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江山战图 >

第772章

江山战图-第772章

小说: 江山战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军郡民三种军队职责分明,管辖权明晰,便形成一个庞大而完善的军事系统。
  这是张铉考虑了很久的方案,本来是想登基时推出,但考虑到即将进行的大战,他便向后推迟了,而现在随着大战在各地顺利进行,时机已成熟,现在推出军队改制,基本上所有的将领都能获得提升,这将有利于激发将士们的积极性。
  正在考虑之时,门外有侍卫禀报:“陛下,王府令来了。”
  张铉笑着点点头,“请他进来!”
  片刻,少府监令王善快步走进了御书房,躬身行礼道:“微臣参见陛下!”
  王善出身太原王氏,属于并州派系,和裴矩的关系极好,得到了裴矩大力推荐,曾任尚书左丞,尚书左丞职务被裁撤后他则出任长平郡太守,年初又被调回朝廷任少府监令,负责冶炼、铸钱以及具体管理手工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部门。
  张铉笑问道:“现在新钱情况如何?”
  新钱也就是大同通宝,从前是由北隋铸造,但钱币并没有北隋的痕迹,所以周王朝建立后又继续大规模铸造,相比之下,唐朝的开元通宝由于严重缺乏材料,迄今只铸造了不到百万贯,其间还夹杂着大量的伪劣钱币,也仅仅在长安及其附近流通,包括陇右、巴蜀在内的广大地区依旧在使用隋朝的钱币,相反,并州地区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大同通宝了。
  “启禀陛下,铸钱进展顺利,迄今已经铸造了五百万贯大同通宝,河北、中原、青州、江淮、江南都已流通,币值十分稳定。”
  “你说的稳定是指什么?”
  “微臣是用私人兑换黄金来对比,官方黄金兑换是一两兑十贯大同通宝,但私人兑换也不过是一两兑十二贯,差别不大,相比之下,长安兑换黄金才是疯狂,一两黄金可兑换五十贯开皇五株钱,或者三十贯开元通宝,有人甚至发现了隋唐两国间的漏洞。”
  “什么漏洞?”
  “利用布匹来赚差价,长安和中都的布匹差不多,大概都是一贯钱一匹,用一百贯开皇五铢钱买一百匹布到中都卖,得到八十贯大同通宝,然后换成八两黄金回长安,然后便可兑换到四百贯开皇五铢钱,一来一去便净赚了三百贯钱,现在有很多长安商人来中都兑换黄金,官方不用说,从来都不兑换,可现在连黑市也已经兑不到了,大部分商人就直接拿着大同通宝回去,在长安,一贯大同通宝可以兑换两贯开皇五株钱,一样有利可图。”
  张铉负手在御书房中来回踱步,王善的一番话引起了他的共鸣,去年韦云起出使长安,两国重新建立起贸易关系,由于周朝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一些战略物质的禁令,比如生铁,周朝也同意每年向唐朝输入一些劣质的民用生铁,这对生铁极其缺乏的唐朝无疑是难以拒绝的诱惑,乃至两国已经爆发战争,两国间的贸易依然顺利进行。
  不过正是因为长安的黄金和大同通宝价格高涨,导致大量黄金、铜钱流入长安,而巨量物质却流入周朝,最终使得长安物质日益缺乏,而钱却越来越多,唐朝将面临民生凋敝,万店歇业的危机,这实际上是另一场战争,一场看不见刀兵的贸易掠夺战争,只是唐朝至今还没有醒悟过来。
  张铉坐了下来,对王善笑了笑道:“今天朕请王爱卿过来,是想和王爱卿谈一谈太原王家之事。”


第1170章 天下大战(二十八)
  王善便是太原王氏家主王寿胞弟,张铉从士子王君雅身上发现了王寿已全面倒向大周,那么对太原有着重大影响的王家,是不是可以在拿下太原上助自己一臂之力?
  王善微微一怔,连忙道:“陛下需要微臣做什么?”
  “朕想知道,在太原守军中有没有你们熟悉的将领?”
  王善立刻明白了天子的意思,他想了想道:“目前太原守军中并没有王氏子弟,不过我们可以影响不少将领,其中两名将领有重大影响。”
  “哪两人?”张铉追问道。
  “一个是裴洪俭,他是裴寂的族侄,但也是王家的女婿,还有一人便是王君廓。”
  “王君廓?”
  张铉一怔,“他和王家有关系?”
  “陛下,王君廓出身不太好,这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一直和太原王氏套亲近,希望他父亲的牌位也能放进王氏宗祠,他说这是他父亲临终前的唯一心愿,能认祖归宗。”
  “王君廓和太原王氏有渊源吗?”
  王善苦笑一声道:“这个很难说,他是太原郡石艾县人,太原王氏在石艾县确实有一支分支,不过那至少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而且还是旁支,更重要是王君廓拿不出家谱,陛下也知道,王是大姓,天下姓王之人至少有上百万,真正名门也就两支,一支是太原王氏,还有就是五胡乱华时南渡的王氏,至于其他各地的王氏,一般都没有多大关系。”
  张铉想了想道:“那你兄长是什么态度,是否愿意接受王君廓父亲的灵位?”
  “这个不是兄长一人能决定,按照族规,需要几房长老一起协商决定。”
  张铉沉思片刻道:“如果能把王君廓争取过来,朕觉得和平接手太原就有希望了,转告你兄长吧!朕希望王家也能为和平收复太原尽一份力,相信他也不愿意看见太原生灵涂炭。”
  “微臣明白了,微臣立刻写信告诉兄长。”
  “有办法联系吗?”张铉问道。
  王善点点头,“城中府宅和城外庄园有飞鸽联系,微臣只要把信送到城外庄园,庄园管事就会用鸽信送去城内,这样就联系上了。”
  张铉心中一动,这倒是一个和太原城内联系的办法。
  他便笑了笑道:“希望太原会有好消息传来!”
  这时,门外侍卫禀报道:“启禀陛下,军师紧急求见。”
  “请他进来!”
  王善连忙告辞而去,这时,房玄龄匆匆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管红色鹰信,这表示有十万火急之事发生。
  “是长安出事了吗?”张铉问道。
  房玄龄微微一笑,“是陛下感兴趣的消息。”
  他将鹰信呈给张铉,“这是情报署的紧急快信,关陇贵族在关中造反了。”
  张铉顿时大喜,他久等的一刻终于来了。
  ……
  李渊还是小看了关陇贵族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决心,就在李元吉囚禁十五名家主到第十天之时,扶风郡忽然传来消息,以独孤家族为首,包括元氏家族、于氏家族、赵氏家族、侯莫陈氏家族等等一共十大家族的军队约两万人在雍县聚集,打出了‘清君侧、正朝纲’的口号,由将军独孤怀德率领,向长安浩浩荡荡杀来。
  就在军队在雍县聚集之时,雍县县令便派人秘密赶赴长安,紧急汇报了这个消息,这个消息令李渊极度震惊,他已经无法入睡,连夜召集重臣商议对策。
  武德殿内,二十几名重臣聚集一堂,作为关陇贵族事件的直接发起者,李元吉也出席了这次重要议事。
  大堂上鸦雀无声,只见李渊神情沉痛地说道:“朕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朕最为倚重、也最信赖的一群人竟然背叛了朕,竟然召集两万军队进军长安,他们想做什么?想推翻朕的社稷吗?朕绝不能容忍,也不想容忍,今晚把各位爱卿召集而来,并不是想寻求什么妥协方案,朕要坚决镇压,希望各位从这个角度来献计献策。”
  李渊说完,裴寂便站起身道:“陛下,请允许微臣先说。”
  李渊欣慰地点点头,“裴相国肯主动出头,朕大感快慰,请说吧!”
  “陛下,既然这些关陇贵族的家主都在陛下手中,其实对付这支叛军就容易之极,把家主们押到阵前,让他们勒令军队放下武器投降,臣以为,即使他们一时嘴硬,但真到了生死关头,他们还是想保住性命。”
  李渊点点头,裴寂的建议和他的想法一致,但他还是想听一些更广泛更深刻的意见,他见陈叔达似乎有话要说,但陈叔达看了看旁边的窦琎,却又不肯多言,李渊明白了他的意思,窦琎也是关陇贵族一员,陈叔达有些话不好当着他的面说。
  李渊便将目光转向李神通,问他道:“淮安郡王可有什么平乱方案?”
  李渊之所以问李神通,是因为关中的军队由他控制,他应该比谁都清楚现在的局势。
  李神通点点头叹道:“陛下,现在情况确实比较复杂,据微臣所知,关陇贵族的军队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关中,大部分都分布在陇西郡、天水郡和弘化郡,现在他们居然聚集在雍县,微臣最大的担心就是大散关的五千守军已经投降,否则他们怎么可能无声无息地进入关中,如果是这样,他们的军队就不止两万人,至少是两万五千人。”
  “大散关的军队投降很正常。”
  一直沉默不语的窦琎开口道:“大散关主将司马文德就是独孤家推荐入仕的,他们祖孙三代都是独孤家的家将,除此之外,陛下还要防止其他军队有将领投降,唐军中有很不少关陇贵族子弟,微臣觉得陛下还是先清理军队为好,以免出现临阵倒戈事件发生。”
  李渊顿时变了脸色,窦琎说到了核心上,关陇贵族在隋朝时便在军队中渗透极深,唐朝也不例外,除了族人直接掌军外,还有他们的门生、家将、世奴等等,都在军队中大量任职,而且两万御林军基本上都是关陇子弟,根本搞不清出这里面有多少人和关陇贵族有关系,真的打起来,又不知有多少人会临阵反戈。
  李渊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关陇贵族的军队之所以敢起兵造反,就在于他们有恃无恐。
  这时,李渊又看了一眼陈叔达,便道:“夜已经深了,大家先回去休息,明天一早再商议出兵之事。”
  众人起身纷纷离去,李渊又给李神通使个眼色,让他也留下来,不多时,大殿内只剩下李渊、陈叔达和李神通三人。
  李渊这才问道:“陈相国刚才欲言又止,想说什么?”
  陈叔达微微一笑,“陛下,微臣其实是想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李渊精神一振,连忙问道:“什么机会,相国说仔细一点。”
  “陛下,关陇贵族的军队其实一直是大唐隐患,以前大家还坐在一桌吃饭,面子上过得去,关陇贵族也不会闹事,但自从于筠事件后,关陇贵族开始倒向张铉,关陇贵族就成了我们最大的隐患,可以想象,一旦周军从河西南下,兵压陇右,关陇贵族会不会像当年迎接陛下一样,把周军迎入关中?如果不是这次关陇贵族造反,我们怎么也想不到,以险峻闻名于天下的大散关就这么轻而易举地丢掉了,说实话,微臣是感到庆幸。”
  “陈相国说得非常精辟!”
  李神通难得夸奖陈叔达,今天陈叔达也说到他心坎上了,他对李渊道:“陛下,大散关主将司马文德原本是隋将,天水郡人,臣弟觉得他很能干,所以才提拔他为大散关主将,但如果不是今天窦琎揭穿他的底细,臣弟根本就不知道他居然是独孤家家将,现在想想还是一阵后怕,我们军队到底有多少将领是关陇贵族的人?”
  李渊点点头,又问陈叔达,“相国所说的机会就是将关陇贵族一网打尽吗?”
  陈叔达点点头,“既然他们起兵造反,那我们就有了对付他们的借口,剥夺他们的土地、财产和粮食,相信陛下会收获极丰,将彻底改善我们物质短缺,财力紧张的不利局面,有了大量土地,便可用土地奖励军功,有利于我们继续和张铉抗衡,陛下,这是我们翻盘的一次机会。”


第1171章 天下大战(二十九)
  李渊负手在大殿内来回踱步,他心中十分杂乱无章,陈叔达说得很有道理,这确实是一次获得大量利益的机会,令他十分心动,可关陇贵族的全力支持又是他建立唐朝的根基,一旦动摇了根基,他担心自己的社稷不稳,所以他迟迟拿不定主意是否对关陇贵族下手。
  陈叔达明白李渊的犹豫,便又徐徐道:“陛下可以慢慢考虑,但当务之急是怎么抵御叛军的进攻,等灭了叛军后,陛下再做决定不迟。”
  李渊点点头,又把思路调回来,“那依相国之见呢?”
  “微臣建议暂时从河东郡退兵,让秦王率军回来镇压叛乱。”
  李渊没有吭声,他不太愿意从河东郡撤兵,虽然世民第一次攻城失败,但整体形势并没有落下风,双方还在对峙之中,如果就这样撤回来,就等于放弃河东郡了。
  李神通却担心李世民回来后夺自己的军权,他连忙道:“对付这些叛军不需要世民回来,臣弟推荐楚王殿下率关中两万军前去平乱,或者臣弟亲自率军前往。”
  李渊看了看陈叔达,“相国觉得呢?”
  陈叔达叹口气道:“如果陛下真这样决定,那请容许老臣告老还乡,老臣不想看见大唐社稷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