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86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86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角黄巾军起义的爆发于公元184年,虽然准备了10年,但这场起义的发生,依然是一个“偶然事件”。这一年,荆州信徒马元义聚集数万教徒,准备在三月的时候发动地方暴乱。可是张角的弟子唐周临阵叛乱,出卖了起义计划,马元义等人随即遭到逮捕,官府更大规模通缉张角等人,逼上绝路的张角毅然决定造反。之后“八州齐发”,张角的黄巾军在各地同时行动,几十万大军并举,一时之间,汉帝国大地,登时陷入血雨腥风之中。

  张角起义发生时,东汉王朝原本的政府军,战斗力早已经退化,根本不是起义军的对手。这时期的皇甫嵩,官居北地太守,是手握地方兵权的实力派。暴乱发生后,皇甫嵩被任命为中郎将,受命率领4万东汉屯骑,镇压叛乱。他手中的部队,是汉帝国原本驻守在北方边地,常年防备鲜卑的骑兵,战斗力比较强,远非东汉内地军队可比,皇甫嵩大显身手,从此开始。

  【二】

  皇甫嵩对叛乱的镇压,上来就是当头一棒。公元184年八月,皇甫嵩抵达河南寓县,受命镇压活动在当地的黄巾军,这股黄巾军连战连捷,甚至已经兵逼洛阳,皇甫嵩的任务,就是消灭他们,解除洛阳的威胁。

  但皇甫嵩千里奔驰到这里,还没喘过气,就被东汉政府军的乱兵冲散了,东汉的政府军在黄巾军的攻势下,不堪一击,非但帮不了皇甫嵩,反而帮了倒忙,一场动乱下,皇甫嵩出师不利,被迫退守到长社地区,他带来的4万精锐,还没正式开打就被冲散了,这时候和他一起退守长社的,只有千余残兵,而随即赶来包围的黄巾军长波部,却有数万人。

  危急之下,皇甫嵩毫不慌张,反而勉励士卒,他更冲在第一线。白天的战斗中,他们拼死顶住了黄巾军的攻城,夜晚到来后,皇甫嵩抓住战机,命令部队集结精锐,每个士兵手持一个火把,趁着天黑发动夜袭,缺乏战斗经验的黄巾军登时大溃,原本严整的营地,一下子被皇甫嵩烧了个干净。这时候东汉的援军赶到,帮助皇甫嵩消灭了这股叛军,因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功,皇甫嵩被封为都乡侯,而在这场战斗的关键时刻赶来,与皇甫嵩并肩作战歼灭敌军的,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曹操。

  长社之战胜利后,皇甫嵩马不停蹄,开始了他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斗。他擅长高速骑兵作战,在平原地区,他经常在敌军还未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发动突然袭击,一举击败敌人。从八月开始,皇甫嵩转战河南、河北、陕西各地,成为黄巾军的噩梦。特别是在十一月的河北晋县之战中,他采取主动出击的政策,趁黄巾军列阵尚未完成的机会发动骑兵突袭,一举斩杀主将张宝,随后发动总攻,一战竟斩首农民军11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被皇甫嵩用“斩首行动”杀掉的张宝,正是黄巾军起义领导人张角的胞弟,黄巾起义的一大臂膀,在那次战斗中被彻底斩断。

  作为镇压农民起义刽子手的皇甫嵩,其本身却是一个爱民的人。这场战斗之后,皇甫嵩奏请东汉朝廷,减免了当地农民的赋税,并发放粮食赈济,真正做到了保境安民。在当地百姓眼里,他成了战乱时期的“保护神”,当地百姓甚至做民歌称赞说:“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战场上杀伐果决的皇甫嵩,却从此时开始,在政治上招来了灾祸。晋县之战结束后,皇甫嵩在回师的路上,拒绝了当时掌权的宦官张让的索贿要求。宦官小人确实得罪不得,张让在汉灵帝面前进谗言,污蔑皇甫嵩“虚耗钱帛,作战无功”,结果立下大功的皇甫嵩,反而遭到了东汉王朝的刻薄对待:原本的左将军头衔被剥夺,原本对他的封户六千也被收回。

  饶是刻薄如此,对东汉王朝,皇甫嵩依然是耿耿忠心。公元188年十一月,黄巾起义余波尚未完全平息,河西走廊又摁下葫芦起来瓢,凉州任王国聚众叛乱,竟然一路杀到陕西宝鸡。一旦宝鸡沦陷,中原大地就无险可守,危急之下,汉灵帝也大方了,原先剥夺皇甫嵩的左将军职务,也赶快还给了皇甫嵩,快去平叛吧。

  与皇甫嵩一道参加平叛战争的,是后来著名的权臣董卓。董卓主张火速进兵,皇甫嵩坚决反对,他认为宝鸡城池坚固,完全可以防守,作为拖疲叛军的手段。事实果然如皇甫嵩所料,叛军久攻宝鸡不下,随后不得不撤退,皇甫嵩随即率军追杀,一举全歼1万多叛军。皇甫嵩用兵之高明,让董卓相形见绌,也招来了他的嫉恨。

  多年的平叛战争里,皇甫嵩俨然成了东汉帝国的救火队员,而他也在历次得胜中,拥有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当时也有人劝皇甫嵩自立为王,却被皇甫嵩拒绝,与此相反的是,每次战斗胜利后,他都主动交出兵权,避免朝廷的猜忌,而一旦朝廷到了用人之际,不管之前对待他多么刻薄,他却甘当“螺丝钉”,每次都无怨无悔出生入死。在当时东汉的诸多将领里,他的军队战斗力是最强的,其用兵能力,也是那一代人中的翘楚。

  【三】

  耿耿忠心的皇甫嵩,也因为对汉帝国的忠心,干了一件把汉帝国推到“架空”位置上的错事:拒杀董卓。

  在平定王国叛乱后,东汉帝国首先对董卓下手了,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其军队被划拨给皇甫嵩。但董卓死攥着军队不撒手,这时候谁都看得出来,董卓已经怀有贰心,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也看了出来,这时期皇甫嵩的军力远强于董卓,如果想除掉董卓,不管是明刀明枪的干仗,还是暗杀,把握都很大。皇甫郦劝说叔叔动手,忠于汉朝的皇甫嵩,在明知董卓奸诈的情况下,选择了直接向朝廷揭发董卓的恶行,此时的汉帝国已经到晚期,揭发有什么用,最后的结果,只是董卓被“申斥”而已,但他和皇甫嵩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

  皇甫嵩的忠诚,很快换来了最糟糕的后果。就在此事两年后,即公元190年,董卓以清君侧的名义率兵进入洛阳,拥立汉献帝,成了把持国政的太师,而此时身为洛阳中郎将的皇甫嵩,兵权早交给了朝廷,自然成了董卓案板上的弱肉。董卓到洛阳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皇甫嵩,企图罗织罪名杀害。但幸运的是,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寿坚与董卓交好,苦苦求情下,董卓始终下不了决心。但小心眼的董卓还记恨着当年的事,一心要让皇甫嵩屈服。他故意要朝臣当着皇甫嵩的面给自己下跪,问皇甫嵩怕不怕自己的威严,在绝境之下,皇甫嵩依然平静以对,他回答说:“如果您用圣德辅助皇帝,我有什么可怕的,如果您用暴力治理天下,天下人都会害怕。”不屈不挠下,杀人如麻的董卓不禁折服,主动释放了皇甫嵩,并委以要职。但在董卓把持朝政时,皇甫嵩始终“不献一策”,俨然一个摆设,在朝臣纷纷趋炎附势的情形下,他是少数保有气节的人之一。

  董卓败亡之后,皇甫嵩一直陪在汉献帝身边,不管是司徒王允还是李、郭二将,都对他尊重有加。他一度做到了太尉,但其权力却被架空,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舞台上,他本来可以成为拯救者,却因他过分的“愚忠”,最终只能“靠边站”。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东汉帝国的命运,也在他离世的时代里,变得名存实亡了。

==========================================================

    【不容青史尽成灰·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第一章 王濬,三分天下自他终

  众所周知,三国分裂时代的结束,国家的重新统一,始于公元280年的西晋灭东吴,完成这个大业的主要人物,就是西晋名将王濬。

  说到三国的晚期,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想起这样的评语:“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在许多受《三国演义》影响的人心里,三国晚期是一个英雄乏善可陈的时代,《三国演义》里的英雄,过了八十回之后,不是死得差不多了,就是垂垂老矣,这一时期的风云人物,貌似是“一代不如一代”。事实上,三国晚期绝不是许多后人想象的那样,而且,真实的局面恰恰相反。

  三国晚期与早期,其真实情况,与三国小说里的演义是恰恰相反的。客观上说,从东汉末年到三国的中前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惨痛的破坏期,常年的分裂与内战,导致国民经济遭到了剧烈的破坏。国家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城市萧条,无论是北方的东汉乃至魏国政权,还是东部的东吴政权,以及西南的蜀汉政权,都在这场暴乱中受害深重。仅就后人津津乐道的战争来论:东汉末年到三国的中前期,这期间多次战争的话题很热门,但不争的事实是,三国后期的战争,无论规模、范围以及国家对战争的动员能力,都已经远远超越了三国前期。无论是曹魏灭蜀国,还是最后的西晋灭吴国,其战争的曲折程度和规模,都远胜于赤壁之战等现代人津津乐道的战役。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三足鼎立的局势,让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权都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时间,中国的人口、经济,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恢复发展。这样的一个时期,自然也是属于英雄的舞台。在真实的历史上,三国晚期不是人才凋零的时期,这时期的杰出人物,特别是军事家们,其能力毫不逊色三国中前期的“英雄”们。最后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也是他们之中最优秀的人物,其中之一,正是西晋名将王濬。

  【一】

  在三国晚期,门阀大族已然迅速崛起,并日益把持国家政权,王濬,自然是一个家世很牛的人。

  王濬,字士治,河南灵宝人,他的家族在当时非常著名,史载“世代显贵”。按《晋书》里的说法,他们家世代都担任北方年薪两千石的高官,典型的世袭权贵子弟。一般这种家族出来的,大多都是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然而王濬却例外。他从小机敏好学,年轻时候就博览群书,外加他相貌英俊,很早就是当时的知名人物。

  在那个重视“风度”和“出身”的时代里,才貌双全外加身世显赫的王濬,大展宏图貌似不成问题。但早期的王濬,却相当地不上进,对做官根本没兴趣,生活中最大的爱好,就是和一群狐朋狗友们四处游玩。20岁以前,政府曾经几次征召他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而且他的行为也很另类,在当时人的许多笔记里,都记录过他放荡不羁的行为方式,比如曾经衣冠不整地招摇过市,或者是白天在大街上弹琴。甚至有一次,他因为和别人一点私怨,居然光天化日下和对方打群架,十足一个形骸放浪的“富二代”。说起这位“二世祖”,当地的乡民们大多鄙视,史载“为乡老所弃也”。

  但过了20岁,王濬却“浪子回头”了,史料上对于他20岁前后的记录,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不管是当时人的笔记,还是正史,说到他20岁之前的事情,大多是“为害乡里”“无意仕途”“嬉戏为乐”,可一过20岁,就成了“胸怀大志”“交游豪杰”“力图有功于国”。很能表现他那时候“胸怀大志”的事情是,有一次他家盖房子,王濬特意在门口留出了几十步宽的大路,这在当时看来很没必要,王濬却说“要是有一天我带兵出发,这条路就能派上用场了”,这真是狂得没边。当时凡是听到这句话的人,无不挖苦他两句,王濬却理直气壮地回答:“陈胜都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年纪轻轻,就把自己当“鸿鹄”了。

  后来他的人生证明,他这不是狂,而是真有这个本事。

  王濬的官场起点,发端于他为官河东。当时他的职务是“河东从事”,也就是当地负责司法工作的检察官。在这个职务上,王濬干得很认真,认真到谁的面子都不给,凡是有违法行为的,都会被他大胆纠察,甚至和他家有关系的官员也不例外,而且越是和他熟,他办案越严厉,是当地有名的铁面无私的人物。他这个人眼光也很刁毒,能抓住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的蛛丝马迹,只要他巡查一个地方,当地官员就别想有任何事情瞒着他。这样六亲不认且嗅觉灵敏的人,在当地官员眼中,简直是条人见人怕的“疯狗”。

  在河东当地,各路官员对这条“疯狗”都格外怕,发展到后来,王濬走到哪里,当地都会有一些官员连辞职报告都不打,立刻卷包袱逃之夭夭。有一次王濬从河东的最南边,巡查到河东的最北边,一路路过的各个县城,先后有5个县令闻风而逃,堪称当时第一“官场杀手”。这样当然得罪人,有一次,王濬在外巡查的时候,被人“雇凶”追砍,谁料王濬更猛,当场抄家伙和歹徒肉搏,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