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69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69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

  举荐贤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制定军规、阻止滥杀,这是刘秉忠在早期投奔忽必烈时做的事情,对于“全能”的他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他真正大展宏图,是从公元1259年开始。

  这一年先发生了一件震撼蒙古帝国的大事——蒙古可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钓鱼城时,竟然意外阵亡于城下。因为死得突然,连接班人都来不及指定。这样一来,高不可及的蒙古可汗位一下子真空了。各路王爷纷纷行动,忽必烈也不例外,当场拔马从鄂州战场北还,回草原争夺可汗位。当时的忽必烈声望正隆,又拥有富庶的中原地区做本钱,但是此时公认的“接班人”,却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蒙古实行“幼子继承制”,阿里不哥本人在蒙古可汗活着的时候,就作为“代理可汗”留守和林,当时整个蒙古草原的军队,都在他的统御之下。大多数的蒙古贵族,也皆支持他接班。就在蒙哥汗去世后仅一个月,他就在和林宣布继任可汗位。公元1260年春天,他又在开平召开蒙古王室大会,举行了登基继位仪式。“接班”既成事实,忽必烈的“可汗梦”,貌似已成泡影。关键时刻,刘秉忠劝忽必烈不要灰心,并给忽必烈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实力对比,坚决主张忽必烈北伐漠北,征讨阿里不哥。为确保成功,刘秉忠为忽必烈制订了“直捣巢穴,分化瓦解”的方针。公元1260年冬天,忽必烈发动了对阿里不哥的征讨。忽必烈先派兵出师河套,断掉了阿里不哥的物资供应,接着率主力部队直捣和林,一举击溃阿里不哥。阿里不哥逃亡到叶塞尼河,命他的亲信阿鲁忽去察哈台筹措粮草,然而依刘秉忠的“分化瓦解”计,阿鲁忽被忽必烈策反,反而率领15万大军投降了忽必烈。恼火的阿里不哥不顾忽必烈,先发兵攻打阿鲁忽,两人杀得天昏地暗,忽必烈则先坐山观虎斗,然后趁机进兵,终于将阿里不哥杀死在土脑儿。至此,这位昔日的蒙古王爷,终成为蒙古的可汗。

  对忽必烈的登位,刘秉忠运筹帷幄,劳苦功高。公元1260年起,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正式建立了元王朝。刘秉忠官封中书省事,成为元王朝草创时期的头号汉臣。从这时候起,他开始全心全意地去实现一直坚持的理想——行汉法。

  对于元王朝的建国,刘秉忠的第一个贡献,就是营建两都。早在公元1256年时,刘秉忠就建议忽必烈在中原与蒙古草原之间兴建一座城市,作为连接中原与草原之间的支点。经过考察,刘秉忠认定内蒙古多伦闪电河流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是建城的首选地。他亲自主持了这座城市的修建。从城市规划,施工到建筑设计,无不事必躬亲。结果,原本计划6年建好的城市,仅用了3年就完成。这座城市就是后来元王朝的上都——开平。在整个元王朝,这座城市不但是元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更是元王朝控制蒙古草原的政治枢纽。

  开平卫建成后,刘秉忠又经详细筹划,于公元1264年提出了建都燕京的方案。忽必烈命他扩建燕京,举世闻名的元大都,正是刘秉忠亲手筹划设计的。公元1271年,燕京城正式更名为元大都,成为元王朝的首都。即使在当时,刘秉忠也因修筑元大都而享有盛名,甚至元朝文人徐世隆,将他修建元大都的功业,与周朝的召公相提并论。与此同时,刘秉忠又取《易经》里“大哉乾元”一句,建议将国号定为大元,元朝的国号就是由此而来。

  国号有了,国都有了,元朝就这样建立了,但刘秉忠的工作没有完。元朝是从游牧民族过渡而来的,如果不能在制度上转轨,所谓的元王朝,也不过是个花架子,这就是刘秉忠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建制。

  刘秉忠在“建制”上的第一个工作,就是确定元王朝的工资制度。事实上在忽必烈以前,蒙古帝国的官员是没有基本工资的,官员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通过战争中的抢掠和战后分配战利品,能打仗的拿得多,没仗打的穷得叮当响。从刘秉忠开始,元王朝终于学会发工资了。公元1254年,刘秉忠在中原汉地草创了元王朝的官俸制度,“颁俸禄制于陕之西”,蒙古统一中原后,又将工资制度推广到全国。与工资相关的,就是元王朝的官员品级。和蒙古人早期不发工资一样,蒙古帝国的官员,早先也一直没有明确的品级差别,除了军队有品级高下外,所谓的文官,基本都是依附于各类武将王爷,谁的“老板”来头大,谁的势力就大,刘秉忠参考宋朝的官制,却并未盲目照搬,更结合元朝的实际情况,在公元1260年,制定出了元朝的官吏体制。

  刘秉忠制定的官制,在中央分“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3大机构。其中中书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务,御史台管司法,三权分立,保证皇帝掌握大权。这套制度充分贯彻了“分权”原则,各个机构权力均等,可谓用心良苦。在地方上,刘秉忠推广“行省”制度,作为地方上最高的行政区划,和中书省互为表里。值得一提的是,蒙古高原地区,是元朝的“岭北行省”,而西藏的司法管理,归属于元朝的宣政院。对于国家统一来说,这一切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与此同时,元王朝的礼仪制度和朝服,也同样出自刘秉忠的设计,也正是从此时开始,元王朝才真正称得上是“封建王朝”。

  【三】

  公元1274年,奉忽必烈之命巡视上都的刘秉忠,因积劳成疾,在上都溘然长逝,享年59岁。消息传来后,忽必烈极为悲痛,对群臣叹息说:“秉忠事朕30年,小心缜密,不避艰险,他人莫得闻也。”刘秉忠过世后,忽必烈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以王侯礼仪将他的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如此规格,在元朝的诸位汉臣中,刘秉忠是唯一。

  刘秉忠能得忽必烈赏识,除了他卓越的才华外,也和做人的方式分不开。刘秉忠的做人方式,正是忽必烈口中的“小心缜密”4字。口才甚好的刘秉忠,30年来追随忽必烈左右,却很少有侃侃而谈的时候。每当遇到大事时,众人争论时他多沉默不语,很少与人发生争执,但在私下无人时,他却往往会一语点中要害,为忽必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同时他也是个思维极其缜密的人,在做事时讲究“谋而后动”。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详细规划好事情的所有步骤,在万无一失后才动手。比如修建两都时,他仅用3年时间完成,规划时间却长达一年。而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天下的关键时刻,也是他给忽必烈筹划好了平定阿里不哥的每个步骤。阿里不哥败亡后,忽必烈的众位亲信互相表功,却唯独刘秉忠一言不发,绝口不提自己的劳动,正是这种小心谨慎的作风,使他深受忽必烈的信任。而对忽必烈,刘秉忠更是事无巨细,极为忠诚。一件有意思的小事是,某一年伊儿汗国遣使朝见忽必烈,向忽必烈送上一种乐器并当场表演,忽必烈听得入了迷。使臣归国后,忽必烈又惦念起了这神奇的乐声,为此茶饭不思,可拿乐器召人演奏,却无一人精通,演奏出来的声音驴唇不对马嘴,以至于多名乐手受罚。刘秉忠得知后,主动把乐器拿回家,请了半个月假仔细研究,结果休假期满后,刘秉忠当着忽必烈的面,熟练地操纵着这种乐器,演奏出美妙的乐声,喜得忽必烈心花怒放。但见刘秉忠,却已为此累得满脸憔悴,忽必烈感叹说:“使卿劳累如此,朕何忍心也。”这个让忽必烈心花怒放,却把刘秉忠累得吐血的乐器,就是今天农村常见的唢呐。

  不过忽必烈和刘秉忠都没有想到,一生勤勉的刘秉忠,在他所做的大事之外,还做了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为后来元王朝的灭亡“挖了坑”。公元1251年在邢州搞“经济试点”的时候,为了筹措资金,刘秉忠在当地发行纸币,取缔金银交易,这很快改善了财政状况。公元1260年,经刘秉忠力主,纸币政策在元王朝全国推广开来,并为元朝政府积累了大量财富。可在这以后,元王朝就把纸币当成解决财政困难的万用良药,每当税收锐减到时候,就盲目发行纸币。结果,元朝末年通货膨胀,暴乱四起。这些,恐怕是刘秉忠本人没有想到的。


  第三十四章 震惊元朝的“阿合马案”

  说起忽必烈建立的元王朝,自然话题很多。比如元王朝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疆土最大的王朝,也是唯一一个划分民族等级制度的王朝。元朝的国民分为元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这种民族分制方法,企图强化元朝皇室的统治地位,但是事与愿违,在完成了天下一统之后,元王朝的内部统治危机很快就到来了。一是因为连年征战,国家财政陷入了困顿之中,而权臣的专权,也加重了各种矛盾的激化。这个时候,一个突然发生的案件,引爆了元朝创立初期的所有矛盾——阿合马案。

  【一】

  说阿合马案,得先介绍下阿合马本人。其实大部分熟悉这个人的,都是拜戏剧家田汉当年的经典戏剧《关汉卿》所赐。和戏剧里的描述一样的是,在元朝创建的初期,他是手握权柄的重臣。

  阿合马,历史的记录是,不知道他的祖先是谁,但是他属于色目人,是元朝的第二等级。年轻的时候,他本是从中亚来中原做生意的商人,因为得宠于忽必烈的岳父,因此飞黄腾达。但另一个原因是,阿合马经商出身,对于搞经济很有一套。而蒙古在占领中原后,使用的还是一种掠夺式的税收,包括在整个元王朝,国家的税赋都相当重。比如工商业,巧立名目的税赋就有20多种。税重,老百姓苦不堪言,交不起税,国家也就收不上钱。从蒙古汗国到元朝,历代统治者对收税,大部分都采取残酷的高压政策。比如张弘范当年就因为擅自免除税收,差点被忽必烈杀头。而史天泽也曾经拿出自己的钱,为周边的汉民百姓交税。元朝新朝初创,百姓就面临严重的盘剥。

  阿合马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忽必烈的身边,让忽必烈感兴趣的,是他收钱的本事。阿合马最大的能力,就是针对当地百姓放高利贷。一面让百姓借贷交税,一面利滚利,进行无休止地盘剥。所以公元1262年,阿合马借“兼诸路转运使”的机会,大肆在任职地推广他的“高利贷业务”。而成绩也是明显的,凡是他所任区域内,收税的效率和速度,都比别的地区好得多。正是这件事情让忽必烈对他分外赏识:此时忽必烈正在为南征南宋的经费发愁,阿合马的出现,真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的回报是丰厚的,从此以后,阿合马官位连连高升。两年以后,阿合马就成了“中书平章事兼领使职”,成为整个大元朝的财务总监。作为主抓全国经济的要员,阿合马大刀阔斧改革,他先是奏请禁止山西商人倒卖盐业,将盐业权力收归朝廷,接着又进行币制改革,所谓币制改革,就是搞通货膨胀,小钱换大钱,结果搞得物价飞涨。阿合马此人,最擅长辩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在朝堂上总能把老大粗的蒙古官员驳得哑口无言,偏偏忽必烈也喜欢听他讲话,一度对他喜欢得不得了,对他的奏报也无所不从。

  就这样,中国北方从公元1265年开始,陷入了物价飞涨,赋税沉重的境地,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蒙古人册封的汉族“万户”造反,其实也与此有关。但忽必烈不管这个,大战当前,弄到钱是真,结果,在GDP狂热症的驱动下,阿合马官运亨通,到了公元1267年,竟然又兼职吏部尚书,大元朝的财政权和人事权,几乎全抓在他一人手里。他的得宠,也让诸多跟随忽必烈打天下的老班底愤愤不平,比如老丞相安童就曾私下愤愤不平地说:权力都给他,还要我何用!

  得罪蒙古贵族的结果是不好受的。不久之后,阿合马想推荐自己的儿子忽辛入朝为官,众多蒙古贵族极力反对,忽必烈也顺水推舟说:“你儿子连做买卖都不行,还能干什么大事。”朝臣当场哄笑,阿合马无地自容。

  在知道蒙古贵族不好惹后,阿合马一度学乖了,对蒙古贵族极其谦卑。公元1279年,元王朝彻底平定了东南地区。阿合马开始使坏了,他看好了东南地区的富庶,因此奏请在东南地区大设转运司,用以收取商品过路费。转运司的数量,是北宋的10倍,南宋的5倍,几乎到了五步一岗,十步一哨的地步(后来被朱元璋废了)。大批的钱财当然滚滚来,东南商品经济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这时候的阿合马,已经哄得忽必烈心花怒放,因此忽必烈对大臣说:“宰相才,阿合马专任之。”也就是承认阿合马是百官之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