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帝国崛起 >

第65章

重生帝国崛起-第65章

小说: 重生帝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样虽然能解决一时,但能解决一世吗?德国技工的确给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可是现在,他们走了,虽然只是暂时的离去,自己依旧用高薪笼络住了他们。

可是未来呢?他又该怎么办?难不成还要一直依靠外国技工吗?一个没有创造,没有想法的民族,注定是不可能崛起的。

国外的技工还是要用,但培养自己人更是迫在眉睫,容不得半刻的缓慢。

“老王头,你干嘛呢?”

一名老人面色欣喜的走在住宅区,此时搬进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安顿了下来,用木板搭建的简易房屋,外面糊上泥巴,冬天的话就烧柴火取暖。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没有耕地,他们也听说了外面现在已经开始分地了,已经有人想着要回去,但更多的人还是想留在这里。

这年头外面的世道也不平静,那些地方虽然分了地,但是现在的局面并不稳定,他们在这山里又不愁吃喝的,而且上面也说了,将来有一天呐,等他们回去了,会按照现在的政策给他们分配土地的。

而此时沂蒙山内的移民都在干些什么呢?有力气的几乎全都在关口修建防御工事,因为是长期工程,所以这群人是不愁没活干的。

而一些老人,妇女,小孩,则呆在家中接受张野下达的订单,都是一些针线活,女人们干着比较顺心,老人则在一旁帮衬着。

此时他们正在制作的是一款红色底板的肩章,除了肩章的颜色不一样之外,其他的款式都一样。不用想,这边是张野为武装警察设计的新肩章,其实也就是照着后世搬过来的,所有的军衔都是。

“没见我正忙活着吗?我说你孙老头,不在家陪着婆娘孙子干活,乱跑个什么?嫌钱多的花不完不是?”

王老头看着儿时好友,笑骂着回道。

“赶紧把你那活扔给嫂子吧,咱干大事去。”

孙老头嘿嘿一笑,一边推开王老头家的栅栏,走进院子内之后便将他手上的布给放在了屋檐下,拉着王老头便要往外走。

“干啥大事啊?就你这老小儿的性格,要不是张将军养活着我们,你早就不知道被饿死多少回了,能干成啥事?”

王老头有些反抗的挣扎了一下,挣脱了孙老头的拉扯,继续拿起布往屋内走。

这可是他刚从工作处领回来的布,之前做完的工赚足了五两银子,不过王老头却没有领,而是寄存在了工作处,只拿着一张条子回来了。

此时的百姓虽然都是以钱拿到手里才算是安稳,可在沂蒙山却并不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也还按照以往的习俗一样,把钱都放在家里。

可是后来才发现,放在家里也没处可花。现在又不是后世,有大量的消费品可以买,现在百姓们要钱就是买吃的,买点穿的,其他的一律不买。

而这钱放在工作处还能吃利息,村里的王书生也给他们算了一笔账,说这要是放在工作处二百两银子呐,以后每个月光是吃利息就能活下来。

二百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有点天方夜谭的感觉,但是不敢算呐,这一算之下,二百两似乎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像他们家,老两口加上三个儿媳妇,小儿子还没有娶妻,大女儿和二女儿已经嫁人,所以不算数,有五个孙子孙女,一共十四口人。

四个儿子到工地上去做工,一月下来能挣十六两银子。而他们老两口带着三个儿媳妇在家做工,五个人一月也能赚个十两银子,这一月便是二十六两银子,十个月便是二百六十两银子。

而像他们这一家,若是吃喝全部都靠买的话,一个月也就四五两银子就够了,但却不能顿顿吃饱。

现在张野虽然不是白养着他们,但也跟白养的差不多。四个儿子吃喝全包,一天三顿饭。其余没在工地做工的每两人每月扣一两银子,虽然十口人还是五两银子的开销。

但这可是按照每天三顿的量发粮的,而且还是顿顿管饱,若是自己去吃的话,恐怕十两都未必会够。

“嘿,别说我没告诉你啊,张将军打算建一座私塾,让所有的孩子都去念书,现在大家伙可都去帮衬着砍树建房子呢。”

孙老头大眼一瞪,没好气的说了句。

“老伴,我去建私塾了,布在屋檐下呢,你自己出来拿吧。”

一听要建私塾,王老头也忍不住了。

这次没有孙老头的拉扯,直接自己将布放在了屋檐下,拽着孙老头直接跑了出去。待老伴走出来的时候,却只看到了两个人影。

“老大,这学校倒是好说,咱们人多,一周就可以建起来,可咱没有教书先生啊,总不能让我们这些当兵的去教吧?”

赵克明脸色一阵青白的说着,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大胆了。

本就缺钱,还搞什么学校,这完全就是赔本的货,而且还是个无底洞,最主要的还是操心,那些孩子们玩性比较大,万一趁着不注意出点什么事可就不好交代了。

“我们这里有上万百姓,我就不信找不出一个识字的。还有,我们开办学校的目的可不是让他们去学什么八股文的,他们只需要认识字就行了。我已经与美国人商量好了,等这些孩子认识字之后,那些美国人会抽空来给孩子们上课的,教他们一些技术。”

张野看着眼前正在忙碌的工地。

建学校,这本不在张野的近期计划内,但现在迫不得已,也只能提前启动这一计划了。

在张野的规划中,这所学校并不是只学习文化知识,反而在张野看来,应试教育完全是可以抛弃的。

孩子们只需要认识字就行了,然后就可以通过哪些技工们教他们专业技能,他们只需要在某一领域做到精通就行了。

换句话说,他要的是技术,而不是书呆子。这样的书呆子清廷有成千上万,他们起到作用了吗?没有。

在这个工业化的年代里,谁的工业能力强大,谁的话语权就大,靠八股文只能把华夏给搞垮,而不会越来越兴盛。

“那是不是也可以让这些孩子学习一下军事知识呢?这样我们在培养新人的时候就不会显得那么吃力。”

张野的话让赵克明没有反驳的勇气,不过既然张野要建,那就建的更彻底一些,顺带着让那些孩子也学习一些军事知识。

现在他可是深有体会,从士兵中晋升上来的军官,对于指挥部队作战根本就是一窍不通。以前是长官指哪他们就打哪,听从指挥就能打胜仗。

现在呢?手下的士兵需要他们来指挥,而他们却傻眼了,脑袋里一片的空白,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做。

“可以。”

张野点了点头,关于军校,这个其实张野一直都在做,只不过没有成立专业的军校罢了。

先前都是他在担任军校的教官,后来教会了那一批人,则由他们继续向下面的人讲解。建立军校,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军官,这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所以张野没有犹豫,直接点头同意了,本来是只打算建立一座技术学校的,不曾想捎带着把军校也给建了起来。

随后张野又来到了兵工厂,来自美国的设备技工分别在告诉那些由农民转变过来的工人们,每一道工序该怎么做,设备该怎么操作。

虽然农民们学的比较慢,但好在每一个人只负责一个工序,讲几遍,让他们自己摸索一下,然后由美国设备工程师亲自指导,多操作几遍便可熟练掌握。

最麻烦的当属总装车间,所有车间生产出来的零件都要被运送到这里进行总装,而这个车间里的工人,又必须要对每一个部件都特别的熟悉。

组装一条步枪需要很多个步骤以及零部件安装的先后顺序,尽管美国的设备工程师们教了他们差不多有半个月的时间,仍旧有一大半的人都还摸不清东西南北,这让美国设备工程师们也头疼不已。

再说了,他们是设备工程师,而不是生产技工,他们的专业领域在于修理设备,以及调试设备,而不是生产。

所以在这方面,他们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只能依靠自己所知道的知识,一点点的去给工人们讲解。

总装车间遇到了麻烦,即便是张野也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最终只能再次将总装工作划分成了几个区域,每一道工序只负责两三个环节,然后便交给下一个人去负责。

而组装一条步枪,需要几个人的配合,张野将他们划分为一个工作组。

“军长,临沂那边来消息了,说朝廷又派人来了,好像还带着圣旨!”

刚刚指挥完总装车间,通讯兵便找到了张野。

ps:关于杀地主的问题,这是我经过深思熟虑,又经过一系列的分析,总结之后做出的决定。当然了,后续还有不同的办法,也没打算一条道走到黑,多谢诸位书友的意见,怪俺没有直接说清楚。

第九十二章:出门请左拐

哎呀,真高兴啊,终于爆了懒猫的菊花了,不过只差两票就要被懒猫给反爆菊花了,弟兄们加把劲儿啊,可不能让懒猫给把咱的菊花给爆了,咱得继续往上去,继续爆第二的菊花去。

————————————————————

临沂。

接到消息之后张野还是风风火火的赶了回来,虽然没将清廷的圣旨看在眼里,但张野也并不想让他们在这里待的时间呆久。

有句话叫日久生情,这句话不但可以运用在**身上,在这种事情上同样也可以运用。

虽然当事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可外界却不知道。他们往往只看表面上的一些事情,例如朝廷特使在你这里待了很长的时间。

实际上你并没有接见特使,可在一定的舆论下,外界会以为你这是在跟清廷谈判。也只有谈判才会用这么久的时间。

张野急忙返回临沂,其本意是为了尽快赶走清廷特使,以达到稳固军心的目的。

先是招安,在来个秋后算账,这种事情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帝王都做过,他们丝毫不会怀疑现在的皇帝不会这么做。

负责与张野接洽的是一名汉人,反正不出名,张野也从未听说过有这个人,估计十有**是汉人京官中的某一个。

不过张野对于这位特使的资历也并不感兴趣,他只是好奇,清廷在这个时候派人来找他会干什么?

难道也像之前那样,像派袁世凯来说服那样,希望张野出兵,然后由袁世凯负责后勤,通过一些手段断了张野的辎重,同时在让张野去得罪那些列强,与他们死拼不成?

“张大人!”

清廷特使杨雨时在见到张野之后,也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先前有袁世凯在这里吃瘪,所以到了他这里也只能恭恭敬敬的去对待,起码不能让张野对他有厌恶的情绪。

“说吧,什么事?”

张野随意的瞥了眼杨雨时,不是他看不起对方,而是双方实在是不在一个等级上。

现在张野要忙的事情又这么多,哪有精力去跟一个无名之辈扯卵蛋?有这功夫还不如下乡去看着分土地呢,起码还能博得一些美名。

“张大人,你我均为汉人,如今这天下虽是满人统治,但归根到底,这天下还是我们汉人的天下。满人虽腐,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张大人应该知道的,所以……”

“打住,说正事,我这可是好不容易才抽出时间见你的,别说那些没用的。”

杨雨时刚刚开讲,张野便觉得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直接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对方的讲话,斥责道。

“这……”杨雨时有些郁闷,看来这张野果然如同传言般一样雷厉风行,先前自己准备的说辞全都没用了。

无奈之下,杨雨时只好直接切入正题:“张大人,如今袁大人在东北战败,对国家的影响可是巨大的。之前朝廷虽然与您有些矛盾,但说到底那也是自家人的矛盾,有什么时候都好商量。朝廷的意思是,您看是不是可以出兵到东北去抗击日军?当然了,朝廷是不会亏待您的。”

“哦?怎么个不亏待法?”

张野饶有兴趣的问道,不过真要他出兵,那是门也没有。

别的暂且不说,就这临沂距离海城就有七八百公里,而且还是直线距离,真要是走过去的话,单程恐怕就要有个一千多公里,用现代的话说,那就是两千里地。

远离大后方到前线去作战,那这部队可就不是张野自己的部队了。虽然此时是清廷求着张野出兵,可这大军一动,这角色可就要转变过来了。

到时候张野还的弯腰曲躬的去求着清廷赶紧给他的部队输送辎重,不知道是清廷傻啊还是把张野想的太傻了,以为利诱便可让张野派兵前往东北。

再说了,清廷是什么心思,别人不清楚张野还不清楚吗?你待在山东,这里是你的大本营,有数不尽的资源,有随时可以支援的部队,清军也奈何不了你。

可你离开了山东,那可就什么也不是了,人家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你,保准让你没一点脾气。

“我这里有一道圣旨以及一封任命书,这可都是在朝廷有备案的。假如张大人同意出兵的话,从现在开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