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89章

汉生指南-第89章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对付蹇硕的事情上,袁绍出了几个好主意,何进很信任他。而且,召集地猛将也多与何进有关系。王匡是大将军椽,西园军假司马张杨、原并州从事张辽、骑都尉鲍信和都尉田丘毅,都是何进派出去募兵的,加上东都太守桥瑁、武猛都尉丁原和并州牧董卓,一共有八支军队。这八支军队中,何进和袁绍都以为自已能够控制大部分,进而也就控制了局势。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
  为了让何进坚定诛杀宦官的决心,时任司隶秀尉地袁绍,从中做了很多事,什么收捕宦官家人,弹劾十常侍之类,都没少做。何进就是下不了决心。不过这事从四月份一直折腾到八月份,宦官们却受不了了。想想一下,成天有人说要杀你,刀架在脖子上,一连折腾四个月,谁也是受不了。
  在八月的一天,何进又一次对着何太后宣称要杀宦官之后,宦官们的神经终于崩溃了,他们诈以太后诏,将何进骗进了宫中,在一片狂热的气氛中,将何进斩杀。
  到了这个地步,事情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局势整个失控了。
  宦官们妄图控制朝局的努力失败。何进部曲将领吴匡、张璋正守在宫外,获悉何进被杀,急忙调集军队包围了皇宫,虎贲中郎将袁术也恰好得到了消息(及时的令人费解?),对皇宫的攻击开始了。禁军愿意给宦官们卖命的屈指可数,皇宫很快就被攻破了。袁绍也,及时,赶到,他顾不得皇帝和太后,先紧闭北宫门,勒兵搜捕宦官,一阵大杀,一气杀了两千多人。很多没有胡子的人都被误杀了。
  士大夫们有冤报冤,有仇报仇,也革杀了个痛快。
  然而,笑到最后,才是笑的最好。苦心积虑的不光是袁闹,天下将乱是人人皆知的,董卓便拒绝执行灵帝的诏旨,勒兵在河东,观望雒阳的局势。此时此刻,看到了袁术焚烧南宫的火焰,董卓引兵急忙赶到,他来的正是时候。
  董卓这一到,刘室的江山就到了尽头。


第一章 三公书
  “见逼迫,无以自救,企望义兵,解国患难。”
   王文祥朗声读完书信,便退回到张涵身后。
  张涵环视了一周,下面坐着的六位太守和国相面面相觑,没有一个愿意开口说话的。这书信也太震撼了,分明是要诸州郡起义兵清君侧。
  “咳,”张涵咳嗽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诸位,三公手书就是这样,不知诸位有何见教?”
  这封三公书信是东郡太守桥瑁伪造的,张涵并不清楚此事,他仅模糊地记得,三公手书是假的,但他只作不知,装模作样地询问太守和国相的意见。
  几人互相看了一眼,都在心里暗骂。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进雒阳,麻雀一侦知董卓开始了行动,便飞羽传书到青州来。董卓的凉州军未到雒阳,张涵就已经知道了此事。他立刻伪造了诏旨,以大将军召他进京为由,将各郡国的兵大都集中到了自己的麾下。
  对于张涵的这一举动,自然不是没有人怀疑,然而,张涵有诏令在身——自己写的——他在郡国兵中又素有威望,纵是有人不愿意,也没有办法阻止。此时此刻,张涵也无所顾忌,各种手段施展出来,竟把青州三万一千郡国兵,聚集了两万五千之众于自己手下。加之,伍子方从幽州带回来的四千余众,年初张涵招募地五千州兵。张涵手下竟有三万四千余人了。各郡县的官员手中却只剩下了小猫三两只,多是其自己的亲兵了。
  张涵口口声声说要发兵雒阳,集中了所有兵力,却日日整训,全然不提此事。这些太守、国相又不是傻瓜,早已人人侧目。不过,待到青州的消息传到雒阳,何进已经死了。雒阳的局势一片混乱,一时也顾不得青州如何。弹劾的奏章有如石沉大海,等到雒阳反映过来,得知张涵聚兵数万,却反而不敢动手了。
  董卓入雒阳时,只有三千兵马。但他虚张声势,夜间潜出,白天再大张旗鼓的进雒阳,使人不知他的虚实,从而趁机收编了北军和西园禁军,又杀了执金吾丁原——吕布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地角色,收服了并州军,控制了全雒阳的军队,这才得已操持朝政。换言之,董卓把持朝中权柄。全凭他掌握的军队,并没有取得士大夫们的支持。在这种时刻。他如何敢远征青州,只怕兵马未过冀州。雒阳的局势已经变了。而且,大汉国就如同一间破屋子,已经摇摇欲坠。若真惹急了张涵,打出清君侧的旗号来,或者公然造反,大家一拍两散,谁也不会好过。
  不能够动用武力,董卓就来文地。下诏召张涵入雒阳。董卓很大方,辟张涵为司隶校尉。这么粗浅的调虎离山之计。如何能够骗过张涵。张涵便上奏说,青州安置流民众多,他与流民多签有文书,听说他要离开,百万流民深感不安云云。这与董卓用部下不舍为借口,拒绝灵帝的少府任命,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董卓勃然大怒,又啼笑皆非,终究是办法全无。按照惯例,不能直接打倒,那就只好安抚妥协了。于是,在一阵令人眼花缭乱的诏奏往来之后,张涵居然成了青州牧。
  不管如何惊诧莫名,张涵既然已是青州牧。如今坐在这里,张涵就是名正言顺的顶头上司。这几人不知道张涵的打算,哪里肯先说话。
  董卓行事大胆妄为。竟然不顾朝中大臣的反对,废少帝刘辨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又迫杀何太后。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陈留王刘协幼年丧母,年仅九岁,却已十分聪惠,他又是董太后抚养长大的,董卓自以为与董太后同族,便有几分亲近之意。而且,刘协年幼,立他为帝,董卓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能多把持几年朝政。此刻,董卓尚没有谋反之意。
  然而,如此一来,天下震动。董卓己身不正,治军不严,出身低下,本就让人瞧不起,又不改其行事手段,就更为时人所构病。其实,董卓执掌朝中大权,本来就是机缘巧合。他妄行废立之事,人心当然不服。所以,才会有冒充三公,号召州郡起义兵一事。
  在座地几位也是一样的心思,瞧不起董卓这厮,有心讨伐董卓。然而,张涵为人居心叵测,这青州牧也是董卓任命地,谁知道两人间有没有勾结。六个人坐在下面,眼观鼻、鼻观心,如泥塑木雕般一言不发。
  殊不知张涵今日召他们前来,就是要发作他们,姑且不谈能力如何,这六位居于要职,又都不是张涵的心腹之人,张涵放心不下已经很久了。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暂且忍耐。如今已为州牧,又将郡国兵丁整编完毕,张涵便要动手了。
  “王东莱,你怎么看这件事呢?”
  东莱太守王罗没成想,会先问自己,楞了下,能做到太守地,不会是傻瓜,他脑袋里急速转动,“大人,此事事关重大,且容在下思量一二。”
  张涵再三逼问,定要他说出一个准话来,王罗也恼了,嗔目大喝:
  “董贼狂悖无礼,欺君枉上,罪在不赦,我辈饱受汉室恩德,岂能容他!还请大人发兵征讨!王某愿为前驱……”
  张涵骤闻大声,心中一惊,脸上却不动颜色,静静地听王罗说完,也不说话,沉吟了片刻,堂中静悄悄的,只有张涵手捻胡须的“沙沙”声,及众人沉重的呼吸声。张涵是真有点郁闷了,东莱很重要,太守是一定要换成自己人的,想不到王罗竟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这话讲的掷地有声,代表了天下人的心声。说白了,张涵再想将其拿下,也得另找个名义,以免坏了名声。
  “来人!”
  “在!”
  张涵一声喝令,堂下便有卫士应声而出。
  “把王东莱请下去!”
  王罗脾气也上来了,一甩袖子,喝道:“不必了,我自己能走!”
  这一下,堂里连呼吸声都没有了。人人脸色大变,脑海里都盘算着一件事,不知道一会儿是否会有一颗人头送上来……
  张涵手捻胡须,微微一笑,很有风度,五人却从只中看出了杀机:
  “呵呵,不知道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眼看这是要人人过关,蒙混不过去的,北海相吴林反映最快:
  “大人高瞻远瞩,远见卓识,一切全凭大人吩咐。”
  这话说地漂亮,堂中立刻一片附和之声。张涵冷哼一声,并不满意:
  “大汉危难之时,岂能容得下碌碌无为之人……”
  这是个严厉的威胁,平时可能也就是罢官了事,五人这时却都感受到了凛凛杀气。做了初一,就不怕十五,几人互相看了几眼,还是济南相无耻些儿,率先离开。
  “董太尉匡扶汉室……”
  转眼间,阿谀奉承之声就响成一片。吴林反映快,却没能随上这个大流,他犹豫了一会儿,也没法张开这个嘴,董卓居心叵测,妄行废立之事,实是天下大害,大汉四百年江山,大汉四百年江山……张涵已经在看他了,森冷的目光透彻心脾,吴林嘴巴翕张了两下,从喉咙里挤出来几个字:
  “董太尉,董太尉……”
  吴林脸色涨的通红,大声喘息着,说不下去了,他害怕的双腿都在发抖,可还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憋了半晌,他怒吼一声:
  “董贼祸乱朝纲,欺君枉上……”
  怒吼是吴林自己的想象,他的声音颤抖的如风中的火苗,半点气势也没有,令他自己都感到羞愧。不过,这就够惊人的了。吴林为人圆滑,颇爱趋炎附势,谈不上怯懦,却也比较软弱,少与人有争执,想不到……
  吴林不知道自己会说出如此话来,恨不能打自己几耳光,要不,能昏过去也好,然而,他抖作一团,连身前矮案都被他带动,发出轻轻的哒哒声,却清醒的很。
  “来人!”是张涵那平淡的声音。
  “不用!我自己能走!”
  吴林心知不免,挣扎着站了起来,但他害怕死了,走了没两步,就腿上一软。栽倒在地,只听得身后一片哄堂大笑,乐安相还幸灾乐祸地说了句:
  “何必呢?害怕成这个样子?”
  一阵脚步身传来,吴林扭头一看,竟是张涵!也不知是哪里来地力气,吴林一翻身坐了起来,戳指大骂:
  “张涵!你这狗贼不得好死!”
  吴林的声音平静了许多,也依然没什么气势。张涵也不生气,和煦地笑道:“放心!文山,我的命长着呢!”
  张涵的话又引起几声拍马的笑声,随即笑声嘎然而止,如同被利刃切断,张涵竟躬身向吴林做了个大揖。“文山,冒然相戏,得罪之处,还请文山见谅!”
  一转身,张涵脸色立时就变了,他厉声断喝道:
  “来人!给我把这四个党附董卓的奸贼拿下!”
  “啊?大人冤枉啊……我是虚与蛇委,不,我是虚张声势……”
  局面急转直下,别说吴林看不明白,在座的没有谁是明白的。唯有济南相立刻改口,不过晚了。吴林看完了开头。却没看到结尾,大惊大喜之下。他晕过去了。
  张涵地名声,确实谈不上好,但他安顿流民,镇抚青州,天下俱乱而青州不乱,也是有相当声名的。当然,张涵的名声比较复杂,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总体而言。也还过得去。之前种种,张涵还可以推脱为时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今后欲成大事,名声便要爱惜了。
  因此,张涵断然就不会支持董卓。不过,要彻底控制青州,裁员势在必行,张涵总要有个借口,于是便有了上面这一出戏。
  随后,济南相、乐安相、平原太守和齐国相被就地免职,张涵辟北海相吴林为长史,使华  相齐国,韩子文守东莱,王冶相北海国,许陵相乐安国,孙和相济南国,岑涛守平原,项奉任簿曹从事,张超任兵曹从事。
  别驾甄子然在去年生了一场大病,虽有华佗救命,也需要较长时间静养,张涵使他转为安平从事,不领实职,安心休养。张涵本来准备辟东莱太守王罗为别驾,但王罗拒绝了,张涵就把戏志才任为别驾。
  当然,张涵连东莱太守都备好了,断不会容忍王罗在此逗留。张涵便把各守相的亲兵,外加整军中淘汰下来地——不是战术不合格,而是纪律不好的,或者不肯从命的,张涵给王罗杂七杂八凑了三千兵丁。这些兵丁泰半是各守相的私兵,张涵也不管那么多,强讨硬要,都给弄到了手,然后一股脑地塞给了王罗,又给了他一批粮草,将他打发出去,征讨薰卓去了。至于,王罗能否驾驭这些人,那就是他自己的事了。
  张涵不会支持董卓这个失败者,对于群雄讨董卓这么白痴的事,也不会参与其中。注定不会成功的事,与他没有关系。有这时间,还不如多下些工夫整治青州。反正,青州也派出一员大将王罗统率着‘大军’前往,张涵觉得就可以了。
  整编后的青州军,张涵将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