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下 >

第373章

天下-第373章

小说: 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虽然带走了八万关中军主力,但他还是留了五千人镇守长安,负责保卫皇宫、维持京城秩序,可是这些士兵大多是老弱之辈,对付普通民众还可以,可是要想和大唐最犀利的安西铁骑抗衡,就是三万关中军也未必抵挡得住。

  这个消息让满朝文武都陷入了极度不安之中,要知道李庆安可是李建成之后,也是大唐的宗室,他竟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隐瞒住自己的身份,用意可想而知,他这次突然前来,会不会是趁关中空虚,夺取大唐的帝位。

  大明宫政事堂内,早晨刚刚结束会议的相国们再次紧急聚在一起,商议李庆安突然来京的影响。

  “各位相国,我的意见是李庆安应该没有什么恶意,他只带三千人进京,就说明他并没有什么野心,或者说他是正常进京,我们不必这样大惊小怪。”

  率先发言的人是王珙,在某种程度上,他是李庆安在朝中的盟友,尽管这种同盟关系暂时还没有给他们彼此带来什么利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李庆安也是支持李豫,在这最微妙的时刻,李庆安的到来,无疑会给东宫党人加上重重一道份量。

  而强烈反对李庆安进城者,这次却变成了张筠,张筠从来都是中间派,喜欢在杨国忠和王珙之间充当和事老,他很少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就像一只看不透的葫芦,谁也不知道他心中卖的是什么药,但今天,张筠却破天荒地两次成为最坚定地反对者,因为他也很清楚,此刻已是权力划分最关键的时刻,涉及到他的切身利益,在他没有明确自己最终利益的时刻,他只能拖的办法,给自己留足协商运转的时间,今天上午,他好容易说服了陈希烈,在最后表决中投了自己一票,使他们最终以四比三,占据了大多数,而李庆安的进京,必将扭转自己早上的优势,李庆安也是政事堂相国之一,而且还带了三千军队,他必须旗帜鲜明反对李庆安进京。

  “王相国错了,大错特错”

  张筠站起身,言辞激烈地反对道:“王相国何以知道李庆安没有野心,何以知道李庆安就只带三千人进京,我们根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说明李庆安带来的军队一定庞大,他在这么紧急的关头进京,肯定居心叵测,我不明白王相国为何这样希望他进京,难道王相国还和他有什么勾结不成?”

  “张尚书这话严重了。”

  旁边的李砚站起身拱手道:“我只想说几句公道话,如果张尚书不爱听,那就请反驳我”

  他走到窗户面前,一把推开了窗户,指着窗外道:“我想问一问张尚书,长安到底还有多少军队?五千人,对吧且不说这些士兵都是老弱之军,不堪一击,我们就当这些士兵能以一当十,那么,这五千人分布在长安的各个城门,还有皇城,以及大明宫、兴庆宫等地,张尚书可知道,有多少军队守卫着春明门,不知道了吧我可以告诉你,三百五十人,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数一数,这三百五十人能抵挡住李庆安的三千人马吗?不照张尚书的意思,还不止,有数万人,若李庆安真是有野心而来,一个三百五十人镇守的城门拦得住他吗?”

  李砚见众人都沉默不语,又继续道:“既然拦不住,那为何就非要撕破脸皮和他兵戎相见?不用放他进城,大家坐在一起商量大事,说不定这三千人还会成为保卫长安的生力军,这是我的意见,大家可以考虑。”

  这时,韦见素开口了,“我支持李使君的意见,我们不可能挡住李庆安,那索性就请他进城,当面问一问他究竟想来长安做什么?”

  “我也支持”陈希烈也举手了,他的家财和女人可都在长安,他担心把李庆安惹恼了,进城后便首先拿他们开刀。

  张筠见自己一派的人已经倒了两个,还有一个杨慎衿正犹豫不决,他便知道大势已去,李庆安的进城已是必然,便点点头道:“好吧我们去问一问储君,如果他也没意见,那咱们就开门迎接李庆安入城。”

  东宫,皇太孙李豫刚刚得知了李庆安抵达长安,他原本忧心忡忡地心一下子松了口气,他没有想到政事堂竟然大多数人都不赞成他立刻登基,理由看是很充份,圣上情况不明,回京后再商议,可圣上什么时候能回京?从父亲刚刚发来的情报看,三支军队还僵持在庆州,一时难以回来,如果时间向后拖下去,关中一直空虚的话,那巴蜀的颍王李璬会不会率大军进京?还有襄阳的寿王李瑁,这机会他会放过吗?甚至还有安禄山,他强占河东,拥兵自立的野心已经彰显,他又会不会趁虚进攻长安。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很简单的,他们一定会用种种借口向长安杀来,那么张筠反对自己登基的目的,极可能就是在拖延时间。

  这让李豫感觉到十分焦虑,可他又不得不做出姿态,表示暂时不愿意登位,而现在李庆安到了,这就使内心焦虑的李豫看到了一线希望,李庆安的到来正是改变他命运的一次机会。

  这时,一名宦官匆匆跑进了内殿,躬身道:“殿下,相国们都来了,在殿外等候。”

  “请他们进来”

  宦官刚要走,李豫却又摆摆手道:“不用了,我出去见他们。”

  他披了一件外袍,快步向殿外走去,只见台阶下,政事堂的七名相国一字排开,见他出来,一起躬身行礼道:“参见殿下”

  “各位大臣,可有什么急事?”

  王珙上前笑道:“我们在商量该不该让李庆安进城,现在大家的看法基本已统一,再想听一听殿下的意见。”

  “什么李庆安还在城外?”李豫吃了一惊,他连忙道:“那大家是什么看法?”

  “我们表示可以放李庆安进长安,关键是他的三千骑兵,能不能一同进长安,请殿下来决定。”

  说实话,李豫其实也有点担心李庆安的军队,如果是李庆安单独进京,那对他是好事,可李庆安带了三千骑兵,这就让李豫心中略略感到不安,毕竟李庆安的身份他也知道,皇祖父之所以坚决要杀李庆安,就是担心他将来有一天行纂位之事。

  这个担忧,李豫也同样存在,他心中很矛盾,到底该不该让李庆安的军队进城?这时,他忽然看见张筠的嘴角出现一丝冷笑,不由一下子醒悟了,李庆安若真的心篡位,谁又能阻挡得住他?

  “我决定亲自去春明门迎接李庆安进京,各位大臣请和我一同前去。”

  .............

  (拜求月票老高正在努力调整状态,望各位书友支持啊)

  卷十 四国大战 第三百六十一章回到京城

  第三百六十一章回到京城

  春明门外,李庆安已经等候了多时,他并不着急,平静地等待着城门开启,他们等了快一个时辰了,城内依然没有任何动静,这时,南霁云在李庆安身后低声道:“大将军,我们率兵而来,看来很让他们忌惮啊不过也由此可以看出城内兵力空虚。”

  李庆安听见城内有马蹄声传来,笑道:“他们来了”

  城门吱嘎嘎地打开了,一队骑兵簇拥着几十名大臣出了城门,当先一人,正是皇储李豫。

  李庆安一举手,三千骑兵一齐从马上跳下,动作整齐划一,他们半跪行礼,齐声道:“皇长孙殿下千岁”

  三千人齐声高喊,声势浩大壮观,城上城下的士兵无不骇然,张筠和陈希烈等人皆变了脸色,张筠不满地重重哼了一声,心中极为不满,李庆安这是在向自己示威吗?

  李庆安快走了两步,单膝跪下给李豫行了一礼,“臣李庆安,参见皇长孙殿下”

  李豫连忙上前将他扶起,笑着安抚他道:“大将军不必客气,你能及时赶来长安,让我一颗悬起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李庆安也笑道:“臣是进京向圣上汇报河中以及移民事宜,在半路上听说长安空虚,臣很担心长安被宵小之辈所趁,便急赶而来,也来不及事先禀报,臣很惭愧。”

  “不说这些了,我们进京。”

  李豫瞥一眼面前这支异常犀利强大的骑兵,道:“李将军是打算让将士们驻扎在城外,还是进城内军营?”

  “臣听殿下的安排,如果殿下愿意让这支军队保卫东宫,那他们可以驻扎在城内,一切由殿下做主。”

  李豫听出李庆安的话中有话,两人目光相触,对方的意思皆了然于胸,李豫明白了,李庆安这是为自己而来,他便欣然笑道:“既然大将军让我做主,我就不客气了,长安城内各处军营空阔,足可驻扎,那军队就进城吧可驻扎在皇城之内。”

  “臣遵命”

  李庆安回头向南霁云点点头,南霁云一挥手令道:“进城”

  大队骑兵开始缓缓向军营开去,李庆安则上前与各位大臣见礼。

  “各位同僚,好久不见了。”

  众人一一回礼,王珙笑道:“大将军这次回来,准备呆多久?”

  “可能时间不会太长,我担心回纥人会报复北庭,所以最多半个月,我便要回去了。”

  众人寒暄几句,皆调头进城了,这时,裴旻走到李庆安身后,拍了拍他的肩膀低声道:“庆安,今天晚上到我府中去如何?”

  李庆安连忙施礼道:“晚上我要去独孤府,舅父不如一同去。”

  “也好我也顺便去看看妹子,等会儿独孤府见吧”

  大家进了城,此时已快到下朝时间,大家都各自赶回朝堂去了,李豫一直将李庆安送到朱雀门,便笑道:“好了,我要先回东宫,大将军一路辛劳,先好好休息,明天我们再详谈。”

  “殿下请慢走”

  李庆安告辞了李豫,率军进了皇城,兵部已经安排好了,他们人数较少,便进驻左领军卫的营地,那里条件最好,又离朱雀门较近,是他们最理想的驻地,南霁云自去安排营地,李庆安则带了一百多名亲卫来到了东市的聚海行柜坊。

  聚海行柜坊是安西军所开,主要是为方便安西和长安间往来的胡商们储存钱物,胡商将钱存在安西,然后凭信物来长安取钱,李隆基虽深恨李庆安,但他却不敢动聚海行柜坊,因为大多数安西将领在柜坊中都凑有份子,抄了聚海行,就意味着他将得罪大多数安西军将领。

  聚海行柜坊前几个月在长安又开了两家柜坊,又在洛阳、成都、扬州、太原各开了一间分柜,它的生意做得极大,已经渐渐成为长安的第一大柜坊,尤其是安西的银元源源不断运来,就由聚海行柜坊负责推广发行,这使它成为了整个柜坊行业中的翘楚。

  柜坊的大掌柜原来是由李回春的次子担任,现在又换了一人,由常进的弟弟常方来担任。

  听说李庆安来了,常方连忙出门来迎接,他躬身行一礼道:“大将军一路辛苦了。”

  常方和兄长常进长得颇像,也是一个豪爽粗犷的汉子,身材高大,皮肤黝黑,有西域胡人的血统,虽然外表粗犷,但常方实际上却是一个心细如发之人,考虑问题滴水不漏,而且很有魄力,做掌柜不到半年,便一口气开了六家分柜。

  李庆安翻身下马,他见柜坊前车水马龙,商人们进进出出,便拱手微微笑道:“常掌柜,生意很好吧”

  “托大将军的福,这段时间生意火爆,大将军请进。”

  李庆安从侧门进了柜坊,回头道:“去把常进请来”

  “大将军放心,已经派人去请了,他随后就到。”

  常方将李庆安请进了屋内,一名侍女给他上了茶,李庆安喝了一口茶,问道:“我想了解一下银元的情况,在长安反响如何?”

  常方连忙从旁边的橱柜取过一只木匣,打开来,里面的红绸布上竟放着二十几枚银钱,其中两枚最大最圆的,就是安西银元。

  “大将军请看,这是长安市场上流通的十几种银钱,有少府寺铸造的官钱,有皇亲国戚私铸的银钱,有幽州钱、有蜀钱,还有陇右钱,但是这些银钱大多含银不足五成,多是用白铅和铜混合,这些银钱大伙儿都叫它黑心钱,它们市价是一百文,可实际上也就值二三十文,官钱稍好一点,本来可以值七十文,但市面上仿造官钱的劣银钱太多,根本分不清孰真孰假,而且从今年开始,劣官钱的数量已经超过真官钱,使得官钱价格暴跌,现在只值三十文,这就是一种变相剥削大唐民众的手段,民怨沸腾,很多店铺都已经不收银钱了。”

  “大将军请看这一枚。”

  常方取出一枚银钱,道:“这就是安禄山的幽州钱了,市价最低,只值二十文。”

  他稍稍用劲,‘啪’地一声,银钱竟被他掰成了两半,递给了李庆安,“大将军看看就知道了。”

  李庆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