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33章

调教大宋-第233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奕回头一看,恨不得抽自己个大嘴巴,怎么忘了这位还在呢。
  与杨怀玉一同赶紧上前扶吴育,“相公,小心着些。”
  “我小心个屁!”
  吴育歪在地上,指着唐奕,“你你你你,你要入辽?”
  唐奕脸色一变,瞬间又消于无形。
  “相公,开什么玩笑?入辽?怎么可能。”
  “你刚刚不是说要入辽,还要带着禁军入辽。”
  唐奕与杨怀玉对视一眼,“相公是听错了吧?”
  “我听错了?”
  “一定是听错了。”杨怀玉附和。
  这事儿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还不能让吴育知道。
  带兵入辽境,像吴育这种中正古板之臣,怎么可能由着他们性子来?
  “老夫没听错!”
  吴育是有点上岁数,可还没到老糊涂的地步,刚刚唐奕明明说要入辽。
  “真没有!”唐奕只能睁着眼说瞎话。
  “您也不想想,别说咱们一厢禁军,就算是十厢,进到辽地能干什么?再说了,小子就算再疯,也没到拿国家安危发疯的地步吧?”
  吴育一怔,渐渐冷净下来。也是啊,唐奕就算再野,也没理由到辽人的地头上去野吧?
  听错了?可能吧,因为这事儿说不通。
  “真没有?”
  “真没有!”
  唐奕与杨怀玉异口同声地道。
  “大郎啊!”
  吴育还是有点儿不放心,一边由着唐奕把他扶起来,一起语重心长地道:“咱可不能拿宋辽之间几十年的太平当儿戏啊!”
  “呃……”
  唐奕窘道:“相公放心,小子真没要入辽。”
  ……
  把吴育送进驿馆,杨怀玉暗暗发笑,“还不如跟他明说,也不是他拦得住的。”
  唐奕白了他一眼,“你去说试试?他能死给你看!”
  大宋这帮文臣可不跟你玩虚的,要是让吴育知道,唐奕真要带兵入辽,他真敢以命相拦。
  你不给他一个合理的理由,就算是皇帝首肯,那也是白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信念,一旦认定一件事儿是错的,那就谁也说服不了了。
  别说吴育想拦唐奕,当年,范师父要拦着赵祯,都是说绝食就绝食。
  可关键是,很多事情,还不能和吴育明说,牵扯太大了。
  要入辽这事儿,除了赵祯和老师,就没有几个人知道,宋庠都是从儿子那里得到的一点儿信儿。
  ……
  一夜无话,第二天一早,唐奕起床,坐在床沿儿上发了半天呆,总觉得好像少点什么。
  看看窗外,又琢磨了半天,才想起哪儿不对。
  都已经日上天杆了,怎么不见君欣卓来伺候他洗漱?
  好吧,唐奕已经被君欣卓惯坏了,偶有一天不来,他都不会洗脸了。
  心里纳闷儿,推门而出,想看看君姐姐在干嘛。
  可一出门儿,唐奕就愣住了。
  只见门外,吴育搬了一把墩凳往那儿一坐,正堵在门口儿,唐奕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抬头看了一眼被堵在外面的君欣卓,又看看吴育。
  “相公这是?”
  “起来啦?”吴育不答反问。
  “呃……起来了。”
  “哼!”
  吴育冷笑一声,揶揄道:“年纪轻轻,比我这老头子还懒。”
  “……”
  “昨夜老夫又细细回忆了一番,一夜没睡。”
  “……”
  唐奕不禁吐槽,您这是没睡,不是比我起的早好吧?
  “老夫还是觉得没听错,所以……”
  “所以怎样?”唐奕哭丧着脸,心里生出一股不祥的预感。
  “左右你小子也不会承认。所以,为防万一,从今天开始,老夫要盯着你!”
  “那也不用这么个盯法吧?”
  ……
  “事情确实有些荒诞。”吴育眼皮都不抬地缓缓说道。“但是,老夫觉得,还是保险一点的好。因为……”
  “又因为什么?”
  “因为!”吴育指着唐奕的鼻子。“你是个没有底线的疯子!”
  “……”
  吴育跟他耗上了。
  其实内心里,吴育也不相信唐奕敢入辽境。但是,真的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吴育很清楚,一旦唐应带着一厢禁军踏过宋辽边界,那会是一个什么后果。
  所以,吴育觉得,还是看着点儿吧!万一真出了事儿,他也脱不了干系,必成千古罪人。
  ……
  “怎么办?”
  趁着吃饭的光景,宋楷、杨怀玉靠到唐奕身前。
  唐奕撇了一眼不远处由萧巧哥陪着的吴老头儿,心里这个烦躁。
  “还能怎么办!?走一步看一步吧!”
  “不行……”
  “不行在太原把他扔下就是了。”
  ……
  在南关休整一天,第二天大队继续上路。两天之后,就到了太原城南二十里的地方。
  眼见就到太原城了,吴城也是松了口气。他知道,杨文广会到太原与之一会。到时候,老成持重的杨将军当不会由着这些小的胡闹吧?
  正想着,就见官道上,有三五带甲骑士拦于大道。打头的,还是个二十左右岁的少年小将。
  吴育还在奇怪,就见杨怀玉叫大队停了下来,然后猛一夹马腹,迎了上去。
  “三弟!”
  “二哥!”
  杨怀玉与打头的那员小将几乎同时出声。
  这小将正是杨怀玉的亲弟弟杨怀安。


第431章 西北重镇
  杨文广共育有四子:
  老大杨怀良已经三十多岁,在军事上的才能一般。于是,杨文广干脆让他卸了军职,现在主要打理杨家在观澜的生意,这也看出杨家对观澜的重视程度。
  老二杨怀玉自不多说,大宋军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勇武更胜其父,颇有几分杨老令公当年的风采。
  老三杨怀安,就是眼前这位。现今只有十九岁,因年纪尚轻,杨文广就把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至于老幺杨怀康,现在只有十二岁,和曹佾的儿子曹评差不多大,还在京中调皮捣蛋。
  杨怀玉和杨怀安别看是亲兄弟,但是,去年杨文广从广南回京,就马不停蹄地到西北主持军务,兄弟两个也是快一年没见过面了。
  “二哥,别来无恙!”杨怀安率先给二哥问安。
  “嗯。”杨怀玉欣然受之。“臭小子,长高了,也黑了!”
  杨怀安嘿嘿笑着。
  杨怀玉没见杨文广,遂出声问道:“父亲大人呢?”
  杨怀安道:“父亲还没到太原。怕你们来的早,就命我先行一步,来迎二哥!”
  杨怀玉点头,心知兄弟情义晚点儿再续不迟。
  “都安排好了?”
  “嗯,安排好了。已经和太原的禁军大营打过招呼,城南方圆五十里不会有西军巡查。”
  “那我等于何处扎营?”
  杨怀安向西一指,“西边五里有一山坳,正适合藏兵。”
  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阎王营从过了太行山开始,就尽量避开当地守军。毕竟这一营最后是要过境入辽的,越少人知道越好。
  ……
  吴育还没搞明白怎么回事儿,就发现大军下了官道,朝西而去。
  老头觉得有点不对,扒开车帘喊唐奕,“怎么不进城??”
  唐奕靠过来,“相公安心!杨将军还没到,咱们先在城外呆两天,等杨将军一到,再进城不迟。”
  吴育狐疑地看了唐奕半天,他现在防唐奕,就跟防贼似的。
  ……
  在山坳扎了营,唐奕把宋楷他们几个聚到一块儿。
  宋楷问道:“怎地?要进城?”
  唐奕点头,“趁杨伯父还没到,咱们先去摸个底。”
  ……
  可是,几人还没走出营地,就被吴育拦住了。
  “干嘛去?”
  唐奕心里这个气啊,发誓以后绝不和这些酸腐儒臣较劲。
  “呃……进城。”
  吴老头一挑眉头,“不是要等杨将军吗?”
  唐奕陪笑道:“我们去城里转转。”
  “那老夫也去!”
  唐奕哀嚎道:“您去干嘛呀?”
  “我怕你跑了!”吴育瞪着眼睛,声调都提了几分。
  这两天在路上,唐奕和宋家、庞家的那几个浑小子嘀嘀咕咕,还当他没看见,肯定没憋什么好事儿。
  唐奕一副被你打败了的样子,上前扶住吴育,“相公又想多了不是?”
  一边说,一边有意无意地往吴育的营帐走。
  “您看,就我们几个年青的想进城开开眼界。我能跑,杨二哥,还有这一厢禁军还能跑了?”
  吴育一想也是,可能是自己想多了。可是,嘴上又不肯服软,眼睛一立,“那可说不准!”
  唐奕道:“您老啊,就是疑心病太重!”
  吴育横了他一眼,叹道:“大郎啊,陛下让老夫此行听你的,老夫深知陛下必有其道理,也无异议。但凡事得有个界线,大郎明白吗?”
  “明白明白。”唐奕连连附和。
  老头儿的意思是,别过界,过界爱谁谁,谁也不好使。
  “您老就在营里安心呆着,我们真的只进太原。陛下让咱来给盐法铺路,那您总得让小子去看看,私盐在西北到底是个什么程度吧?”
  吴育一顿,“陛下果然是让大郎来办盐的?”
  “那当然!?”唐奕可没撒谎。
  只不过,办盐事不假,却不是在太原。
  “那……”吴育犹豫了。
  唐奕哪还等他松口?见他稍有迟疑,立马道:“那小子去了啊?回来给您老带好酒!”
  说完,一溜烟儿的就跑没影儿了。
  ……
  骑马出了山坳,唐奕他们六个再加上君欣卓,朝着太原的方向行去。
  贱纯礼不禁吐槽:“你也真够有耐性的,哄吴老头儿就跟哄小孩儿似的。”
  唐奕撇嘴道:“你懂个屁!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别管多大的本事,上了岁数就架不住小辈们磨。”
  “要不,怎么你爹对我,比对你还亲呢?”
  “扯淡!”贱纯礼不干了。“那是我爹,当然是和我亲!”
  ……
  一路说笑,半个多时辰就到了太原城。
  太原位于莽莽太行山与吕梁山脉之间,所处是一条贯穿山西南北的断陷盆地带。南通关陇,北拒辽地,西北可直抵宋夏之交,东去则是肥沃丰饶的华北平原。
  作为西北重镇,太原历来是兵商汇聚之地,大宋西北最重要的军事要塞之一。
  自打翻过太行山,唐奕等人一路行来,入眼皆是西北苍茫之景,不同于中原的锦绣江山,多了几分广袤大气之感。而沿路州县,不论是人口,还是繁盛程度,与中原各州还是没法比的。
  但是,太原城却不同。
  三丈高的巍峨城墙围起一座巨城,甚是庄严。进到城中,更是人声鼎沸,穿流如织。
  宋楷看的新奇,“是不太一样儿哈?”
  开封虽比太原热闹得多,但是,却不像这里这般奔放。
  没错,就是奔放!
  一入城,那种西北独有的风情就已经印到众人的脑袋里了。
  开封九成九都是汉人,偶尔看到几个契丹装扮的蛮子,也都是大辽使馆的辽兵上街闲逛。
  这里,汉人不少,髡头皮袍的契丹装扮也不少。而更多的,则是党项人。
  唐奕甚至看到几个卷发碧眼的高昌人。
  整个太原城就像一个多民族大杂烩,连街道两边的店铺都是各有特色,一看就不是汉制建筑。
  范纯礼小的时候曾随范仲淹来过西北,给大伙儿解释道:“这里别看是军镇,但是大辽与咱们几十年没了战事,西夏的主攻方向也是永兴军路那边。所以,现在的太原,三国早就形成了默契,成了三境的商业集散地了,高昌黑汗的夷民也都来此互通有无。”
  丁源道:“那也不至于这么多蛮子吧?”
  唐奕笑道:“别瞎说,什么蛮子不蛮子?商人是少数,更多的还是百姓。虽不与我辈同族,却也是宋民无疑。”


第432章 五味正店
  自澶渊之后,宋辽又订下盟约,互不收留逃民,且两国贸易也以権场互市为主,理论上断绝了宋辽之间的民间往来。西夏的情况也差不太多。
  但是,也不想想,当世最强盛的两大帝国之间,只靠雄州互市怎么可能满足民间百姓的商货需求?
  所以,官方虽然限制民间往来,但是,走私偷贩依然是无法彻底断绝的。
  现在的情况可以说,就是都装看不见。
  宋、辽、夏三国似乎形成了默契一般,宋辽于河北两路雄兵对峙,却对西边的大辽京西道和大宋河东路疏于防范。
  而宋夏之间,于永兴军路军战不断的同时,对于东北向的大宋河东路也是少有进犯。
  如此一来,也就为民间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成全了太原这个特殊的存在。
  大宋西北番民本就有党项一族,再加上辽地的羌人、西夏羌人以走私为业,把大宋的茶、丝、陶、铁贩入两国,几十年间从未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