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墨香风韵 >

第2章

墨香风韵-第2章

小说: 墨香风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法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文字体态修长,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王夫差鉴》。

  笔:始于何时?传说秦将蒙恬造笔。其实,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笔。考殷墟出土之甲骨片上所残留之朱书与墨迹,系用毛笔所写。由此可知毛笔起于殷商之前,而蒙恬实为毛笔之改良者。东周的竹木简、缣帛上已广泛使用毛笔来书写。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发现了春秋时期的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笔。其后,湖南省长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战国笔,都是上古时代遗存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据记载,庄子就曾经描述过画工们的“舐笔和墨”;孔子作《春秋》,“绝笔于获麟”,“笔则笔,削则削”。制笔的方法,是逐步发展的。由用石墨的枣心笔(笔毛中带核,如同枣核,故名),进步到无心的散卓笔。

  墨的起源,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来做为书写材料。墨的发明大约要晚于笔。史前的彩陶纹饰、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简牍、缣帛书画等到处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遗痕。文献记载,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绳(木工所用)、墨龟(占卜)也均曾用墨。所以出现至少不晚于殷商时代。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发现“居延笔”的地方,同时还发现了一些木炭,古人拿来磨了当墨使。

  帛书究竟何时开始出现?目前尚难确考。帛书是写在缣帛等丝织品上的书籍或文章,它的出现,晚于简册。不过在春秋末期至战国文献中,已时有记述。《论语·卫灵公》说:“子张书于绅。”“绅”,《说文》说是“大带”,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是下垂的带,总之是一种丝织品。《墨子·明鬼》篇说:“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韩非子·安危》篇也说:“先王寄理于竹帛。”《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说得更为明确:“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与谷,其县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于策,通之诸侯。”如果其言可信,那么在公元前七世纪的齐桓公时代,就有帛书了。所以王国维认为:“则以帛写书至迟亦当在周季。”

  由于丝织品比竹木更易朽坏,目前考古发现的帛书,大多出于汉代,先秦的极少。闻名于世的,有解放前在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画有十二神像的楚帛书,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73—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帛书“篆书阴阳五行”,上有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的记载,所以也很有可能写于秦统一前夕。此外还发现两件楚帛画。


作品相关 秦开考

  秦开,战国时人,燕国名将。战国时,北方东胡族在辽河上游迅速崛起,造成对燕国北镜的极大威胁,为避其蜂芒,燕国以秦开为人质被遣入居东胡,秦开很受东胡的信任,他借机了解了其地理环境,掌握了虚实,通晓民情风俗,熟悉了游牧作战的组织和技术。燕昭王即位后,秦开逃归燕国。昭王十二(公元前300)年,燕昭王任用秦开为将,率大军反击东胡,一举将其打败,迫使东胡北退千余里,从而解除了燕国北部的威胁。

  秦开乘战胜东胡的余威,又向东渡过辽水,取地两千余里,直达满番汗(今鸭绿江)为界。于是燕据有辽宁全境。接着,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并于公元前290年前后,修建了西起造阳(河北张家口)东到襄平(今辽阳)的燕长城以拒胡。《史记。匈奴传》:“燕将(《汉书。匈奴传》作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也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作品相关 燕昭王考

  燕昭王(?~前279)战国时燕国国君,周召公三十八代孙。

  燕国在战国七雄中比较弱小,在很长的时期里默默无闻,未能参与逐鹿中原、争夺天下的斗争。至燕王哙时(公元前315年),听信他人的蛊惑,贪图让贤的虚名,稀里糊涂地把君位禅让给相国子之。子之这个人原本就“贵重主断”,一朝权在手,更加不可一世,把燕国搞得“大乱”。“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战国策·齐策二》)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失败。齐因起兵攻燕,五十日而举燕国。燕王哙身死,子之被擒后处醢刑而死。后来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结果“燕人畔”(《孟子·公孙丑下篇》),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

  这时对燕昭王的记载就出现了分歧,一说,太子姬平与将军市被谋攻子之失败之后,市被反攻太子,太子逃逸他国。后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公元前312年),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燕人共立太子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资治通鉴》)

  另一说是太子平与将军市被一同被之子所杀,燕王哙公子姬职在内乱一起之时就逃往魏国,当齐宣王破燕时,赵武灵王曾听从乐毅的计谋,以赵合楚魏而伐齐存燕(《赵策三》)。后由于形势变化未能实行,由于齐军过于残暴,结果“燕人畔”,迫使齐军不得不撤退之后,赵取燕公子职于韩,派乐池护送燕公子职入燕,立以为王(公元前311年),即燕昭王。(《史记》、《中国通史》)

  燕昭王在叛乱平息后即位。他发愤图强,招纳人才。筑黄金台,广纳贤士,招来了苏秦,乐毅、秦开等人才先后被燕昭王多重用。使燕国由一个衰败的弱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

  大约公元前300年,苏秦奉昭王命,到达齐国。这时齐宣王已死,闵王即位。苏秦在齐的活动,似并不怎样顺利。公元前296年,燕曾发动了一次对齐的进攻,结果失败。公元前288年,苏秦第二次由燕赴齐。这时正是秦昭王称“西帝”,并尊齐闵王为“东帝”之时。苏秦极力劝说齐闵王以“伐宋之利”,要“天下爱齐而憎秦”。这时赵国力也很充实,苏秦也怕齐赵联合,对燕不利,因此煽动齐国伐宋。公元前288年,齐第一次攻宋,燕国也派兵助齐,使齐和缓了对燕的进攻。(详细见苏秦考)

  经过数十年生聚蓄养,燕国殷富,士卒乐战。前285年,燕国与秦、楚,赵、魏、韩五国结盟伐齐,以雪前耻。次年,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率五国之兵伐齐,直破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昭王亲到济上慰劳军队,封乐毅于昌国(今山东淄川县东),号昌国君。乐毅“修整燕军,禁止侵掠,求齐之逸民,显而礼之,宽其赋敛,除其暴令,修其旧政”,继而将大军分兵五路,乘胜追击,6个月之间下齐70余城,都改设为郡县,并封了20多个拥有燕国封邑的封君,还将100多个燕国爵位赏赐给齐人。此时为燕国全盛之时。

  同时,昭王又向东向北扩展势力。派熟悉东胡情况的将领秦开,率军破东胡,使其向东北退千余里。燕国的疆域一直扩展到辽东。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个郡。为了防止东胡的侵扰,昭下修筑了长城。燕长城位于今长城以北200公里,今内蒙古赤峰市以北存有遗址。

  据《中国通史》记载,燕昭王卒于公元前279年,他的儿子惠王继位。《九州记》云,古渔阳有无终山,山上有昭王墓……《水经》载,“燕昭王葬于无终山中”。而无终山在战国时期及时指蓟县一带的山脉,其中包括府君山。清智朴《盘山志》载,燕昭王墓在盘山千像寺东十里,据此寻找,这个大型封土堆正好符合史料指述,应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燕昭王的墓葬。


作品相关 苏秦考

  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准确生年,今已不可考。《史记·燕世家》载:“(文公)二十八年(前334),苏秦始来见。”根据《帛书》,这一记述有误。《帛书二十二》说:齐宋攻魏,楚围翁(雍)是(氏),秦败屈丐。”又说“今者秦立于门”,显然为苏秦初出茅庐,游说陈轸的谈话。按“秦败屈丐”在前312年,假设青年苏秦首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是20岁左右,则推算他大概生于前332年前后。《史记》有《苏秦列传》记载其约死于公元前32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古籍,记载其死于公元前284年。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宣王、齐湣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确定他应该死于公元前284年。

  苏秦出身寒门,却少有大志。据传他随鬼谷子学游说术,“东事师於齐,而习之於鬼谷先生。”(《史记》)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然而均不为所用,遭受到很多困难、挫折,只得回家。兄弟嫂妹妻妾都暗地嘲笑他说:东周人的风俗,都治理家里的产业,致力于工商,谋取十分之一二的盈利,他却丢掉根本而去从事耍舌头,还不应贫困吗?苏秦听了这些话,感到惭愧。于是发愤读书,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留下了‘锥刺股’的千古佳话,他“弓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秦策一》)。

  苏秦学有所成再次踏上了游说列国的征途。是时,齐秦二强心怀包宇天下,兼并六国之志;而弱国之间,彼此明争暗斗,不难被各个击破。苏秦力主合纵,即联合几个弱国共同对付强国,为此,他首先来到比较弱小的燕国。

  时值燕昭王筑黄金台,延揽四方贤士之时,“苏子闻之,由周归燕;邹衍闻之,从齐归燕;氏毅闻之,从赵归燕;屈景闻之,从落归燕;四子毕至,果以弱燕并强齐。”(说苑·君道))此苏子就是苏秦,苏秦归燕在燕昭王师事郭隗三年之后,即前308年。

  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齐湣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

  苏秦合纵五国攻秦:秦相魏冉来到齐国致送“东帝”称号和约定联合伐赵之后,苏秦从燕到齐,见齐湣王于章华宫南门,齐王征求他的意见,他认为这样“两帝立,约伐赵”,不如伐宋之利;齐取消帝号可以使得“天下爱齐而憎秦”,因而主张取消帝号,“倍(背)约摈秦”,“以其间举宋”(《齐策四》、《田世家》)。这个建议很得齐王的赞许,于是就邀约赵王和齐王在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会见,约定“攻秦去帝”,并由苏秦参与其事(《战国纵横家书》四)。这是赵国存亡的紧急时刻,苏秦这样联合齐、赵二强发动五国合纵攻秦,因此苏秦一时声势显赫,赵和齐先后都封苏秦为武安君,任以为相。《苏秦列传》称苏秦约六国合纵,并相六国,出于后世策士的夸张,但是当五国合纵攻秦时,同时兼有齐、赵、燕三国之相,并同封为武安君,当是事实。苏秦这样推翻秦齐连横而攻灭赵国的计划,发动齐、赵联合五国而合纵攻秦,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挽救赵国,还是为了将来实现燕联合秦、赵攻破齐国的“大事”。因为在这样秦、齐、赵三强鼎立而斗争的形势下,必须要造成秦、赵两强合纵攻齐的局势,才有可能把齐攻破。如果出现秦齐两强连横攻赵的局势,一旦赵被攻灭,齐的国力将更强大,必然造成对燕十分不利的结果。

  公元前二八八年十二月齐宣布废除帝号,次年五国军队就开始会合而前进攻秦了。五国因宋地而矛盾重重,致使这次合纵攻秦不欢而散,秦在五国合纵进攻的形势下,也宣布废除帝号,与五国讲和,把前所夺得的温(今河南温县西南)、轵(今河南济源南)、高平(今济源西南向城)归还给魏,把堊分、先俞归还给赵(《赵世家》。为五国合纵攻齐留下伏笔。

  苏秦在战国晚期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