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天官 >

第97章

天官-第97章

小说: 天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皓闻言,眼中露出几分向往,不过还是迟疑道:“这个舅舅只能尽力看看,却不能保证。”

    道痴闻言,心中一颤。刚才不过是为岔开话才提及这个,要是崔皓的营生真的不妥当,自己怎么能让他上京冒险。因此,他忙弥补道:“舅舅只看便宜不便宜,等过两年侄儿大了,去江南看舅舅也是一样。

    崔皓的眉头微微舒展,道:“前几日我去了武昌府,托人走了湖广提学的门路,他会给你留个贡生名额。等你将王府这边事情料理完毕,想要进京时,就去拜访他。”

    道痴闻言,诧异道:“舅舅何时去了武昌府?”

    前一阵子,道痴虽忙着在王府帮闲,可舅甥两个还是抽空见了几面。腊月二十三小年那日,崔皓还带道痴去看了西城一处三进的宅子,是崔皓才置办的,崔皓带了随从在那里落脚。

    崔皓道:“腊月十七去的,二十二回来。”

    道痴听了,一时说不出话。

    安陆到武昌府将近三百里,中间还有请托寻关系,崔皓不过听他想要入国子监,就不辞辛苦,如此奔波。

    这份慈爱,沉甸甸的。道痴心里生出几分羞愧。

    他明明知道崔皓待自己掏心掏肺,可是却因其在外行踪成谜心有提防。

    道痴抬起头,脸上多了几分郑重道:“舅舅,我母丧父弃,是个福薄之人。这世上,全心疼我的,也只有祖母与舅舅二人。我不求舅舅大富大贵,只希望舅舅能平平安安,莫让我再失亲人,心添孤苦。”

    这一席话,惊得崔皓变了脸色。

    他看着神色肃穆的外甥,只觉得胸口像塞了一团棉花,千言万语在心中,却又什么都不好说。

    他收了脸上的笑,摸了摸道痴的头,道:“好人不长命,祸害活千年。舅舅不是什么好人,定能活的长长久久,只要二郎别嫌弃舅舅就好。”

    道痴道:“舅舅是我至亲尊长,我待舅舅只有敬爱。”

    崔皓闻言,脸上重新露出笑模样,道:“这就对了,我可是等着二郎以后孝顺我……”

    舅甥两个,说说笑笑,闲话到天亮。

    崔皓将一个荷包丢给道痴道:“这是舅舅给你预备的压岁钱。”说完,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道:“我先回去歇着。你这边还得出去拜年,一会儿也眯一眯。”

    荷包鼓鼓囊囊,分量却极轻。里面是几张纸,除了西城那三进宅子的地契、房契之外,还有几张身契。

    “舅舅?”道痴看着这个,真心不想收。

    这舅舅才见面半月,可是给他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崔皓摆摆手,道:“不过是一处宅子,别腻腻歪歪的。我下次回来还不知什么时候,留着处空宅做甚?那两房下人是买宅子时附带的,我看了一阵子,还算是老实本分。你进京时,总不能不带人手,提前预备下,也省的到时候仓促。”

    上房里已经掌灯,王宁氏已经起身。

    崔皓过去禀告了一声,连早饭也没用,就打了哈欠走了。

    道痴这里,虽也困着,可哪里有睡觉的时候。今天要去的地方还很多,八太爷家、刘大舅家,宁表舅家。因他已经取得生员功名,在县学挂名,还要去县教谕家拜年。

    宗房因王夫人之丧,都是服中,所以今年不必去宗房;至于十二房,则是因王宁氏之前已经在王杨氏跟前提及道痴不会再登门,因此不必过去……

 第一百的三十五章 聚散离合终有时

    崔皓初三就离开安陆,临走之前,给道痴留下湖广提学的名帖。道痴想要贡生名额,用这个就可以去寻提学。

    国子监的贡生正常入贡的时间在三月,可是京垩城现下还没有动静。道痴当然不可能先抛下王府这边,直接去京垩城,这帖子留在手中,倒是并不着急用。

    王青洪为广西参政,衙门在南宁,距离安陆两千多里路。正月初六,王青洪便带了妾室冯氏、通房碧云启程。

    王氏族人,不少过来送行,宗房王珍、王琪兄弟也到了。

    这众多巴结的姻亲族人中,王青洪挑了两个性子老实的族侄随任。他出仕多年,对于官垩场上的各色往来也熟知。除了同垩僚上级之间明面上的往来之外,女眷往来,小一辈往来,都有学问在里头。

    王杨氏虽不能随他赴任,可有个落落大方的冯氏,不见卑弱,可以替他应酬官眷;两个侄垩子,并不需要他们多伶俐,只要老实本分就好。

    直到王青洪出了大门,上了马车,道痴也没有露面。

    王琪见状,不由差异,低声问王珍道:“大哥,二郎怎么没来?”

    自从年垩前出殡回来,他因带服的缘故,不好随意去旁人家,还没有见过道痴。

    王珍道:“早在洪垩大叔回乡后,那边叔祖母就放出话来,二郎课业要紧,能不出来应酬就不出来应酬。”

    王琪闻言,不由皱眉。

    王珍瞥了他一眼,道:“晓得你与三郎好,可是十二房的事还是少参合。叔祖母忍到现在已经不容易,多少出继出去的孩子,半辈子见不到先头家人。”

    王琪嘟囔道:“三郎晓得会难过。”

    王珍拍了他一下,道:“若是不平,这话到二郎跟前抱怨去。”

    王琪讪笑道:“二郎也是我兄弟,手心手背都是肉,我还是闭嘴吧。”

    虽说不知道王宁氏为何说那些话,可是老太太并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这样做肯定有什么用意。

    想到这里,王琪望了望女眷簇拥着的王杨氏。会不会是因王杨氏?

    王杨氏不随丈夫赴任,要留在安陆。王宁氏对她有忌惮也说得过去。

    王青洪是王氏宗族中的名人,就连不爱人情往来的八太爷,都拄着拐杖去送行,王宁氏哪里不知道消息。

    王崔氏偏心的厉害,王杨氏不是善茬,可王青洪毕竟是道痴生父。

    从早起,王宁氏便犹豫,到底该不该叫道痴去送行,可是看着孙垩子坐在窗前、专心致志读书的模样,老太太的心就平静下来。

    自己若是舍不得这张老脸,顾念那点名声,那以后就还会有那边的糟心事,使得祖孙两个不得清净。另外,人容易得寸进尺,要是那边瞧着他们祖孙好说话,还不知往后会有什么手段。

    以王崔氏的心高,哪里能容得了已经出继的孙垩子强过她的心肝嫡孙?

    再想想王杨氏的手段,老太太只觉得心寒。偏生两个舅舅,一个已经走了,一个过了元宵节也启程,都指望不上。

    这个时候,老太太倒是真心盼着早点同孙垩子进垩京了……

    王琪随着王珍在十二房送行完毕,到底没忍住,溜到外九房。

    王宁氏见他瘦了一圈,心疼还来不及,哪里会计较他服中登门?忙吩咐燕嬷嬷,给他们小哥俩准备茶水点心。

    王琪进了东厢,看着书桌上摊开的书,还有墨迹未干的几张文稿,咂舌道:“还在节中,二郎也太用功了。”

    道痴苦笑道:“明年就是乡试之年,时不我待。”

    王琪撂下文稿,翻了个白眼道:“诚心气哥垩哥是不是?明年你才十五,等下一科又怎地?”

    道痴抚额,道:“早完早了,整日对着八股,拖下去不是更烦。

    王琪闻言,瞪大眼睛道:“二郎竟是不爱读书的?”

    道痴看了他一眼,道:“若不是为应试,谁耐烦读这个?”

    王琪道:“哈哈,哥垩哥还以为你是爱读书。原来你也是个不爱读书的,怪不得你我兄弟两个投契,原来根在这里。”

    嘻嘻哈哈的,王琪没有提道痴为何不给生父送行,道痴也没有问王琪那一百二十顷地之事。

    只是聊着聊着,王琪略带惆怅道:“早先盼着放假,现下倒是有些想王府了……”

    过年对旁人家来说,是没完没了的宴请应酬。可对外九房来说,寡妇门户,人丁单薄,往来的亲眷也有限,除了最初的几日,其他的时候又恢复安静。

    转眼,到了正月十六,道痴去送刘万山一家。

    刘万山给外甥留下的是一张八十亩良田的地契,两百两银子,还有一房下人的身契。

    道痴本不肯收,刘万山道:“你年纪还小,本当专心志学,不为外务分心,却是支撑门户,委实不易。我是你舅舅,又不是旁人,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为外甥尽尽心也是应当。长者赐、不可辞。你不必担心你祖母那边,老太太是个明白人,不会拦着咱们舅甥亲近。”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那盘银锭,道:“你能想着多为你姐姐置办嫁妆,是个有担当的,不过既是你生垩母的嫁妆,能赎就赎回来的好。至于这一房下人,是你舅母娘家那边出来的家生子,即便出京十多年,可也有亲戚朋友在京中老宅当差,你舅母给你,也是爱惜你。你进垩京时,带去使唤,有个跑腿的,不至于两眼一抹黑。你那边住不开,就依旧留在这头,等什么赴京,带上就是……你那一房下人老的太老,小的太小实不顶用……”

    道痴推不到,只能谢过。

    关于下人问题,他早就想过,可是也没有法子。宅小屋少,想要添置人住的紧张不说,老太太还不愿意。

    就是崔皓留下的那两房人,也在新宅待着,还没有安排差事。

    见道痴没有再啰嗦,刘万山很满意地摸了摸胡子。

    因这房下人是任氏所赐,道痴少不得又专程谢过任氏。

    任氏则吩咐婆子,唤了那一房下人出来拜见新主人。

    那房下人一家六口,男的叫周泰,四十来岁年纪除了婆娘,还有四个儿女,长子大顺十七、八岁,次子二平十四、五,下边两个是丫头,一个十二、三一个八、九岁。

    这一房下人,有健仆,有仆妇,有小厮,有丫头。就算外九房祖孙两个不喜欢人多,只留这一房下人在例外就够使唤。刘万山夫妇选了这一房人赠下,也是用心。

    周泰一家低眉顺眼地给道痴磕了头,认了新主人。

    刘家的亲朋故旧不少上垩门送行,舅甥两个也就没有再得说话功夫。道痴同其他人一道,将刘万山一家送出城后,才又转回城里。

    因看到周泰一家,心有所感,道痴回王府前,就去了老宅。

    周泰一家即便是下人可因是任家出来的,如何使唤他还要思量思量。

    崔皓留下的那两房下人,却无需顾忌许多。

    外九房的田,现下有三块,祖下传下的那十来亩,道痴生垩母嫁妆那三十亩,还有刘万山所赠八十亩。

    加上道痴已经与王宁氏商量好,打听市面上的田产,不这样零零碎碎地买下,挑块整地多买些。外人问及,也推到崔刘两个舅舅身上。

    燕伯年岁已大,腿脚不便,不适合巡庄。

    新宅中那两房下人,崔皓走之前,道痴已经见过。

    张大一家,赵四一家,都是崔皓从武昌府买的下人。一房出自官宦人家,一房出自巨贾之家。前者一家四口,后者一家三口。丁口倒是不多。

    按照崔皓的话来说,要是买外头的下人,还需调垩教,不如成手好。

    见到道痴过来,张大与赵四都迎了出来。

    道痴便吩咐张大打听良田之事,最好在两百亩到五百亩之间。然后又吩咐赵四置办铺面之事,古玩铺一间、成衣铺一间。

    两人都欢喜地应了。

    对于仆人来说,主家越兴旺,他们的日子越好过。

    道痴吩咐惊蛰给张大、赵四每人二十两银子,供他们两个开销,就离开了新宅。

    张大与赵四面面相觑,却也没有多嘴,恭恭敬敬地将道痴送出门。

    赵四心思活,道:“张大哥,公子为何不叫咱们家里的上差?”

    张大道:“许是公子家里不缺人侍候。”

    赵四“哈哈”两声,也不再多言。

    他们两个虽是大户人家出身,可谁也不敢轻慢新主。

    买下他们的崔爷可不是善茬,走前已经交代,若是他们敢因新主年少怠慢相欺,那下场只有一个死字。

    虽不晓得崔爷是什么人,可是既能从知府衙门与巨贾之家挑下人,那岂是寻常人能惹的。

    至于不让他们的女人与儿女过去服侍,怕是新主对他们还在观望中。

    两人心里都打定主意,一定要讨个开门红,办好新主交代的第一件差事

    道痴原本打算送完刘万山就直接回王府,可因有那二百两银子与地契的关系,还是先回了一趟外九房,将这些交给王宁氏。

    王宁氏叹了一口气,将东西收好,道:“咱们欠你刘家舅舅的更多了。”

    道痴道:“祖母,孙儿都记得。等孙儿有一日出息了,定回报大舅。”

    王宁氏慈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