得不铤而走险、拿人命去填。

    刘司令摸着下巴,有些阴笑的想到,尤其到了淞沪会战的后期,双方的交战时间已经超过三个月,淞沪一带的战况依旧如火如荼,日本鬼子想搞点军事冒险,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多流点血就更正常了。

    嗯,当十余万日军,准备在杭州湾登陆时,应该就是他们最脆弱的时候,若是有几百门170重炮列队欢迎,场面一定很火爆。

    刘郧感觉自己有一股激情,想设计出一款更厉害的重炮,最佳的口径,应该是182毫米,至于炮弹的重量,争取突破一百公斤。

    因为炮弹越重,杀伤力才会越大。

    一百公斤的重量,哼哼,别的炮兵在填弹时,可能觉得有点小麻烦,然而对于蚂蚁机器人来说,根本就是小意思。

    在整个动物界,蚂蚁可是有名的举重冠军,能轻松举起自身体重一千倍的重物,有外星科技加持的蚂蚁机器人,自重139公斤,哪怕让它们填装几吨重的炮弹,都能轻松胜任。

    173毫米的重炮自重18吨,若是处于战时行军,还要增加到24吨,就更别说182毫米的重炮了,以华夏目前的交通现况,根本没有机动性可言,一旦投入使用,就要有被摧毁的心理准备。

    因此能否降低自量是首要问题。

    然而,大炮的自重与钢材的强度,却与使用的寿命成反比,根据智脑评估,钢材的强度越高,大炮的自重就越低,如果不考虑使用寿命的话,自重还会再度降低。

    刘郧有些犹豫了,要不要将182毫米重炮,设计成一次性大炮算了,以战列舰上的主炮炮管为例,它们的寿命历来很低,能发射300次算它厉害,若是使用太过频繁的话,往往200次就得报废。

    不过钢材的强度问题,小精灵表示没有任何难度,在这些年的采矿中,蚂蚁机器人发现了不少的稀有金属,合成几百吨的高强度合金,还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炮管的寿命问题,就更没问题了,因为它建议使用压缩空气,作为炮弹的发射药,一公斤压缩空气,相当于8。5公斤普通发射药。

    小精灵认为,空气压缩型炮弹有三大好处。

    一是避免了化学发射药,对炮管的灼烧,从而变相的提高了炮管寿命。

    二是化学发射药的保存和燃烧过程,都能极大的影响射速及其发**度。

    三是可以降低使用成本。

    小精灵随即演示了两类炮弹的差异,普通炮弹在发射时总会出现烟雾,当发射了三五次后,炮管即刻有发热的趋势,一旦超过了三四十次,整个炮管都有发暗发红的现象,若不及时降温根本无法使用,倘若开始发热发红了,就别说什么炮击精度了,隐形成本也会急速上升。

    然而,采用空气压缩炮弹时,就完全不一样了。

    虽然炮管也会有发热的现象,但是没发射上近百枚炮弹,根本没有什么反应,至于想达到发暗发红的程度,至少是在发射了几百枚之后,因此孰优孰劣不问可知了。

    另外,170毫米重炮的正常射速,每小时也就80发而已。

    如果是采用空气压缩弹,而且填装速度也能跟上,射速将达到6…8发,因此两者的实用效果,简直天差地别,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

第二百九十四章 大事不好

    空气压缩弹,确实很好。

    就是有一点不好,除了蚂蚁机器人能制造之外,在整个二战结束之前,都别想工业化制造了,就连号称黑科技之王的美国和德国,也无能为力,注定只能小规模制造,当金手指用。

    小规模就小规模吧,总比什么都没有的强。

    何况182毫米重炮,无论怎么研究改进,又或减轻自重,但是十来吨还是有的,到时装备个十来门,应应急也就是了,正好打废了就直接扔掉,即使被日军摧毁了,也不怎么心痛。

    对了,炮弹也得重新设计,刘郧想起了越战时的底排炮弹,130毫米五九式加农炮,射程高达38公里,简直是黑科技中的黑科技。

    底排弹很难么?其实也不难,需要在炮弹底部,设一火药燃气排放装置。

    燃气排放装置,究竟有什么用呢?就是要减少炮弹飞行时的阻力。

    因为炮弹在飞行时,需要克服三大阻力,即地心引力、空气阻力和底部的负压力(向后的拉力),用流体力学的术语说,就是“汇聚在弹底的空气涡流”。

    前两种是无法克服的,消除底部涡流还是没有问题的。

    以越战时的五九式底排弹为例,当将发射药被激发点燃,燃气排放装置启动,排放微量气体,将空气涡流冲散,从而消除弹底的负压力,因此同样外形的炮弹,底排弹的射程,超过普通炮弹的30%以上。

    然而很多事就是这样,往往知易行难。

    刘郧带着小精灵一阵瞎琢磨,在虚拟幻境之中,发射了上万枚182毫米炮弹,最后还是不尽人意,底排炮弹是没设计出来,底凹炮弹倒是设计成功了,主要是这玩意够简单,在炮弹底部设一凹槽就行,增程为普通炮弹的20%以上。

    简单的说,底凹炮弹,就是采用了底部凹槽技术的炮弹,在炮弹底部有一凹槽设置,炮弹发射后,当弹头激波运动至弹底部位时,强烈的紊乱气流,将汇聚在弹底的空气涡流冲散,有较好的精确度。

    当炮弹实验成功时,新的重炮也研制成功了。

    新的182毫米重炮,其实是德国170毫米大炮的放大版,口径182毫米,36倍径,炮架长9。4米,总重量13。8吨,高2。6,长6。8米,宽2。4米,俯仰角0—50度,可360度环向射击,弹重102 公斤,射速4—6发/分,出膛初速度1060米/秒,最大射程52公里。

    以上的数据当然是理想数据,是假设由蚂蚁机器人填装,而且采用空气压缩炮弹。

    若换成普通发射药包,普通炮弹重82 公斤,射速3发/分,出膛初速度935米/秒,射程36。2公里,若是改为次口径炮弹(弹重36公斤),最大射程为43。6公里,但是威力会急速下降。

    不过采用普通炮弹时,最不利的因素,还是炮管的寿命。

    倘若采用空气压缩弹的话,炮管可发射1500枚,一旦全速射击,也能达到1200枚,一旦改为普通炮弹的话,最多能发射600枚,倘若采用急速射击,甚至会下降为400枚。

    总的来说,新型重炮还算不错的。

    即使是发射普通炮弹,也比德国原装170毫米重炮,强了不止一筹,一旦两者对抗的话,德国货甚至会被反压制,这就是未来人士的优势,以及智脑带来的高科技福利。

    刚将182毫米重炮研制成功,刘郧就开始皱眉头了。

    因为他找不到合适的炮手,伺候这样一门新型重炮,就算是德国的精锐炮兵,都不见得玩得转,若是打算自己培养的话,却又不知道究竟如何培养。

    难道全部采用蚂蚁机器人当炮兵?

    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