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28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28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

  陈宣帝陈顼的去世,意味着著名的“文宣中兴”的结束。南陈的“被统一”,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陈顼长子陈叔宝的即位,更把这个“被统一”的时间表提前了。

  客观上说,在陈顼去世后,即使即位的是一个有为英主,陈朝的灭亡也已经不可挽回。这时候的隋朝,已经拥有了整个中国北方外加中国西南的领土,所谓“正统”的陈朝,只是偏安东南一隅,四面都被包围。而且之前的几个朝代,南朝政权对抗北朝的最大依靠,就是其经济优势,即用富庶的经济,来抵消北朝政权的军事优势。但陈朝时期,虽然南方经济经过几代经营大大恢复,可是这时候的北方,在宇文家族全盘汉化改革后,经济恢复的速度非常迅速,经济总量和战争支持能力,早就压过了南朝,汉人杨坚的登基夺权,更消弭了南北方的民族界限。陈叔宝登基后陈朝的迅速腐化,也让陈朝失去了人心。这时候的隋朝,在杨坚的经营下,政治上日益清明,经济上大行均田制,大批南方农民更纷纷逃亡北方。陈朝的灭亡,已经是大势所趋,加上陈叔宝自己瞎搞,更是回天乏力。

  陈叔宝这个人,历史上叫陈后主,是出了名的昏君。有关他的恶行,比如宠信后妃,不理朝政,奢靡腐化,排斥忠良,各类史家都有记录,但他最大的错误,却是“忘战必亡”。在陈朝如此严峻的国防形势下,陈叔宝却大行文治,重文轻武,此时陈朝士族阶层正走向崩溃,寒门大臣纷纷崛起,陈叔宝信用的,只是其中一种人——文人。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每天和一帮文人、美人吟诗弄月。同时他大反历代陈朝皇帝的“勤俭”之风,大兴土木,奢侈享乐,陈朝上行下效,整个国家行政体系迅速腐化下去。要奢侈就要钱,他之前的陈朝,本来是以赋税低著称的,到了他这时候,却是挖地三尺搜刮。比如在收税上,原本有免税特权的军人,这时候却“不问士庶”一律交税。陈朝之前保持的强大军力,全赖国家对军队的“政策优惠”,这样一来,大批军队纷纷叛逃,陈朝的“柱石”一下子就垮了。赋税的横征暴敛,更让大批百姓北渡。隋朝统一中国,早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到了公元588年,“东风”到了,隋文帝下令南征,列举了陈后主20条罪状,然后以50万大军发动全面进攻。整个战斗几乎兵不血刃,隋军迅速渡过长江拿下建康,陈后主带着妃子躲到井里,被隋朝士兵搜了出来。这是公元589年二月的事,中国在经历了近400年分裂之后,从此重归一统。

  “被统一”的陈朝,也因为这最后的不光彩,素来为史家所轻视。其实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陈朝也同样有重要意义。陈朝时期,南中国的割据军阀势力被一一扫平,尤其是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本身就发家于岭南,所以陈朝时代,对两广乃至中国南海诸岛的经营,都深深影响到了后世。以陈朝时期的海南岛为例,这时期是汉人大规模南渡,开发海南岛的高峰期。这一切,都把隋朝统一国家的条件,提前预备下来了。另一个被忽略的,就是陈朝灭亡后的中国GDP,隋朝统一中国后,中国的人口第一次突破了900万户,而联系到陈朝数代帝王在恢复经济上的努力,这个“军功章”,着实应有陈朝一半。


===========================================================

    【不容青史尽成灰·隋唐宋元卷】


  第一章 隋朝其实这么牛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今人第一反应多是盛唐,而对于盛唐之前的隋王朝,后人的评价也大多贬多于褒。在许多人眼里,隋朝,只是一个两世而亡的短命王朝。在其昙花一现的行程里,充满了诡异莫测的宫廷丑闻,滥用民力的斑斑劣迹,对外战争的连战连败,天下大乱的糟糕局面。拜《隋唐演义》等民间文学所赐,隋朝,早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垃圾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是一个是非不分的糊涂蛋,亡国之君隋炀帝更与商纣王等暴君并列,成为葬送天下的元凶。

  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翻翻真实的历史资料,虽然经过唐朝人无数次的修饰加工,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隋王朝,是一个与唐王朝同样伟大的王朝,它的经济建设成就和政治功勋,不但一度缔造了一个辉煌的国家,更为代隋而起的唐王朝奠定了基业。隋朝,其实是一块沉默的基石,基石之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时代。贞观开元,显赫盛世,有相当多是拜隋王朝所赐,无论是结束了南北分裂的隋文帝,还是之后留下“暴虐之君”恶名的隋炀帝,他们的赫赫功业,不但造福于当时,更深切地影响了后人,他们的成就,不应因成王败寇的法则而被埋没。隋朝,不是留给盛唐开基的一个烂摊子,相反,对于缔造贞观盛世的李世民来说,隋朝,是一笔极其丰厚的遗产。

  且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个贬多于褒的隋朝,究竟是一副怎样的真实模样。

  【一】

  说隋朝,不能不先说隋王朝的开国者——隋文帝杨坚。

  历朝历代开国皇帝,有的江山是打下来的,也有的江山是夺下来的,说到杨坚的称帝,隋朝的开国,世人却多有微词:他的江山是篡来的。

  公元581年二月甲子,北周王朝的末代皇帝北周静帝下诏,将皇位“禅让”给丞相,他的外祖父杨坚,雄踞中国北方24年的北周王朝就此灭亡。中国北方在经过了几个世纪各少数民族政权轮流坐庄后,一个叫杨坚的汉人成为了中国北方的最高统治者。他改国号为“隋”,改年号为“开皇”,史载这一天长安城上空有祥云升起,预示着一个强大的王朝将从此诞生、壮大,开创空前的盛世——隋朝。

  如果就此说杨坚是靠谋朝篡位得国,以下犯上窃取高位的,却也有些“冤”。在这场最高权力的“和平交接”之前,40岁的杨坚已经几经沉浮,立功无数,多少次九死一生。最后的结果,只能说是水到渠成。

  杨坚,陕西弘农华阴人,其家族身世显赫,是当年西魏宇文氏打天下时期的“八柱国”之一。其父杨忠当年跟随北周太祖起兵关中,为北周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事后因功封为“隋国公”,更被北周王朝赐鲜卑姓“普六茹”。到杨坚承袭爵位后,其长女杨丽华又被立为太子妃,和北周皇室成了亲家,可谓位高权重。而杨坚本人也不简单,史载他“深沉严重”,属于性格冷静不怒自威的类型。有许多史书说他相貌奇特,比如他幼年的时候,宇文泰就曾赞他说“此儿风骨,不似当代人”。相貌奇伟外加处事冷静,又带有皇室亲上加亲的血统,这样的杨坚,想不飞黄腾达都难。杨坚早年,历经了北周王朝的24年,先是北周王朝权臣宇文护当道,几个小皇帝轮流坐庄,终到了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时,对内剪除权臣,励精图治,对外征伐四夷,平灭了雄踞东方的北齐王朝,终于一统北方。杨坚在此期间鞍前马后,出力颇多。特别是征伐北齐时,杨坚统筹谋划,奇招迭出,助宇文邕一举统一北方。不过,杨坚也因此颇遭忌惮。

  今天历史书上所说颇多的,就是杨坚在事宇文邕时险些被杀的掌故,通常的说法是:宇文邕忌惮杨坚的才能,更兼他相貌奇伟,深恐将来难治,故屡生杀心。但宇文邕宠信的星相家赵昭为杨坚看相,断定杨坚无富贵命,才让宇文邕安心。后来内史王轨又劝宇文邕下决心,说杨坚“恐有反相”,宇文邕反回答说:“若如此,实天命也。”屡遭猜忌的杨坚终于化险为夷。而实际的情况是,彼时志在一统天下的北周,其实内外矛盾不断,北方有突厥犯边,南方南陈王朝未平,何况彼时宇文邕为整顿内部,正大行“灭佛令”,已激得反对声四起。在这种局面下,轻戮重臣势必会引起国事动荡,任何有头脑的政治家都不会贸然动手。当然,如果历史的结果是由北周一统天下,位高权重的杨坚是否会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这就很难说了。

  杨坚是幸运的,公元578年,北周武帝在北伐突厥的路上溘然长逝,年仅36岁。其子宇文赟即位,史称北周宣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被立为皇后,杨坚作为国丈,被立为大司马,成为手握北周兵权的重臣。比起励精图治的宇文邕,这位宇文赟可谓“子不类父”。每日沉迷于享乐游玩,国家大事几乎荒废,对杨坚、宇文赟起先信任有加。他每次出外巡游时,都命杨坚在朝中留守,酌情处理国家大事。彼时杨坚,也就成了位高权重的驻国大臣。宣帝宇文赟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怒无常,更兼后来杨坚女儿失宠,且有传言说杨坚有“不臣之心”,一次宇文赟宣召杨坚,在宫中埋下刀斧手,下令杨坚如果神色大变就下手杀之。

  危急时刻,杨坚的冷静再次救了他,他“行礼趋拜,一如往日”,终消解了宇文赟的杀心。两年后,这位喜怒无常的荒唐皇帝病逝,他年仅8岁的幼子宇文阐即位,史称“北周静帝”。帝国的权力刹那间出现了真空,杨坚的女儿成了太后,作为皇帝外公的杨坚自然地位攀升,成为执掌朝政的辅政大臣。

  而此时的杨坚,在“镇定自若”数十年后,终于开始了夺权行动。就在北周宣帝过世前后的5天里,他先是设计命镇守在外的北周皇帝五宗王入京,将5人软禁,踢掉了掌权的绊脚石,继而平定青州、勋州、益州三地叛乱。到公元581年春,杨坚先以北周静帝名义加封自己为隋王,几天后,就以“禅让”把戏,成功地代周而起,建立了最终一统四海的大隋王朝。

  杨坚的夺权,看似运气颇好,而其伏笔,早在宇文赟任命他为大司马时就已埋下。北周实行府兵制,剥夺宗室兵权,目的为强干弱枝,防范宗室叛乱,保证军权集于皇帝之手,但人算不如天算,北周宣帝荒淫,北周静帝更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权力真空下,宗室诸王无兵权,最终只能束手待毙。杨坚代隋,可以说是步步为营,最终水到渠成。

  【二】

  杨坚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

  隋朝建立后,杨坚用霹雳手段,迅速平定了北周王室的反叛势力,连“禅位”给他的北周静帝宇文阐,最终也被他杀死。内患渐熄后,外围却强敌环伺,北方的突厥王朝虎视眈眈,南方陈朝未平,西北吐谷浑不断骚扰,丝绸之路遭到阻隔,种种问题,都摆在了这位新君面前。

  幸运的是,杨坚从国丈到皇帝,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牢牢把持住了军队。从他做大司马开始,军队的控制权就被他牢牢抓在手里,因此杨坚登基后,虽有北周王室叛乱,但军队却忠于杨坚,使战乱得以很快平息。但随着杨坚的称帝,突厥问题却首先尖锐化了。

  突厥自南北朝末年崛起于漠北后,和中原的“北周”“北齐”两个王朝一直时战时和,平灭北齐的北周武帝宇文邕,正是驾崩于北伐突厥的路上。在宇文邕去世后,北周王朝对突厥一直采取和亲政策,双方虽然小有冲突,但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但杨坚称帝后,局势却陡然变化,突厥可汗此时的王后,正是北周宗室之女,如此“亡国之恨”,王后当然频吹“枕边风”。就在杨坚称帝的同年,突厥沙伯略可汗就三次兴兵南下,大掠隋朝周边州县,还打出了“为北周王室复仇”的口号。

  面对强敌,杨坚毫无惧色,他的政策是“先北后南”,对南方苟延残喘的陈朝政权,杨坚采取了通好政策,集中全力对付雄心勃勃的突厥帝国。北周末期虽然皇帝荒淫,但府兵制全面推行,军力正是强大时。隋军经过鸡头山和河北两次会战,将突厥主力打得丢盔弃甲,尤其是鸡头山会战,突厥可汗仅带5骑仓皇逃窜。杨坚没有乘胜追击,反而“打个巴掌揉三揉”,在得胜后主动遣使招抚沙伯略。兵威之下,沙伯略上表称杨坚为“丈人”,死心塌地地投诚了。与此同时,杨坚又派人分化突厥,用重金贿赂西突厥,让双方互相残杀,所谓“夷狄相攻,或为中国之利”,这套分化瓦解的战术,就是杨坚亲口所说的至理名言。

  杨坚的苦心很快收到了回报,在隋朝与突厥战争结束后不久,突厥帝国就陷入了自相残杀的战乱之中,杨坚则渔翁得利。在沙伯略可汗死后,其两子都蓝可汗和突利可汗互相残杀,杨坚扶植实力比较弱的突利可汗,册封他为“启民可汗”,利用启民可汗来防备突厥。一度威胁中原王朝的突厥帝国,在隋王朝的分化瓦解和持续打击下,在此时终于分崩离析。中国北方边境,终于暂时避免了胡虏侵扰之苦。

  而第二个遭杨坚打击的势力,就是盘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