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312章

借天改明-第312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莱巡抚在前些天的时候,向朝廷上了份奏章,说是截获了奴酋派往朝鲜的信使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从种种迹象显示,建虏肯定缺粮。”

梁廷栋说了那么多,见中兴侯还是有疑问,不由得心中微微有点恼怒。你中兴侯说什么都是没错的,我分析得这么透彻还怀疑这、怀疑那的,是不是嫉妒我的才能?因此,他在最后的回答中,带了一丝的不耐烦。

钟进卫却还是一根筋,根本不知道人家在肚里埋怨他了,还在问道:“种种迹象,还有什么迹象?”

梁廷栋很想不回答,但边上有皇上和首辅在,对方又是掌有实权的侯爵,不得不再次解释道:“要不是缺粮,为什么不等朝鲜建虏搜刮完了运回辽东而一定要派信使去催?要不是缺粮,锦州方向的建虏为什么会龟缩在城里?要不是缺粮,建虏会任凭我大明的军队在野外纵横?”

他一连三个反问,一声高过一声,气势十足,颇有想直接问倒钟进卫的架势。

崇祯皇帝在上面见了,也说话道:“钟师傅,建虏缺粮应该是确定了。朕就是想问问你,以你的经验,孙师傅那大凌河城能建成么?”

钟进卫听到说话,就转身面对崇祯皇帝。等他说完之后,钟进卫明白崇祯皇帝的意思,他是问自己在原本的历史上有没有建成大凌河城?毕竟建城不是小事,要动员很多民工。万一建了一半,建虏来袭的话,损失就会很惨重。

虽然现在历史已经不一样了,但多少都有一个参考,或者是说给他们心里一份安慰,一个下决策的依据。

第五百二十八章稳妥第一

想到这里,钟进卫向崇祯皇帝点点头,并没有说话。

因为有兵部尚书梁廷栋在,所以并不是很方便说。但钟进卫这么一点头,崇祯皇帝和温体仁都知道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上有建大凌河城。

原本他们商议的结果就已同意了孙承宗的请求,现在钟进卫再这么一点头,自然就更好了。

“陛下,可以事先派出工匠,到锦州去建水泥厂,用水泥去建城,速度会更快。”钟进卫建议道。

崇祯皇帝听了一笑,然后说道:“孙师傅早已向朕要水泥了,水泥厂估计都可以投入使用了。”

钟进卫一听,原来是自己多虑了,看来这个水泥还挺吃香,惦记的人挺多的。

崇祯皇帝见事有定论,就拿起朱笔批了摆在御案上的奏章,建大凌河城的事就这么定了。

这时,东厂提督王承恩匆匆进来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一共找到五名去过北美的百姓,皆是海上讨生活之人。”

王承恩这话一落,殿内几个人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他身上。

崇祯皇帝眉头稍微一皱,怎么都是海贼?不过稍微一想,也就释然了,普通之人怕也不敢去了北美又回来。于是,他就问王承恩道:“人呢?”

“在东厂关着,让他们先见识下,回头奴婢就亲去和他们说话。”王承恩仍然躬着身回答。

这点他就做得很好,虽是贵为东厂提督,却始终记得自己是皇上的奴婢,没有一丝自得。

崇祯皇帝点点头,王承恩是个懂分寸的人,这几个海贼让他调教一下也好。

他接着转向温体仁问道:“温卿,你看接下来如何安排为好?”

温体仁知道崇祯皇帝问得是什么,他当即回答道:“陛下,现在已是七月初,按照之前那个李维所说,已不是合适前往北美的月份了。臣以为,不如先行派人去核查几处近一点的补给点。等明年的合适月份,再把藩王宗室派出的第一批探路人送去北美。”

崇祯皇帝不置可否,转向钟进卫问道:“钟师傅,你以为呢?”

钟进卫在脑中回想了下北美航线的信息以及大明的情况,然后点点头回答道:“陛下,臣以为温大人的提议稳妥。要是强行派出藩王宗室的第一批探路人,万一有个意外,会影响到封建北美的计划。”

温体仁在一边也随即补充道:“从各地调来的海船都已到达天津卫,臣建议让工部安排人在那些去过北美人的指领下,携带充足地物资,前往合适补给点核实。”

钟进卫一听,赞同道:“不错,这些前往核实补给点的人也很重要,多备点物资,就多一份安全。”

在这事上面,兵部尚书没什么发言权,因此只在一边看着他们发言,并不说话。

“可以,那就按温卿说得办吧。”崇祯皇帝听得连连点头,这藩王宗室封建北美之事,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稳妥点不会错。

想到稳妥,崇祯皇帝又转头对站他身边的王承恩道:“让你的人盯着点,不要出了差错。他们如果只是做些准备的事,就不必理会。”

“陛下放心,奴婢再三交代过,一定不会出错。”王承恩连忙回答道。

他明白崇祯皇帝指得是监视藩王宗室一事,这种事情要是有一丝马虎,所引发的后果有可能会很严重。因此就是崇祯皇帝不说,他也是非常小心的。

该议的事都有了结果,崇祯皇帝就准备批奏章了,温体仁和梁廷栋也准备回各自衙门办公。

可这时,钟进卫忽然出声问梁廷栋道:“梁大人,你刚才说登莱巡抚准备再次劫粮?”

他一直惦记着这事,总感觉建虏缺粮如此厉害,是天上掉馅饼了。就算是自己穿越了,可这气候总影响不了的吧。

梁廷栋一听,不得不把刚转过去的身子重新转了回来,面对着钟进卫道:“是啊,有问题么?”

这些事情不关王承恩的事,他听了个头后就没再停留,直接回东厂去调教海盗去了。

温体仁倒是留了下来,看着钟进卫,不知道他怎么忽然又提起这事了。

崇祯皇帝也放下御笔,看着底下那两个说话的臣子。

钟进卫皱着眉头,心中总觉得哪里不妥,他一边找着漏洞一边说道:“建虏既然已经被劫过一次粮了,不会不加防备了吧?”

梁廷栋听得很无语,这中兴侯是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出来。他当即有点不耐烦地回道:“登莱巡抚早就想到这点了,因此他集结了登莱的所有兵力,亲自带队去劫粮。还要求关宁这边配合,牵制建虏。”

他见钟进卫还想说话,就直接再说道:“登莱巡抚此举,可谓是牛刀杀鸡,运粮队会有多少人,他带那么多军队过去,必然马到功成。”

“不可小觑建虏啊!”钟进卫得了个机会,终于说出了一句话。

梁廷栋一听,心中暗自冷笑一声,这是理由么?

他当即带点质问地语气问道:“登莱巡抚卢象升不是中兴侯举荐的么?他做事如何,你应该最清楚了。你要是不放心他的,为何又举荐他担任登莱巡抚一职?”

梁廷栋为什么会在这事上一直坚持,并反感对此有疑问的钟进卫,原因有两点。

一是钟进卫的表现太耀眼了,总会让一些心胸不那么大的人嫉妒。

二是卢象升当初的奏章送到京师后,崇祯皇帝诏他这个兵部尚书咨询意见。他基于卢象升之前的表现,再加上卢象升在奏章中说明此次劫粮行动成功会给大明带来的好处,让梁廷栋很是兴奋,当即就极力赞同了卢象升的计划,并在关宁配合一事上也极力撮合。

他想着要是打赢了如此重要的一仗,功劳最大的将会是他这个运筹帷幄的兵部尚书,入阁也就指日可待了。

钟进卫听了梁廷栋的解释,想起卢象升的为人,好像他说得没错。如果自己连卢象升都不放心的话,还能放心谁?

崇祯皇帝在上面看看钟进卫,不由微微摇头,这个钟师傅,今天不知道怎么了。

“钟师傅,你可还有问题么?”崇祯皇帝问道。

当天夜里,阿奇正睡得香,就被钟进卫给惊醒了。只看到钟进卫坐了起来,大声地说道:“我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我就说事情没那么简单!”

阿奇听得一头雾水,看着钟进卫无语。

第五百二十九章大军开拔

在夜幕笼罩下的皮岛,差不多都是黑漆漆地一片。就靠着一轮弯月的昏暗光亮,才能模糊看清一些建筑的轮廓。

只有几处建筑内还映有灯光,特别是原总兵衙门口的两个灯笼,更是醒目。

忽然一阵蹄声响起,很快便到了那处亮光所在。守门的两个士卒迎上去一看,认得来人,正想说话时,那为首的人先开口了:“中丞在吗?本帅有急事求见。”

一个士卒开口回答道:“刚巡营回来,中丞有令,大帅事急可直接入内,无须通报。”

陈继盛一听,也顾不得在门卒面前感谢下卢象升,先是回头吩咐跟随他后面的两人道:“你们去前衙大堂候着,本帅即刻就去禀告中丞。”

说完后,他就急急入内去找卢象升了。那两人自会有门卒领着去,不用他操心。

“报中丞,派往朝鲜的夜不收回来了。”陈继盛一见到卢象升,就抱拳禀告道。

卢象升见陈继盛说话的时候脸色严峻,心里不由“咯噔”一声,连忙问道:“人在哪里,情况如何?”

“已在前衙大堂内等候。”

陈继盛一回答完,卢象升便站了起来往前衙走。他连忙跟上,在卢象升的身后继续说道:“建虏好像有了提防,派出去的几批夜不收只回来了两人。”

卢象升一听,走得就更快了。要想知道更多的细节,就得亲自问那夜不收。

不一会便到了前衙,他一看到堂上的两名夜不收便问道:“什么情况?”

两名夜不收身上有不少血迹,其中一人的手臂还有绷带绑着,显然是有受伤。

一见中丞转出后衙便马上问情况,就连忙单膝跪地,由为首的那名夜不收回答道:“中丞,建虏忽然对朝鲜的沿海戒严了,一有怀疑,不问青红皂白便杀了。其他同袍都遭建虏杀害,我俩是朝鲜义民拼死相护,才逃了回来。”

两名夜不收都是脸带悲愤之色,为同袍、为朝鲜义民而悲,为建虏之凶残而愤。

卢象升一见,先上前一步,伸出双手把两人都扶了起来,道了一声:“你们辛苦了,建虏的血债多不胜数,本官一定会替你们都讨回来。”

两名夜不收被卢象升扶了起来,又听他这么一说,眼睛中露出一丝感激之色,注视着这位登莱最高长官。

都说这位中丞对士卒极好,能同甘共苦,没有一丝架子。以前还不相信,现在从中丞的这些细节就可以看出,其他同袍说得怕是没错,咱们登莱有了一个好官。

“建虏的情况摸清楚没有?”卢象升问那个为首的夜不收道,他估摸着建虏忽然封锁沿海,肯定是要起运粮食了。

“回中丞,我等就是摸清楚后,才闯建虏的封锁线回来的。建虏定于后日起运粮食,押运粮食的建虏达到了一千五百人,另外还有三千朝鲜军随行。”夜不收知道卢象升着急此事,就连忙回答道。

“那朝鲜境内的路线知道么?”卢象升一听,果然是要运粮食了。于是,他进一步问道,他想着要是能在朝鲜把粮劫了就最好。

“中丞,建虏走得路线,谁也不知道。那些提供情报的朝鲜官员推断,那路线恐怕只有奴酋莽古尔泰知道。”夜不收有点惭愧地回答道。

卢象升一听,眉头就皱了起来,这路线不清楚,建虏又全面封锁沿海。自己想率领大军去劫粮,那就不现实了。

不过随后他的眉头又舒展了开来,自己派出的明军在这段时间这么活跃,事先又劫过一回粮,而这粮食又对建虏如此重要,建虏如果不对登莱明军防得这么严,那才有问题。

看来劫粮还是得回到辽东境内才好下手了,至少那边海岸线一带都无人烟,有利于大军潜行追击和埋伏。

想到这里,他对两名夜不收道:“你们带回的军情很重要,本官会为你们和战死的同袍记功。现在你们先回去休息,好好养伤,来日再杀鞑子报仇。”

两名夜不收感激地再次向卢象升见礼,然后才出了大堂回归自己的营地。

“中丞,怎么办为好?”一边的陈继盛也听到了具体情况,有点担心地问卢象升道。

卢象升转头看向他说道:“无妨,此举正好说明建虏怕我们去劫粮,说明这些粮食对建虏太重要了。”

说到这里,他问一边轮值的亲卫卢大道:“獐子岛有没有最新军情送到?”

卢大摇摇头,回答道:“尚未再收到军情。”

卢象升听了就又转头向陈继盛道:“昨夜祖参将的军情急报中提及,辽东建虏就派了一千人前往朝鲜。如此算来,护送粮食的兵力将达到两千五百的建虏和三千的朝鲜军。本官集结了这么多军队,足够劫了这批粮食。”

陈继盛听了也是点点头,兵力上的对比悬殊,确实是够用了。又有卢象升这样身为士卒的长官在,也不怕全军将士不用心。

他想了一会,试探着问卢象升道:“中丞,那我们还是要在丹东地区把这批粮食劫了?”

卢象升点点头道:“眼下情况,朝鲜境内已不可能,唯有丹东一途了,再远就怕如此大规模的战事,会惊动凤凰城内的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