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超级军工霸主 >

第293章

超级军工霸主-第293章

小说: 超级军工霸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们看看,这根长杆与120mm穿甲弹内的长杆有什么不同?”
  “不同……”听了卢嘉栋的问话,在场的几位弹药系统的研制人员不禁有些面面相觑,因为在他们看来,图像上的长杆与新式120mm次口径脱壳穿甲弹内的钨合金金属弹体几乎一模一样,根本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面对卢嘉栋这位总设计师的问题,这几个人又不好不回答,最后有一个人不太肯定的答道:
  “是不是两者的材料不同?100mm使用了密度更大、更为坚硬的材料?”
  “都是采用钨合金,比例也都是90%钨,7%镍以及3%的铁!”
  “材料应该都是一样的!”卢嘉栋话音刚落,始终保持沉默的朱海峰忽然开口说道:“弹体的合金材料就是我们湘南特钢厂出来的,我们厂自始至终只产过这么一种钨合金材料,至于其他的高硬度合金,至少在湘南是没有生产过!”
  要知道整个新式坦克的金属材料几乎都由湘南特钢厂研制生产,从高端的炮钢、装甲钢;到普通平常的铆钉螺丝用钢,没有不是从湘南特钢厂的炼钢炉里出来的,新式反坦克弹药中的钨合金也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身为湘南特钢厂副厂长,且兼任新式装甲研制任务的朱海峰很明白,普通的均质装甲根本不可能应付得了这种硬度极高的合金金属。
  所以他才接受卢嘉栋的提议,与秦景斌合作展开复合装甲,而在此期间,他也相当关注弹药系统方面的动态,很清楚在钨合金之后再没有其他新的高硬度合金出现,因此,朱海峰才会如此肯定的说这番话。
  而在场的几位弹药系统限制人员在听了卢嘉栋和朱海峰的话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不管怎么说,一个总设计师,一个主管新式坦克材料生产研发的负责人,两个权威的答复根本无可辩驳,因此,几个人也只能再次面面相觑。
  可就在这时,一声不太自信却且有些怯懦的声音从人群后面悠悠的传了过来:“是不是……尾翼……好像尾翼有点不一样……”
  闻听这句话,在场的所有人先是一愣,进而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怯生生的站在人群外围,看到众人聚焦过来的目光,原本白皙的面庞顿时如同熟透的红苹果,涨得红彤彤的,而这时几个弹药系统研制人员见到此人无不露出欣喜和惊讶的神情,其中一个更是带着兴奋的语调脱口叫道:
  “小董?怎么是你……”
  “是董方卓同志吧!”没等那人把话说完,卢嘉栋的沉稳且不失坚定的话语便将其打断,随即看了看不远处的那个跟自己年纪差不多大的年轻人,进而给了一个鼓励的微笑,继续说道:
  “说得不错,接着说下去!”
  站在人群外面的不是别人,正是赵如松的助理小董,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那位在他眼里高高在上且一直奉为偶像一般的总设计师卢嘉栋竟然一张口便叫出他的名字,这让董方卓激动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直到几个弹药系统研制人员的提醒,董方卓才回过神来,可脸上激动的神采依旧是溢于言表,以至于说话的音调都有些微微颤抖,让人听上去还以为这位年轻的技术员是紧张所致:
  “三片……对,没错……是三片,就是三片……”
  “什么三片两片的,这东西跟对作战效能能有多大影响……”见董方卓说话有些语无伦次,一旁的秦景斌便有些不耐烦,只是还没他说完,卢嘉栋便斜斜的扫了他一眼,使他接下来的话只能偃旗息鼓的止步于喉咙之中,见秦景斌不再说话,卢嘉栋便把头转到董方卓的一边,脸上也泛起和煦的微笑,点了点头继续说道:
  “说下去!”
  再次得到卢嘉栋的鼓励,董方卓的脸上也多了几分自信的神采,加之刚才的激动也稍稍平复了许多,因此说起话来也更有条理性:
  “所谓三片,是指新式120mm次口径脱壳尾翼穿甲弹体尾部的尾翼只有三片,而画面上的弹体的尾翼却有五片,而且看长度和形态好像比我们研制的120mm穿甲弹弹体更细更长,想必飞行的阻力会更小,只不过……”说着说着,董方卓的眉头渐渐皱起,随即微微的摇了摇头,带着难得的肯定语气继续说道:
  “只不过这样的区别并不大,想必不是真正的原因!”
  听了董方卓的话,在场的人无不赞同的点了点头,只有卢嘉栋从之前略显兴奋的面容,再次恢复到之前淡然平静的神情,这样的神情变化并不明显,旁人根本难以察觉,只有一直跟在卢嘉栋身旁并对他颇为了解的吴天明完全看在眼里,心里不免一叹,看来那个董方卓就差一步呀!
  吴天明的推测很快便得到了验证,董方卓话音刚落,卢嘉栋便用他那细长有力的大手指着屏幕中的弹体,把音调顿时提高:
  “只是在尾翼、直径以及弹体长度有所不同,但两者效能相差千里的最终原因却就在这不起眼的三个要素里!”


第421章 其中的原理
  听了卢嘉栋的话,无论是朱海峰还是秦景斌,亦或是在弹药领域有所研究的董方卓与其他弹药系统的研制人员,还有现场的其他人都不免为之一怔,然而卢嘉栋并没有等他们这样的愣神舒缓过来的时候,他那严谨沉稳的话语便再次在众人的耳畔响起:
  “我想各位同志都知道一个很浅显的物理学道理,那就是一个物体越细小,那它所遇到的助力就越小!”
  卢嘉栋说完这句话,不由得顿了一下,这时旁边早有测试场的工作人员端过来一杯沏好的茶水,卢嘉栋接过来茶水,向那位工作人员感激的点了点头,随后喝了两口茶水,接着指着屏幕上的那个放大的100mm穿甲弹细长的弹体继续说道:
  “这款100mm穿甲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将弹体的直径定位32mm!”
  “这么细!”卢嘉栋此话一出,在场的几位弹药系统研制成员不由得发出一阵惊呼,虽说在外形上100mm穿甲弹的弹体与120mm穿甲弹弹体并没有本质的差别,然而显示器上的图像毕竟不如现实当中的直观,再加上被放大处理,因而不可能把各种细节和特征全部展示出来。
  所以,当卢嘉栋说完这句话,几个在弹药方面很有研究的专家不由得为之一惊,就连之前发现这一点的董方卓也是诧异的睁大双眼,他虽说看出了两者在直径上有所不同,可没想到100mm穿甲弹弹体竟然会这么细,32mm的直径,也就是三厘米多一点,要知道当下防空火炮的口径都普遍在35mm以上,32mm的弹体直径是不是太小了些。
  更何况这么细的弹体在配重、稳定以及气流扰动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说句不好听的,哪怕是一阵风都有可能把飞出炮膛的弹体给吹飞,要知道在研制新式120mm穿甲弹的弹体时,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整个弹药团队不知道下了多少工夫,最后才敲定直径为53mm的弹体。
  这种种艰辛的过程,包括董方卓在内的所有弹药系统研制人员都是亲身经历过的,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也只是惊讶却并没有出言质疑,毕竟铁一般的事实就摆在眼前,新式120mm穿甲弹在千米的范围内根本无法打穿,而新式100mm穿甲弹却在相同的距离轻松击穿复合装甲。
  如果是在没有定论的技术研讨会上,或许还会各抒己见说说反对意见,可现在无可辩驳且印象深刻的测试刚刚结束,也正因为如此,即便是现在有心反驳也是说不出口的,包括董方卓在内的弹药系统研制人员是这样,位于旁边的朱海峰和秦景斌也是一样。
  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相信一款比普通防空火炮还要细小的弹体竟然如竹竿捅豆腐一样,将复合装甲打得稀巴烂,朱海峰几次想出口询问,却因为眼前的事实而又硬生生吞了回去,而秦景斌也是欲言又止,事实就是事实,无论如何质疑和辩驳,铁一般的事实都已是无法改变。
  而卢嘉栋想要的就是这样的结果,他不是看不到之前所谓的“矛与盾”的相争,也不是对愈演愈烈的对抗视而不见,更不是对赵如松负气而走,在场众人态度转淡而置若罔闻,更不是没有办法把这一系列的事情全部用手段和职务上的便利全部压制和解决。
  只是他觉得如果这样做的话,一切的科研成果的研制如果都出于手段和职务上的指派,或许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快速的成效,但在将来却会将科研人员无边的思维给彻底的封固住,这样的情况苏联的生物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刚刚经历过的特殊时期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案例,因此,卢嘉栋想做的就是把边界打好,从而定下来一个范围广阔的框架,只要在这个框架内,任凭这些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大胆的创新和实践,从而激发整个科研队伍的活力。
  因为在卢嘉栋看来,相关的武器装备研发不可能只凭一个人就能完成所有,而是需要汇聚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熟练的产业工人等人共同的智慧才能办得到,而中国从古到今并不缺乏这样具有聪明才智的人。
  尤其是现如今中国当下的军工系统中,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熟练工人,本身的基础都非常扎实,更具备独有的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所欠缺的就是新的思路,新的想法以及更为前沿的学术理论,说到底就是缺乏创造力。
  而卢嘉栋就是要把广大军工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坚实的基础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将单纯的指令下的中国制造,转变为更有活力和开创精神的中国创造,当然卢嘉栋也知道因为某些种种原因,这样的改变必然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但为了中国科研生产尤其是军工研制领域长远的发展,必须下定决心将这样的思路彻底贯彻下来。
  就如同现在所讲解的新式100mm长杆脱壳尾翼稳定穿甲弹一样,如果有先进的理论去引导,有开创性的思维的思考,卢嘉栋相信凭着赵如松扎实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以及一大批追求上进的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这样的穿甲弹模式不应该想不到,只是他们的思维因为某些历史的原因并没有激发出来,所以才会按照原来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秦景斌和朱海峰的复合装甲也是一样。
  正因为如此,卢嘉栋才会如此这般的行事,为的就是用铁一般的事实,让包括弹药系统、装甲系统在内的新式坦克研制团队的成员转变原来的固有思维,在研制思路上要更加拓展,创新上要更加大胆,眼界要更加开阔。
  当然,卢嘉栋并不觉得他这样做能够取得完全的成功,就如同昨天晚上与吴天明交流后,吴天明所说的那番话:
  “嘉栋,你的想法固然是好,可不管怎么样,饭要一口口吃,事也要一步步的做,猛然改变是不是太心急了点儿!”
  对此,卢嘉栋也承认确实有些心急,不过也没办法,想要追赶世界,想要军队变得强大,想要当年的屈辱不再重演,想要中国彻底的挺直腰杆站起来,想要完成心中的军工霸主梦想,卢嘉栋只能用“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的办法,权当是抛砖引玉,或是播撒种子。
  只要扔出的砖头能换回细小的玉片,只要撒出去的种子能长出几颗嫩绿的新芽,那他卢嘉栋就不算全失败,因为他相信玉片虽小可有朝一日必然会孕育出温润华美的精美宝玉,新芽不多且小但终有一天会长成为参天大树。
  不过卢嘉栋也知道这样做的风险很大,先不说他对120mm穿甲弹和复合装甲的估计是否存在偏差,就是那几发仓促赶制出来的100mm穿甲弹如果射击时出现问题,那卢嘉栋所面临将是一个人心尽丧的尴尬处境。
  而这也是卢嘉栋最为担心的,可事情的结果确是让卢嘉栋满意的,应该说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虽然没有彻底警醒,可最起码全部冷静下来,既然如此,只要稍加引导,卢嘉栋坚信凭着中国军工科研人员独有的智慧,必将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工发展之路来。
  因而当卢嘉栋看到秦景斌、朱海峰、董方卓以及在场其他新式坦克研发团队成员或欲言又止,或面露困惑,或沉思冥想,或难言不解,总而言之,所有人的眼神中都透着浓浓的探索求知的强烈欲望,见此,卢嘉栋心中暗暗点了点头,随后大手在屏幕上用力一指,声音也比之前高亢许多:
  “弹头直径的骤然减小,必然会出现弹体配重的问题,这个简单的道理在场的各位应该都明白,毕竟这样的穿甲弹的作战原理,说穿了就是跟装甲进行硬碰硬的冲撞,如果弹体的动能不足,自然会使作战效能大为降低,而弹体的质量却是动能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所以……”
  说着,卢嘉栋将旁边的用于数据记录的小黑板拉过来,进而拿起粉笔在上面刷刷点点写了几组数据,随后接着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