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超级军工霸主 >

第456章

超级军工霸主-第456章

小说: 超级军工霸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在军工领域的老专家,老领导,无论是眼界还是经验,远比郭蕊要强出不知多少倍,自然能够看得出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而为之震惊不已,要知道,他们这些日子以来,并不是没有讨论过模块化火箭炮的可行性。
  只不过,这种思路太过新颖,新颖的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依循的经验,虽说,有一款名叫M270的美国火箭炮摆在眼前,但酷爱炫耀的美帝,也懂得什么叫做保密,连篇累牍的介绍文章不少。
  但通篇下来除了讲述这款火箭炮强大之外,竟然连一个字的核心技术都找不到,所以众位专家们只能看着一张张精致的照片发呆,最后在无奈的叹息声中,将这个看似美妙,却复杂到极点的方案暂时搁置起来。
  然而当他们看到卢嘉栋写给郭蕊的那封信之后,早已渐趋沉寂的心,就好像遇到久违的春风一般,顿时活泛起来,因为卢嘉栋在信中在讲述模块化的重要性时,特地举了美国M270火箭炮系统作为参考例证。
  从他那飞扬的文字,和轻松写意的讲述中,无论是郭青山还是宋仁明,亦或是赵如松,都能看得出,卢嘉栋在这其中有所保留,正因为如此,说明卢嘉栋在这个问题上知道得更多,想到这一点,当晚与会的人便不再淡定,几乎没怎么商量,便不约而同的受益郭青山立即给身在万山厂的卢嘉栋打电话,卢嘉栋月余的清闲便就此戛然而止……
  “模块化是武器装备发展的总称!”
  卢嘉栋喝了一口放在讲台上的茶水,稍稍润了润自己的喉咙,有些发酸的手,微微抖了两下,以便让疲惫的肌肉放松放松,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卢嘉栋的可行性报告和讲解幻灯片都是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
  按正常情况下,他并不用这般着急,毕竟这款新式火箭炮的研制任务也没有那般的急迫,然而在三天前,卢嘉栋接到总参装备部的加急电报后,便不再按部就班,因为越南在沉寂两年后再次蠢蠢欲动。
  特别是远程炮兵部队,极有可能得到苏联七十年代末装备的BM…27“飓风”220mm多管火箭炮,而当下的中国军队手中,还有没一款能够与之相抗衡同类装备,面对机动能力超群,射程极远,且威力巨大的BM…27“飓风”火箭炮,在并不太平的边境对当中,中国军队面临巨大威胁。
  正因为如此,卢嘉栋不得不重新披挂上阵,投入一场新的较量,而相关的专家领导也为此打破常规,专程赶往万山厂,来听取卢嘉栋的汇报,此时此刻,他站在这个讲台上,所讲解的正是他苦思多日的最终方案:
  “但就火箭炮而言,我更像用另一种全新的称谓来命名,那就是共架发射技术!”
  “共架发射技术?”
  卢嘉栋话音刚落,坐在一旁的军事科学院装备研究所主任宋仁明,便停下手中的笔,不解的重复了一遍,不止是宋仁明,其他与会的领导和专家,也都不约而同的抬起头,质询的目光中所流露出的信息,与宋仁明的疑问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卢嘉栋却没有被这些领导们的质询目光所吓倒,反而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没错,就是共架发射,将普通火箭弹和战役战术导弹整合到一个发射平台的发射技术,所以也可以‘弹箭共架’发射技术!与传统火箭炮‘一炮一口径’发射模式相比,利用‘弹箭共架’发射技术的新式火箭炮,可以灵活集成不同口径、不同数量的定向管,发射不同口径的无控或者制导火箭弹,甚至是战役战术导弹,非常方便实现火箭与导弹的导弹与火箭的一体化发射……”
  卢嘉栋在台上就“弹箭共架”发射技术侃侃而谈,台下,一众军工方面的领导和专家伏在桌案上奋笔疾书,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好似乖乖学生一般,卢嘉栋说什么,便记什么,就比如现在的宋仁明,就把比放在本子上,双手环抱胸前,盯着空白页面上“弹箭共架”四个大字,略显花白的眉毛渐渐蹙成一个“川”字,待到卢嘉栋话语稍停的间隙,便开口问道:
  “‘弹箭共架’发射技术这个想法是不错,但怎么实现?既然火箭的定向管已经固定,就算能够拆解和更换,那所需的人力和后勤方面的压力绝对不是个小数,要知道就算是普通的火箭弹填装都是个耗时耗力的大工程。
  如果再算上拆卸定向管,工作量之大简直不敢想象,在讲究快速实施大火力打击的现代战争中,要是无法解决后勤方面的快速换装能力,单单只强调实现多种口径的发射优势,我觉得这种思路的意义并不大!”
  宋仁明的这番话无异于一盆冬日里的冷水,劈头盖脸的将众人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尽数浇灭,可既便如此,与会的领导们却没有一个站起来发怒和反驳,因为宋仁明说得没错,正所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真正的面对面的战争也是一样,从古代横扫天下的骑兵,到近代的坦克装甲车辆;从“闪电战”的创立,到“大规模纵深”作战理论的实践,快速和机动永远是战争的基调和主旋律,火箭炮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
  短短数十秒钟,就能完成齐射,将成百上千枚火箭弹,化作猛烈的暴风骤雨,把敌人的阵地化作一片火海,其威力之大在常规武器当中罕有人比,以苏联最为知名的BM…21“冰雹”122mm火箭炮为例。
  一个营的BM…21“冰雹”122mm火箭炮(通常是十八门),一次齐射可以发射720枚火箭弹,其威力相当于二十个营,360门D…30型122mm榴弹炮的齐射威力,然而如此为例巨大的武器装备却又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再填装问题。
  普通的身管火炮在发射完毕之后,直接拉开炮栓就可以实现再填装,但火箭炮在发射结束之后,却没有这般简单从容,在火箭炮完成齐射后,最起码要对灼热的定向管冷却,之后要弹药开箱、擦油、结合引信等一系列流程。
  然后才能将一枚一枚的火箭弹填装到定向管里,至于连接导线,重新瞄准等等不一而足,整个过程即复杂,又繁琐,对于炮兵的体力消耗十分巨大,至于时间少的要四十多分钟,多的则要超过两个小时,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极容易被地方的反击火力打击。
  所以火箭炮在发射时壮观无比,但在高烈度战争当中却和一锤子买卖差不多,打完一次之后,很少再有机会打第二次,霍拉姆沙赫尔战役当中,火力急袭伊拉克BM…21“冰雹”122mm火箭炮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要知道在场的人可都是军工方面的老鸟,很清楚普通的传统火箭炮在最简单的再填装问题上,都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境与无奈,要是为了实现共架发射,而进行频繁的定装管的拆卸重组,那所需要的时间和人力必然会成倍提高,所遭受的攻击的几率也会成倍增加。
  甚至有可能这边还没更换完,作战行动便结束了,如此一来,这个看上去华丽无比的“弹箭共架”发射技术其实际效能的确并不是很大,想到这里,会场内的人无比停下笔,疑惑和质疑的目光犹如一道道闪亮的聚光灯,瞬间将讲台中央照得雪亮……


第653章 黑科技的登场
  卢嘉栋面对场间无数道质疑的目光,也是微微怔了一下,他虽然对宋仁明早有耳闻,但却没想到竟然会问出如此低级的问题,再怎么说也是堂堂军事科学院装备研究所的主任,就算没了解过“弹箭共架”发射技术,也应该看过美国的M270火炮系统的简介吧,怎么基本的发射原理都不明白?
  然而在下一刻,卢嘉栋便觉得自己的想法是在太过不讲道理,作为后世穿越而来的军工专家,生活在21世纪的那个卢嘉栋对于美国的M270火炮系统自然不陌生,因为自从海湾战争之后,对于这款引领世界潮流的火箭炮系统。
  可谓是宣扬的无以复加,相关的细节讲解和功能介绍、技术特征更是汗牛充栋,多得无法计数,这一方面是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毫无顾忌的宣扬自己的强大,震慑可能的潜在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是为本国的军工企业造势,以便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卖上更好的价钱。
  然而不管是宣传还是造势,这些详尽的内容都是几年之后发生的事情,现如今,正处在冷战僵持阶段的美国,虽然也是宣传,依旧造势,但面对平起平坐的苏联,就算是爱显摆的美国人,也不得不收敛几分。
  更何况,无孔不入的克格勃阴影始终盘亘在美利坚的上空,所以在最新装备的公开文章里,此时此刻的美国人也是做了不少手脚的,强大的作战能力可以随便说,但具体的技术细节却不能露出一个字;
  威武雄壮的精美照片可以刊登出来,但涉及核心的区域和重点的特征却不能有丝毫泄露,所以,这款刚刚装备的美国M270火炮系统,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浓浓的“玩具”特征,因为没有核心的参考价值,只能当做“玩具”的说明介绍和图片展示,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
  卢嘉栋为了这份新式火箭炮方案,这几天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美国M270火炮系统自然是其中最为重点的资料,然而寻便国内外所有参考文章,卢嘉栋竟然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
  好在卢嘉栋是后世穿越的军工专家,即便手头没有相关的技术资料,他也能够利用大脑中残存的记忆,将自己的方案保质保量的做出来,然而,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下经验丰富的军工专家是不少,但有卢嘉栋这种穿越者爆炸性技术知识的,却一个都没有,即便是位列军队高级干部行列的宋仁明也不例外。
  于是卢嘉栋在微怔之后,便稍稍蹙眉,随后有舒缓开了,脸上的神色有些耐人寻味,不过最终还是把心中的困惑想通,只不过在场人的哪里知道卢嘉栋脑袋里是在想某些含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命题,看着他神色不定,还以为卢嘉栋真的没有把方案想好,特别是刚刚发问的宋仁明,更是坚定的摇了摇头,不再理会台上的卢嘉栋,而是把头转到不远处的郭青山一边,冷冷的说道:
  “临出发前我就说过,不要抱太大希望,这种技术看似很有吸引力,但却并不实用,唉……看来,应对越南人的‘飓风’220毫米火箭炮,还是采用同类型的口径比较好,即便相对保守一些,但最起码也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宋仁明的话虽然不大,但会场中的众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很多人都赞同的点了点头,至于一项是卢嘉栋支持者的郭青山,也是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是好,看了看身旁的宋仁明,又瞧了瞧台上的卢嘉栋,无奈的转动着手中的笔,片刻之后才缓缓的说道:
  “方案还有三分之一,咱们还是听完再说!”
  “老郭,你可是带过兵,打过仗的人,火箭炮的作战方式是个怎么回事,我想你比谁都清楚,咱们千里迢迢过来可不是来这儿听故事的,而是要一种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案,要知道,越南人已经把箭抵在咱们的脑门儿上了,再要磨蹭,边境士兵的血就要流干了!”
  宋仁明本就是个执拗异常的性格,兼有着技术人员那种与生俱来的直来直去,所以他的话说得非常的不讲情面,然而在场的人却找不出一句错处,虽说郭青山很像再为卢嘉栋争取几分机会,但在张了张嘴后,还是几位无奈的闭上。
  如果没有最近苏联援助越南220毫米“飓风”火箭炮,与会的众位军工方面领导,也不会如此这般,要知道这款火箭炮有着极强的机动性,超过四十公里的巨大射程,最重要的是其巨大的威力。
  就在一个多星期之前,中国军队在中越边境牢山段,发动一次营级规模的进攻战,初期的进攻非常顺利,主攻部队以最快的速度,攻上山顶,可就在这时无数的火箭弹倾盆而下,将占领山顶阵地的主攻连,以及后方的营指挥所、预备队集结点,悉数摧毁,致使整个进攻战役彻底失败。
  事后查明,越南这批威力巨大的火箭弹,正是刚刚到货的“飓风”火箭炮所为,短短十余秒钟的时间,便将整个战局彻底扭转,以至于连新式炮兵雷达刚刚定位,整个战斗便就此结束,等到中国炮火反击时,越南“飓风”火箭炮早已转移阵地,逃之夭夭……
  此战结果,让军委和高层异常震怒,在整训前线部队的同时,严令军工部门以最快的时间,研制出一款足以抗衡“飓风”火箭炮的新式高性能火箭炮,为此,主管军工的高层领导,在批示中只写了一个字,那就是“快!”
  一个快字就意味着要跟时间赛跑,一个快字更意味着不能再让前线的将士们再做无畏的牺牲,所以,这些主管军工的领导们才会如此心急,郭青山也是一样,因此,他没有再说话,只是皱着眉头看着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