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31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31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渊深知国家残破,开战突厥的想法并非头脑发热,他曾问大臣是立刻与突厥求和好,还是先战再和,中书令封德彝认为,应该先用战争让突厥人知道厉害,再以战逼和。因此,唐军大军齐出,开始了和突厥的第一次碰撞。

  和隋文帝开战突厥相反的是,唐军一开始进展顺利,在并州、汾阳等地和突厥接战,斩首数百,迫使突厥撤退。谁料好景不长,突厥这次的战术是“战略大迂回”。突厥先假意退却,吸引唐军主力北出,而突厥的精锐骑兵却突然从西路夹击,一举攻破唐朝的大龙山、甘肃洪州,兵临关中平原,新都长安一下子岌岌可危。战败之下,唐王朝只好暂时服软,答应突厥带走所掠州县的全部财宝,并奉送金钱。对于是否退兵,颉利可汗也犹豫不决,此时秦王李世民正火速从山西赶来增援,闻讯后的颉利可汗就坡下驴,撤退北归。横扫中原的唐军,在第一次与突厥精锐的碰撞中,输得体无完肤。此后数年,突厥的侵扰规模持续扩大,每次都是在攻城掠地之后,等着唐朝来求和,再坐收唐朝的馈赠。值得一提的是,公元626年春天,突厥大规模进犯唐朝灵州、朔州等地,唐朝再次调兵遣将准备迎敌。正是这个外敌入侵事件,使李渊决定由太子李建成挂帅出征,并征调秦王李世民的亲信部将随军,而不甘心势力遭削弱的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迫使李渊将皇位“禅让”给他。改变李世民命运的“玄武门之变”,突厥其实是无意间的始作俑者。

  玄武门之变后,是年八月唐太宗李世民登基,而在此期间,突厥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唐朝边境的进犯,由于唐朝正经内乱,无暇顾及边陲,从朔州到灵州,东西战线上突厥一路破关南下,一直打到长安附近。然后,新即位的李世民在渭水边上与突厥颉利可汗会面,怒斥突厥侵略,在答应给突厥继续馈赠财宝后,颉利可汗决定撤军。其实就在此时,唐王朝调兵遣将,大军集结于关西平原,颉利可汗之所以退兵,也是担心孤军深入,后路有被唐朝断绝的危险。但无论怎样,在唐朝建国后的几次交锋中,唐军败多胜少,历次战斗几乎溃不成军。而此时的东突厥,已然雄踞草原,兵逼大唐,渭水会盟,更是东突厥军事历史上辉煌的顶点,当然,也是覆亡的丧钟。

  【四】

  唐朝为什么打不过突厥?其实在唐朝和突厥早期的战役中,唐军的失败无外乎3个字——机动性。突厥铁骑此时是草原最强,来去如风,在突厥对唐朝的战斗中,突厥在城池攻坚战中很少占到便宜,大多数的胜利,都来自避实击虚,用骑兵快速大迂回的方式,对唐朝防线进行夹击,从而一举击破之。此时中原王朝历经战乱,马匹稀缺,没有强大的骑兵,自然不能在野战中和突厥争雄。而与现代人想象不一样的是,此时东突厥的“军事科技”也异常发达。突厥本身就是以精于冶炼著称的,早年在隋朝与突厥的战争里,隋朝军队的强弓硬弩,给了突厥军队极大的打击。从启民可汗归降隋朝时,突厥人就积极向中原学习弩箭制造等军事技术,特别是颉利可汗攻破灵州之战,就是以硬弩攻城,导致唐朝守军全军覆没。此外突厥军队在攻城器械上也非常发达,颉利可汗的精锐“牙军”,拥有大小攻城器械上百种,许多都是突厥收留的汉族“技术员”制造。对于唐王朝来说,突厥,是一个兼有游牧民族机动性和汉民族“高科技”的强大对手,其强悍程度,甚至远胜于当年以游牧骑兵为主的匈奴。

  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后,将平灭突厥当做了头等大事。他在位时期恢复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同时对军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改革了北魏时期就出现的府兵制,将原来的兵农分离改成兵农合一,招募大量精壮农民入伍,既扩大兵源又提升战斗力,更减轻了国家的军费开支。与此同时,他还大行马政,鼓励民间养马,设立专管马匹饲养征用的官员,增加国家战马储备。而唐军的战法也与先前的南北朝以及隋朝不同,相比于北周、隋朝常用重甲骑兵的做法,唐朝从这时候开始化重为轻,大力发展硬弩和轻骑兵,以及善于对付骑兵冲击的唐刀步兵。正是这个战术的改革,在之后唐朝横扫四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反击的机会在公元627年五月到来了,这一年北方草原发生大规模雪灾,许多部落损失惨重,对于以游牧为生的突厥来说,这个打击是沉重的。同时颉利可汗与许多部落的矛盾也日益激化。与突厥历代可汗相比,颉利可汗格外特殊,在行政上,他更信任招揽来的西域尚胡,疏远突厥的宗室贵族,因此各部落日益与他离心离德,尤其是曾和他是盟友的突利可汗,因颉利可汗搜刮严重,两人矛盾日益激化。就在同年,突厥西部的铁勒部发生叛乱,颉利可汗命突利可汗率部镇压,被打得大败,恼怒的颉利可汗将突利可汗关押鞭打,不堪受辱的突利可汗举兵反叛,又被颉利可汗打败,无奈之下,突利可汗向唐王朝投降。这个天赐良机李世民怎能放过,公元628年十月,唐王朝决定出兵北伐,而此时的颉利可汗已经众叛亲离,东部的契丹等部族皆已反叛,西部的薛延陀汗国和铁勒部也脱离统治,连年灾荒又造成经济困难,他却偏偏火上浇油,率兵进驻马邑,向唐王朝炫耀武力,以为唐王朝会像以前一样花钱买和平,而这次他等来的,是唐王朝的迎头痛击。

  十一月,唐王朝以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率六路大军出师,唐军初战告捷,在马邑击败颉利可汗。在这一战中,唐军展示了他们的新战法,以长刀步兵为方阵,后方排列硬弩,阻遏突厥骑兵冲锋,轻骑兵两翼夹击,将突厥军冲得大溃。更让突厥惊愕的是,唐军竟然连步兵都配备战马,步兵骑马抵达战场后下马步战。数年的休养生息,已让唐军积累了充足的实力,可以用强大的战斗力和雄厚的国力,与突厥打一番酣畅淋漓的野战。

  马邑战役后,颉利可汗仓皇败逃,其属下向唐朝投降后,供出了颉利可汗的驻军位置,随后唐朝以李靖、柴绍、李道宗、卫孝杰、李世绩、薛万淑兵分六路,全力围剿突厥,颉利可汗节节败退,其属下部落纷纷向唐王朝投降。次年正月,李靖率领3000精骑星夜兼程,直捣颉利可汗的老窝定襄,李世绩的北路军则迂回到呼和浩特,将颉利可汗前后夹击,连遭惨败的颉利可汗逃到内蒙古铁山,只剩1万多残兵,他一面遣使至唐朝,要求求和,一面想借机脱身,但精明的李世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就在唐朝使者唐俭进入颉利可汗营帐后不久,李靖的大军就拍马杀到,颉利可汗大军被杀得全军覆没,只身逃亡的颉利可汗本想逃奔青海,再联合当地部落起事,但唐军李道宗部已经堵在了那里,结果,颉利可汗,这位一度雄踞草原的枭雄,最终在甘肃灵州束手就擒。强悍一时的东突厥汗国,至此灭亡。

  颉利可汗被俘之后,东突厥已经尽数归附了唐朝,早年叛变东突厥的铁勒诸部也纷纷归附,这时期的唐朝领土,可以说是拥有今天整个外蒙古草原。同年三月,原突厥属下各部落酋长齐聚长安,尊李世民为“天可汗”,中原王朝“天朝上国”的思想,正是从此开始。

  对投降的东突厥,唐太宗采取了极其开明的政策,不但赦免了颉利可汗的罪过,对投降的突厥人也一视同仁,终唐一世,突厥族官员是唐朝政坛一股重要力量,如执力史思、阿史那思摩等人皆是唐王朝重臣。仅贞观一朝,五品以上的突厥官员就有100多人。长安城内居住的突厥人也有1000多家。当然中间也有不和谐,比如公元639年,突利的弟弟结社纠集40多人企图行刺唐太宗李世民,阴谋被粉碎后,唐太宗采取宽容政策,并未借机株连各突厥部族,反而在突厥旧地建立牙帐,让突厥成为唐朝边境的屏障。

  东突厥败亡后,如之前一样,北方草原的权力真空再次出现,而原本被东突厥压制的西突厥,势力也再度壮大,之后陆续有薛延陀汗国等部落崛起,但皆被唐王朝平灭。唐朝在漠北设立单于、瀚海两个都护府,后合并为安北都护府,委任当地部族首领为官,将漠北草原纳入唐王朝治下。而势力变大的西突厥,也终未能填补东突厥败亡后的草原空白。唐朝在与东突厥的周旋时期,对西突厥一直采取通好政策,企图扶植西突厥来牵制东突厥,但西突厥起先被打得太惨,而在东突厥败亡后,他们的实力又迅速膨胀。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西突厥的势力范围,主要是今天新疆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唐朝平灭东突厥后,西突厥东面的薛延陀以及高昌国又相继归附,此后高昌国叛乱,唐太宗派侯君集平定。侯君集平高昌国前,西突厥一直支持高昌国,但唐军夜行700里奇袭高昌,仅用一夜时间平定高昌全境,吓得西突厥立刻奉表求和。公元640年九月,唐朝在吐鲁番设立安西都护府,西突厥被纳入了唐王朝版图。此后,西突厥也和东突厥一样,由于内部的不和陷入分裂之中,唐朝则步步紧逼,以安西都护府为基点,不断招降西突厥部落,册封西突厥的各部落酋长为唐朝官员。值得一提的是,唐军派去平定西域的军队,许多都是原东突厥的军队,比如名将阿史那杜尔。公元642年,唐将郭孝恪连续击败西突厥可汗乙毗咄陆,众叛亲离的乙毗咄陆于次年奉表归降,西突厥全境被纳入唐朝安西都护府治下。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时,唐朝瑶池都督,突厥人阿史那贺鲁发动叛乱,唐朝一开始采取怀柔政策,但阿史那贺鲁却四处扩张,一度雄踞西域,自称沙钵罗可汗。唐朝多次征讨,皆因地处偏远,无功而返。公元655年,唐朝以苏定方为行军大总管,大举西征阿史那贺鲁。苏定方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一面招抚突厥部落,一面集中力量攻打阿史那贺鲁本部,在卡乐额尔齐斯河战役中,唐军用步兵方阵战术,击破阿史那贺鲁的突厥骑兵,随后趁雪夜追击,一举攻破阿史那贺鲁的老巢金牙山,阿史那贺鲁逃亡塔什干后,被当地酋长送交唐朝,至此,雄踞西域一时的西突厥汗国,彻底灭亡。

  【五】

  在唐太宗、唐高宗两代帝王的打击下,一度强悍的突厥汗国,其全境终于纳入了唐王朝的治下,此后突厥部落虽然时有叛乱,且在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皆与唐王朝发生战事,但终已不是唐王朝最大边患。突厥的各部落分裂后,其各部多成唐朝边境屏障,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立功颇多,也有许多部落不断叛乱,拥立突厥可汗后人,企图重建突厥汗国,皆在唐王朝的打击下失败。突厥最后一次与唐王朝战争,当是公元744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突厥残部拥立白眉特勒为可汗,史称“白眉可汗”,大举举兵反唐,唐朝朔方节度使王忠嗣联合回纥共同进兵,将这股叛乱势力剿灭。从此,突厥作为一个民族,已经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其部族或是融入汉族,或是融入回纥等草原民族,或是西迁中亚一带,对唐王朝来说,已是一个历史概念了。


  第三章 隋炀帝错在哪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代帝王中的“败家子”的话,隋炀帝杨广恐怕会首当其冲。

  千百年来,隋炀帝杨广,在世人眼里,早就是与秦始皇嬴政齐名的暴君,甚至名声比秦始皇还不如。秦始皇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但这一统的江山,毕竟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最后打了多少赔了多少,最多只是个不赔不赚。但这位隋炀帝却不同,他的父亲杨坚留给他的,是一个经济繁荣、国力强盛、雄踞东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强国——大隋帝国,却被他仅用了13年时间,就搞得天下大乱,国破家亡,好好的大隋朝,反给盛唐做了嫁衣裳。这真好比一个人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却用极快的速度败坏光,不是败家子又是什么?

  所以多少年来,在文学作品影视形象中,这位暴君都是百分之百的反面角色。但是审视历史,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一】

  说起隋炀帝杨广,现代人都说是昏君,而在隋文帝在位时期,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杨广却是个年轻有为,建功无数,名声相当好的皇子,甚至许多人把他看做人中之龙,缔造盛世的希望。

  现代人说得比较多的,是杨广“装蒜”的那些事。比如做皇子的时候,他厉行节俭,谦恭有礼,很得隋文帝的欢喜,最终使隋文帝废掉了太子杨勇,立他为储。但事实上,早在杨广20岁的时候,他就名满天下了,原因就是那场隋王朝的统一战争——灭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