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杀怪升级当战神-第3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交州那边交代下去,大量招募蛮人修路,懂得汉字汉话的,工钱和普通汉人工人持平,不懂汉话和汉字的,工钱减少三成。”李明吩咐道,“至于中原就一视同仁,那里的百姓这两年遭灾严重,恢复民生也非常重要!”
以前的官府还真是懂得节省,修桥铺路,甚至兴修水利,都是不给钱的,直接发动徭役,让百姓免费帮忙修。这样且不说百姓没什么动力,修出来的质量不好,只说朝廷虽然省了一笔工程款,结果却拉不动地方经济,据说先秦一动徭役,甚至能饿死一批底层百姓。
他从以前担任会稽太守开始,就已经明确下令,有偿征发,在他治下废除无偿徭役制度。这样的确是让基础建设的成本提升好几倍,不过百姓生活质量提升,也就带动了消费,最后还是作为税收回馈给官府,形成了良好的循环。
“下一步,应该全力准备科考的事宜了!”李明看了看时间,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能不能脱离世家对军政的垄断,就看这次科考了!”
………………………………
第39章 第一届科考
一年的大旱,就算有蝗虫作为补充,百姓依然因为饥饿不得不流离失所。
纪灵的五万大军投靠朝廷,结果朝廷最终还是养不起,眼看自己的待遇越来越差,便愤愤然暴动起来,北上投奔袁绍去了。袁绍同样缺粮,好在纪灵来到河北,五万大军只剩下不到两万,这才勉强接收了下来。
朝廷的日子也不好过,尤其是颍川和兖州,被纪灵闹腾了一番,好不容易恢复的秩序,再次混乱起来。百姓对朝廷没有信心,于是纷纷南迁,他们很多人听说,南方可以吃饱饭。
就这样,公元196年三方势力,几乎都是在舔舐伤口之中度过,这口气直至到了公元197年才稍微缓了过来。公元195年朝廷和河北几乎没有收成,196年的收成减半,两年下来刘廷和袁绍一方面要互相戒备,一方面还要想办法找吃的,日子过得非常苦X。
196年下半年,李明通过海路,为袁绍提供第一批粮食,交易五千匹未阉割的战马。同时通过海路,与袁绍达成了同盟。仅剩的两路诸侯,明白唯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朝廷。
副作用也有,那就是袁绍在渤海,还有幽州的海岸边,设置了不少的哨岗。不少哨岗还是在原本公孙瓒留下的基础上重建的,最初袁绍也很奇怪公孙瓒为什么要建这些玩意。
196年,李明治下的财政预算,七成都用于基础建设,以工代赈等,接纳二百多万的百姓,同时拓宽了各州各县之间的道路,新修了十多条一级公路,只可惜跨江大桥这种项目,他可做不出来。不过通过江运和海运,江东地区和徐州地区的交流也频繁了起来。
商队甚至前往青州和渤海等地经商,销售粮食、鱼松、药材和毛皮等急缺的货物。甚至已经淘汰掉的武器,也向袁绍出售了不少,其中以强弩和弩矢最为畅销。
“这年头,生意不好做啊!”197年5月份,李明看着这个月的会稽商会财务报告,不免有点意兴阑珊,原料和粗加工的商品销售情况好,只是利润微薄。反而他看重的工业产品,比如武器,琉璃、丝绸和香料等,结果销售从两年前开始萎缩,今年才稍微好转。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前两年吃饭都成问题,北方那些世家门阀,有钱都用在屯粮上面,又如何有闲钱购买这些实际上没什么用处的奢侈品?”张默在一旁吐槽道。
他很清楚,李明其实就是在矫情。这两年袁绍和朝廷治下的商业活动几乎都是停止的,袁绍和朝廷也根本收不到一分钱的商税。连西域的再用兵,还有商业贸易都不得不暂时停止,自己这边还能从他们身上抽血,已经算是非常不易。
李明也不傻,怎么可能不明白,此刻在抱怨,完全就是一种有钱人的矫情。
“有了儿子之后,慎言怎么越来越话唠了?表字明明是慎言,人却是个话唠……”李明没好气的看向张默。
“主公之前在抱怨,难道不是需要属下搭个腔吗?”张默朝着李明歪了歪脑袋。
“咳……”李明顿时被噎得不行,张默与其说是话唠,还不如说是有点腹黑,果然和一个腹黑女相处久了,人也变得腹黑起来了?可明明蔡琰,生育之后变得更贤惠了!
“我就想问问,科考的事情都做得怎么样了……你知道的,我宅在府邸有段时间了!”李明看向张默,这段时间要么就是练武,要么就是陪家人,要么处理政务,都没怎么出去。
感觉所有的皇帝都必须要是资深宅男,否则的话这皇帝要怎么当得下去?要知道整天都闷在皇宫里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换一个现充只怕不超过三个月,都能直接抓狂了。
“主公,负责科考的是蔡邕大人……好吧,科考的会场已经准备妥当,各地的考上已经在临时的驿站休息。这次我们的收获很大,从去年开始在华夏各地进行宣传,今年我们就有了五千多个前来考试的考生。
他们不少来自寒门,估计不知道哪里弄到了书籍,粗通文墨,打算过来碰碰运气,真正有才能的,估计也就那么不到一千人,其中世家子弟占据七成以上,主公要有心理准备!”张默本来打算把解说的麻烦事推给蔡邕,不过看着李明那不爽的眼神,只能乖乖回答。
具体的情况,只要对如今的宛陵有了解的人,都能清楚。再说类似的数据,只要稍微打听一下就能知道。这次科举关系到世家在官府里面占据的比例,所以不仅仅是李明在关注,所有的世家都在关注,张默当然也是关注者之一。
不仅如此,宛陵最近也来了不少北方的商人或者游客,李优怀疑,这些人,甚至来考试的考生里面,未必没有来自袁绍和朝廷的间谍,目的是了解所谓的科举制度。
这是一个新鲜的举措,李明对外宣传是,以后科举会取代孝廉制度,成为官府选材用人的唯一途径。这个宣传,自然引起了朝廷和袁绍的注意。不同的是,刘廷真的打算学会,然后推广,袁绍只是纯粹想要了解。
毕竟后者对世家的依赖太大,贸然取消孝廉制度,就相当于和麾下的世家为敌。其实就算朝廷也在头痛这个问题,只是刘廷的铁血手段,再加上来自西域的钱财,让他能稍微逼得世家适当妥协。
“让他们看吧!哈哈,只要具体的操作过程不给他们得知,那么他们学会去也没有意义!”李明大笑,且不说朝廷和袁绍都没办法摆脱对世家的依赖,只说这科考从出现到完善,也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时间,给他几百年,哪怕几十年的时间,他能收复华夏!
“三天后正式开始考试,蔡邕大人希望主公能见一见考生,好好勉励几句。这次考试我们大概只会录取八成左右的考生,落榜的考生下次,却未必会再来考试,所以提前收获他们的好感,对我们有利!更别说,他们其中也有不少来自会稽书院的学子,也希望主公能给他们一些鼓励!”张默劝道。
“也好,安排一下,明天我和考生们见个面!”李明点了点头。
如今的宛陵,因为大量考生的到来,显得非常的繁华。李明取消了宵禁,只是晚上会有更多的士卒巡逻,甚至虞翻麾下的治安军,也会加派人手协助巡逻。是以虽然热闹,不过小偷小摸,甚至其他恶性事件几乎没有发生,就算发生也能及时处理。
商家们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商机,整个宛陵到了夜晚顿时灯火通明,各种夜市小***美土特产,甚至青楼也趁机赚了一笔。
“和武陵相比,根本就是一个天,一个地……”一名考生看了看宛陵的繁华感慨道。
“武陵不过刚刚被楚公收入治下,过几年也会好上许多!”旁边的考生笑道。
“公琰、承明,还有三天就要考试,你们还有兴致逛街?”另一名考生上前笑道。
………………………………
第40章 考生的百态
自黄巾之乱开始,学风最浓的颍川,学子为了避难,不少人都去了荆州。荆襄之地本来学风也很浓厚,如今已经成为华夏学风最盛的地方,就算会稽郡都只能仰望。
自然而然的,这次过来考试的学生里面,也以荆州考生最多。
“德高?怎么巨达不和你在一起嘛?”公琰(蒋琬表字)闻声看去,却是意外的说道。
“巨达(向朗)已经被朝廷征辟,自然不会和我南下了!”德高(韩嵩表字)笑道。
“这样说来,向宠岂非也被朝廷征辟?”承明(潘濬表字)不由惊呼。
荆州向朗,有丞相之才;其胞弟向宠,文武双全,两人都是一时俊杰。算起来向朗今年也不过二十来岁,没想到居然已经被朝廷征辟。
“哈哈,向氏一门双英杰,朝廷自然不可能只征辟其中一人。”韩嵩笑道,“不过我倒是看到文伟(费祎)和休昭(董允)他们两个,看来这次科考,我们的竞争激烈了!”
“德高有所不知……”闻言蒋琬不由苦笑,“马氏五常,伯常、仲常和叔常三人也来了,听说还把‘白眉’和幼常给带了过来,打算入读会稽书院。”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便是老四马良。如今不过十岁,双眉却已经斑白,马良从小敏而好学,过目不忘,就算是庞德公、宋忠之辈,都说他以后必有出。
幼常马谡更不必说,允文允武,不过五岁在修炼上已经表现出很不错的天赋,很多人都说,他十岁前必然能够凝聚先天之炁。
“知道这次科考会录取多少人吗?我可以看到了,颍川甚至是益州的人都过来了!”蒋琬问道。
“尚且不知,我只知道这次参与科考者,已经高达五千多人,远的来自幽州的都有,会稽书院今年也有不少学子毕业,好在听闻会稽书院不仅培养文人,也培养武将,武将毕业后就去军中服役,唯有那些文臣才会过来参加科考。”韩嵩笑着摇了摇头。
益州的考生他也见过,也有不少才华不错的,其中有个长得丑陋的家伙文采最好,似乎叫做张松的。只是他和其他益州考生格格不入,不过长成那样的话,也难怪吧?
“五千人,那还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了!”潘濬不由得惊呼道。
“这不宛陵的书肆都被各地学子挤爆了?书本根本不够卖的,来了一批就被买一批,这里的书籍还真便宜,就算考不中,这次也不白来。”蒋琬感叹道。
“以公琰的才学,说出这样的话就不厚道了!”韩嵩闻言当即调侃起来。
“不不不,蒋某也不过实话实说。”蒋琬笑了笑,“剩下三天时间,若德高有空,我等不妨探讨探讨,将学识巩固一下?”
“善!”韩嵩也有此意,“回头我把文伟和休昭给叫过来!”
历史名人必然是历史名人,没有出色的才华和天分,只是依靠家族余荫根本不可能登上高位。不说蒋琬和张松等人,只说在客栈一角,默默看书的徐庶,也绝不简单。
“元直,看什么那么津津有味?”一个声音传来,不多时一个身影就出现在徐庶身边。
“原来是公威(孟建表字)啊?这本《数算》的李氏数字有点意思,不由入迷!”徐庶抬起头来一看,原来是同样在水镜先生门下求学的孟建,于是合上书本,递给了他。
“说起来,这数算既然是楚公编撰,怕这次科考,也要考这个。我等对经义了解比别人通透,但数算方面,只怕和别人比起来,就略有不足了。”孟建感叹道。
“所以徐某不正打算接着这三天,好好啃啃这本书,看看在考试前,能啃多少吧!”徐庶点了点头,这个数算其实就算不用于科考,很多地方还是能用得上的。
和他们一样头痛的大有人才,来到宛陵,接触到《数算》才意识到这点,于是很多人都在啃《数算》这本书,甚至为了捧臭脚,这不连《拼音》和《标点》都想办法通读。这场面,和唐初的科考场面也差不了多少。
“我倒听闻,这次科考的主考官是蔡邕,另外还有张昭、虞翻、张默和荀棐四人担任考官。”孟建把他打听到的消息说了出来,“如今五个考官的门槛,都被拜访的学子踩烂。”
“张昭是徐州大儒,蔡邕更不必说,虞氏是会稽郡的大族,荀棐来自颍川荀氏,只是这张默是何人?”徐庶不由得好奇。
“此人的崛起也算值得外人称道,据闻他是司棣的小户人家出身,连寒门都算不上。后来从军入伍,楚公最初担任屯将的时候,当时张默便是他麾下的队率。如今已经是近卫军的统领,可以算是楚公嫡系中的嫡系,后来更是拜在楚公门下,应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