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汉生指南 >

第28章

汉生指南-第28章

小说: 汉生指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败家法是张王氏的说法。其实,沙饴石蜜的数量有限,消耗的稻米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在粮食不足的时代,如此浪费,确实挺败家的。于是,在张家部分奴隶的粥碗里,偶尔会出现一些黄色的饭粒。张涵知道后,却是一阵大汗。不过,想想倒也没什么可说的。炒米是可以吃的,沙饴也是可以吃的,两者混合后,继续吃,应该是不成问题(^x^)。
  在高额利润的吸引下,败家行为一直在继续。直到有一天,张涵忽然想起来,稻壳类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里,相当一部分就是活性碳,比例还可以通过燃烧时的具体条件控制,败家行为才被取消。
  张家学会了白糖制糖办法,当然会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原料,以获得更大的收益。在一年以后,便设法从交州引进了甘蔗种茎,在张家的农庄里悄悄进行了试种植。并在试种成功之后——太成功了,同样一亩地,用于种植甘蔗制成白糖,要比种植粮食,获利多出一百倍以上——张王氏立即扩大了种植面积。
  至于平炉和玻璃镜等技术,始终进展不大,一直处于试验中。
  在棱镜、凹镜、凸镜、望远镜、显微镜等无数镜片中,琉璃窑花了一年的时间,只磨出了合格的棱镜,让张昭看了把彩虹。张昭倒很满意,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张涵却极为不满,棱镜除了看七色光,他想不出还有其它用途,他要的是凸透镜。
  平炉的问题则在于坩锅。坩锅必须能耐得住高温,并具备一定强度,耐得住冲击。这样才能承载着铁水长时间高温灼烧。坩锅是石墨、耐火粘土和陶土制成的。然而,坩锅制造了几百个。却无一例外,全都失败了。所以,在使用焦炭后,张家生产的铁器质量很不错,也能生产炒钢和少量的优质百炼钢,但量产优质钢材,依然还只是张涵的梦想。
  船舶是张涵比较重视的一个方面,为了在万一失败的情况下留条后路,张涵没少下工夫。编天书在写到船舶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提到夷洲(台湾)和大洋洲。特别是大洋洲,被他描绘成“沃野万里,杳无人烟,盛产黄金”之地。
  显然,张昭与张涵的观念不同,听说是荒无人烟的蛮夷之地,他对大洋洲就不感兴趣了,太遥远了,项让都没有听说过。
  不过,在建宁四年的天书里,张昭也很重视船舶——海外贸易是他的兴趣所在。
  从大汉运丝绸到罗马,再从罗马运琉璃回来,至少也有几十倍的利。考虑到海上事故频频发生,那高达的三分之一失事率,张昭并不愿意为了钱财而冒这个风险。张家最不缺的,就是钱财了。
  然而,张家能挣钱的东西太多,他需要一个消化渠道,如果把瓷器、烧酒、白糖、丝绸都卖到海外,再打着罗马的旗号来卖自家产的琉璃,他会挣多少钱呢?
  张昭想到这个就激动。再有钱的人看到更多的钱时,也是如此。
  大汉的船舶制造业也很发达的,豫章(江西南昌)、浔阳(江西九江一带)、庐江(安徽安庆)、会稽(江苏苏州)、句章(浙江余姚钱塘江口杭州湾处)、博昌(山东博兴入莱州湾处)、番禺(广州),都是重要的水师和造船基地。
  大汉的造船航海技术已经很成熟了,能造成高十余丈有三层楼的高大“楼船”及类型繁多的各种船只外,还发明了桨、橹、船尾舵、风帆等船舶推进工具,并创造性的采用了横隔舱结构。在当时,承载二三千石(50~75吨)的大船,并非罕见。
  也就是说,造船业是高技术含量的行业,进入门槛很高。
  驺县张氏世代生活在远离江河的内地,连会游泳的人都不多,更别说造船了。而天书列举了干船坞、水密仓、软帆、硬帆、三角帆、四角帆、V字形的船身、尾舵、轮舵、平衡舵、舷窗、龙骨、铁锚、浮水罗盘等许多结构,但都语焉不详。以龙骨为例,张涵知其名、位置和部分功能,其它一概不知,如何能写详细了。
  唯一的办法,就是购买会造船的奴隶。不过,这个时间却不合适。
  这几年来,大汉国气候正处于寒冷期,迭遇天灾人祸,百姓流离失所。
  永康元年(167年)八月,六州大水,勃海海啸,大汉国受灾面积接近四分之一,还多是富裕地区。
  建宁二年(169年),司隶遭遇大雨加冰雹,河内、河南两郡受灾最为严重,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去年一开春,两郡竟大面积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
  说起这些事来,谁心里都不好受——张昭那么期望张氏大兴,换言之,希望大汉灭亡——却也是一脸的不忍。
  不管怎么说,这是购买奴隶的好时候。只要管饭,一分钱不用花,有的是人送上门来。张家正缺人手,便收下了许多流民。但张家也不是什么人都收的,愿意做奴隶却不可得的,比比皆是——没点儿本事,没把子力气,张家还不要呢!
  今年(建宁四年,171年)二月,又是一场大灾,地震海啸齐至,黄河水变的清澈了。按说,也可以收一批流民,张家还是缺人手。可到了三月中,众多的死难者引发了大疫。
  此时此刻,送上门的奴隶,都没人敢要。瘟疫这东东最可怕,张涵两生只经历过非典,至今记忆犹新。何况,这是在古代。一场瘟疫过后,全族死光,十室九空,都是常有的事。张昭的船场建设计划,被迫延期。
  船舶不是那么好造的,张家船场的建设可谓一波三折。
  待到疫情过后,平安无事的时候,张家又买不到会造船的奴隶了。这种会技术的奴隶是很少见的,价钱也很贵,尤其是会造大船的奴隶,因其掌握着技术机密,是可遇而不可求,想买都买不到的。
  迫不得已之下,张昭重金贿赂了会稽掌管官方造船场的官吏,才从船场中买到了几户匠师。在徐州琅邪郡海曲(日照以西)的农庄里建造了自家的造船场。
  尽管有了匠师,又修建了超越时代的干船坞,在起初的几年时间里,张家船场建造的最大船舶载重量仍然只有四五百石(约合五六十吨)而已。
  【做人要厚道,看书要砸票】
  PS:今日第二更,还有两更。


第二十四章 闲话'上'
  “公礼请!”
  “主公请!”
  建宁四年(171年),张涵忙的都快飞起,张昭却很悠闲。闲来无事,张昭就和项让聚到一起,喝酒闲聊打发时间。
  一日,两人说来说去,便谈到了族学之事。过年期间,族人没少来拜访,来访者多半会提到此事。张昭表示需要考虑考虑,他考虑再三,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终归张家是要用人的,用自己人更放心些儿。
  答应是答应了,但张昭总觉得有些不妥当。
  “公礼,族学之事,你就真没有什么想法?”
  饮酒半日,项让也有些飘飘然,熏然欲醉。听了张昭的话,他没有直接回答。族学之事事关重大,他怎么会没有考虑。过年间他比张昭清闲多了,早就仔仔细细地琢磨过此事。然而,正因这事关系全局,项让考虑的多,有些话,就不好说了。
  如今事情已经定了下来,他也就没那么些顾虑了。
  喝了口酒,项让考虑自己的话应该怎么说。
  “哎,人老了,酒量也不行了,没喝几杯,就醉了……”
  “是啊,人一喝醉,就愿意胡说,醒来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项让一提话头,张昭就明白了,立刻就把话接了过去。
  “小郎君是我看着长大的,但我总有些看不明白……不过,小郎君这人不简单,很不简单呐!”
  项让摇摇头,举杯一饮而尽。
  “族学这事,不是坏事,是好事。小郎君说的对,驺县张氏想要兴旺发达,一个要钱财,另一个便要人才了。张家的名声……恐怕来着多是趋炎附势之徒,反不如在族学上下些儿工夫。家里可能要多花些儿钱,补贴一下族里的开销。我粗略算了下,一年下来,大约得要五六百万钱。
  不过,都是自家出的东西,除了布匹值些儿钱,其它的也不算什么。
  从长远来看,这钱花的值得,张家应该花,也花的起。”
  项让说到兴起,满面红光。他没有详细解释,有些东西不用细说,他能想到的,张昭也能想到。
  “小郎君在族学做的如何?”
  “好!”
  张昭不想夸自己的孙子,但张涵确实做的很好,就算他自己去做,也不过如此。
  “项让斗胆问一句,与主公年青的时候相比……”
  “比我强,强多了!”
  张昭哈哈一笑,心中大快。看着张涵,总令他觉得自己老之将至。然后继有人,他还是开心居多。
  “不错!项让还真没看到过,象小郎君这样出类拔萃的。小郎君在族学真可谓……”
  项让想想,说了八个字——“解衣衣之,推食食之。”
  项让没有继续说下去,只是饮酒,有些话不该说的,但他管不住自己。当初张昭问他,他不想为子孙留祸,存了私心,便没言语,实是心中有愧……项让想到此出,偷偷看了张昭一眼。
  也许他是醉了,项让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借着酒劲,今天就说个痛快,他连饮数杯,却觉得思维前所未有的清晰,眼中锋芒闪烁,项让忽然问了一个问题。
  “现在驺县张氏当家的,是主公。二十年后,会轮到谁当家?”
  “当然是……”
  张昭机灵灵打了个冷颤,只觉一股寒意从心底升起,酒劲一下过去不少。这个问题好不突兀,张昭本想说是“张何”。
  张何是嫡长子,平日里为人做事也还说的过去,作个族长措措有余。可是,话到口边,不知怎的,他却犹豫了——“汉当六百,延纪六载”,二十年后……
  他不由深深看了一眼项让,项让恰好也在看他。显然,两人想到一块去了。
  “小郎君是个安分的人吗?”
  “不是!”
  张昭昧着良心,也说不出别的。张涵看似宽宏大度,做事却极有主意,他若是安分守己之人,那天底下就没有不安分的了。
  “小朗君天资聪颖,才具过人。如果真是……小郎君能否……”
  酒醉心明,项让话说到中间,便含糊其词了。
  “……”
  张昭无言以对,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张何心软耳也软,当个族长尚可。若是……却未必合适。到时候,如果以张何为主,出力的多半还是张涵。张涵人才没的说,只看他在族学能做到这个份上,就知道了。
  可是,不论是谁,都不会喜欢一个众望所归、功高盖主的。而张涵也非甘居人下之人。世事变化莫测,到时候,谁也说不准……
  这天底下什么都能让,唯有一把椅子让不得!
  张昭郁闷地喝了杯酒,不愿意再想下去。
  豪门世家中不知多少刀光剑影,他经历过,也参与过。然而,知道是一回事,想到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如是,却没有人会高兴。
  “哈哈~,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
  项让狂笑一声,连饮了几杯,终于如愿以偿,“咕咚”一声栽倒在地,自此人事不知。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心有山川之……”
  张昭只觉得浑身一阵冰凉,一阵燥热。早知道他这个孙子不简单,还真是非同寻常呀!现在就开始培植势力,明目张胆的,将张氏一网打尽。
  张氏族人加入族学,必会学有所成,对张氏好处是大大的。然而,以张涵的所作所为,这些人哪里是他的对手。只怕三年两载,就佩服的五体投地,唯命是从。到了二十年后,这些人年纪都在三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多半遍布在家中的关键位置……
  张昭觉得自己想多了,都是项让胡扯,让自己想歪了,也许张涵没想那么些,也许……呸!这话,张昭自己都不相信。
  张涵在族学做的太好,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张昭不相信,那是张涵的天性,没有人会是如此性格。张涵所谋深远,小小年纪就开始收买人心,如此高瞻远瞩……难怪他觉得不妥。
  心有山川之险,胸有城府之深。真真是深谋远虑,不动声色便布下好大一篇文章。尤其是,此番算计光明正大,对张氏家族极有好处,就算张昭看破了这一点儿,也很难破解。
  最有效的办法,也是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除掉这个野心家。但是,野心家偏偏是他的宝贝孙子,张昭舍不得。
  至于其他办法,张昭可以在族学扶植另一股势力,可以阻止族学扩大,可以……不过,这些都是损人不利己,后患无穷。
  张昭感触良多,说不清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慰,还是忧虑;各种滋味夹杂在一起,他只想大醉一场,一杯又一杯,喝的醉眼朦胧,他今天就是要醉一次。
  “人生真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