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29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29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以及秦国人在畜牧方面的丰厚储备,很快拥有了一支足够和赵国争锋的骑兵部队。骑兵,这个战国时代中原军队的“舶来品”,从此在中原各路军队中更广泛地推广开来。

  阏与之战之后,因其卓越战功,赵奢被赐封为马服君,成为与廉颇、乐胜等人齐名的赵国顶级战将。在此战结束之后,秦国因为伤亡惨重,一时不敢东进,赵国的边境也就消停了。没仗打的赵奢,人生中最后的时光,主要就是教育孩子,他的宝贝儿子,就是后来被称作纸上谈兵的赵括。关于此人的功过是非,是我们下一篇要讲述的内容。


  第二十章 谁毁灭了长平

  说完了赵奢,自然要说赵括。在后人的眼光中,他是一个“老子英雄儿狗熊”的可怜人,也是赵国的罪人。

  说“罪人”,似乎没错。本来前线的仗打得好好的,换他上场,张牙舞爪地一冲,把40万军队全冲到了敌人的陷阱里,最后落得活活被秦国坑杀的结局。赵国遭到了这样的惨重损失后,从此一蹶不振,原来的“老二”一落千丈,再也不是强秦的东进威胁,被秦国平灭甚至宰割的命运,似乎已经无可避免。许多人甚至说,他是一个毁了赵国前途命运的罪人。

  连赵括老爸,那位战国时期最杰出骑兵名将赵奢的话,都被人拿来佐证:“赵括这孩子,读书很好,头头是道,但都是纸上谈兵,将来却不能堪大用。”所以许多人就有理了,人家赵奢都这么说了,可见赵括打仗多么愚蠢,犯的错误多么严重。

  赵奢犯错误的地方,就是山西长平,他犯错误的那场战役,就是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

  【一】

  毫不夸张地说,长平之战,是一场决定秦国统一天下命运的战役。秦国击败了中原唯一能与他抗衡的赵国,通过歼灭赵国40万精锐的方式,让强盛一时的赵国从此奄奄一息,再也无力和秦国争雄。从此之后,长江以北的中原大地,秦国再无对手。

  对这场战役,后人关注颇多,因为这场战役的结局让人扼腕。40万精锐的赵国军队,为什么在坚持了整整两年后,以被敌人诱入险地的方式,轻易的终结了自己的命运?主流的说法是,因为赵括纸上谈兵,轻敌冒进,导致大败亏输。难道,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

  要解读长平之战的败因,或许还要从当时的战国大势说起。公元前262年左右的战国形势,已经形成了秦国一家独大,楚国遭到严重削弱,唯独赵国可勉强抗衡的局面。赵国经过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两代君王的励精图治之后,实力同样蒸蒸日上,特别是赵国的骑兵,这时期独步天下,是六国军队中唯一可以在战斗力上与秦国抗衡,并且重创秦国的力量。在阏与之战中,赵国的名将赵奢采取示弱于敌,骑兵高速突袭的方式,一举击破秦国精锐铁甲步兵,导致秦军损失上万。赵国骑兵的马刀,给秦国人留下的是噩梦一般的记忆。

  到了阏与之战八年后的公元前262年,当年缔造过阏与之战辉煌的赵奢已经作古,励精图治的赵惠文王也已经过世,这时期赵国的国君,是他们的第八代国君赵孝成王。此人的才略远不及之前的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但是廉颇、蔺相如等名臣依然还在,他本人又是个性格宽厚的守成之君,他刚刚上台,秦国人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公元前266年,秦国人卷土重来发兵攻赵,连夺了赵国3座城池。赵国不得不用送王子给齐国做人质的办法,换来齐国的援军,这才平息了战祸。这次赵国之所以如此狼狈,一是因为赵奢不在,廉颇又是一个防御型将领,守卫国土还可以,主动出击却不能;二则是此时赵国的北边,正发生大规模的胡虏入侵,赵国的精锐骑兵大都开赴边地守备,对东边的秦国实在鞭长莫及。

  赵孝成王虽然宽厚,却也是有血性的人,对于秦国人送来的这份“上台大礼包”,他自然不能忍受。秦国人在再次攻赵失败后,转换了思路,不再去碰赵国的硬钉子,开始猛揍赵国边上弱小的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国人的攻击又开始了,这次他们的攻击点,选择在了韩国的北方重镇上党。上党是连接韩赵两国的门户,对于韩国来说,是抵抗秦国入侵的桥头堡,对于赵国来说,也是阻遏秦军入侵的缓冲地带,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秦国这次下了狠心,不惜血本要拿下上党。秦国大兵压境,断绝了上党与韩国本土的联系,大有不打下上党不撤兵的气概。事到如今,韩国国君也歇菜了。韩国君臣经过商议,准备把上党送给秦国,以求暂时苟安。但镇守上党的郡守冯亭够硬,饶是如此还是死战不降,弹尽粮绝之下,冯亭总算折中了一下:“要投降,也不能投降你们秦国,我要投降赵国。”

  冯亭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赵国的军事力量,是六国里少有的能抗衡秦国的。以上党做厚礼献给赵国,可以使赵国前来援救上党,这样本来韩国和秦国的战争,就变成了赵国和秦国的战争,秦国这股入侵的“祸水”,就可以引到赵国的身上,不管俩家谁胜谁败,韩国到底是安全了。

  这样一来,赵国又面临了一个和当年阏与之战前类似的问题:当年是救还是不救,现在是要还是不要。

  表面看,上党这个重镇战略地位重要,现在韩国人白送过来,等于是一个免费的大礼包,自然不要白不要。但消息传来,反对声还是有的,比如当年主张不救阏与的廉颇,这次也主张不救上党,因为秦国人不是傻瓜,老子辛辛苦苦打了半天仗,怎么能让你赵国过来吃现成呢?大臣蔺相如也持相同意见,认为接受上党,就会引火烧身。但年少气盛的赵孝成王不这么想,怕人家来打,就不敢要地盘了?传出去我赵国的脸面何在?要!秦国敢来抢,就让他试试。

  其实对于当时的赵国来说,要上党还是不要上党,都是有理由的,不要上党,可以暂时避免战祸,至少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如果接受上党,就必须提前做好和秦国开战的准备。赵孝成王偏偏走了一个“半路子”,接受了上党,却没有派遣重兵防御,只是派了一个小股部队来此交接。这不是分明无视秦军吗?秦军当然不干,立刻由王龁率军一通猛打,在秦国的猛烈攻势下,赵军迅速崩溃,上党活生生地丢了,赵国的残兵部队,败退到了长平一带。

  事情到这里差不多就结束了,但秦军显然不罢休,敢抢我的口中食,活腻歪了?打!还没等赵军喘过气来,秦国就大军压境了,秦国够怒,赵孝成王的反应也够快。秦国这次是要玩真格的了,那咱也就陪着打真格的。

  随后,赵孝成王急命廉颇率领20万大军赶赴长平。廉颇到达之后,前锋部队和秦国接触,很快就溃败下来。关键时刻,廉颇转攻为守,沿着长平一带的丹河布防,抵挡秦国的进攻。这个决定是明智的,廉颇带来的,大多是此时赵国国内用于城池防御的步兵,很少有最精锐的北边骑兵军团,秦国这边,一次性动用的军队不下20万,而且都是有丰富野战经验的老兵,这样的情景,要是敞开了玩对攻,赵国是没戏的。所以廉颇的打算很简单:就地组织阵地,严防死守,和他慢慢磨,把秦国人磨走了拉倒。

  应该说这是廉颇的一个传统战术,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防守,在阵地构筑和梯次配置上都颇有心得,是一个擅长打防御战的名将。以前就靠这种“磨”的战法,曾多次把秦国人磨走,这次他以为也一样,秦国人无非是想给赵国点颜色看看,现在颜色也给过了,也该拍屁股走人了。

  但这次却真的不一样,廉颇够有耐心,秦国人更有耐心,你廉颇磨,我秦国人也陪着你磨。结果,从公元前262年夏天开始,双方沿着长平的丹阳河,开始了漫长的“静坐”战争,每天就是你吆喝两声,我回骂几句,对方的祖宗十八代全骂了个遍,可就是不动手开练。恐怕廉颇自己,乃至赵孝成王都绝对想不到,这一磨,就磨了整整3年。

  在这3年里,围绕着长平这个小小的地方,秦赵双方大打消耗战,战略物资源源不断运输到前线。秦国动用的兵力,此时的说法各异,但以廉颇20万大军的数量,以及处于守势的地位,秦国投入进攻的兵力,应该不会少于30万,秦赵双方50多万大军,就这样天天在长平干耗着,50万人天天大眼瞪小眼地摆阵势,看着壮观,但吃喝拉撒消耗的全是钱。这三年里,秦国除了不断增援长平外,还不断地派使者出使中原各诸侯国,警告各路诸侯国不要管闲事,同时驻扎在韩国边境,监视韩国军队的一举一动。但是在作为主战场的长平,秦国人始终无法前进一步。

  【二】

  漫长的消耗战维持了整整三年,长平依然在赵国手里,20万赵国军队沿着战壕与丹阳河,天天和秦国人干耗。似乎廉颇的战术是成功的,他当然有自己的理由,这个理由老生常谈:秦国强,赵国弱,所以速决战对赵国是不利的,持久战对赵国是有利的,这理由一开始大家都以为很正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人认定这不正确。到了3年后的公元前260年,连主持赵国大政的赵孝成王也认为这理由不正确。不正确的原因,按照《史记》的说法是秦国人使了反间计,散布说秦国人只怕赵括,只要赵括出马,一个顶俩,能把秦国人打得稀里哗啦。然后傻乎乎的赵孝成王就听了,接着任命赵括挂帅,行前赵括的母亲拼命反对,说马服君赵奢临终前有遗言,赵括这小子只会纸上谈兵,不能委以重任。可惜赵孝成王不听,赵括就这样顺理成章地挂帅了,一起随他出征的,还有早已养精蓄锐多日,从北方边地调回来的精锐部队,一共20万人,赵国最精锐的骑兵军团,都在这支部队里。

  公元前260年,赵括抵达了长平前线,和廉颇完成了交接,闻听赵括到来后,秦国火速做出了决定,宣布国家进入总动员,命令国内16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从军,准备参加决战。同时将此时秦国最杰出的将领白起调了过去。以这样的动员规模,以及秦国足够募集百万大军的战争动员潜力,这时候身在长平前线的秦国军队,总数已经不下60万,双方都动了血本了。

  赵括到任后,按照《史记》的记载,就是他变更了原本廉颇定下的稳固防守战略,引起赵国将士的不满。而他玩脑袋也玩不过白起,白起到任后,对赵括采取了诱敌之计,故意在第一条阵线上,布置了大批老弱残兵,给赵括以秦国人力不能支的假象,终于让赵括下了决战的决心。之后赵军出击,赵括带来的20万北方精锐打头阵,一路势如破竹冲杀秦军,果然杀得秦军丢盔卸甲,赵括大喜之下,命令全军全线出击,企图一举扫平秦军。而陷阱就在这时候布下了,赵括一路追杀,没想到越打秦军越强,越杀秦军越多。等着明白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身陷重围了,怎么办?突围!40万赵军以决死一战的勇气发动突围,和秦军打得难解难分,可回头一望,赵国的阵营,也早被秦军派遣的两万精锐骑兵占领了,就这样,秦军端了赵括的老窝,卡断了赵括的后路,40万大军,就这样被秦国人包了饺子。

  眼见败局已定,赵括却不屈不挠。之后40万赵军一直被秦军围困了46天,断水断粮的情况下,士兵们甚至要靠着吃同伴的尸体来维持生命。赵括先后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企图从秦军的包围圈里冲开一条口子,但是秦军也极其顽强,死战不退。这时候秦军的武器优势——弩,开始发挥出了威力,在四面的包围圈上,布满了秦军的弩箭阵,雨点般的弩箭,轻而易举地封锁了赵军的突围企图。数次突围失败后,赵括最终拿出了他父亲“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率领饥寒交迫的赵军,向秦国人发动了最后一次决死的冲锋,然而奇迹没有发生,秦国人的弩箭轻松地射穿了赵括的重甲,这位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将军就这么阵亡了。40万赵国压箱底的精锐部队,就这样成了秦国的俘虏,之后为彻底削弱赵国,这支军队被秦国人陆续杀死。一度足与秦国人争雄的赵国军团,就这样全军覆没了。

  【三】

  长平之战结束了,但对于长平之战的争论,后人们却众说纷纭。主流史书上无不说赵括纸上谈兵,志大才疏,最后误国误君,甚至到今天,他依然是“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但仔细看整个长平战争的全过程,我们不得不负责地说,长平战败,赵括至少是不能负全部责任的。

  在上党太守冯亭决定进献上党的时候,危机就已经向赵国人笼罩来了。赵国国内无论国君还是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