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调教大宋 >

第105章

调教大宋-第105章

小说: 调教大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以扼其命脉!?何以一击而溃?”
  “回禀陛下,西夏之地,多牧少田,无工无农,是以除牛马之外,唯青盐所产可为国计民生。”
  “然,我大宋虽可从宋夏互市获利颇多,但是从本质上来看,互市对西夏民生的意义,远胜我大宋取利之心。若西北据守得力,夏兵掠夺无果的情况下,而我朝又关闭互市,则夏地不出三月,便要面临民无可衣,食无可炊,军无可刃的困局。长此以往,必然大乱!”
  范纯仁这真的不是危言耸听。之前,就这个问题和父亲,还有唐奕讨论过,那个破地方除了牛羊马匹,什么都没有,如果宋夏互市一关,西夏又劫掠无果的情况下,西夏百姓会连做饭的锅都没地方找去。
  赵祯又道:“关闭互市,严防劫掠之事,也不是没用过,但为何收效甚微呢?”
  “因为走私!”范纯仁掷地有声地道,“两国走私之事一直十分猖獗,即使关闭互市権场,走私却无法禁绝,这大大缓解了西夏国内基本生活物资奇缺的危机。”
  赵祯黯然一叹。
  走私一直是朝廷最为头疼的问题,即使严刑酷罚加身,也不能断了一部份人的贪婪之心。
  “既然无法禁绝走私,尧夫所言‘一击即溃’之言,又从何而来呢?”
  “臣说的‘一击即溃’之法,其实就是禁绝走私!”
  赵祯猛的一震,心说,范纯仁有办法禁绝走私?
  “启禀陛下,宋夏走私之事,无外乎以大宋的丝茶铁器偷入夏境,换取青盐回宋。”
  西夏拿得出手的东西,除了牛马,就只有青盐。但是,牛马朝廷管治很严,不易出手,所以,唯青盐最为合适,也最为抢手。
  大宋实行的是盐铁专卖制。盐这种百姓必需的生活物资,由朝廷定价销售,不但价高,质量也没有青盐好。所以,西夏的青盐在大宋西北诸州颇受欢迎,百姓用盐,十之七八出于西夏。可见走私之事,何其猖獗。
  “可以说,西夏能在我朝关闭互市,官方得不到生活必需之资的情况下能挺过来,主要就是依靠青盐换取。”
  “只要把青盐走私之路堵死,西夏最后的依仗也就没有了。用不了多久,西夏国内必是民不聊生,没有攻伐,也必被内乱所困。那时,只要我大宋略施手段,不论是控制,还是出兵攻伐,必可取之。”
  赵祯心说,范纯仁不过二十岁,能说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这却又绕回来了,禁绝青盐走私哪有那么容易?
  不想,范纯仁继续道:“而想要绝青盐入宋之路,也不算难。”
  “何法?”
  “平抑西北盐价,让官盐的价格比青盐还低!”
  “……”
  越祯的第一反应就是,这馊主意肯定是唐子浩的路子。
  现在,只要一提什么价格,什么商业,赵祯第一反应就是唐奕。能把两国兵事扯到商业上来,也只有唐奕有这两下子。
  事实上,赵祯猜得一点没错,这确实是唐奕的主意。
  平抑盐价的道理很简单,不论是正统商户,还是走私贩子,都离不开一个‘利’字。
  走私青盐利巨,就算赵祯抓一个杀一个,就算朝廷定下走私即诛全族的酷刑,也依然会有人敢挺而走险。况且,西北现在已经不是几个胆大的百姓,偷运几包私盐入境那么简单的事了。
  现在的西北,从官府衙吏,到军兵将帅,都与盐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不然,私盐的数量怎么可能多出官盐几倍。
  所以,想要禁绝走私,光用刑是不够的,得从根儿上断了他们的念想。
  怎么断呢?
  直接让私盐无利可图不就完了?
  走私挣不到钱,谁还干?把官盐的价格压得比青盐还低,谁还买青盐?
  一招釜底抽薪,反其道而行之,除了唐子浩,谁想得出来?
  范纯仁把所有的思路一说,赵祯冷汗都下来了……
  这是一条毒计!
  朝堂上那些所谓的君子之臣是绝对想不出来的,只有唐奕有这两下子。
  但是,不论唐奕,还是范纯仁,似乎都忽略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朝廷不能没有盐税!
  ……
  事实上,别说没有盐税,就算是少一个大子儿,文彦博都得和唐奕拼命!


第188章 就是牛
  平官盐价格以治青盐,其实这个计策很可行,就算朝廷因压低盐价,失去了大笔盐税,但也绝对比在西北屯积重兵的耗费要小得多。
  要是真能一举除了西北之患,就算盐税尽失,都是值得的。朝廷每年在西北能收上来的盐税也就三五百万贯,但是,用在西军的军费却高达千万贯!
  哪个更划算,不用想也知道!
  但是……
  和曹佾、潘丰拿来的那张图一样,也不是时候!
  现在,大宋最着急的事情不是西北,而是河北水患,而是缺钱,这个时候再失了盐税,无疑是雪上加霜。
  唐奕这招最简单的金融战争手段,虽然是良策,但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见效的,这是一个长期投入,大宋投不起。现在,就算是三五百万的盐税,大宋也丢不起!
  范纯仁下去之后,赵祯沉吟了很久。
  一是想着,范老二的那条计策;
  二是想着,把范纯仁放在第四是不是合适。
  十位考生一一见过,没有一个有范纯仁这般的见识。赵祯觉得,若对其加以磨砺,不出二十年,必是执宰东府之材。想到这里,赵祯大笔一挥,把范纯仁从第四,又划到了第一……
  不知道,胡瑷和太学的诸位教谕要是知道,观澜书院包揽了状元和榜眼,会不会气得吐血?
  ……
  皇佑元年三月,赵祯钦点己丑科龙虎榜,赐礼部进士两百九十一人,范纯仁、冯京、瞿元让位列三鼎甲。
  观澜书院十七人应考,十人中第。
  东华门外,当传胪官将新课进士的名字一一念出。观澜书院的十位中第贡士,没有急着跟内侍直入皇城,而是齐刷刷地站成一排,回身看向密密麻麻的人群。
  在熙攘人群的最前端,范仲淹、杜衍、尹洙、孙复、柳永等几位老师父肃穆而立,面容慈祥。
  “谢!师恩!”范纯仁牵头高喝,随即长揖拜下。
  “谢!师恩!”一众观澜仕子紧随其后。
  这一刻,
  范、杜等人仿佛又回到当年,白衣儒发,唱名东华门的年代……
  这一刻,
  比之当年,尤为光耀!
  ……
  观澜书院包揽了状元、榜眼,十九人应试,过半数高中,这个成绩,简直太吓人了。
  胡瑷作为太学一把手,不但名次没考过观澜,连人数上也不占忧。二十八人进殿试,九人中第,比观澜还差了一个。
  老胡这个憋曲……
  但是,憋曲也没办法,要想找回场子,得等上四年才行。现在,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观澜出尽风头,各地举子云至回山。
  ……
  春闱大比一过,赵祯终于得了空。这天,把文彦博和富弼叫到了富宁殿。
  朝廷选贤大典刚过,越祯似乎心情不错,不但褒奖二人治灾之功,还特意从内库取金百两赐于两位相公。就连文宽夫新得一子之事,赵祯都说了几句吉祥祝福之言。
  文彦博在殿下,眼观鼻,鼻观心。心说,官家这是在玩套路啊?肯定是有事儿……
  果不其然,赵祯绕了半天,最后还是漏了马脚,意思就是:你看,今年选才大典人才济济,这是圣人赐福我大宋,是不是应该去回山拜一拜文圣石啊?
  文彦博心说:想出去就直说呗,往一块破石头上扯什么?
  不过,赵祯在宫里关了一年了,出去放放风也没什么。与富弼交换了一下眼神,就恭敬道:“朝廷选贤确是学教盛事,当去谢圣人赐贤!”
  赵祯一听,文宽夫还挺上道,当然高兴。大手一挥,那二位卿家就下去吧,明日早朝别忘了配合。
  这都不叫事儿!
  第二天早朝,文彦博果然如期上奏:请陛下移驾至回山拜石。
  而且,这货还卖了赵祯一个好,说这文圣石现世,是真正的祥瑞,陛下不应该在选贤的时候才想起来祭奠圣人,应该形成一个常态,每年二三月份都应该去拜一拜。
  赵祯差点泪流满面,文宽夫真是好人啊!
  只是,赵祯有点得寸进尺,他不但要自己去回山,还想带着皇后曹氏一同去回山。
  富、文二人心说,这不明摆着是去度假吗?做得也太明显了点吧……
  不过,赵祯坚持带皇后出行,二人也没办法。于是,三月末,赵祯携曹皇后摆驾回山,一众朝臣随驾前往。
  这次,赵祯可没让各家的家小来陪驾。
  ……
  回山也不是第一次接驾了,可谓是轻车熟路。什么接驾、拜石咱也不提了,只说赵祯此来的真正目的。
  放放风,这肯定是一方面,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给曹皇后问诊!
  柿蒂案,李秉臣一直在密查之中,却一直没什么头绪。但,不无论是赵祯,还是曹皇后,那降气散的方子却是万万不能再用了。
  断药之后,也确实有了成效,自去岁下半年开始,宫中已有几位妃嫔传出喜讯,赵祯简直就是欣喜若狂。毕竟谁也不想绝后,况且还是皇帝。
  但是,曹皇后断药近一年的时间,却依然没什么动静。最要命的是,宫中对曹氏威胁最大的张贵妃,竟也于去岁八月传出喜兆,这让曹氏更加心下忐忑。
  对此,赵祯也不是没放在心中,曹皇后入宫十几年,一直饱受无子非议,就连赵祯以前多多少少有些埋怨曹氏。如今查出是被人构陷,赵祯自觉愧对曹氏,也希望她能旦下龙儿,一解十几年膝下无子之苦。
  那怎么办呢?宫中御医信不过,赵祯再一次想到了孙郎中。
  这次带曹后前来,赵祯就是想让孙郎中看看,皇后是不是自己真的有隐疾,命中无子!
  孙郎中看过之后,明确地告诉曹皇后,并无隐疾。只不过,曹皇后略有阴虚,再加上服用柿蒂十几年,不易受孕,但多加调养,还是有机会的。
  ……
  曹后之事只能交给孙郎中,谁也没别的办法,赵祯急也没用。
  在入住观澜的第一个晚上,赵祯就把唐奕叫到了行在。这是他此来回山,除了为曹后问诊之外的真正目的。
  那赵祯找唐奕干什么呢?
  很简单……
  朝廷缺钱,而赵祯实在拿不出钱来了,就把主意打到了观澜上面……
  他想现在就把观澜商合推出去,为朝廷财政减压!


第189章 官家没钱了
  赵祯这是实在没办法了。
  一场涛天大水,把京东北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数十州府变成了一个吞天巨兽,不但去岁灾区颗粒无收,而且未来几年之入也皆面临减产、绝产之危。
  文、富二人去年几乎掏空了大宋所有州县的常平仓,才勉强使这数十州上百万饥民不至于饿死。朝廷制库,三司税金,也都添到了这个大坑里。
  赵祯一时的心软,没有掘开石州河堤,不但没保住宋辽之间的那堵‘墙’,更是把大宋几十年间攒下的家底一下子败光了。
  据富弼初步的估计,京东路最少还要一年才能恢复正常生产。而河北两路,朝廷最少还要往里面添五年的税收,合计数亿贯的银钱,才能恢复元气。
  朝廷已经没钱了!
  今春灾区的种粮,还是赵祯自掏腰包,从大内内库之中取绢五十万匹,用于为灾区购置粮种。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拿银钱,而是用绢代之,那是因为,去岁赵祯早就把内库里的金银掏空了,现在连大内之中的用度也是一减再减。
  赵祯知道,唐奕聚拢大财,日后是有大用。但现在是非常时期,一个不甚,就要出乱子。所以,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只好来找唐奕,看能不能把观澜商合推到台前。这样,在今年官粮运转上面,赵祯就能名正言顺地把观澜挣下的那两成半粮食用在刀刃上。
  唐奕听了赵祯的说辞也是为难,他不是心疼那点钱,而是现在观澜不能出来。否则,不但无益,反而会坏事儿!
  一个不好,他、曹家、潘家、王家,都将受到牵连!
  观澜现在有华联的六成股份,就算不按赵祯给的三成来算,也能折价两百万贯左右,再加上曹、潘、王三家一家五十万的巨资,合在一块儿就是三百多万,可用的活钱也有一百多万!
  万一有人抓住不放,唐奕说不清啊!将门、大儒门生,聚拢这么大的资金,想干嘛?造反啊!?
  赵祯见唐奕沉吟不定,只能又打起了苦情牌。
  “不瞒大郎,朝廷现状勉强可以应付灾情,若别处再有纰漏,必成大祸。且辽朝动作频繁,我朝必须要做出防范,向雄州增军,再所强免。”
  “大郎应该知道,大河溃于一夕,会有几年的稳流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