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106章

调教大宋-第106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郎应该知道,大河溃于一夕,会有几年的稳流期,此为治河的最佳时期。然朝廷财紧,不得不把治河之事先放下……而且未来三五年之内,都不太可能宽出余钱。”
  唐奕一叹,躬身长揖,“草民也知陛下难处,但是现在,观澜商合真的不益推到台前啊!”
  赵祯急道:“只三年,朕只要观澜粮运三年的盈利来度过此关,之后再由大郎支配!”
  “陛下……”
  “问题不在于几年,要是观澜推出去,不会影响后续的计划,就算陛下要十年的收入又如何?观澜商合本来就是陛下的。”
  “关键是,观澜商合推出去容易,想再收回来就难了!”
  “……”赵祯一阵无言。唐奕所言他也知道,但现在实在是日子过不下去了。
  “这样吧……”唐奕知道,今天要是不放点血,肯定是不行了。
  “草民以个人名义可以为朝廷提供一笔资金,不计息,五年之内不用还,陛下以为如何?”
  “心意朕领了,但大郎毕竟是一个之力,放到国朝之事只能是杯水车薪……”赵祯心说,你唐子浩再有钱,能有多少?够干什么?
  “一百万!”唐奕直接报数。
  “草民现在能动用的资金,也就这个数儿了。若是还不够,就只能等明年了!”
  “……”
  “一百万!唐子浩说他有一百万!?而且,不够……明年还有……?”
  赵祯彻底懵了……
  他这个皇帝,现在穷的也拿不出一百万啊!
  不过,看唐奕笃定的样子,赵祯还真就信了他有一百万。
  赵祯飞快地在心中算计起来,半天之后方道:“再加上观澜今年的运收!”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
  “奶奶的,别得寸进尺行不?老子把家底都掏干了,就是不想动观澜的资金,你还打它的主意!”
  “一百万加上观澜今年的运收,朕就能往雄州增军十万。来年灾情有缓,也就不用大郎再出力了。你看如何?”
  ……
  “恕草民直言!陛下往雄州增兵以防辽兵入侵,売全是多余的。现在这个时期,大辽是绝对不会和咱们开战的。”
  赵祯苦笑道:“大郎却是不知道,从去岁河痪开始,辽朝使团不断,一直在刺探我大宋的虚实。此时若不增兵镇摄辽人,必遭其祸!”
  “错!”唐奕高声喝道。
  吓得边上的李秉臣一哆嗦。心说,也就是你狂生敢这么跟官家说话吧!哪有直着就说皇帝错了的?
  唐奕才不管那个。
  “陛下正好想反了,大辽是不想和咱们打,才一直遣使来安抚的。”
  “……”
  赵祯没说话,等着唐奕的下文。他已经摸准了唐大郎的性子,这小子从来不放空炮,这么说了,肯定是心中有了计较。
  赵祯当然希望现在能不打,就不打啊!
  “表面上看,一下失去了白沟河淤塘和黄河天险两大防线,又有京东河北之重灾拖累,且燕云之地又在辽人手中,使我大宋处于极为被动的境地,辽人趁机南侵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陛下只要对辽朝稍有些了解就能知道,不但,陛下现在不想宋辽打起来,辽朝皇帝比您还不想两国打仗!”
  “为何?”赵祯皱眉问道:“辽帝怎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因为与南侵比起来,辽帝现在更想做的事情是易储!”
  “易储!?”赵祯猛的一震,心中多了一丝明悟,但却还不清晰。
  就听唐奕继续道:“辽朝皇储之位上坐着的,可不是耶律宗真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耶律重元。这几年,辽帝一直在往自己的儿子耶律洪基身上加码,先是庆历二年封了燕国王,总领中丞司。第二年又进了尚书令,总领南北两院枢密使事。听说,去年又进封了燕赵国王。辽帝想传子不传弟的心思,几乎是昭然若揭!”
  “这么关键的时刻,他又怎么可能和大宋开战呢?”
  ……


第190章 打不起来
  表面上看,易储传位之事好像和攻宋没什么关系。但是,唐奕一说“易储”,赵祯马上就什么都懂了。
  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大了去了。
  这事儿,还得从耶律宗真年轻的时候说起。
  耶律宗真和赵祯挺像的,初登大宝之时都是太后把持朝政。区别就在于,赵祯很老实很听话,而耶律宗真却不让老妈萧褥斤省心。
  耶律宗真继位之时老想着临朝得政,萧褥斤看这孩子不懂事儿,就想废掉宗真,立其弟耶律重元为帝。
  但耶律重元这孩子可是老实,跟大哥比跟娘还亲,不但没跟着萧褥斤同流合污,反而是去大哥那里告发了母后萧褥斤。使得萧后阴谋未能得逞,耶律宗真也因此借势临朝。
  此次平定太后之乱,重元立了首功,耶律宗真也觉得自己这个弟弟够意思,皇帝都不当也要帮着大哥。那大哥也不能小气啊,以后我死了,皇帝也不传给儿子了,就给你!
  于是,耶律宗真立耶律重元为‘皇太弟’,为辽朝储君。
  当年不管是大辽,还是大宋,这哥俩兄弟义气的佳话着实被盛传了一段时间。
  但是,十几年过去了,耶律宗真眼看着自己的儿子一天天长大……
  这货后悔了!
  皇位这个东西,当然是给自己儿子靠谱的多……
  于是,耶律宗真从几年前开始不停地给儿子耶律洪基加码,什么燕国王,总领中程司,南北两院枢密使,尚书令……反正什么官大,就把什么往儿子脑袋顶上扣。
  呵呵,傻子也知道耶律宗真打的是什么主意,特么十岁的娃娃就已经把官坐到兵马大元帅、枢密使、尚书令这个地步了,再升下去,就只有一个帝位了。
  说了这么多,也只能说明,辽帝要易储,能说明他不敢对大宋用兵吗?
  能!
  而且理由十分的充分!
  这一切都是由辽国的兵制决定的,辽朝实行的是全民皆兵,藏兵于民的军事策略,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除了皇帝手中的‘皮室军’,在和平时期,不论是地方节度使,还是南北两院,又或是五京指挥使,手里是无兵无权的。
  这不但使军费开支大降,同时也保证了皇帝手中拥有绝对的军事力量,威慑四方,防止造反。
  说白了,只要不打仗,只有辽帝耶律宗真这个皇帝手里有兵,他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就算把耶律洪基封了太上老君,也没人敢反对。
  所以,不打仗的话,耶律洪基接老子的班应该问题不大。
  那问题来了。
  耶律宗真想赶下皇储之位的耶律重元是什么身份?
  南院大王!
  天下兵马大元帅!
  只要不打仗,这两个职位就是个虚衔,屁用没有。
  但是,一旦两国开战,辽国全境以民充兵,耶律重元摇身一变就是辽朝权力最大,兵权大握的巨擎。到时候,耶律宗真再想把儿子扶正……
  可能吗?
  这几年,耶律宗真为了让儿子接位,别说和大宋开战,就算打个西夏,他都不敢大规模地开战,只是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因此,还时不时被党项人欺负欺负。
  ……
  “依大郎之言,辽朝频繁派使,并不是刺探我朝虚实?”
  其实仔细一想,赵祯也就明白了,以前很多问题好像都想反了。
  比如这次,贺岁的使团估计还没回到大定,新的辽使就已经进京了。这次辽使是以通报辽夏战况为由来的,公文之中介绍了一下辽国最新的战报,巨细无疑,连用了多少兵,发了多少粮,征了多少马匹民夫都有记载。
  赵祯看过之后,当时还觉得辽国太明显了,为了刺探我朝动向,连这种无用的理由都用上了。
  可是现在听唐奕这么一说,赵祯却有了不同的看法,辽帝估计这是生怕大宋疑其用兵的真正用意,所以连这种辛秘之事也一一报之。
  “所以,今春辽使陈情华联仓储于大定设铺之时,大郎不但不惧,反而极力促成,就是笃定宋辽不会开战?”
  “正是!”
  “大郎何以对辽朝之事了解得如此之深呢?”
  要知道,不论是政事堂,还是各馆阁学士,可没有一个人分析得这般有理有据。
  “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秘闻,朝廷的邸报之中或多或少都有提及。再加上对辽国朝制、军制的了解,分析出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什么难事。”
  “哦……”赵祯长出了一口气。
  经唐奕这么一分析,好像大辽此时还真的不足为患,赵祯一下子轻松不少,当然也不吝溢美之词地夸了唐奕几句。
  “朝中若有人也能如大郎这般忠心,朕也就不用为了两国军事,日晚难寐了!”
  “这和人没有关系,主要还是两国芥蒂太深,再加上互通不足,难免出现误判。”
  “其实……”
  “其实什么?”
  “其实,依草民来看,辽朝如今受我天朝正统影响极深,辽国贵族崇尚汉学,尊儒、敬佛,也像汉人一样,吟诗唱词。早就失去了当年契丹狼族的野性,两国再起战端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
  赵祯白了唐奕一眼,“那你还弄出那个攻辽之策?搞的朕几天都不能睡个好觉!”
  “呃……我就弄着玩的,谁知道你们都当真了。”
  赵祯玩笑归玩笑,对唐奕的分析还是认可的。
  “那大郎可有良策,使两国更进一步的加深了解,避免这种误判呢?”赵祯纯就是看唐奕侃侃而谈,有心难为他。这个问题他要是能解决,也不用困扰两国几十年的时间了。
  “有!”
  “……”
  赵祯可没想到唐奕会说“有”。
  “把使团变为常设使官,常期互驻两国国都。在本朝设立专门对外交涉的官员,定期相互通报政令、军调等等重大事宜。并回答外使关于朝廷事务的疑问。”
  好吧,
  驻外使馆、大使,再加外交部新闻发布会。
  ……
  大宋也不是没有对外使馆,更有驿官专门负责接待辽使。但这种馆驿与其说是官方机构,倒不如说是国宾馆。只负责接待信宿,还有陪吃陪玩。跟后世的大使馆的官方公用根本没法比。要不然,辽朝也不用一年派好几波使团来了。
  这个时代国与国间的外交,还停留在礼上往来的阶段。
  所以,唐奕直接就跟赵祯提意,也别来回跑浪费路费了,直接住下不就得了?有什么事儿直接叫到福宁殿去商量,那多省事儿?


第191章 得寸进尺
  唐奕提出两国互建使馆,常期驻使的建议,赵祯一琢磨,还真可行。先不说通不通告政令,这还有待商榷,但光是一波一波的使团耗费就能省下一大笔钱。
  要知道,辽使来宋,接待的费用可是不低,一切都按最高规格配给用度。即使财政吃紧,也得勉强装大头,总不能在辽朝面前坠了面子。
  而且,辽使来一次,大宋就得回访一次,这个费用更高。什么天朝仪驾,随行官员兵士,方方面面,都得要钱。
  如果真的驻使,传信只需路驿即可,这得省多少钱啊!
  赵祯心说,唐子浩这歪主意就是多,有时候还真能顶大用。
  唐奕一看赵祯眉头渐展,知道这关是过了,只要皇帝不打观澜商合的主意,一切都好说!
  见天色也不早了,唐奕躬身请退。
  不想,赵祯就没打算这么让他走了,事儿还没说完呢,你走什么啊?
  “大郎,留步!”
  唐奕心里直骂娘,奶奶的,老子把家底儿都掏空了,你还想干嘛啊?
  “陛下,还有何事?”
  “呃……”
  好吧,赵祯这时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刚从人家那儿挤出来一百万贯,还要唐奕放血,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陛下但说无妨!”
  唐奕也算光棍,反正老子已经被你榨干了,也不怕你再提什么过分的。
  “朕是想……和你说说那个沼气燃灯、起灶的东西……”
  唐奕闻言,差点没哭出来,“陛下不会是想让草民把那套技术让为公用吧?”
  “……”赵祯脸红了,还真是这个意思……
  他一开口,唐奕就全明白了,这个事不光是赵祯,其实,范仲淹就已经和他说过好几次了。皇帝和范仲淹关心的倒不是沼气池点灯和做饭的用途,他们更看中的,是沼气池的积肥能力。
  一个沼气池,每年可积肥一千多斤湿肥,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数字。按大宋普通农户每户五亩左右的田地来算,每亩地可增肥两百多斤。
  在这个育种、肥料、种植都达不到后世的科学标准的时代,更多的肥量,就意味着更高的产量!
  这两年,范仲淹特意用两块田实验过,用过沼气池肥和没用的,亩产粮食相差了最少一成半。再加上唐奕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法,亩产能差到两成。
  这可是比什么事情都要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