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帝女-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没事,不必麻烦。”这般说着,她将目光转向杜如晦,道:“一个月前,我曾出宫过一趟,怎么了?”
杜如晦叹道:“据臣所知,在这一个月里,江都百姓至少死了上百人,余下的人,也都活得痛苦不堪,犹如身在地狱之中。”
韫仪沉默片刻,道:“可是饿死的?”
“看来公主当时已经看出端倪了,不错,皆是饿死的。”杜如晦摇头道:“在无粮可吃之后,他们先是宰杀自己畜养的动物,之后开始吃树叶树根,再后来开始吃树皮树根,最后……他们开始吃起了土。”
“土?”吉祥愕然道:“这树皮树根我勉强还能理解,土怎么能吃?”
杜如晦涩笑道:“你说的没错,土怎么能吃,可是能吃的都已经被他们吃光了,除了土,再无其他。”
吉祥难以置信地道:“如今正是春季,草木茂盛,应该会有许多树叶,怎么可能吃光。”
“对,眼下是草木茂盛,但你可知江都城有多少老百姓,每人去摘,就算有再多的树木也会被摘光的。”
如意试探道:“那土……吃了没事吗?”
“土确实可以令他们有肚饱之感,但却会沉淀在腹中,无法排出,最后那些人皆是活活腹胀而死。”说着,杜如晦摇头道:“但这还不是最惨的。”
如意疑惑地道:“这都不是,那是什么?”
杜如晦沉沉道:“我听说江都边上的一个小城,那里的百姓吃尽一切能吃之物,最后竟然到了自相食的地步。”
如意二人惊呼一声,难以置信地道:“自相食,杜公子你是说……他们吃人?”
杜如晦点头道:“不错,他们易亲人而食。”这一次,莫说是如意,就连韫仪也是悚然变色,江淮一直都是富庶之地,鱼米之乡,如今杨广才来此处不过半年,就令百姓沦落到自相食的地步,实在……令人无言以对。
杜如晦道:“其实臣知道朝廷各处粮仓之中,皆储满了粮食,只要陛下肯开仓放粮,百姓就可以熬过这一关,可陛下始终不肯放粮;臣知道陛下对皇后娘娘一直言听计从,就连当年唐国公父子抗旨,亦看在皇后娘娘的面上饶恕;这一次……公主能否看在江淮无数百姓的面上,再请皇后向陛下进言。”
吉祥嘴快地道:“杜公子以为公主没有做过吗?一个月前,公主看到那些百姓要吃树叶那么苦,就向陛下进言开仓放粮,结果……”她眼圈一红,没有再说下去。
“公主进言,陛下未必会同意,但皇后……”杜如晦刚说到一半,韫仪出言打断,“这件事,我与母后都无能为力,你走吧。”
这个回答,令杜如晦愕然,在他印象里,韫仪一向都很关心百姓生计,这次何以会如此冷漠?
“公主……”韫仪抬手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就算这一次,母后劝动他开仓放粮,那下一次呢?下下一次呢?”她摇头,带着嘲讽的笑容道:“只要他在位一天,天下百姓就一天不会有好日子过。”
杜如晦诧异地打量着韫仪,后者今日说得话,句句都透着古怪,仿佛对杨广有很深的不满;可是韫仪以前明明很敬重她这位父皇,何以现在态度突然大变?难道是他们父女之间闹了矛盾?
不等他言语,韫仪已是道:“我很累,吉祥,送杜公子出去。”
见她这样说了,杜如晦只得拱手告辞,在退出飞香殿后,他道:“吉祥姑娘,公主与陛下可是出了什么事?”
吉祥叹道:“一言难尽,总之杜公子若来飞香殿,请尽量不要在公主面前提及陛下,公主不会想听的。”说着,她屈膝一礼,道:“奴婢就送到这里了,杜公子慢走。”
杜如晦点点头,待得吉祥步入飞香殿后,方才想起还有一事忘了与韫仪说,自从他迎娶王显月,成为王家一份子后,崔家很是太平了一阵子,但最近他发现崔家与暗中与宇文一族往来,且行事神秘,怕是在谋划什么。
对于崔家而言,最恨的人,莫过于他与韫仪,所以他一得知此事,便赶来提醒韫仪,岂料今日韫仪态度异常奇怪,令他忘了说这件事;不过,韫仪身在宫中,崔家应该不敢冒险动手,万一真查到什么,再来提醒韫仪也来得及。
第三百一十二章 故意战败
就在韫仪知晓自己身世之时,远在太原的李渊父子,亦遇到了棘手之事;曾受过他们重创的突厥,又不死心的卷土重来,围攻马邑郡;李渊命高君雅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共同抵御,虽然兵马不多,但在李渊看来,只要他们照着自己定下的方案,不说击退突厥,至少可以守住马邑,岂料这二人竟然不照自己定下的计策行事,擅自改动行军路线与布阵之法,令大军吃了来太原之后的第一个败仗。
看到高君雅与王仁恭带着残兵败将回到晋阳,李渊气不打一处来,明明此战可以取胜,偏偏有人自作聪明,不遵他制定的计划行事,弄成如此局面,一旦传到杨广耳中,只怕不会饶了自己;他虽气恼不已,但高君雅毕竟是杨广派来的人,他不敢过份斥责,说了几句便命其下去。
正当李渊独自一人暗生闷气之时,刘弘基被人搀扶着走了进来,前些日子,刘弘基出府办差之时,突然遭人袭击,幸好护卫拼死反击,这才逃得性命,但腹部中了一箭,这些日子一直在府中养伤,事后众人皆猜测这次行刺是王威二人所为。
看到刘弘基进来,李渊连忙起身扶住他,“先生伤还未愈,怎么就起来了?”
“李公不必担心,卑职已经没有什么大碍了。”说着,他道:“卑职听闻此次与突厥一战,我军大败,可是真的?”
提及此事,李渊叹了口气,道:“何止大败,简直是惨败,士兵死伤众多,回来的不足三成;我李渊自掌兵以来,还从未吃过那么大的败仗。”停顿片刻,他道:“王仁恭素来胆小,又没主见,必是高君雅自作聪明,故意更改我与他们说的战策,早知如此,我就该让世民随他们去才是,这会儿也不知要如何收场。”
刘弘基摇头道:“没用的,李公防得住这一次,防不住下一次,下下一次。”
李渊疑惑地道:“刘先生这话是什么意思?”
“李公真以为高君雅是自作聪明,更改李公授意的战策,这才导致此次大败吗?”面对刘弘基的询问,李渊道:“难道先生认为不是?”
刘弘基并未直接回答他的话,而是道:“李公认为,王、高二人是真心辅助李公,平定太原抵御突厥吗?”
“自然不是,只是碍于皇命,才不得不从,又或者说……”李渊眸色一沉,徐徐道:“是为了监视我。”
刘弘基点头道:“不错,陛下既要用李公,又怕李公手中有兵权后,会不受他控制,所以派了王、高二人来监视李公,但对王威二人来说,除了皇命之外,他们与李公还有私怨,所以他们最想看到的,不是李公如何平定叛乱,击退突厥,而是死!”
“这一点我也知道,不过……”话说到一半,李渊突然明白了刘弘基说这些的用意,骇然道:“先生之意,是说这一次,高君雅是故意吃败仗,借此来害我?”
刘弘基颔首道:“虽不敢肯定,但至少有七八成可能。”
李渊重重一捶桌子,恨声道:“这个高君雅好生可恶,为了一已私怨,就置无数士兵与百姓的性命于不顾,该死!”停顿片刻,他突然又摇头道:“不对,此战大败,我固然要受陛下责罚,他身为领将,也难以置身事外,这两人素来自私,应该不会用这种两败俱伤的招数才是。”
刘弘基笑一笑道:“李公说错了,他们二人不会有任何损伤。”
他的话令李渊不解,“此话何意?”
“李公莫要忘了,他们二人是陛下亲信,他们说一句话足以抵过李公说十句,此次大败,他们一定会将所有责任都推在李公你的身上,若我没猜错,只怕在还未回到太原之时,高君雅就已经送了密折去江都,等李公折子送到之时,陛下已经先入为主,任您如何解释也无用了。”
李渊神色变幻不定,良久,他颓然道:“这么说来,我这次在劫难逃?”
“看来是这样。”说着,他压低声道:“其实这几年来,李公囤积兵力,招揽能人异士,已经有了起事的能力,这次陛下若下旨问罪,正好给了李公名正言顺起事的借口。”
虽然早在数年前,李渊就已经决意起兵反隋,但真正快到这一刻时,心中仍是生出几分忐忑来,长叹道:“想不到我李家世代忠烈,到了我手里,却要做出这等谋逆之事,来日下了黄泉,怕是无脸去见李家列祖列宗。”
“李公错了,您要做的是解救天下苍生于水火之中的善举,传诵于千秋百代,李家祖先亦会以李公为荣。”
李渊苦笑道:“荣也好,辱也罢,走到今日这一步,已是没有了退路,只能继续走下去,希望李家祖先能够庇佑于我等。”
在这番密谈过后,李渊紧锣密鼓地筹备起义一事,正如他所说,眼下已经没有了回头路,只能孤注一掷。
就在这个时候,杨广派来的专使赶到太原,果然如刘弘基所料,杨广的旨意,只是缉拿李渊与王仁恭问罪,对于王威和高君雅二人,未有任何怪责之语。
当得知李渊被就地免职,押入郡守大牢听候发落之时,王威与高君雅喝酒相庆,高君雅一口喝尽杯中美酒,眉飞色舞地道:“一切果然如王兄所料的一样,王兄神机妙算,真乃神人也,来,我敬你一杯!”
连着几杯酒下肚,王威那张白胖的圆脸泛起几丝红意,他心情极好地道:“我早就与高兄说过,让你不要担心,只要咱们将所有事情推在李渊身上,并且先一步将奏折送到江都,就断然不会有事,偏偏高兄当时还不相信,仿佛我会害你似的。”
高君雅被他说得有些不自在,嘿嘿一笑道:“这种事情,毕竟关乎性命,慎重一些得好。”
王威给彼此满上酒后,笑道:“那现在放心了吧?”
“当然放心!”高君雅一脸快意地道:“来了这么久,可总算报了当初的仇,真是痛快!”
第三百一十三章 无罪释放
王威转着酒盏,冷笑道:“早在来太原的时候,我就发了誓,一定要李渊为当年的事付出代价,没有人可以害了我们还安然无事;如今他入狱只是第一步,我要他眼看着李家覆灭,还有那个李世民,最该死的就是他了。”
高君雅连连点头,“陛下这会儿已是将李渊免职下狱,下一道诏书应该就是将之处死了,只要他一死,就算陛下不怪罪,李家也不会长久。”
王威举起酒杯道:“说得不错,等李家悉数死尽之后,你我再来好好庆祝一番!”
二人自以为可以借此次战败除掉李渊,殊不知,他们此举,却是给了李渊起兵的借口,更不知李渊此刻更在积极筹备,待得后者起兵之时,就是他们命赴黄泉之时;今日所谓的庆功酒,其实是断头酒。
就在李渊筹备得差不多之时,老天爷却与李渊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从江都传来了杨广的第二份昭书,任谁也想不到,这份昭书的内容竟然是赫然李渊无罪,官复原职。
莫说是王威他们,就连李渊也是大为吃惊,从前一份诏书看,杨广明明对自己战败一事大为恼恨,何以一转眼又风平浪静,连句责备的话都没有,实在是令人想不明白。
若换了别人,无罪释放又官复原职,自是好事,可是对于李渊来说,却实在是高兴不起来,杨广开释,也就意味着他没有了造反的理由,难道要现在回头?
如今招募的士兵以及知道他有心反隋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也就只有王威与高君雅这两个蠢货还被蒙在鼓中一无所知。
回头,已是不可能之事,但眼下师出无名,又该怎么办?
在聚众商议之后,李渊决定一边想出师之名,一边先将分散在各地的家眷聚集起来,包括在河东的李建成兄弟;在长安的女儿平阳公主与女婿柴绍,让他们尽快起来太原,否则他这里刚起兵,他们就会人头落地。
刘弘基与刘文静日夜商议之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出师以及招募士兵之名,虽然李渊并不太认同他们的计策,但眼下也只有这么一个法子了。
数日后,一道诏书张贴于太原府的街头,诏书内容是在征兵,太原、西河、雁门、马邑诸郡,但凡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百姓皆得入征为宾,于年终之时,在涿郡集齐,攻打高句丽。
当百姓看到这纸诏书之时,顿时怨声道哉,之前三次攻打高句丽,已是损耗了无数民力财力,结果根本什么都没打下来,如今又征兵去攻打,简直就是让人去送死。
与此同时,街上多了一些仿佛是从远方逃难而来的难民,衣衫褴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