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万户侯 >

第284章

大唐万户侯-第284章

小说: 大唐万户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走到大门时,李清却意外发现,对面杨国忠府前竟停了一辆华丽的马车,旁边站有几个家人正是中午在李琮府上见到,他会意一笑,想必庆王此时正鼓动嘴皮子,说服杨国忠呢!



“老爷回来了!”

几个在门口翘首企盼家人大喊着跑进屋去,李清拦之不及,片刻之后,只见一群女人怒冲冲向他大步走来。

正如李清所猜,庆王李琮正在杨国忠书房里拼命劝说这位大唐右相,他并没有提到自己把柄又被李清抓住一事,只是在向他侃侃分析当前的局势。

“皇上的身体右相应该比我清楚,听说最多还有五年,他本人其实也知道自己已时日不多,所以才突然将我推出,但这并不能说明我一定能入主东宫,从前的教训已经足够多,各家亲王都虎视眈眈,且各有支持者,在立储这件大事上,皇上必然会广泛争求百官的意见,如果李清能支持我,不仅得了一个强有力的外援,而且从前章仇党的旧部,还有户部,都会惟他马首是瞻。

尽管李琮说得头头是道,但杨国忠却提不起半点兴趣,讲来讲去都是他的好处,与自己何干?况且李清与他仇深似海,现在却要自己推荐他兼任河西节度使,这委实是有些困难,其实他倒也愿意帮庆王这个忙,主要是面子拉不下来。

听得有些腻烦了,杨国忠捂嘴打了个哈欠,歉意对庆王笑笑道:“不如我们先吃饭,晚饭后再接着谈。”

李琮见杨国忠态度暧昧,显然是不肯答应自己,他立刻变成异常恼怒,自己几乎是倾家荡产来贿赂他门杨家,到了关键时候却又不肯帮忙,李琮很想将受李清威胁之事说出来,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了。

他背着手走了几步,忽然意识道:‘一定是杨国忠嫌他没有好处,所以才迟迟不肯表态,。’想到此,他冷冷一笑,对杨国忠道:“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右相一直对李清耿耿于怀,若皇上知道了,又会说你没有做丞相雅量,相反,若你二人和解,这就变成了我大唐‘将相和’;再者,你已和安禄山翻脸,若再和李清交恶,这种复背受敌实在是不明智的做法,本王以为最好的办法应是拉拢一边,打击一边。”

“好了,别说了!”杨国忠霍站起身,不耐烦打断了他的话道:“你若实在想这样做,看在你的面上,我帮你一次便是,不过我要提醒你,李清阴险狡诈,你千万不要被他蒙了。”

李琮大喜,连忙追问道:“那你几时去说?”他心忧那些田契与卖身契,若时间拖得长了,恐怕会夜长梦多。

杨国忠瞥了他一眼,淡淡一笑道:“我明日就去给皇上说,这下你可放心了吧!”

第三百三十五章 谋河西(下)

清之所以产生谋求河西的想法,是来源于安禄山产生的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安思顺的仕途,安思顺是安禄山族弟,李隆基怎么可能对他不起防备之心,安禄山在河北根基已稳,安思顺则不然,他任宝九年高仙芝攻下朅师国后,李隆基便考虑用高仙芝取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安思顺却挑唆胡将抗顺,河西胡人将反,李隆基也就罢了这个念头,可现在情况却发生变化,若安禄山起兵造反,安思顺再随之呼应,使长安腹背受矣!

安思顺的述职是放在朔方节度使张齐丘之后,已刚刚结束,时已近午,李隆基用过午膳,正在偏殿休息,虽然他有午睡的习惯,但今天躺了近半个时辰,却无法入睡,这几天,安禄山之事一直在他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些年他过得太安逸,对政事早已经不过问,突来的挑战使他的心态在一夜间变应便是杀了安禄山,可他不敢,一直忠心耿耿的安禄山竟然有不臣之心,那哥舒翰呢?安思顺呢?他们是不是也常清、张齐丘,所有手握重兵的边将他都怀疑,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轻举妄动,惟恐移一子而动全局,惟恐杀了安禄山一人而将其他人激变,唯有装着什么也不知道。让事态继续发展,他再从背后使力,将所现的危机一一化解。

从杨国忠那里李隆基已经知道,安禄山对河东还没有完全掌控,一时半会儿他造不起反来,他有时间可以从容布置。现在,他需要挑出一个人来作为试探,看看其他节度使的反应。

“哥舒翰可在候旨?”李隆基眼睛忽然睁开一条缝,若有所思问道。

一旁高力士恭恭敬敬答道:“回陛下的话,哥舒翰早上便已到了。”

“宣他来见朕!”

片刻,哥舒翰被带到偏殿,他昨晚因足疾几乎一夜未睡,脸色疲惫而焦黄。但他不想在李隆基面前表现出身体不适,便强打精神随太监进了李隆基内室,此时李隆基还躺在榻上,中间只隔了道薄薄的纱帘,哥舒翰巨大的躯体轰然跪下,俯身道:“臣哥舒翰叩见皇帝陛下!”

“赐坐!”李隆基坐直了身体,关切问道:“朕听说你足疾加重。这两天受了不少苦吧!”

口气虽然亲切温和,但哥舒翰听来却似当头泼下一盆冰水,皇上不仅知道他患了足疾,而且连这两天他足疾加重,皇上竟然也知晓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皇上一直了解他的状况,哥舒翰心乱如麻,他不敢再深想,便起身答道:“多谢陛下关怀,臣的足疾只是小恙,发作时只是不能骑马,其他并无影响。”

李隆基淡淡一笑。并不再多问,略微沉思了片刻,他话题一转道:“这两日朕很忙,也没有时间和你深谈,召你来,只是想和你确认一件事?”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答。”

李隆基背着手走了几步,才徐徐说道:“前次朕接见安西节度使李清时,他曾给朕提起河西走廊马匪猖獗,甚至暗示他们都是安思顺派人装扮。你可曾听说过此事?”

李隆基要动的人就是安思顺,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安禄山族弟,更重要是他的势力在各大节度使中正好排在中间;其次,安思顺就职时间不长,根基不深;再者,河西的理位置也注定它对长安的影响不大,它不象陇右距离长安太近,也不象安西可以无限向西发展,它的北临大漠、南靠祁连山、东接陇右、西连安西,被压缩在一个长条型的域里。

考虑了两天,李隆基最终决定向安思顺下手,来试探各节度使的反应,

但动之需出师有名,总不能因他是安禄山的族弟便株连于他,那岂不是就明示了安禄山要造反么?所以李隆基便将哥舒翰召来,借其手来除掉安思顺。

“陛下,李清所言句句是实,河西马匪确实是安思顺派人装扮,在西域,这已是公开秘密,人人皆知,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河西查访。”

哥舒翰一边说,一边透过纱帘偷偷窥视李隆基的表情,只见他面朝里,背对着自己,一对拳头攥得死死的,肩膀在微微发抖,由此可见他胸中已愤怒到极点,哥舒翰心中暗暗得意,他又添油加醋道:“陛下,打劫商旅这还是轻的,他还擅自提高税赋,巧设名目收刮钱财,据臣所知,在田赋上他设立了青苗钱,对放牧养马他又设立了马钱,其他盐税、茶税、商税、人头税,只要想得到的名目,他皆收税,河西百姓民不聊生,有逃去安西,有逃到我陇右。

“够了!”李隆基一声怒斥,打断了哥舒翰的述说,他猛转过身来,紧紧盯着他道:“将你所知道的,都给朕写下来,一个字也不准漏掉。”

他又一指高力士,令道:“给他纸笔,让他现在就写。”

“臣遵旨!”急低下头,跟着一个小太监快步走到殿外去了。

此时,李隆基再也没有困意,宫女服侍他简单洗漱一下,便起驾向紫宸殿而去,内阁宰辅们也正在各自的房间里休息,听说陛下提前到来,大家纷纷赶去大殿。

“下午鲜于仲通的述职改到明日上午,朕现在有事和诸位爱卿商量。”

李隆基使了个眼色,高力士立刻将放有哥舒翰奏折的朱漆盘端到杨国忠面前。

“你们先传阅一遍,朕再说话!”

大厅里气氛肃然,十分安静。不停传来刺耳的咳嗽声,众人一个接一个传阅哥舒翰奏折,墨迹很新鲜,有字甚至还没有干透,显然是刚刚写成,哥舒翰列了安思顺十大罪状。一桩比一桩重,竭尽所能攻击安思顺,有些罪状甚至有些离谱了,比如他在第三项指责安思顺私养十万胡兵,这明显是在胡编,河西本来就有七万余军队,再加上十万胡兵,以河西一的人口鲜薄。哪里养得了近二十万大军。

虽然漏洞百出,但没人敢指出来,李隆基

显而易见,他是要罢免安思顺,众人各怀心事,皆沉



“琮儿也看一看!”沉默不言。你也可以说说你的意见。”

“是!父皇。”数行,他心中暗暗震惊,目光迅速一挑。和杨国忠对视了一眼,怎么会这样巧,昨日李清找到自己,今天父皇便要讨论安思顺之事,难道他事先知道不成?

“陛下,臣想说几句话。”

户部尚书张筠长身站起,向李隆基欠了欠身道:“据臣所知,安思顺在河西素得胡人之心。如果真象这折子上所言,那岂不早已民怨沸腾,朝廷又怎么会一无所知?或许安思顺有不当之处,也不至于如此残暴,臣建议先不要下结论,派御史赴河西调查了情况再作决定。”

张筠是天宝末年少有的几个敢说真话之人,他家世雄厚、位尊崇,连李林甫也奈何不了他,他自然知道李隆基意思,但他反对用安禄山之事来株连安思顺。虽然两人是族兄弟,但他知道安思顺不会跟随安禄山,故而张筠率先出言反对。

“张尚书此言误国,书生之见也!”

说话是陈希烈,他虽然是左相,但实为杨国忠的傀儡,手中没有半分权力,甚至还不如李林甫主政之时,平时在李隆基面前也没有他表现的机会,难得今天张筠当众驳皇上的颜面,正好成全了他。

他先李隆基躬身请示道:“陛下,可否准臣说几句?”

李隆基不满瞥了张筠一眼,随即摆了摆手道,“左相请说!”

陈希烈捋着山羊胡,向张筠微微冷笑道:“张尚书说先派御史赴河西调查,如果真有其事呢?张尚书可保证安思顺乖乖来长安受审?私募十万大军,这可是杀头之罪,若依张尚书的话去做,他安思顺不反才怪,所以臣建议立即将安思顺投下大理寺,严加拷问。”

“那你的看法呢?杨相国!”

杨国忠忙起身道:“臣素知哥舒翰乃忠直之人,必不会妄出谬论,所以臣赞同左相之言。”

“那兵部是什么意见?”李隆基的目光又投向了韦见素,韦见素吓了一跳,他紧张站起来连连摆手道:“臣没有意见!”

“兵部没意见,礼部倒想说几句!”声如洪钟,正是礼部尚书裴宽,只见他站起身对李隆基躬身施一礼道:“请陛下恕臣冒昧。”

“裴爱卿但说无妨!”

裴宽向众人团团抱拳一圈,这才呵呵笑道:“老臣也是带过兵之人,哥舒翰话可信,但也不能全信,比如私募十万胡兵,在河东、在剑南这等人口稠密之或许行,但在河西那样人烟稀少之不可能,想必这一点哥舒也是道听途说,又比如说抢劫商旅,老臣也听说河西有此事,姑且信之,总而言之,臣也认为安思顺确实不宜再留在河西,但也不至于象陈相国所说投入大理寺拷问。”

说到此,裴宽忽然加大了声音,向李隆基郑重说道:“老臣愿保举安思顺为工部尚书,入朝为官。”

从表面上看裴宽极为油滑,既不象张筠那般软弱,也不似陈希烈那样偏激,走中间路线,两边都不得罪,可事实上他是真正看透李隆基心思的人,要平稳顺利,不得惊动安禄山,否则又何必让哥舒翰写什么弹劾奏折。

果然,李隆基向裴宽投去赞许的一笑,徐徐点了点头道:“裴爱卿所言深合朕意,那你再说说看,如果朕将安思顺调入朝为官,谁来来接任更合适?”

裴宽早与永王商量过此事,哥舒翰是永王坚定支持者,河西节度使一职非他莫属,只见他低头想了想道:“陇右、河西本是一体,战则合其兵,休则换其民,所以臣推荐哥舒翰兼任河西节度使。”

李隆基笑了笑,他没有表态,眼一斜,他见杨国忠跃跃欲言,便笑问他道:“杨相国可是有好的人选?”

“是!”杨国忠站起身来瞥了李琮一眼,道:“臣看好的人选是安西节度使李清,他曾为沙州都督,与河西诸将颇熟,而且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由他来兼任安西节度使正当其时。”

杨国忠此言一出,所有的人都呆住了,久闻他们二人矛盾重重,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程度,他今天怎么会变了性子,竟然推荐起李清来,众人面面相视,百思不得其解,

连李隆基也感到了一丝诧异,不过他并不表露出来,回到座位上对众人摆了摆手道:“朕有些乏了,今天便到此吧!”

遣散了众臣,李隆基也向兴庆宫进发,他走的是外城墙夹道,数千羽林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