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钢蚁雄心-第1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莱僭缁岢龃笫拢皇敲幌氲秸庖惶炖吹恼饷纯於选�
红军主力必须尽快北上,郑元兴也没再与刘郧多说,忧心忡忡的离开了川西镇,直奔红军的总部去了,刘郧也命令蚂蚁机器人,加快生成军火的速度,争取在红军总部北上前,完成预定的军火生产计划。
从红军占领大小金川以来,也休整了快三个多月,这段时间里红军也没睡大觉,而是夜以继日的军事技能训练,除了已经北上的三万多人,留在四川也就四万人不到,若要立即北上的话,还需要时间。
红军北上的困难,除了刘郧所猜到的军火外,还有粮食问题,川军在茂县储备了很多粮食,然而来川西的外来人口越来越多,甚至已经出现粮荒的端倪,还要支持近四万人的远征,确实颇有些难度。
红军也没怪这些流动人口,因为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很多都与红军的伤员、烈属和支持者有关,其实在张国焘离开之前,红军内部已经出现许多怪话,说这里的群众基础好,干脆留在川西赤化全川算了。
正因为如此,才让张国焘部成为北上的第二梯队,总部本来还以为是大材小用了,如今听刘郧一阵神吹,才知道用人不当,搞不好二万人的精锐,会覆没在马家军的手中,李胜德拍板“即刻北上”。
哪怕军火再宝贵,也不如二万条人命宝贵,军火没有了可以再买,又或者从敌人的手中夺取,唯有人命一旦没了,就再也救不活了,***号召所有的红军将士,扔掉所有的瓶瓶罐罐,立即北上救人。
至于红军的伤员和烈属,以及所占领的四个县,即大小金川,松潘县和理番县,就全托付给了刘郧,这厮也不客气,以刘湘副官和省委秘书的身份,直接任命庞学忠、谭耕愚、张洪溪和刘鄂北等四人,为上述四县的代理县长,并各帅一队川西警卫,即刻走马上任。
李胜德可是用兵高手,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一边命人拿着刘郧所提供的部分军火,约万人从刷经寺附近乘骡马畜力,直奔松潘大草原,一边大张旗鼓的从川西县,再经茂县和松潘,直奔川甘边境。
然而,红军大部队刚过茂县,还在去松潘的途中,以杨虎城西北军,约三个师率先向延安进攻,从而爆发了“陕甘大战”,战场又分为东西两部分,分别围绕陕西的延安县,以及甘肃的定西县展开。
开战不过三天,就已经分出了初步的胜负,结果让大家膛目结舌,杨虎城与张学良,集中十三个师,又十七个保安旅,共二十多万人,结果被三万多陕北红军,先打垮三个师,歼灭四个旅,再进行围点打援,再歼灭三个整编师,而且这三个师,全是张少帅的东北军嫡系。
虽然战役还没真正结束,但答案却已经出来了,才三天时间,号称精锐的东北军,就被歼灭三个师,要知道张学良部号称三十万,其中整编师也就十多个,还被围了二三个,看架势又要遭到歼灭性打击。
延安战场还好说,而张国焘部的三万多人,遭遇的却是青海、甘肃和宁夏的三马联军,总兵力高达十一万,只是定西县所在的陇中一带,刚好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处,高原、群山和沟壑众多,地形极其复杂,红军又是客军作战,因此遭到马家骑兵的突袭。
张国焘部虽然损失惨重,只剩下了一万多人,被围困在了偏南的陇西县附近,之所以没像后来的河西走廊那么惨,说来还是映秀镇的经验,马家军的骑兵再厉害,也厉害不过现代坦克飞机的集团冲锋。
定西县一战,马家联军与张国焘都通电全国,都说自己才是胜利者,从俩者的战损数据来看,是属于两败俱伤居多,红军由三万变成了一万,而且败退到陇西县,那俩万人可就是净损失了,马家军虽然嘴硬,就凭他们不敢再继续主动进攻,就知道损失不下四五万人。
既然延安县和定西县都打不动了,那就看双方的援兵了,老蒋的中央军是厉害,例如骁勇善战的胡宗南部和薛岳部,还在川陕边缘一带晃悠,至于什么时候,才会深入陕西和甘肃的内部,只有天知道了。
定西县与陇西县相邻,说远不远说近不近,距离甘肃的省会兰州,也就一百公里左右,从增援上来讲,是马家军要顺当一些,而红军总部的增援,还得越过若尔盖草原和陇南等地区,才能抵达陇西县。
刘郧接到川军的内部战事简报后,也拿着甘肃和陕西的地图瞎琢磨,认为张国焘部还好办,待红军主力一到,马家联军多半会作鸟兽散,而数万红军一旦兵临兰州城下,马家军就不得不即刻认输了。
由于红军急于北上延安,想来也不会与马家军多纠缠,只要马家军答应认输,并赔偿若干物资和骡马,红军必然会主动撤离甘肃,就是在时间上耗费多了些,对北上支援陕北红军一事,是极为不利。
刘大官人也很无奈,就是想开飞机去陕北,给红军送点军火之类的,都不见得能找准投送地点,唯一希望的就是,在红军主力抵达陕北前,张杨二人发发牛脾气,宁可好了红军,也不想好了蒋委座。
………………………………
第一百八十六章 副官之责
随着陕甘战事的紧张,刘郧也没了上工地的兴趣,拉着德国军事家,以及贾琏和王鼎兴等人,在川西大学的军事学院中,开始模拟陕甘大战,推算红军、马家军、张杨联军,以及中央军的今后走向。
不知怎的,大家越讨论越有兴趣,最后连红军留下的指战员,也参与了此次大论战,其中又以赭文和与郑元兴为代表,一个是黄埔军校毕业军官,一个是留法的高材生,又都长期待在军队,并在茂县一战成名,对红军也是最为了解,因此他们的说法,有很大的说服力。
陕甘大战爆发后的第七天,红军主力终于开进了甘肃南部地区,而且进展神速,其前锋已经逼近陇西县,马家联军不得不全线撤退,陇西战事的第一阶段宣告结束,刘湘手疾眼快立派一师进驻松潘,让红军无法再通过此地返回四川。
由于马家军败退,北上的通道已然大开,红军五六万主力,随时会沿渭水东进直取西安,张杨二人不得不收缩战线,甚至派人暗中商量议和一事,想救回被包围的几个师,陕甘大战总体上趋于平静了。
川西军事学院的学员们,正在讨论红军将在什么时候,开始全面反攻之时,城都突然发来电讯,邀请刘郧和刘鄂北等人,携川西茂县一带的官绅们,去城都召开“安川大会”,看架势是要论功行赏了。
看着满含喜剧的电令,刘郧也哭笑不得,这个时代的四川人,还真流行各种的神话传说,如果没猜错“安川大会”一说,应该是借鉴了,孙大圣大闹天宫后的“安天大会”,刘湘自比为玉皇大帝,红军被比为齐天大圣,刘文辉这个多宝道人,应该是西天如来佛祖了。
将红军比为齐天大圣,李胜德这些革命者倒是不计较,甚至后来在延安记起了此事,还写下了“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一词,只是川康的两位刘主席,自比为玉皇与如来就有点荒唐了。
可能论功行赏的人数太多,而且这个时代的交通也非常不便,因此将安天大会订在十五天之后,即1935年9月28日,因为还有一层考虑就是方便老蒋的安排,10月10日就是南京政府的双十国庆节。
刘郧算了一下时间,时间还比较充裕,人员召集起来也还算方便,一时也懒得想太多了,而且他也不想参与这些神叨叨的大会,若论升官发财的话,以他这个年龄也算封顶了,就更不想凑这个热闹了。
令刘大官人最为忧心的,还是德国的飞机专家什么时候能够到来,德国人的事他管不了,主要是空军学员的教学问题,让他头痛不已,他是靠智脑开飞机的人,说到大规模的培养飞行员就一窍不通了。
另外就是茂县到涪城的铁路,需要多久才能修通的问题,如果说从川西县到茂县,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那么从茂县到涪城就是质的改变,涪城地处平原边缘,粮食不再是难题,还能解决石油问题。
这倒不是说涪城周围盛产石油,而是外国的油船可经长江运抵武汉,再由华夏的内河运输公司转运,而涪城刚好是川内的内河航运线路中,能直接抵达川西地区的最大码头,对刘郧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
因此,刘郧将手中的各种政务和杂务,全扔给了他的私人秘书尹沁兰,自己恨不得时刻蹲在修路的现场,而且茂县到涪城之间人烟罕至,尽是崇山峻岭、沟壑纵横,施工条件恶劣,进度异常的迟缓。
按说刘郧有智脑和蚂蚁的帮助,修点铁路还不是小事一桩,然而这厮的心气有点高,不愿意马虎了事,尤其这厮在穿越前,还去汶川旅游过,所以对于大地震心有余悸,因此对工程的要求也比较高。
究竟有多高呢?在刘郧看来至少在8级地震时,不至于出现火车翻车和路线垮塌的事情,一列火车载人通常可达千人,一旦翻车那还了得,另外就是各个编组站的选址,绝对不能出现垮塌或活埋。
好在已经修通茂县到川西县的铁路,施工的地段若有什么需要,两县的军民都会通力协作,因此虽说施工的条件恶劣,但是进度依然不低,每天平均挺近1。5公里,修筑顺利的话,三个月内就会修通。
为了让进度加快,刘郧甚至主动派人去了涪城,一是筹备涪城钢铁厂的问题。1934年就考察过一次,只是川军将领的短视,浪费了大好的机会,因此一大堆炼钢设备,还依旧放在安昌镇的仓库中。
其次就是铁路问题。既然还要三个月才修通,那么此时建设涪城枢纽站也正当其时,毕竟涪城县城是三江交汇处,水网及其密集,此处修建铁路枢纽站,绝对不会一帆风顺,早作准备也是未雨绸缪。
涪城枢纽站的各种图纸早设计好了,被派往涪城的技术人员,都是以德国工程专家为主,在这个时代就是这点好,“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被洋人一阵横蛮的使唤,各地的官员还不得不边陪笑边卖命。
当然,如果需要什么物资,而且数量又不多的话,刘郧不介意直接空运,经刘湘的再三强调,以及川军上下对飞机坦克的崇拜,涪城的简易飞机场早就修好了,起降几架螺旋桨飞机还是没问题的。
距离“安川大会”还有五六天的时候,某人正在如火如荼的修铁路,突然收到刘湘的电令,让他即刻返回城都,欲有大事相商。刘郧一时不明觉厉,却也没打任何折扣,开着私人飞机就回了城都。
飞机刚抵达城都的北校场,刘郧就被刘湘的副官接住,也没说话,拉进一辆准备好的小车里,直接去了刘湘的官邸,途中刘大官人几次想试探一下口风,不想这个副官是新来的,根本不怎么搭理他。
现在川军体系之中,刘郧也算是一个人物了,倒也没怪这个新来的副官,虽说他自己也是刘湘的副官,算起来与这厮还是同行,买账是人情,不买账是本份,不过想来也没啥大事,就干脆闭目养神了。
半小时不到,刘湘的官邸就到了,刘郧这才发现不对,似乎刘长官的官邸又变了,不过刘主席是四川王,理论上来讲,整个四川都是他家的,他想住哪里都可以,刘大官人也暗笑自己有些多管闲事。
真正令刘郧意外的是,刘湘竟然在官邸外等着他,身穿灰白色的长袍,拄着一根拐杖,仿佛是一个随处可见的教书先生,却惊得他与新来的副官,连忙滚出了小车,一脸紧张的向老上司请安问候。
刘湘却不以为意,如同一个普通长辈一样,拉着刘郧就向屋里走去,新来的副官这时才知道不妙,一脸苍白汗水直流,刘主席无意中看到这一幕,也觉得甚为稀奇,于是向刘大官人介绍这厮的来历。
新来的副官竟然刘郧的校友,姓熊名渝辉,中校军衔,也是南京陆大毕业的军官,据说是川东名将熊克武的侄儿,由于家世与川军渊源颇深,所以被老蒋派到了川军中来交流,刘湘任命这厮当他副官。
刘郧顿时心领神会,如今的川康二省都是老刘家当家,熊克武虽号称川东名将,然而终究是外人,自1924年被川军诸侯联手赶出四川后,大家早忘记了此人,老蒋将此人送来川军,恐有掺沙子之嫌。
“对外人要尽量的客气”,这是四川人的内涵与修养,这一世的刘郧,可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自然更是入乡随俗,于是也学弟学长的一阵乱喊,也说自己是南京陆大毕业,是老蒋的门生芸芸。
熊渝辉看上去年龄不小,大约三十岁左右,然而人生经历却不多,对于刘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