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351章

调教大宋-第351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准备好了!”
  范仲淹重重点头。
  这一刻,和他十多年前在福宁殿与杜衍一同受皇命起动革新的时候很像:
  江山社稷,悬于一线!
  ……
  不多时,曹佾带着文彦博、丁度、唐介、包拯、王拱辰几人到了。
  曹佾只说今日唐子浩有请,却还都不知道是什么事儿。进了小楼,见范公与王老将军都在,不由心下一惊:
  这是出了什么大事了?
  与范仲淹和王德用见了礼,不论是唐奕,还是范王二人却是没有开口的意思,似是还在等人。
  几位朝廷重臣也不好问,只得干坐着,看看等的是什么人。
  幸好不用等太久。
  没一会儿,潘丰带着杨怀玉的大哥杨怀良、王家在观澜商合的主事王咸英,还有张晋文、马大伟两位股东也进了唐家小楼。
  至此,人算是到齐了,曹佾面沉似水,“关门吧!”
  包拯、王拱辰二人闻声面面相觑,这唱的是哪一出?
  而曹佾一声“关门”,张晋文正要去关……
  “等等。”
  却是唐奕出声阻止。
  “还有一人未到。”
  “谁?”
  曹佾左右数了半天,唐奕需要召集来的人物都在这儿了啊?
  正纳着闷儿,门外一阵骚动,一人径直进了唐家小院,把一众亲随甩在了身后,又丝毫不停地朝小楼而来。
  众人看清来人,急忙起身,高揖过顶,恭敬落下:
  “参、见、陛、下!”
  ……


第651章 底气
  赵祯亲至,不但一众朝臣有点摸不着头脑,连曹佾等一众观澜商合的股东也是懵的很。
  今天不就是和文扒皮通个气吗?怎么陛下也来了?
  而赵祯进了唐家小楼,只李秉臣一人伴其身侧。
  一改往日的仁善面容,肃然道:“都齐了?”
  唐奕沉声道:“齐了。”
  赵祯缓缓点头,“关门!”
  随着唐家小楼的木门吱嘎嘎地闭合,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密会就此拉开了大宋自强自救的大幕!
  ……
  ……
  屋内。
  众人拱卫着赵祯围坐一团,而赵祯依旧不见笑颜。
  看向唐介等一众朝臣,“几位卿家都是朕信得过的贤臣良仕,叫诸位来,一来是商量,二来则是与几位交一个底。”
  王拱辰、包拯更是迷糊,交什么底?心道,陛下你别吓我们啊,你一这么说,怎么我们心里反倒没底了?
  赵祯却不管他们,看向唐奕,“你与包卿家、王卿家、唐卿家说一说吧。”
  唐介还好,这么多年多少知道一些。可是包拯和王拱辰就不行了,这二位也就偶尔搭过一把手,对于这屋子里的人到底要干什么,那是一概不知。
  赵祯这么一交待,二人立时眼巴巴地看向唐奕,等着他出声。
  王拱辰甚至还在琢磨,这位小祖宗不会又把天捅漏了吧?
  唐奕深吸一口气,“那就先从观澜商合说起吧!”
  “目前,华联铺在全宋有七百七十四家分铺,遍布大宋全部三百五十五个州府。”
  “除了河北诸路因为黄河下游水路还不畅通的缘故,只能做到一州一铺,其余各地,基本上一州两铺,到一州三铺。”
  王拱辰、包拯二人本来还疑心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只这一句,一下子就把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他们知道唐奕有钱,知道观澜商合的生意做得大,但是大到什么程度却是没有概念。
  现在唐奕把这个数目一报,二人才明白,已经大到天上去了。
  不光是王拱辰、包拯,文扒皮这个知道的最多的人也是乍舌不已,照这么说,唐子浩已经把华联铺做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
  由记得七年前,唐奕在扬州第一次找上他的时候,给他看过观澜的账册。那时候文扒皮已经是惊心不已,可是这才七年,当年那点儿摊子已经没法儿和现在比了。
  这七年,唐奕利用水路减少运输成本,再沿河网布下关键节点,然后以点及面,利用赵祯的维护,把大宋各地彻底打通。
  一州一铺,甚至一州两三铺?
  这是什么概念?
  意思就是说,华联铺的布网几乎赶上了大宋的驿站系统,天下所及,必有华联。可以说,整合了大宋全境的民生百货,这个摊子得有多大,文彦博根本就想像不出来。
  ……
  事实上,文彦博看到的只是表面。
  为了华联铺的布网,外人根本无法理解唐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河网所及之处还好说,观澜槽运的成本已经达到了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
  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走船,也不是每个地方开了铺子就能赚钱。很多偏远之处,或是水路不通之地,运输的成本已经超过了货物本身的价值。
  实际上,为了做到每州每地都有华联,这近八百家分铺之中,有四分之一是不赚钱的,甚至唐奕要往里贴钱。
  文彦博看了眼唐奕,又看了眼稳坐高位的赵祯,心说,唐子浩和官家为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可是下了血本了!
  “这……”文彦博忍不住出声。“这就是大郎所说的根基所在?”
  “什么根基?”王拱辰疑声问道。自从进了这个屋,他就是一脑袋的问号,试图抓住每一个关键。
  而唐奕也不急着和他解释,摊手对文彦博道:“根基?”
  “算是,但非全部。”
  “……”文彦博无语了,这还不是全部?
  唐奕继续道:“准确地说,只能算是一小部分。”
  ……
  唐奕心道,这才哪儿到哪儿?下面还有更猛的。
  文彦博声音都有点发颤,“还有别的?”
  只听唐奕出声道:“还有酒业联合会。”
  “这个数字有点大,我就不细说了吧?”
  “能……能有多大?”
  “这么说吧,大宋境内五成左右的正店、四成左右的脚店、八成的官権酒坊,都是酒会名下的会员店。”
  “……”
  日啊!
  文彦博眼前一黑,幸好唐奕是为官家办事,要是这些都是他自己的产业,文扒皮都想现在就置其于死地。只这两样在唐奕手里,就足己治其死罪!
  民生百货,还有全宋酒业。大宋朝半数的命脉就攥在唐子浩手里,怎能让文彦博不惊?
  至于唐介、王拱辰和包拯,就跟听天书一般,看唐奕更是跟见了鬼一样。
  他们根本就无法想像这小子是怎么把这些东西都揽在手里的,更无法想像,这样庞大的生意,他又是如何掌控的。
  “还有就是……”
  正当大伙儿迷糊的当口,唐奕又出声了。
  “还有……”
  “还有!?”
  文彦博腾的站了起来,“还有什么!?”
  唐奕嘿嘿一笑,“您忘了,还有观澜运力呢!”
  “……”
  文彦博真的忘了,唐奕手里还有观澜海槽两运之个大杀器呢。
  那才是真正的庞然大物!
  唐奕适时出声,“观澜的海槽两运……”
  “这个大伙儿都看得见,大宋每年除当地自行消化的粮食,正常流通走的都是观澜的船。各地通行的货物,两成吧,两成是我们在运。”
  货物没办法,两成已经是极限了,就算想多吃,观澜运力也没有那么多船了。
  但是别忘了,这可是整个大宋货物流通的两成。
  至于粮食,那就真的不能怪唐奕了,垄断!绝对的垄断!
  实在是观澜的路耗太低了,系统的运输标准、完备的防水防潮措施,就算有人想照样学样,他也无法形成观澜的规模。
  当初观澜一插手槽运,只三年间,就已经总揽了民间和官府的粮运。
  至此,唐奕基本也算把手中的力量说得差不多了。
  华联铺和酒业协会铺就的末端供应网络,观澜运力形成的系统渠道,这就是唐奕今天的底气!
  一个超越时代的金融网络!
  ……


第652章 观澜山长——赵祯
  停停停停。
  那个单章主要是说后面那几件事儿,‘断章狗’只是调侃……而且……我那也算解释?你们也太好糊弄了吧?
  其实挺喜欢你们这种笑骂的,说明真的看进去了,说明大月月抓住你们的心了。
  继续,这是一种交流,正合我味口的交流。
  ……
  观澜商合。
  若说这十年间,唐奕除了燕云还做了什么,可能就只有观澜商合了。
  这个庞大的商业网络为唐奕和赵祯带来多少财富倒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潜移默化间,它在悄然地改变着大宋百姓的生活方式。
  北方的宋民不再为市面上可以买到南边的特货而新奇。
  东边沿海的水产,也不再是渔季多如土,卖个白菜价的贱物。因为观澜槽运的船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收购,然后或晒成干货,或冰鲜冷藏,发往全宋。
  老百姓冬天的饭桌也开始有绿色,南方的鲜菜,又或是观澜的冬菜已经到了寻常百姓家。
  从大辽运来的贱牛,使着牛肉不再是稀罕物,禁止屠牛的律令也越来越形同虚设。
  种种微妙的变化,正一点点把大宋的原始自然经济盘活,把整个大宋联通起来。
  物活,则人通。
  虽然华联铺的奇货价格相对较贵,但是,至少城镇中的富户愿意花钱享受这种改变,进而带动一方商贸欣欣向荣。
  唐奕前一世只是一个普通的化学硕士,对于经济与政治,只局限于考研时的一点点累积,还有超越这个时代的一点点见识。
  这些年,对于怎么盘活大宋这潭死水,唐奕也是与赵祯商量,与老师们讨论,与史为鉴。
  但是,纵使摸着石头过河,不论赵祯,还是范仲淹,亦或是唐奕,都有一个共同认识。
  那就是,想让大宋活起来,而且还不能像庆历新政一般硬力改革,只有一个办法:
  先让钱活起来!
  ……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财富达到一定高度,就会沉淀在土地之上。
  说白一点儿,就是富户大族有了钱之后,最终的流向绝大多数是买地,无止境地买地。
  注意!这种买地可不是后世的房地产,而是实实在在地养活人的土地。
  农耕社会,土地就是根本,土地就是最高信仰,土地就是财富保值的终级选项。
  这就好比一条永不断流的大河,流入一个没有出口的死湖,湖水有进无出,越积越多……
  终有一天会决堤溃坝,总有一天会淹没天下!
  这就是各朝各代跳不开,也防不了的一个死结——土地兼并。
  怎么办?唯有把死湖变成活水。而落到实处,就是让土地投资不再是最赚钱的买卖。
  唐奕的观澜商合就是试图把大宋的商业彻底盘活,彻底脱离一城一地的限制,进而带动资本向商业靠拢。
  商业是活水,而非死湖,有来有回。
  当土地不是终极选项,死湖也就变成了活水。当投资土地不是最佳选择,那囤积在富户大族手里的钱,也就自然而然地流向了别处。
  而这个别处,只能是商业。
  大宋不抑商,是政策和人口流动上不限制,可不代表不收税。
  大宋对于商人的税赋,那是一个大仔儿都不比前人少。
  商者重税,要不哪儿来那么多钱养活那么庞大的官员体系和军队?
  所以,让资本流入商途,是向朝廷回流资金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打个比方,在邓州,买地已经不是富户的首要选择,因为从事醉仙酿果酒的上下游产业比种地挣的多得多。
  邓州比之十年前富得多,可是富户们购地的欲望却是不高,土地兼并的程度也是逐年衰退,近两年甚至略有倒退。
  把土地还给农民,富户们利用商业谋得更多的财富,两相受益。朝廷因此也税得颇丰,皆大欢喜。
  再比如东南沿海,富户大族更瞧不上买地。
  一部分人因西北用盐大增的缘故,把买地的钱用来开盐田,官府不限量地收购,比买地放租收入更高。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成了专营水产干货的大商家,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参与到唐奕的商业链条中来。
  当然,邓州与东南的改变只是个例,并不代表在全宋都行得通。
  但这也给了赵祯和唐奕足够的信心,所谓“试点”,不就是让朝廷从中吸取经验吗?
  观澜商合这个庞然大物的目的就是把大宋盘活、把蛋糕做大!
  ……
  没错。
  吃了庆历一次亏的赵祯,和见过“世面”的唐奕,这次的革新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分蛋糕。
  像后世的邓爷爷一样,团结大多数,剩下的少数人就算闹,也掀不起大浪。
  如今,这个蛋糕已经做好了,把文彦博等人叫过来通气,也不过是让他们帮着握住刀,看看怎么分这个蛋糕。
  ……
  说完了观澜商合都有什么,唐奕深吸一口气,看了眼赵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