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89章

调教大宋-第89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嘴里也嘟嘟囔囔地怒道:“我就知道,这熊孩子就没安什么好心!”
  黑子哭笑不得地把唐奕从地方拉起来,扶到墩凳上,正要看看唐奕伤没伤着,却见董靖瑶去而复返。
  唐奕一激灵,“你要干嘛?!”
  董靖瑶大步来到唐奕身前,“不许告状!”说着,还恶狠狠地一比划小拳头,然后转身离去,只留给唐奕一个大大的背影。
  “我就日了!”唐奕恨恨地骂着。
  ……
  等腿上的痛感消失,唐奕恨不得马上就去找这疯丫头算账,但是好像老天也帮她,范仲淹派人来报,说是宫里来人了,而来的这位还不是一般人物,是内侍大监李秉臣。
  李大官见到唐奕,也不废话,直入主题。
  “陛下遣咱家来就是想问问大郎,一旦河痪肆虐,可否把观澜布于各州的运力暂归朝廷调配。”
  赵祯还是不糊涂的,他虽然没有准文彦博掘堤之请,但却做出了最坏的打算。令李秉臣来,也是想借观澜的运力为救灾做好准备。
  唐奕暗道:“归了朝廷调配,我还玩个屁?”
  不过,嘴上却一口应下,并保证立刻传讯各地,令船只原地待命。
  李秉臣没想到唐奕答应得这么痛快,毕竟一旦观澜的船只被朝廷调用,对唐奕的生意必定影响极大。
  他哪知道,唐奕从三月开始就一船一船地往京中屯货,如今,华联仓储的仓库已经被塞满了,三个月内确保基本供应根本不是问题。
  而且,观澜商合在各地聚拢了大批粮食,就等唐奕的命令一到,就立马装船发往登州、海州。
  送走了李秉臣,唐奕面色凝重,能不能一炮打响,就看这次黄河水患观澜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了。
  ……
  从五月二十三开始一直到六月初,十多天的时间,各地水情奏报如雪片一般不断飞递京师。不难看出,西北各州水情有所缓解,渭水、洛水、汾水河防之事日渐减轻。
  但是,无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亦或是回山的唐奕,谁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开封的大水至今没有退去之象。
  不但开封大水迟迟不退,就连黄河也是不退反涨,流量逐日激增,已经超过了景佑年的那次巨灾。
  不过,好再朝廷早有预警,各段河防要地都有专人严盯死守,几十万民夫厢勇几乎就睡在河堤上。所以,虽然比往年水大,但至今还未出现险情。
  正当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之时,六月初九……
  唐奕一早起来,和宋楷、庞玉等人跟着黑子和君欣卓晨练完毕,正在食舍用早饭,就听外面憨牛急匆匆地跑进来,兴奋大叫:
  “大郎!退了!退了!”
  唐奕手里的馒头正送到嘴边,“什么退了?水退了?”
  憨牛用力点头,“退了!水退了!只一个时辰就退了近两尺!”
  啪嗒!
  唐奕全身一颤,馒头一下掉在了地上,整上人僵在了那里。
  “大郎这是怎了?”憨牛不明所以。大水退去,这是好事啊!但看唐奕的表情,似乎不太像高兴的样子。
  唐奕颓然地把手耷拉下来。
  “完了……”
  “到底还是溃堤了……”
  用力甩了甩头,强让自己镇定下来。
  “去把国舅和潘国为叫出来,咱们即刻进京!”
  唐奕蹭的蹿出去,就往食舍外面跑,却迎头撞上了曹佾。
  根本就不用叫,那二人早就得了信儿,主动跑来找唐奕了。
  曹佾劈头就问:“大郎,汴河顷刻而退,说明有地方开口子了,怎么办?”
  “还能怎么办?”唐奕一边往外走,一边急道。“进城,等奏报,先确定是哪里溃堤再说!”


第156章 黄龙起舞
  庆历八年六月初九,黄河于大名府胡商口段溃堤。
  次日,消息传到开封,赵祯急令各州上报灾情,以筹应对之法。等各州把详细灾情报上来之后,即使经历过景佑年大灾的大宋君臣也彻底懵了!
  黄龙起舞!那条横陈大宋的黄龙……彻底飞了!
  依奏报所言,胡商段河道溃处二里有余,浊浪夺岸而出,弥漫天际,吞噬京东西路,河北东西两路数十州县,一路向北肆虐。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不论是文彦博,还是赵祯早就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真正让赵祯无法接受的是,黄河决口,一路北上,大有一往无前之势,最后汇入白沟河,取界河水道入海。
  文宽夫一语中第,早知今日,当初就应该听他的,掘堤北引!!
  赵祯和政整常的诸位相公宁可冒着水淹数十州的风险,也不愿北引黄河,正是因为界河淤塘和黄河天险是大宋对抗辽国的最重要两道防线。一个不甚失去这两道防线,必引来辽国觊觎之心。
  但是,如今的情况,却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
  不但,京东各州弥于洪灾,而且,想保住的两条防线也彻底毁于一旦。
  现在,黄河成了宋辽界河,原来的白沟河淤塘已经可以直接走大船,辽国若要侵宋,直接以船载兵,可直达开封百里之外的黄河岸边。
  赵祯万万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脸色发白的在福宁殿外整整站了半天,最后还是李秉臣上前禀报,说是曹佾、潘丰求见,问赵祯见还是不见。
  赵祯这才反应过来,急声叫道:“见!见!速传二人觐见!”
  而在政事堂中。
  陈执中、宋庠、庞籍皆是木然而坐,三人和赵祯一样,都是追悔莫及,那日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哪有今日危局?
  反倒是文彦博临危不乱,处事若定,一道道政令由这位‘年青’的相公之手签发而出,尽其可能的挽回危局。
  陈执中看着参知政事值房门前进进出出的各级属官,忽然心生老态,暗问自己,是不是真的老了,没了当初的果绝?
  ……
  六月十四,赵祯下罪己诏书,告慰苍天,并令各州全力抢险救灾,安置灾民。各州征调民船民夫,朝廷各属救灾物资十日内转运灾情最重的河北两路之地。
  十日?如此天灾大难,十日之内怎么可能?!连征夫征船的时间都不够。
  可是,这么荒唐的旨意,赵祯就这么下发了,而且政事堂的文相公就这么荒唐的接旨了。
  更不靠谱的是,十日内,朝廷赈灾的粮船竟也荒唐地到了灾区!
  大水还未退,赈灾粮就已经到了,这他妈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人还以为,这是地方官员为了争功,谎报政绩吹出的牛皮,根本想不到,观澜的粮船确确实实已经到了灾区。
  唐奕五月二十三接到官家拒绝掘堤平险的决定,就急令在各地的运力装载粮食物资,向登州、海州集结;六月初九,堪堪在决堤之前赶到两地待命。
  另一方面,朝廷一接到各州灾情奏报,曹佾、潘丰就觐见赵祯。
  赵祯自然大喜过望,原来他知会唐奕让观澜商合协助救灾,但万万没想到,观澜的动作这么快。
  能不快吗?为了这一天,唐奕都准备半年多了。
  赵祯大笔一挥,拍板将粮食转运的路耗提到了一半,一万斤粮只要有五千斤运到灾区即可。
  呵呵……
  从去年秋到开春,唐奕在全宋境内一共收购了两百万石粮食,赵祯给他一半!
  赚飞了!
  但是……
  赵祯给了,他却不能要……
  一来,这是赈灾活命的大事,这个钱他不能挣,要遭报应的。
  二来,唐奕要借着这次赈灾,为观澜的船队打响名号。
  所以,赵祯按往年赈灾路耗四成,多给了一成,曹佾却没要,只按正常路耗三成来算。而且,曹国舅偷偷地告诉姐夫,实际路耗不会超过一成,剩下两成,会以民捐的形势一并运至灾区。
  赵祯高兴坏了,每逢大灾,无外乎吃饱肚子,防止疫病,还有严防民变,这三件大事最为重要,而这三条都与一物有关……
  那就是粮!
  有粮就不会饿肚子,死的人就会少,防疫病相对就会简单很多,而灾民只要有饭吃,自然没人造反。
  可以说,只要粮食还能运到灾区,那不论是灾民,还是皇帝,心里就有底,大灾之患也就去了一大半!
  ……
  可是,赵祯庆幸之余,却也有烦恼,因为朝中又不消停了……
  陈执中,宋庠……请辞!
  陈执中和宋状元还真不是撩挑子,实在是两人除了干瞪眼,在朝中什么忙也帮不上。
  陈执中是孤臣,正臣,他在朝中最大的作用就是把握一个度,别让朝廷因政见之争内耗太重。太平盛世用这样的人最好,庆历新政之后,朝廷最需要的就是稳,这也是陈昭誉能在首相和内相的位置上一坐就是三年多的首要原因。
  别以为三年不算长,在换宰相如同换衣服一样勤快的北宋,这已经算是长的了。
  而宋庠则是一个近臣,甚至可以说是谗臣。他不管什么斗争不斗争,也不管什么对不对,错不错。宋状元只认准一条,跟着官家走,赵祯怎么想的,他就是怎么想的。
  在朝中,他起到的是一个缓和各方冲突的角色,也是个太平闲臣。
  但是,现在却不行了,黄河决口还没堵上,而且,很可能也堵不上了,河北数十州灾情未解,这时候需要的是像文宽夫那样,敢挑担子,有能力的治世之臣。
  而且,谁都知道,这一次溃河,决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过来的,大宋朝因此而生的危难还在后头的。
  大宋的文人还是有操守的,陈、宋二人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事情,他们干不出来。
  况且,这次溃堤,二人自觉要付很大的责任。还是那句话,当初要是听了文宽夫的,可能就没有后面这些麻烦了。
  二人上本请辞,赵祯自然不准,正是用人之际,你们怎么能走呢?
  但是,陈执中去意已决,几请几拒,最后赵祯只得准奏。
  可是……
  问题来了,陈执中一走,谁来填这个坑呢?


第157章 换相
  七月初,陈执中、宋庠因治灾不利,自请受罚。
  赵祯准了陈执中外放的请求,以资政殿大学士之职途知应天府。而宋庠却被赵祯留了下来,官降两级,由同中书门下同平章事,降为给事中归班。
  原给事中吴育,迁任西府副枢密使。
  吴育这个冤啊,特么神仙打架,百姓遭殃。你们上头人员变动,关老子什么事儿,为什么把我给发配到西府去了?
  不光吴育看不懂,就连一众朝臣也都看不懂。大宋皇帝换宰相上瘾,这个大家不奇怪,但是,平章事和昭文馆大学士同时下岗这事儿,可是太少见了。
  而且,空出来的这两个位置谁来坐?
  谁来坐?
  赵祯也头疼这个事儿,放眼朝中竟无一人可用。
  夏竦外放,年后传来消息,身体每况愈下,怕是叫回来也不行了;贾昌朝去岁出京,还不足一年,现在招回来又不太合适;丁度四月刚被罢黜;明镐也是老迈不堪;庞籍善治军。却不善民生……
  文彦博倒是有这个能力,但是,赵祯隐隐觉得,不太合适。
  倒是陈执中临行前,给了赵祯一个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人选。
  ……
  这一日,陈执中最后一次以内相的身份来向赵祯辞行,其间赵祯问陈执中,“昭誉以为,何人能执宰东府?”
  陈执中闻言一叹,现在朝中看似人才济济,但放眼看去,竟没有一人能在此危难之时担此重责。
  “臣……”
  “臣有谏,不知是否合适?”
  “谁?”赵祯急问。
  “范希文!”
  “……”
  赵祯以为自己听错了……范希文?
  陈执中保举范仲淹?这太不真实了!
  赵祯当然不是没想过让范仲淹复相,但是也只是想想,可能性不大,朝中一定有人极力反对,而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回朝,非常不利于朝局稳定。
  赵祯一直觉得,他要是把让范仲淹复相的想法说出来,第一个反对的人,应该就是陈执中。但是,现在陈执中却举荐范仲淹,赵祯能不意外吗?
  陈执中也是没办法,放眼大宋文臣,在他看来,有能力在这个特殊时期力挽狂澜的,无外乎三人:范仲淹、杜衍,再加上一个后起之秀文彦博。
  但是,这三人中,杜衍七十一岁高龄,在观澜书院开讲授业已是极限,让他担起这么重的担子,杜衍吃不消。
  而文彦博能力超群不假,但这位小相公还没到独撑东府的时候,大宋的宰相太过激进并不是什么好事。
  所以,算来算去,也只能范仲淹这种沉稳,又不失果断的治世之臣可用了。
  陈执中算是临走办了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什么政见之争都得放到一边,朝廷的首务是赈灾治河,让这次大灾的损失降到最低,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是,这话不能赵祯来提啊!于是,陈执中好人做到底,临走之前,上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