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09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09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这位查士丁尼一生开疆拓土的表现看,身为战争狂人的他,就是有这种想法也不奇怪。但是从当时的力量对比看,他如果真有这种想法,可以说是自不量力。如果他真的击败了波斯,并且一路东进,即使抛开劳师袭远这类的兵家大忌,就纯粹以军事力量对比看,和他交手的波斯,东面是已经灭亡了贵霜帝国的白匈奴,这白匈奴又是什么人呢?就是中国春秋战国历史上的“滑国”。在被秦国灭亡后,余部逃到了西域,一度是汉朝“西域都护”治下的诸侯,南北朝时期,还是柔然民族的附庸,柔然被北魏痛打的时候,白匈奴也殃及池鱼,被北魏打得稀里哗啦。然后他们西迁到中亚,这一迁就时来运转,就像之前的大月氏一样,之前在中国排不上号的他们,把强大的贵霜帝国以及波斯帝国都打得稀里哗啦。横向对比看看,连波斯人都搞不定的查士丁尼,比起此时作战水准最高的中国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但是这些查士丁尼是不可能知道的,事实是他果然连波斯都搞不定。公元540年,查士丁尼大举进犯波斯,结果和波斯互有胜负,双方谁都不能彻底击败谁。战局转入了相持,而因为中国丝绸价格的持续走高,以及西方经济危机的加剧,查士丁尼最后实在无法坚持打仗了。尤其是东罗马帝国西面的泰尔、佩鲁特等城市,本身就是靠着加工丝绸业为生的,一打仗,丝绸贸易干脆瘫痪了,老百姓没饭吃,纷纷起来造反。查士丁尼再也无法支撑了,在大臣们的劝说下,他不得不接受了波斯苛刻的停战条件,按照波斯人制定的价格进口丝绸,在这些年里,波斯人趁火打劫,大肆抬高丝绸价格,给整个西方的经济都带来了沉重打击。

  查士丁尼虽然人比较疯狂,但作为欧洲历史上的著名君王,他还是很有头脑的,至少很懂自力更生的原则,不就是买不到丝绸吗,我自己造还不行。可是当时全欧洲都没人会造丝绸,查士丁尼想到了“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他开始面向整个东罗马帝国乃至周边国家悬赏,征募会造丝绸的人才,一直到了公元543年,有两个来自印度的和尚求见,这是两个曾经去过中国的和尚,他们承诺,只要查士丁尼肯出钱,他们愿意去中国偷学造丝绸的办法。然后,他们在查士丁尼的资助下来到了梁朝,这时候正是梁武帝大肆崇佛的时期,对僧侣非常尊崇,两个印度和尚一面传教,一面学习纺织,并且用竹竿偷藏了蚕种带出了中国。他们回到东罗马的时间,是公元552年,这是一个对西方人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年头。从此开始,丝绸不再是中国的专利,西方人学会了养蚕。东罗马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也从此一度成为了欧洲的纺织中心。后来,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君士坦丁堡的一些纺织工匠被带到了意大利,意大利也就因此成了西欧的纺织中心。

  中国丝绸纺织的西传,是促进整个西方文明的大事,不过中国对于世界丝绸业的垄断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因为欧洲人虽然学会了纺织,但是无论纺织技术还是丝绸质量,依然远远不能和中国人相比。事实上,欧洲本土制造的丝绸,只能满足中层老百姓,贵族们的丝绸,还是只认中国产品。但是梁武帝萧衍或许想不到,他的一个爱好,竟然会改变整个西方的经济历史,促成了东罗马帝国的崛起和西方纺织业的大兴,这只能说是“蝴蝶效应”了。


  第十四章 柔然民族的辉煌与没落

  从公元294年匈奴反叛开始,中国就进入了著名的“五胡十六国”时代。在西晋王朝残暴的门阀统治下,内迁的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起义,在长江以北的中原汉地建立了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代表正统的“晋朝”被迫迁移到了长江以南。这之后,先是北方“五胡”政权轮流坐庄,这个灭亡那个又起,你方唱罢我登场,唱到最后,由“五胡”中的鲜卑拓跋政权,最终建立北魏,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南方的“正统”晋朝,则相继被刘宋、萧齐、萧梁、陈朝取代,这段南北并立的时代,即历史上的南北朝。从最初的“五胡十六国”到“南北对峙”,再到最后由隋朝混同南北,统一华夏,这段历史的演进,恰恰印证了“分久必合”的规律。

  这段“分久必合”的历史演进中,有一个历史盲点,长期以来为人所忽视。中国分裂时代,既然是以内迁的少数民族起义为开始的,那么当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纷纷逐鹿中原的时候,他们原本的栖息地——北方蒙古草原,又是由谁来统治呢?难道成了一片“真空”了吗?当然不是,当匈奴、鲜卑等原本的草原骄子纷纷南下,争夺中原的统治权时,广袤的蒙古草原上,有另一个民族拔地而起。无论中原地带由谁坐庄,他们始终是以一个统一的游牧民族政权的身份,与中原农业区继续对峙,延续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文明的和战剧本,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这个政权比先前的匈奴还要强大,一次次给逐鹿中原的枭雄们以沉重的打击。在北方游牧民族的花名册上,这个如今知名度不高的政权,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却有一个极其响亮的名字——柔然。

  中国历史资料里,柔然民族并不被重视,然而在西方人的记录中,柔然民族,是一个足够比肩成吉思汗的民族,他们在后来西迁欧洲,一路势如破竹,无论东欧还是西欧,都被他们打得落花流水,他们在欧洲建立了一个著名的政权——阿瓦尔政权。阿瓦尔骑兵的赫赫武功,是整个欧洲历史里重要的一环,欧洲人在记录的时候,经常补充一句:阿瓦尔人,来自遥远的中国。

  那么,这个起于中国北方大草原,一度横行漠北的柔然民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模样呢?他们是如何强大起来的,最后又为什么销声匿迹了呢?

  【一】

  在中国历史的记录中,柔然有很多的名字。比如在北魏的史料里,他们曾经被称为“鬼方”、“凶奴”、“如如”等等,名字很多,身份却只有一个。五胡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政权北面最大的威胁。

  柔然的起源,直到今天说法颇多。和柔然同时代的北魏名臣崔浩,认为柔然是当年鲜卑部落崛起时代的一支,和鲜卑人源出同宗,但是这个说法,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大部分史家的赞同。唐朝历史学家杜游认为,柔然是当年东胡的一支,也就是早年被匈奴奴役的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历史书里,则把柔然说成是匈奴的“别种”,即匈奴政权中滞留在漠北的一支。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可以确定的是,这个民族在北方游牧民族中,是属于老资格的,历史非常悠久。当然,五胡十六国之前,他们只是草原的小角色,无论是匈奴、鲜卑、乌丸,都是拿他们当小跟班的。

  柔然民族的崛起,是在五胡十六国战乱爆发之后,那场中原地区的大动乱,给了长期以来蛰伏的柔然民族,前所未有的崛起良机。大量的少数民族政权南下中原,北方草原一下子成了“山中无老虎”。而且这时候的柔然,也不再是弱小的“猴子”,就是在中原“五胡十六国”打成一锅粥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的柔然民族中出现了一个杰出的领袖——木骨闾。在柔然后人的眼中,甚至在现在居住于欧洲的阿瓦尔人眼里,木骨闾都是毫无疑问的“柔然之父”。他的起步与发家,与当时同时崛起的鲜卑拓跋家族,大有渊源。他在一次战斗中被鲜卑拓跋部俘虏,然后整整做了7年的奴隶。当时的鲜卑拓跋家族,是鲜卑民族中实力弱小的一支,那时候在中原争霸的鲜卑人,主要还是著名的“慕容鲜卑”部。之后的7年里,木骨闾生活在拓跋部,忍辱负重学习鲜卑民族先进的战争经验,终于找准机会成功脱逃。面对拓跋鲜卑的追杀,木骨闾聪明的集合部下,躲藏进了北方草原的大山之中,和擅长骑射的拓跋鲜卑打起了游击战,并且最终成功生存下来。那时候的木骨闾,面临的局势可以说特别凶险。当时他的部下只有几百人,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可能,但大难不死的结果,就是后福来了。木骨闾率领数百部下,在阴山山脉坚持打游击,并且不断地招抚部众。那个时代,北方草原也为大量游牧民族内迁,原来的实力平衡被打破,整个草原战乱不断,先后有不少民族纷纷逃到阴山地区避难。当时的阴山地区虽然苦寒,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成为许多民族避难的首选,木骨闾也就趁机招募各族,在当地扎下了根。表面上,他是投靠了当地最大的鹘突部落,但事实上阴山地面广大,鹘突部落鞭长莫及,只能任由他在当地肆意扩展。公元316年左右,木骨闾去世,他的儿子召集部下集会,将这一支部族命名为“柔然”,柔然民族的历史,从此正式开始。这时候的柔然,已经不再是木骨闾早期几百人打游击的惨淡光景,当时他们已经拥有了数万骑兵,俨然草原一方枭雄。而看看柔然民族的发迹道路,便可发现其和先前的匈奴有着惊人的相似。匈奴在中国战国时代的时候,一度遭到北方赵国、秦国的打击,不得不退守到阴山地区喘息。也正是在阴山地区,他们实力重新扩张,终于在秦汉时代卷土重来,一度成为整个北方草原的霸主,这时候的柔然民族,复制了匈奴先前的成功轨迹。

  但是比起匈奴在阴山壮大之后的迅速东扩,这时候的柔然很识相。此时和他们颇有渊源的拓跋鲜卑部也处于扩张时期,对于阴山地区的柔然,拓跋鲜卑自然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但是柔然很聪明,他们主动向拓跋鲜卑求和,并且赠送贡品,确立了他们对于拓跋鲜卑的臣服地位。这时候的拓跋鲜卑,主要活动在中国北方的山西、陕西地区,和柔然遥遥相望,而山西陕西,终整个南北朝时代,都是中原政权与柔然作战的主战场。在得到与拓跋鲜卑暂时的和平之后,柔然继续发展,很快,实力上升的柔然,就开始了和拓跋鲜卑之间的“猫捉老鼠”游戏,趁着草青马肥的机会打劫中原地区。按照北魏开国名臣崔浩的叙述,柔然在冬天的时候,会老老实实地蛰伏在阴山地区,而当春秋季节,他们会成群结队,不断攻打北方汉地。而且这时候的柔然,机会比之前的匈奴好得多,北方这时候的主要矛盾,是与南方政权之间的战争以及相互之间的内战,对于北方的防御力不从心,柔然也因此大占便宜。到了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前秦的时候,柔然已经完全占有了水草丰美的河套草原地区,他们称霸北方草原的大势,已经不可扭转。

  柔然这种迅速扩张,必然引发北方各国的不安,尤其是和他们相邻的拓跋鲜卑。公元391年,拓跋鲜卑的英主拓跋珪建立北魏之后,柔然和拓跋鲜卑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自然就玩不下去了。对柔然,拓跋珪就一个态度:往死里打!公元392年,拓跋鲜卑对柔然盘踞的河套草原地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将河套草原完全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就等于剪除了柔然对拓跋鲜卑的最大威胁。在初战告捷后,拓跋珪只是修缮了河套草原原有的长城,设立军镇,并没有乘胜追击,原因是这时候拓跋珪的主要精力还是在中原争霸上。因此,柔然虽然实力遭到重创,但并没有伤到元气,相反,丧失了河套草原的柔然,开始不断攻掠拓跋鲜卑,两家之间的战争造成了拓跋鲜卑立国早期的政治格局。因为对北方柔然的战争很漫长,所以在拓跋北魏的内部,早期北方军将拥有崇高的地位,而一直和拓跋鲜卑合作的北方汉族世家大族,也因此一直靠边站。著名的“六镇”,就是拓跋鲜卑从这个时期开始于北方设立的,当时是北方防御柔然进攻的主要屏障,最后却成为拓跋鲜卑灭亡的导火线——六镇起义。

  柔然的存在,也影响到了拓跋鲜卑的另一个政策。对待其他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五胡十六国时期,被灭亡国家的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百姓,一般逃脱不了被屠杀的命运。因为柔然的存在,拓跋鲜卑确立了“以夷制夷”的国策,当时派到北方防御柔然的军队,虽然主体民族是鲜卑族,但随着中原地区战争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各民族战俘被派到了北方,用来防御柔然入侵。拓跋鲜卑此举,意在让这两路敌人相互消耗,自己坐收渔人之利,但未曾想到的是,最后的六镇起义里,拓跋鲜卑不得不和柔然民族合作,来镇压这些战俘。可以说,因为北方柔然民族的存在,中国北方各省的民族构成,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因为拓跋珪的逐鹿中原,柔然不但逃过了一劫,还找到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西进。在遭到拓跋鲜卑沉重打击之后,柔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