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超级军工霸主 >

第423章

超级军工霸主-第423章

小说: 超级军工霸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最后一句话讲完之后,宋晓旭只觉得自己心情顿时舒畅了万分,头上风扇旋转出来的些许微风也在此刻感觉更加凉爽,然而这种轻松的感觉并没有持续多久,便被作为下面的专家犀利尖锐的提问打消得无影无踪:
  “你刚才在方案当中说,可以利用更换不同的导引头来实现不同的作战任务!”首先提问的就是海空武器装备课题组常务副组长梁守业,一开口就直指问题的关键。
  “你的可行性依据是什么?我们现在是否具备这样的设计生产能力?”
  “这方面我们已经初步具备!”对此,宋晓旭早有准备,赶紧调整幻灯机,将一张经过处理的幻灯片投映在白色的幕布上,随后指着那张图片解释道:
  “前不久,我们从英国获取一部分AIM…7E‘麻雀’,以及AGM…45‘百舌鸟’导弹的雷达导引头技术资料,经过研究已经初步掌握其中的原理,得益于这几年中原电子雷达所在军工电子领域方面的发展,对其进行仿制应该不是难事!”
  “大体上,你的这款导弹的设计很吸引人,但是你讲的大多是概念,实质一点的也就是电子设备领域,可是其他方面却没有,既然如此,那我就问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你的导弹总体尺寸不大,应该是加装固体推进剂,这项技术在国内还没普及,我想问的是,你怎么办?”
  问话的人是赵如松,这位严谨的火箭动力学和弹药领域专家,所提的问题最为犀利辛辣,就在刚才,刘亮在设计方案介绍完之后的答辩环节,就被赵如松抛出来的两个问题搞得满头大汗,险些回答不上来。
  正是看到刘亮的略显窘迫的模样,宋晓旭在上台讲解之前,就做了各种各样的盘算,并为此临时更改讲解稿,故意留下些许漏洞,意图让细心的赵如松发现并提问,从而让自己在答辩环节立于不败之地,现如今赵如松正中自己下怀,宋晓旭心中甚是得意,不过表面上却没有丝毫表现,依旧沉稳恭敬的回答道:
  “赵教授刚刚也说了,国内并没有普及,这就说明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这方面有所进展,我记得就在前不久报纸上有报道,西北重型化工厂摸索出一整套固体推进剂的加工方法和生产工艺,而赵教授也在积极推进固体推进剂的试验和实用化的研究,从这两点都充分说明,固体推进剂应该不是我所设计的舰空导弹的障碍,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莫大的助力!”
  听了宋晓旭的这番话,就连一向不苟言笑的赵如松都不由得扯动下唇角,略微赞许的笑了笑,宋晓旭虽然没有点名,但赵如松却知道他话中所说的正是半年前从法国引进的双基推进剂的配方和成套加工工艺。
  经过半年多的研究与攻关,西北重型化工厂已经初步实现国产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性能更加良好且安全性更高的HTPB高能固体燃料推进剂,只是由于中国化工领域整体薄弱的现状,导致产量非常稀少,且成本居高不下。
  可既便如此,也足够赵如松在固体火箭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就在半个月前,他利用HTPB高能固体燃料研制的火箭试验弹,创纪录的打出去200公里,刘亮正是看到这一幕,才会坚定自己远程舰空导弹的设计思路。
  不过由于过于紧张和准备不足,显然没有宋晓旭临场发挥的好,只不过满意归满意,如果就这么让赵如松停嘴不问,那也是不可能,只不过是看着宋晓旭的眼神些许柔和了许多,但问题却依旧犀利:
  “发动机怎么办???”
  “发动机就是用原本的空空导弹发动机即可!”
  “空空导弹发动机的设计前提是在高空空气稀薄的环境下飞行,空气阻力较低,可是从舰船上发射,就要在空气密度较高的低空空域中飞行,阻力自然会很大,我看你的设计中的最大射程在30千米,可是你如果沿用空空导弹的发动机,可能连一半的射程都达不到!”
  “这个……”
  宋晓旭说到底只是一个军工电子方面的专家,在导弹的气动和动力方面,还不及经过杨弘毅和赵如松一手调教出来的刘亮,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扬长避短,选择走美国“麻雀”到“海麻雀”的路子。
  这样就可以避开自己不熟悉的气动结构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在军工电子领域的优势,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到头来,还是让慧眼如炬的老专家们看出了破绽,以至于让宋晓旭根本无言以对,最后只能讷讷的说道:
  “在这方面我的确没有做太多的考虑……”
  看着宋晓旭的脸上终于显出出难色,赵如松的脸上再次浮现出一抹淡然的微笑,只不过这一次比先前更加灿烂,同时也更加诡秘,就这样,几位专家又问了几个问题,这场好像选型似的论证会也就此结束了……
  而此时夜色已经渐渐浓郁,花坛里的小虫也开始稀稀疏疏的鸣唱起来,海空武器装备课题组从办公楼里鱼贯而出,一边走着,一边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讨论着今天两个方案的优劣,梁守业和赵如松也不例外,坠在众人的后面说得颇为热切:
  “老赵,你可真是的,干嘛把问题问得那么犀利嘛,都是刚入门的孩子,得给他们点空间和鼓励啊!”
  “玉不琢不成器!”赵如松郑重其事的看了梁守业一眼,随后指了指自己的那一头花白的头发:
  “你看看,都老成这样了,要是再不抓紧时间培养出一两个得力的人来,咱们可真就变成一捧黄土了啊!”
  “我知道你着急,可俗话说得好,饭是要一口一口的吃,我真是怕刘亮和宋晓旭这两个好苗子被你一打击就退缩了!”
  “我是着急,难道你不急?”
  “我急,我当然急!不急我能这么卖力参与这件事嘛!”梁守业毫不讳言,但旋即话锋一转,意味深长的说道:
  “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没有一个知心的人,就算你急死也没有呢!”
  “所以,我早就跟你说了,你能认识小卢,可算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是……是……”梁守业笑着点了点头:“办这个征稿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人才,小卢……我真是觉得他比我想象的还要能干一些!当然,小刘和小宋也不错,还有小胡也是个难得的人才……”
  “行了,老梁,有这帮年轻人在,我们就算闭眼也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
  “是呀……只是……”梁守业顿了一下,随后仰望天空,好似喃喃自语道:“只是……还是有些许遗憾……可惜……”
  “现在可惜还太早!”没等梁守业把话说完,一声熟悉清脆的话音便灌入梁守业和赵如松的耳中,旋即两人回头,看见吉普车跳下来的人双双眼见一亮,不由得惊呼一声:
  “是小卢啊……”


第605章 作战系统整合之路
  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但万山厂西侧那座不起眼的楼房内,位于二楼海空武器装备课题组的办公室,却依然亮着通明的灯光,就如同天际间一眨一眨的星星,将如墨的夜色映照出点点明亮的路,就连习惯了漆黑夜幕的小飞虫,都被这近在咫尺的亮光所吸引,不住的飞奔过去,撞在纱窗上劈啪作响,好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回家的路一样……
  然而所谓的路哪里就容易找得到,即便是有了光亮,看到方向,却还是被堵在一块玻璃门前,进也不是,退也不得,或许只有无知无畏的夏虫,才会这样傻里傻气的向前无休止的冲撞,然而坐在办公室里的几位海空武器装备课题组核心专家却不会这么没头没脑的,但也正因为如此,想要找到可行的“路”也愈发的不容易……
  “小卢!”
  也不知过了多久,梁守业抬起眼看着刚刚乘飞机从北京赶回万山厂的卢嘉栋,微微有些不舍,不管怎么说,那张年轻的面庞上还残留着些许疲惫之色,可是要不把实情说出来,他的心里却又有些过意不去,毕竟很多事情可不是一拍脑袋,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就能办得了的,也正因为此,梁守业拧了几下眉头,伴着头上风扇吱吱呀呀的转动声,缓缓的开口说道:
  “这个决定是不是有些太仓促了些,咱们连一丁点儿的准备都没有!”
  “老梁说得没错!”梁守业话音刚落,一旁的赵如松也把眉头皱成了深深的“川”字,旋即点了点头:
  “咱们是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距离实用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更何况还有很多配套的东西还没有跟上来,到时候缺胳膊断腿的,就算伊朗人再笨,也不会看不出来!”
  看着面前的两位老专家的反应,坐在他们对面的卢嘉栋微微怔了一下,他没想到听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两人的反应会如此之大,不过旋即也就释然,要知道自己在刚听到伊朗人的要求时,不也是吃了一惊,几乎是下意识的摇着头说不可能,要不是空军参谋长栾震的一番颇为大胆的言论,或许直到现在他还拿不定主意,想到这里,卢嘉栋的脸上便扯出一丝淡然的笑容:
  “其实我刚开始跟您二位想的一样,不过后来我又仔细盘算了一下,依照咱们现在的技术储备情况,达到伊朗的最低标准并不成问题!”
  听了卢嘉栋这句话,无论是梁守业还是赵如松的脸上无不闪过一丝惊讶,但很快就变成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不止是这两位老专家,就连跟随卢嘉栋一同返回万山厂,自始至终保持沉默的空军干部吴睿,也是眸子一亮,好奇的看着眼前比自己小上好几岁的卢嘉栋,想看看这位连空军参谋长栾震都称赞不已的年轻人到底有什么高见,而卢嘉栋也没有矫情,直截了当的继续说道:
  “关键是看咱们怎么把各个作战系统整合起来!”说着,卢嘉栋把目光移到另一侧的中原电子雷达所高级研究员宋晓旭的身上,缓缓问道:
  “晓旭,你们中原电子雷达所的新式雷达进展得怎么样?”
  “进展不是太好!”
  这位已经被定位万山军工联合体未来重点培养对象的军工电子专家,听了卢嘉栋的问话,脸上不由得泛起一丝难色,然后无奈的摇了摇头:
  “钟所长和您提出的相控阵体制预警雷达的核心部件,T/R组件始终无法攻克,这种相控阵天线的雷达波收发组件,不但要求有极高的灵敏度,而且制造也非常困难,但最重要的还是散热问题,在这方面钟所长想了很多办法,可始终无法解决,只要一开机就会烧一大片……”
  “可能是我没有表达清楚!”没等宋晓旭把话说完,卢嘉栋便伸出手打断他的话,随后再次更加明确的问道:
  “我的意思是说,钟所长之前提出的几款普通体制的新式雷达目前进展怎么样?”
  “普通体制的雷达?”
  宋晓旭吃惊的重复了一句,不过很快便反应过来,卢嘉栋问的是几年前中原电子雷达所所长钟小沫提出的几款旨在改善防空部队探测,和跟踪能力的普通体制雷达系统,当时虽然得到空军的支持,但由于军费短缺,最后限于停顿,不甘心的钟小沫几次只身进京,像主管领导痛陈保留这个项目的重要意义,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逃过下马的命运,连带整个中原电子雷达所都陷入了困境。
  好在得益于炮兵侦察校射雷达的研制,不但让困境中的中原所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还脱胎换骨完成了一次华丽的产业升级,随后几年加入万山军工联合体更是得到了大力扶持,使得现在中原所在高性能计算机、军用芯片、雷达以及导弹导引头等领域,成为国内领先的军工企业,隐隐的占据国内军工电子行业的龙头地位。
  正是有这样的基础,曾经被砍的项目再次被钟小沫捡了起来,并很快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本想着把这几款雷达当做拳头产品,也搞些出口创汇,可是随之而来的新式坦克研制计划,却再次打断这几款雷达的发展计划,最后只能把造出来的几个台样机往库房里一丢,就这样的不了了之了,说实话,今天如果不是卢嘉栋提出来,宋晓旭还真想不起来还有这么几款普通体制的雷达:
  “是有几款普通体制的雷达!”宋晓旭点了点头,可下一刻又拧起了眉头:“只不过已经在仓库里放了很长时间,虽然当时进行过简单的测试,但却从来没有跟防空导弹一起结合过,所以……”
  宋晓旭话并没有说完,但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却很明白,不过卢嘉栋却毫不在意的摆了摆手:
  “这个倒不是问题,只要有就行!”说完,又再次抬起眼看着宋晓旭:
  “记得当年我在中原所搞炮兵雷达攻关的时候,也看过这几款雷达的性能数据,的确不错,至少是比现在的防空系统的雷达组网要强得多,更可况我还听说钟所长后来还用新型计算机,和微型电路板对它们进行了升级和改造,特别是在抗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