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不容青史尽成灰 >

第104章

不容青史尽成灰-第104章

小说: 不容青史尽成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沙漠汗的死,并没有改变拓跋鲜卑走向汉化的大势,沙漠汗去世后,最终登上拓跋鲜卑酋长宝座的,是沙漠汗的儿子奇卢。这个奇卢,是拓跋鲜卑历代领袖中又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这时候已经是西晋统治的后期,北方战乱不断,大批中原农民逃亡到拓跋鲜卑所在的河套地区,深有政治眼光的奇卢,不但高兴地接纳了这些来自中原的流民,还给他们划拨了土地。当时北方农民向拓跋鲜卑的属地迁移,类似于后来清末的闯关东,这些外来的人口,后来甚至超过了拓跋鲜卑本民族的人口,当时拓跋鲜卑的许多贵族都担心这种情况,会威胁拓跋鲜卑在这里的统治,奇卢却回答说:“如果要成就大事,就要有成就大事的胸怀。”不但如此,当时的拓跋鲜卑,还和北方的许多大商人都有贸易上的往来,不但互通有无更利用他们搜集中原的情报,虽然此时他们实力弱小,但对于中原,却一直是有想法的。

  公元308年,雄才大略的奇卢,完成了对河套各部落的统一,虽然这时候的拓跋鲜卑政权,只是一个游牧民族联盟,但这个游牧民族的形态,却和普通的游牧民族大不相同。这个政权里,既有作为统治者的鲜卑游牧部落,也有作为生产者的汉族农民,其中后者已经占到了七成左右。这种情况下,奇卢采取了“兵民分离”的政策,即汉族专事耕种,所有的耕地都划分出区域来,平均每一片耕地,要供养一部分鲜卑族军队,这种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分工,成了后来贯穿整个北魏王朝乃至东魏、北齐王朝的政治经济体制,中国历史上两个著名的耕战政策——府兵制和均田制,都是以此为基础演化来的,在南北朝中国封建经济的重新整合中,拓跋鲜卑其实是一个探路者。

  虽然在政策上领风气之先,但是在早期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拓跋鲜卑依然是一个弱者,不断地依附于各派势力。在这段时期里,奇卢的政策就是联合晋朝,对付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公元310年,奇卢接受了晋朝的册封,成为北方的“代王”,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晋朝牵制北方五胡政权的重要力量。他与名将刘琨一起在北方开辟“敌后根据地”,趁机壮大自己的实力。与此同时,他也大量的招募汉族士人,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汉人组成的智囊团,权力甚至压过了部落里的各个酋长们,这种大胆的改革,势必会引起反弹。这一次反对他的,是他的儿子,结果,奇卢死在了儿子的谋杀中,随后拓跋鲜卑爆发了内战,政权里的“旧人”,即守旧的鲜卑贵族,与政权中的“新人”,即归附的汉人,以及支持汉族的鲜卑族贵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引发了长达22年的内战。但是奇卢的政策,却给整个拓跋鲜卑的“形象”带来了重要影响。在中原百姓心中,拓跋鲜卑并不是作乱的逆贼,相反却是扶保东晋王朝的“忠良”,这样的形象,为后来拓跋鲜卑争取汉族百姓的民心以及北方汉族世家大族的支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奇卢去世后,拓跋鲜卑的内战一直持续了22年,这22年也是拓跋鲜卑的暂时低潮期。一直到了公元338年,拓跋鲜卑再次出现了一个伟大的英雄——什翼犍,他是奇卢的侄孙,也是一个继承了先辈汉化理想的人。什翼犍19岁的时候,曾被送到羯族人石勒建立的后赵政权做人质,他在后赵的国都邢台整整生活了10年,一直到后赵陷入内乱后,才得以逃了出来。在这10年里,就如他的祖父沙漠汗一样,他亲眼看到了汉文明的强大,萌生了改革自己部族,实现汉化的理想。在逃离后赵后,什翼犍如愿继承了东晋所册封的“代王”爵位,之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任用了汉人燕凤、许谦等人,开始对拓跋鲜卑进行全盘的封建化改革,包括按照汉人的官职设立职务,设定了俸禄的等级,参照东晋的法律制定了自己的法律。尽管这些改革非常粗糙,但这时候的拓跋鲜卑,从此不再是游牧部落,而成为了一个文明的封建国家。公元340年,拓跋鲜卑在盛乐建立了都城,这标志着拓跋鲜卑从此正式从游牧转为了农耕定居。什翼犍是一个非常重视农业的人,他把奖励耕种做为一项重点,甚至拿出政权的库藏,去其他地区购买种子,然后分发给百姓垦荒。为了促进农业发展,他还出台了奖励土地的政策,从其他政权的地盘上招募人口,结果他所在的地区,一度百姓“归之如流水”,拓跋鲜卑的农业经济,就这么蓬勃发展起来了。

  拓跋鲜卑转化成封建国家,从时间上来说,要比“五胡”中其他政权晚得多,但是拓跋鲜卑的发展,更应了“后发效应”之说。五胡十六国的其他政权,虽然大多都开始了封建化,但是他们的封建化,大多是在得到土地建立政权后,仓促地从游牧民族转型,结果就是转型不彻底,保留了大量野蛮奴隶制度,以至引起治下百姓反抗,政权也大多短命,石勒的后赵政权就是一个例子。相比之下,拓跋鲜卑的这个过程,看似比其他政权要慢,却来得更平稳,从什翼犍的曾祖父开始到他本人,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且始终得到了北方士大夫家族的支持。所以,也只有拓跋鲜卑,能够最后通过汉化改革的方式,成功建立一个强大持久的封建帝国。

  同他的祖先一样,什翼犍的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面临着强大的敌人。什翼犍当政时期,对高车部发动了征服战争,并且平定了同样属于鲜卑一脉的敕勒部,后赵灭亡后,什翼犍曾经打算逐鹿中原,但是他的部落酋长们极力反对,甚至拒绝发兵支持,也就只能作罢。其实当时对于拓跋鲜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机会,后赵灭亡后,北方再次战乱,南朝东晋政权无力北上,北方的冉闵政权虽然为汉人所建,但因为内外政策的失当,反而引发了新的战乱,这时候的拓跋鲜卑,本身就有北方汉族百姓的支持,又有强大的军队,即使不能得到整个北方,也完全可以扩大自己的实力。后赵灭亡后,代之而起的,就是著名的前秦政权,同样是汉化极深的苻坚,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开始横扫北方。公元367年,苻坚对拓跋鲜卑发动了进攻,什翼犍逃往漠北,又遭到了高车部的打击,这时候的拓跋鲜卑,再次重复了早年“九难八阻”的困境。北方草原此时爆发旱灾,部落在漠北连水源都找不到,绝路之下又爆发了内乱,本身就反对什翼犍汉化改革的旧贵族们再次发难,杀掉什翼犍后投降了苻坚的前秦政权,拓跋鲜卑的汉化改革,再次以失败而告终。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已经完成了从部落到封建王朝的改变,而且守旧派贵族的叛乱,虽然断送了锐意改革的什翼犍,却使拓跋鲜卑全族避免了灭亡的厄运,得以在苻坚治下生存下来。

  【三】

  拓跋鲜卑的再次发展壮大,是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之后的事情。公元383年,北方前秦政权与南方东晋政权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东晋政权以少胜多,以8万军队击败前秦83万大军,上演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神话。原本统一的北方大地再次分崩离析,苻坚征服的各个国家纷纷复国成功,其中也包括拓跋鲜卑以及他们当年建立的代国。

  领导拓跋鲜卑完成复国大业的,就是著名的拓跋珪。他是拓跋鲜卑走向辉煌的又一个重要人物。作为拓跋家族的直系后裔,拓跋珪在公元386年,由部下们拥立复国成功,重新恢复了“代王”的称号,这个称号是东晋王朝册封的,为了表明自己的政权与东晋没有关系,他又改成了“魏”。其实这次改名,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平衡”,当时拥戴拓跋珪的鲜卑贵族,相当多是守旧派,改个新名,是为了照顾他们的要求。拓跋珪是什翼犍的孙子,最后也继承了什翼犍没有完成的汉化理想,在北魏的历史上,他被称为魏道武帝。

  拓跋珪建国之后,很快打败了当年夹击什翼犍的铁佛部落,为他的祖父报了仇。这个铁佛部落是匈奴人的政权,后来在中原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夏国,涌现出了一位著名的君主赫连勃勃。这时候被拓跋珪打败,也注定了他们最后要被拓跋家族灭亡的命运。

  打败铁佛政权,拓跋珪重新控制了河套草原地区,这样一来,当时北方最大的产马基地,就牢牢地抓在了他的手中。在南北朝的战争,尤其是中原的战争中,骑兵的优势,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这时候同样属于鲜卑民族政权的后燕,向拓跋珪索取马匹,这个后燕是慕容家族所建,地盘包括今天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虽然他们没有战马,但是经济富庶,也是拓跋珪的一个强敌。公元395年,后燕皇帝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统帅重兵,进攻拓跋珪,双方在五原地区开战,这一场战斗中,实力明显不如后燕的拓跋珪,采取了正确的战术,他故意节节败退,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慕容宝引诱到了黄河的北岸。是年十一月,劳师袭远的慕容宝人困马乏,决定先撤军,拓跋珪抓住战机,用两万轻骑兵快速包抄,在敌人回去的路上将其包围,一场激战全歼了慕容宝8万大军。慕容宝仅以身免,这一战后燕5万多人被俘,大多数被拓跋珪活埋。第二年,拓跋珪乘胜追击,一举攻占后燕的河北领土,后燕的残余力量不得不逃到了辽东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定都山西平城,这也是北魏王朝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都城。

  与后燕的战争,确立了拓跋珪北魏在北方各政权中的强者地位,尤其是军事上的强势。这时候的拓跋珪,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经济贫困,他所占有的河北、山西以及河套地区,都是北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是经过多年战争的破坏,更是经济凋敝,在这种局面下,拓跋珪采取了“屯田”的政策。从公元394年开始,他就不断派遣军队在河套地区屯田,灭亡后燕之后,又把俘虏来的几十万汉人,统一安置在山西平城周围。这时他独创了一个政策,叫做“计口分田”,也就是按照人丁来分配土地和耕牛,这个决定看似简单,但对于整个南北朝来说都有深远的意义,著名的均田制,从此开始形成。在中原地区陷入战乱,南朝政权由于士族垄断,经济日益僵化的时候,拓跋珪却采取了一个超越所有政权的先进农业政策,这个政策不但影响了北魏的发展,更对后来的隋朝和大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时的直接意义是,原本是一片牧场的内蒙以及河北北部地区,从此阡陌纵横,荒废的土地重新耕种,北方农业开始恢复发展起来。

  拓跋珪在灭亡政权后,和他的祖父一样,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当时后燕的汉族人纷纷结寨自保,抵抗拓跋珪。对此拓跋珪采取了拉拢政策,他主动拉拢河北最大的两个家族张家和崔家,在这两个家族的支持下,他很快稳定了在北方汉地的统治。但和他的祖父一样,这时候拓跋鲜卑内部反对汉化的暴动再次发生了,公元397年,拓跋珪的堂兄拓跋顺以拓跋珪破坏祖制为名,在云中发动了叛乱,虽然被镇压,但鲜卑贵族的暴动,依然此起彼伏。就连拓跋珪本人,也没有避免祖父的悲剧,晚年的拓跋珪,因为他的几个兄弟连续反对他,精神陷入苦闷,甚至一度不得不以“寒食散”来排解精神上的痛苦,以至于精神失常。而反对却不因他的苦闷而停止,公元409年,拓跋珪的儿子拓跋绍发动谋反,将拓跋珪杀死,北魏一下子走到了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关键时刻,拓跋珪的太子拓跋嗣,在汉化派的支持下打败了拓跋绍,最终重新夺回了政权。北魏,也就避开了这个历史的暗礁。

  【四】

  北魏统一北方,是后来魏太武帝拓跋焘完成的。这之前的拓跋嗣,是个守成之主,他在位的时候,做得最多的就是修筑北方长城,发展农业,优礼士大夫。尤其为了避免前人的悲剧,他的儿子拓跋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接受了正宗的汉族教育,聘请汉族大儒为他上课,他真心希望自己能够教育出一个能够一统北方的英主。最终他做到了,不过结果,或许出乎他的意料,他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仁君,而是一个五胡十六国末年最恐怖的战争魔兽。

  拓跋嗣过世于公元423年,他也是拓跋鲜卑历史上之前少有的可以“善终”的帝王,之后13岁的拓跋焘继承帝位,本来他并不为父亲所喜,是因为以崔浩为首的一批汉臣力挺,才终保住了“继承人”资格。少年时代的拓跋焘聪明英武,文武双全,对北魏朝廷的汉族文臣也礼敬有加,因为拓跋焘的母亲是汉人,这也使汉臣们对他大为认同,认定其将来是做明君的好材料,从此悉心培养。至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