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227章

调教大宋-第227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说他这个退下来的官员,就算是赵祯都说了不算。
  唐奕没想那么多,只要有利于现状的,他就敢说敢做。嘿嘿一笑,“所以说,和陛下商量嘛。”
  “不考虑其影响的情况下,老师只要细一思量,就能知道这其中的好处吧?”
  说白了,唐奕就是想让这些有经验的朝臣,把经验传授与分享出去,让新晋官员在上任之前就能少走一点弯路。
  若是形成常态,把这些名臣大儒为官数十年的宝贵经验系统地整理、总结出来,那么,将来即使不用他们,观澜也可以把这些经验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可是造福大宋的好事儿。
  “这其中的利弊,陛下和各位相公一定能理解的,老师好好去说,应该不难吧?”
  “可是,如此一来,还要三馆何用?”
  “研教分开嘛,三馆负责研究国史、政纲;我们负责总结经验、传道教导。”
  “况且……”
  “况且什么?”范仲淹有些无奈。
  前几天刚说完这小子,让他低调点,少管点闲事。这回可好,不动军制,改向官制下手了。
  “况且,有山门前柳七公的殊荣立着,朝臣们不一定反对。”
  有这等好处,观澜做的越大,逼格越高,对那些来任教的朝臣来说,当然也是有好处的。
  ……
  “别把我大宋属官都想的那般功利!”
  “对对!”唐奕顺着老师说。“咱大宋都是高风亮节的风骨名仕,行了吧?”
  “哼!”老范吃味地横了唐奕一眼。
  “那老夫就试试吧。”
  ……
  想法是好的,但是,范仲淹去试,赵祯也犯难啊。
  他这个和稀泥的高手,现在也有点不知道怎么办了。
  主要是,把观澜一下提升到“官属”的层面,这本身就不是一道圣旨,或者朝上议一议就能决绝的问题,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可太多了。
  比如,既然观澜授业补官,那观澜就不能叫书院了,从国家角度来说,必须是朝廷有职有衔的官属机构。
  按说,大宋也不是没有官办的学校,本就有太学、应天书院等等,一系列的官学。
  可是,怎么给观澜评级呢?就算提了官学,也达不到三馆的高度吧?可偏偏它行使的又是三馆的职能。
  好!
  就算把观澜提到馆阁的高度,那儒生和民学怎么办?白衣书生就读大宋馆阁?他们也不够格啊!
  再说了,范仲淹是名义的观澜主事人,这相当于给范仲淹单设一馆啊,不定朝臣们怎么想呢。
  “范卿!”赵祯苦着脸。“要不?就算了吧,难度太大。”
  范仲淹道:“臣知道陛下为难什么。主要还是……要不陛下下道旨,先把臣等革官,也许能少些阻力。”
  为补官开设政务之课,这是好事,范仲淹当然也希望这事能成。
  至于官不官的,说心里话,现在观澜的那几位,还真是没有一个在乎的。
  于名声,有柳永开了先河,那立像往门山前一站,还有皇帝赐文,必定传名百世。
  于钱财。
  好吧,其实大宋很多官员不愿退休,或者退休想搏一高位,都是奔着工资去的。
  大宋当官和不当官的工职待遇实在差太多了。
  问题是,于钱财,观澜缺钱吗?也不想想,唐奕这个大财主能对自己的老师们吝啬?
  要是把范仲淹他们每人每月的用度补贴说出来,能嫉妒死这帮当官的。
  于名于财,范仲淹还真不在乎这个官了,反倒觉得卸了更好,可以安心做事。
  “别。”
  范仲淹不在乎,赵祯可在乎。前朝老臣几乎都在观澜聚着,这是一股无形的力量,可不能轻易就放开了。
  “范卿先回去,让朕再想想。”
  “臣,告退!”
  ……
  第二日早朝。
  朝议过后,本应下朝。
  可是,赵祯却是没动的意思,笑着看向朝臣。
  “对了,朕想起一个事儿来。”
  “昨日,范公进宫汇报休政殿养护、修缮之事。”
  众人一皱眉,体政殿也没修几年,怎么就要修缮?
  只闻赵祯继续道:“我听范公说,你们好多人都要去观澜客讲?”
  ……
  下面人咯噔一下,心说,陛下提这个做甚?是要阻止??
  ……


第419章 丢不起这个人
  赵祯一问,听说你们都要去观澜做客讲。
  文、富等人一怔,不知道赵祯什么意思。而孙沔、傅求那一帮却是一喜,感觉一下就来了,心说,让你们得瑟,出事儿了吧?
  反正无论下首官员心里是怎么想的,朝堂之上为之一肃,半晌也无一人出声儿。
  赵祯抿然一笑,“别误会,朕没有别的意思。”
  “嗯?”孙沔、傅求感觉又不是那么好了。
  “众位爱卿操劳国事日夜不辍,却还能心系后辈,扑身文教,朕只是欣慰,又怎有责备之意呢?”
  孙沔心中一阵哀嚎,“官家这是故意恶心我们呢吧?心系后辈?那帮为老不尊的,就是去往脸上贴金的啊!”
  不想,却闻赵祯继续道:“提这个事儿,是因为……”
  “昨日范公有一提意,朕一时不决,要与众卿商议一番。”
  “范公言,如今东西两府、三馆学士,皆有重臣牺牲休沐之期要去观澜开课授业。他这个置仕之臣,一下子成了满朝名臣的山长、上司就有些欠妥了。”
  孙沔暗自点头,算他范希文识趣,这般殊荣却是让人眼红的。
  “所以……”
  赵祯故意顿了一下,“所以,范公自请辞去观澜山长之职,让朕……”
  话还没说完,孙沔心里咯噔一下子,暗叫不好。
  “让朕代理观澜书院山长之职,众卿以为如何?”
  ……
  噗!!!
  孙沔和傅求一口老血差点没喷出来。
  以为如何?当然不行!好事儿都让他们占尽了,范希文当山长,和皇帝当山长那能一样吗!?
  太学那么牛叉,也没说皇帝去当山长啊?
  可是,文彦博已经乐坏了。
  还有这等好事儿?
  大步出班,“臣以为,观澜书院是为我大宋治学之典范,范公、杜公等名儒贤臣,以布道天下为己任,虽辞公职,然教书育人之德由胜在朝。”
  “臣等不才,虽无范、杜之能,然,深受其所感,愿以绵薄之力助之。”
  “陛下此时,若能出任山长,必将感召天下儒堂,再续皇宋文风之盛也。天子之躯,亲涉文教,万民之福也!”
  “遂!!”文彦博一抖衣袖。
  “臣!附议!”
  孙沔又是一阵哀嚎,文扒皮一阵抢白,说的头头是道,好像谁反对,谁就是有黜大宋文风;谁反对,谁就是破坏万民之福一样。
  太阴险了吧?
  这时,富弼也已经出来了。
  “臣以为,观澜两科大比独占鳌首,书院之能天下皆知,成功所在,却需我等深思。”
  “如今,百官志起投身师业,是为我大宋文教兴盛之兆也,需鼎力助之。此时,若陛下接掌观澜山长,必可把观澜精神推行天下。此乃宋之幸也,民之幸也,天下儒生之幸也!”
  “遂!”富弼也一抖衣袖。
  “臣,附议!”
  “臣,附议!”
  富弼和文彦博都已经表态了,庞籍、宋庠、丁度等人还等什么,纷纷出班附议。
  别的朝官一看,几个当头儿的都已经站了立场,也别绷着了,说不定哪天,自己也得求着入观澜混个名声呢。
  是以,多数朝臣也都出来附议。
  孙沔、傅求他们几个反对也没法反对了,只得认了。
  赵祯满意地看着下首百官的“识相”,笑着又道:“既然如此,那朕就答应了?”
  文彦博正声道:“理应答应!”
  “嗯!”赵祯点头。“要不,我看这样算了。”
  “吏部那些待补官员,还有每年恩萌登仕之官,也是不盛枚举。虽都是贤能之臣,然政务、民生还属懵懂,左右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得空去回山听听诸位爱卿讲授为政经验,也不失一桩美事。”
  ……
  唐奕就纳闷了:
  赵祯就那么一招和稀泥的本事,为什么就百试百爽,万试万灵呢?
  谁也没想到,只是抛出一个观澜山长的噱头,就把事儿办成了。而且,那帮朝官连个“不”字儿都没说,就过了。
  头天老师去找赵祯,回来还说,不好办,结果第二天中午,旨意就下来了。
  “别高兴的太早!”范仲淹给唐奕泼起了冷水。
  “陛下也只是以非官家的形式,让补官出观澜旁听,却是还没到正式的地步。”
  唐奕撇嘴,这还是问题吗?只要有了事实,以后随便找个理由就变成官方正式的了。担心什么?
  范仲淹不想看他得瑟的样子,岔开话头儿。
  “你柳师父近来身体不错,多有好转,你多去陪陪他。”
  唐奕点头,“老师放心,年前哪儿都不去了。”
  范仲淹接道:“也什么都别折腾了!”
  “遵命!”
  唐奕知道老师是担心他管的太宽,让他停一停。
  “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了,还不行吗?”
  “唉。”范仲淹一叹。“也该收收心,把心思往学业上转一转了。”
  “否则,下一科我看你怎么过!”
  说到这儿,范仲淹一声冷笑,“到时候,你这个教谕没考过学生,我看你怎么有脸见人!”
  唐奕一哆嗦,心说,这老头儿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让他考科举这个事儿。
  ……
  关键是,下一科可怎么考啊?
  别说他水平一般,就算他认认真真,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一科也没法考啊!
  你也不看看,下一科都是些什么畜生:
  二章、二苏、二曾、二程、王韶、张载等等等等。
  那可是千年科举第一科啊!!
  上至隋唐,下至满清,就没有比这一科再牲口的了,堪称死亡之组!
  唐奕琢磨,我考得过苏小轼吗?考得过苏小辙吗?考得过章家那对叔侄吗?
  好像,特么他连二程都考不过吧?
  连二程都有一个没上榜,何况是他?
  但是,唐奕一个激灵,正如老师所说,要是他这个“小唐教谕”连学生都考不过……
  哦靠!
  那可糗大了,丢不起这个人啊!
  ……
  “老师,您先忙着,我回去看书去了。”
  范仲淹得意地看着唐奕落荒而走,不由抒怀一笑。
  这个弟子,他还不了解,虽然对当官应举兴趣不大,但是,唐奕要强!
  这要是真让学生给比下去了,估计,上吊的心都有了。


第420章 背书
  要说唐奕读书这事。
  好吧,自从拜了范仲淹为师后,这么多年,他就没正经学过东西。但是,唐奕也不是一点水平没有。
  策论,自不用说,儒生们都得跟他学。
  重生千年,最大的优势不是他有多少先进的技术,而是唐奕拥有超前的见识。和比这个时代先进得多得多的理念和眼界。
  再说,唐奕本身的文笔就不算差,策论根本不在他担心的范围之内。
  诗赋对唐奕来说,问题也不太大,跟着柳永、欧阳修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混的。况且,这东西已经没有前几年那般的重要了,只要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就可以了。
  再说了,就算唐奕诗赋不行,他还可以开挂嘛,往后一千年的绝诗美句随便用不是。
  要说最让他没底的,其实就是经义。
  经义不是有见识、有天赋就可以的,得完全靠死记硬背。
  经史子集。
  经,就是儒家十三经(《大学》和《中庸》还没被分出来,遂只有十三):《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即为从先秦到唐末的史部收录史书。比如,《汉书》、《晋书》、《唐书》等等。
  子,指诸子百家的所有典籍和类书。除去儒学之外,主要包含了:道、释、法、兵、农、医、术、艺、谱、杂,还有类书、小说等等,主要14个大类。
  集,就是诗歌文集。
  这其中,科举主考儒家十三经,史、子、集涉猎并不多。
  但是,作为生活在大宋的文化人,要是不把这些都吃透了,你还好意思出门?
  可是,纵使唐奕只为科举专攻经义,那也有十三经之多啊!
  如果唐奕没记错的话,看到是都看到过的,可是能背下来的,好像就一本儿《孝经》。
  嗯,《论语》能背一半儿。
  主要还是唐奕忙的跟个陀螺似的,哪有时间背这堆东西。
  最让他绝望的是,他发现,就他那个经义的水平,别说和观澜儒生们比一比了,好像连个女人都比不过。
  别说女人比不过,就连个娃娃都把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