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 >

第554章

天下-第554章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坐了下来,亲兵给他们上了茶,李庆安关切地问他道:“四万弟兄的士气怎么样?”

  “谈不上高昂,但也不低迷,大将军应该知道,关中军缺乏大战的磨练,我最遗憾就是到现在还没有打过一战。”

  “打仗机会总是有的嘛以后王将军很可能会和安禄山一战。”

  “是吗?”王思礼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和安禄山打一仗,当年潼关之战,他险些全军覆没,那成了他一生的耻辱,要想血洗这个耻辱,就是和安禄山的军队再战一次。

  “应该有这个机会,安禄山现在在幽州建立了伪唐,自封为中书相国,他实际上已经造反,之所以他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南下,是因为他兵力不足,还在大规模招兵买马,一旦兵力足够,他必然会大举南下,借口讨伐李亨而进军关中。”

  王思礼默默地点了点头,他相信李庆安说的是真的,实情也确实如此,这时,李庆安又道:“但也有可能你没有机会和安禄山一战。”

  “为什么?”王思礼有些愕然。

  李庆安注视着他的目光,一字一句道:“我担心你会入蜀。”

  王思礼沉默了,他明白李庆安的意思,李庆安已经在给他选择了,是继续效忠李亨,还是转而投靠李庆安,这可以说是王思礼一生中最大的决策,但他只沉默了片刻,便做出了决定,他再一次单膝跪下,沉声道:“属下愿向大将军效力”

  事实上,王思礼已经考虑了很久,他被陈玄礼排挤,失去了大部分军权,若不是陈玄礼骄狂得太早,恐怕他此时已经赋闲在家了,李亨多疑和待人刻薄,早已让王思礼对他冷了心。

  他早就想投靠李庆安,可他又开不了口,今天李庆安主动提出,这个机会他怎么能放过。

  “好好”

  李庆安连说了两个‘好’字,他扶起王思礼,诚恳地对他道:“当年我们一起在潼关并肩作战时,我就知道,我们早晚会走到一起去,因为我们是同一路人。”

  “末将明白,能加入安西军,是末将最大的荣幸。”

  李庆安快步走到沙盘前,用木杆指着黄河九曲地区道:“目前吐蕃军还有四万人,就龟缩在这里,现在我十万大军已到,吐蕃军的最终覆没指日可待。”

  “可是属下担心吐蕃援军会赶来。”

  李庆安微微笑了,“你不用担心,吐蕃老巢逻些城已经被封常清攻占,吐蕃赞普死在吐火罗,他们的主要官员已经全部投降。”

  王思礼呆住了,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吐蕃已经完了, 那么歼灭九曲的吐蕃军,就是最后一战了。

  李庆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你现在只需要做一件事,你的四万军截断吐蕃人的后路,防止他们逃向成都,这很重要,你一定不能大意。”

  “末将明白了,我这就去。”

  王思礼抱拳施一礼,便告辞而去,他刚走,李光弼便匆匆赶来了。

  “大将军,王思礼将军走了吗?”

  “你找他有什么事吗?”李庆安笑问道。

  “我想大将军一定是要他拦截住吐蕃逃往巴蜀吧”

  “你说得没错,我正是这样安排。”

  李光弼犹豫了一下,他走到沙盘旁,望着吐蕃军的后路,道:“有句话,不知卑职当讲不当讲?”

  李庆安淡淡一笑道:“你说就是了。”

  “卑职在想,为何我们不能放马重英入蜀呢?他的军队一旦入蜀,蜀地必然危急,李隆基要么是向大将军求救,要么是召李亨的军队入蜀,我听说李隆基父子的关系颇有缓和的迹象,召李亨关中军入蜀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李亨的军队入蜀,而王思礼的军队再回关中,那时关中不就是大将军的掌中之物吗?”

  “你这叫驱狼入蜀之计,我最早也是这样考虑的,但我现在放弃了这个想法。”

  “为何?”李光弼有些不解。

  李庆安笑了笑,慢慢走上前用木杆指着九曲地区道:“这是我们布置的一个口袋,将马重英的吐蕃军装了进去,他现在已经知道逻些出事,他几次拼死都想返回河中,可惜都没有成功,但他并不会甘心,现在我的十万大军到来,他必然会承受不住压力,他会再一次想法逃回逻些,所以他这支军队是吐蕃能否翻盘的唯一希望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想冒险,如果成都依旧是高仙芝掌握军权,或许我会尝试一下,但是高仙芝已经被剥夺了军权,此时的军权被荣王李琬掌握,李琬此人我很了解他,他绝不是马重英的对手,一旦剑南军被击溃,吐蕃军将占领成都,汉人我不担心,但我担心羌人,担心南诏人,担心他们被马重英所用,重新组织起一支十万人的大军杀回逻些,那时,我们就悔之晚矣。”

  说到这,李庆安挺直了腰,傲然道:“至于李亨的关中军,我从来就没有把它放在心上过,他们能和我的安西百战之师抗衡吗?”

  李光弼十分羞愧,他自以为想了一条妙计,却没有想到这条计策很可能会弄巧成拙,李庆安说得对,他有十万安西大军,根本没有必要用这种伎俩。

  “属下明白了,但属下还有点担心王思礼的军队挡不住马重英。”

  “你放心吧我只是给王思礼一个作战的机会,实际我并不指望他能挡住吐蕃哀兵,我已派李晟率三万军前往西浑山一带,那里是马重英入蜀的必经之路,相信李晟会拦住吐蕃军东撤。”

  ........

  五月十六日,八万唐军主力从飞云渡过了黄河,直扑吐蕃军所在的独山城一带,正如李庆安的判断,当十万安西抵达陇右后,马重英便知大势已去,现在他的南北方向和西面都没有退路了,只有向东撤向剑南西川,从那里再迂回绕回逻些,虽然风险很大,但他也只有这一条路了,安西军他虽然打不过,但剑南军他未必不行,最好能去南诏,得到南诏的军队支持,助他复国。

  当马重英听到唐军主力渡河的消息,他便当即立断,率军向东撤离。

  从吐蕃军所在的独山城到渡过洮水为东进第一阶段,这中间有上千里的路程,只要能抵达洮水东岸的岷州,吐蕃军的东进战略转移便可算成功了大半。

  但李庆安为打赢这场唐蕃大战耗费了大量心力,他甚至不惜万里奔袭而至,他怎么可能在这最关键的时候翻盘,他怎么可能不知道吐蕃军有东逃的可能。

  十天后,当吐蕃大军逃至一条叫绝生谷的峡谷地带时,马重英最不愿意听到的一个消息传来了,一支不知数量的唐军扼住了这条狭窄的谷道。

  这里是西浑山的余脉,四周山势高峻,延绵数百里,只有这条宽不足三里,长约三十里的谷道可以穿过山脉,若不想从这里走,他们就得退回去数百里,再绕到黄河上游,从那里翻越积石山,当然,他们可以从那里直接回逻些,但是他们粮食已经不足了,而且唐军追兵已至,唐军前后夹击,他们就全完了。

  “大帅,我们怎么办?”几名将领都着急问道。

  马重英眉头皱成一团,他现在不知道唐军拦截之兵到底有多少,如果人数不多,或许他们能冲过去。

  “传我的命令大军发送进攻,全部压上,若冲不过去,我就全部死在这里。”

  吐蕃人的金鼓声大作,轰隆隆地响彻高原,四万吐蕃大军背水一战,四万大军铺天盖地,喊杀声如雷,求生的欲望使他们不顾一切向山谷中冲去。

  唐军已经在山谷最窄处修建了工事,这里谷宽只有一里半,三万唐军用巨石砌成了一道简易的城墙,谷道狭窄,容不下这么多军队同时防御,李晟便只部署了一万五千名弓弩手。

  城墙距离谷口约十里,震耳欲聋的喊声在山谷中回荡,吐蕃军就仿佛决堤的洪水,呼啸着,向城墙席卷而来,离他们只有一里了,黑压压地遮天蔽日。

  唐军士兵半蹲在防御工事之后,他们冷静拉弦上箭,一万五千把唐弩刷地同时端起,呈三十度斜角指向前方,一万五千名唐军弓弩手分为三排,每排相隔约十步。

  这只是第一道防御线,李晟一共布下了三道防御线,如果这道防御线失守,他们将退到三里外的第二道防御线中。

  但作为一名年轻的主将,李晟不到迫不得已,他绝不会后退一步。

  两百步.....一百八十步....吐蕃军越来越近了,甚至已经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狰狞的面容。

  一百五十步李晟手一挥,唐军顿时万箭齐发,强劲的箭矢像密不透风的暴雨,直扑吐蕃军,箭矢射穿了他们的盾牌,射透了他们的盔甲,冲在最前面的数千吐蕃军顿时响起了一片哀号惨叫之声,成片成片的吐蕃士兵倒在地上......

  第一轮唐军射完,他们立刻坐下用脚和臂力拉弦上线,唐军用的是安西弓弩局去年发明的单兵巨弩,有点类似于北宋神宗年间发明的神臂弩,弓长三尺三,弦长两尺五,并且使用一弩双矢,射程可达三百步,唐军的旧弩卖给了拜占庭后,碎叶弩军便率先换了这种威力巨大的单兵巨弩。

  射程三百步,有效杀伤距离二百二十步,但为了加大杀伤力,唐军便在一百五十时才放箭。

  第一轮射完,第二轮五千唐军弩手再次万箭齐发,铺天盖地的箭矢将山谷的天空都遮蔽了,紧接着第三轮......

  整个山谷中躺满了吐蕃士兵和战马的尸体,层层叠叠,血流成河,弥漫在山谷中的血腥气刺鼻难闻,唐军只进行了两回射击,六万支箭射出,吐蕃的重伤及阵亡便在九千人以上了,伤者根本就抬回去,最终只有死亡一条路。

  马重英胆战心寒,这才刚开始冲锋,他的四万大军便只剩下三万了,他开始意识到,唐军在峡谷中布置有重兵,难道真要他退回去了,刚才他曾经想到了用火攻烟熏,但四周方圆数百里都是戈壁,山上光秃秃的一片,只有积雪和峭壁,看不见一棵树。

  马重英蹲在地上,痛苦地抱着头,怎么办?逻些已经被攻占了,吐蕃已经灭亡,他这支残军该何去何从?

  就在这时,远方传来了轰隆隆的闷雷声,马重英不由惊喜地抬起头,难道要下雨了吗?只要下雨,唐军的弓弩就用不成了,可是他抬头看到的却是明晃晃的太阳,哪来的晴天霹雳?

  “大帅,快看”

  一名士兵惊恐地指着远方,马重英慢慢地站起身了,脸色惨白得没有一丝血色,只见西方天空布满了铺天盖地的旗帜,一条长长起伏的黑线出现在十里外的戈壁滩上,至少有五万以上骑兵,唐军的追兵到了。

  他只有三万吐蕃士兵,国破家亡,士气低迷,人马疲惫不堪,前面有唐军上万弩军拦截,死路一条,而后面追兵已至,他们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这时,一名唐军飞奔而至,在百步外将一封信用无头箭射来,有士兵拾起递给了马重英,马重英打开信,竟是李庆安写给他的。

  ‘大唐安西节度使赵王李庆安,致吐蕃最后之军统领马重英将军,我与将军石堡城初战,至今已近十年,其间,与吐蕃大小数十战,胜多败少,且末及吐火罗一战,二十三万吐蕃军全军覆没,赞普身死,安西大军越过大雪山,由泥罗婆攻入逻些,吐蕃生力全部歼灭,逻些百官已降,现在将军穷途末路,国破家亡,若想留士兵一命与家人团聚,可立即投降,我承诺挖矿三年,全皆放还为民,若将军顽抗到底,李庆安将下令不留战俘,悉数坑杀吐蕃将再无青壮,请将军三思。’

  马重英又回头看了看手下士兵,皆人心惶惶,士气低迷,如此,此战还有什么打的必要,还是给吐蕃留一点青壮男子吧

  他长叹一声,便下令道:“放下武器,全军投降”

  .......

  大唐贞治二年五月下旬,随着马重英的最后三万军投降唐军,历时大半年的唐蕃大战至此落下了帷幕,吐蕃以一种几近悲壮的结局退出了大唐的政治舞台,正式成为大唐的附庸国.

  .......

  

  卷十三 第二战线 第五百二十五章 急商对策

  第五百二十五章 急商对策

  五月,安西在唐蕃大战中的胜利终于传到了长安,一时满城欢腾,长安民众自发地走上大街,敲锣打鼓,昼夜欢腾,此时不分万年县和长安县,大街上到处是欢欣鼓舞的民众,白发苍苍的老者,扎着冲天揪的顽童,商人、士者、军人,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所有人都沉浸胜利的喜悦之中。

  但大明宫紫宸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李亨阴沉着脸坐在御案后,他的几名心腹站在一旁,谁都没有吭声,唐军击败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