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靖康志 >

第69章

靖康志-第69章

小说: 靖康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胡三若无其事道:“这幅画哪里来的?”

“我从大官人哪里讨来的!”杏儿满不在乎地回道。

“你要了,大官人有什么反应?”

杏儿歪头想了想,会心一笑,道:“大官人好像很伤心,说——不要伤着她,好吗,就给我了。哦,对了!小乙哥恁地小气,嘴撅得老高呢!”

胡三摆手示意杏儿出去,心里早已乐开了花!若是他所料不差,画中的女子就是传说中的明媚帝姬,大官人既然肯把画送人,也就是说,大官人恢复得差不多,马上就要出山了!再者说,两年前,此画就值一万贯,到了今天更要高了吧!两万贯,三万贯,或者,天啊,五万贯?那是多少钱啊?

大官人偏偏把这幅画送给了杏儿,是不是可以说,杏儿在大官人心目中还是有一定地位的。唉呦,大官人能看上的人还会差吗?我的女儿没准会大富大贵呢!

胡三揣着心事,胡乱吃了几口饭,穿上官服,准备走了。

临出门的当口,突然回身对婆娘说:“无论谁来给杏儿提亲,一概回了。”

“又咋地啦?”婆娘不解地问道。

胡三一瞪眼,骂道:“让你回了就回了,问那么多干什么!头发长见识短,你懂个屁!”

说完,昂首挺胸,踏着夜色,办正事去了。

第四卷 第十二章 春雷(二)

第十二章春雷(二)

当天夜里,赤电非常暴躁,长嘶不已,象是要生了。胡三连忙吩咐人准备一切应用之物,守在赤电身边,寸步不离!

黎明时分,赤电终于要生了。先露出来的不是头,而是腿。胡三经历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一见这个情况,吓得差点背过气去。下崽时,腿先出,十次有九次,马会死的!胡三也不嫌脏,用手把小马驹轻轻地往回送,送进去,又出来,折腾了三四个时辰,眼瞅着赤电声音越来越弱,精神越来越差,马上就要完了。

胡三一咬牙,一跺脚,叫道:“快去把我的药箱取来,就在这旁边生一堆火,把刀子都烤一遍。把东屋第三个罐子拿来,烧水,多烧些水!”

手下人知道事关重大,动作还麻利,不大的功夫已经准备完毕。

东屋第三个罐子里装着麻醉药,是胡三事先煎好的。还是在大宝、二宝身上动手脚的时候,胡三请教了无数的兽医名家,创出了这么个药方。用在鱼和乌龟身上很是灵验,只是不知道用在马身上到底会怎样。几个人按住赤电的头,将药灌下去,哎,还真灵验,赤电很快便睡了过去。

胡三拿过一把烤过的刀子,刚想动手,只听一人问道:“住手,你要干什么?”

胡三无须抬头,只听声音就知道,主簿到了。这个主簿,没啥本事,平时总挑他的毛病,胡三打心眼里不喜欢这个人。

胡三道:“把马驹取出来,否则,赤电挺不过去的!”

“出了事情谁负责?”主簿怒道。

都这个时候了,总不能看着赤电死吧?

胡三驴脾气冒上来,天王老子都不怕,骂道:“老子负责!滚一边去,不要在这里碍事!”

破开肚子,把马驹取出来?胡三从来没做过,只是在把鱼的肚子划开的时候,见过鱼卵。事情逼到这个份上,不做也得做了。胡三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拿起刀,默念几遍——官家万岁万万岁,大官人神威天降之类的话,咬牙再咬牙,娘的,豁出去了。

把马肚子破开,取出马驹,万幸啊!小家伙还活着!自有人把马驹抱走,胡三把伤口缝上,将特制药粉敷在表面,用白布裹好,这就算齐活了。麻醉药起了很大的作用,赤电一动都不动呢!

忙活完了,胡三抬头,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忽然看到一张平淡无奇的脸。那人问道:“你好大的胆子,赤电若是出了事情,哪个负责?”

一听这话,胡三又恼了,道:“我负责,怎么啦?”

那人身后的一名将军喝道:“大胆!见到陛下,还不行礼!”

陛下?

官家?

陛下就是官家,就是当今皇上了!

胡三脑袋“嗡”地一声,眼前发黑,栽倒在地!胡三运气不好,没有被吓死,就差那么一点,吓死了该多好啊,省得遭罪不是?

刚才那样说话,无礼之极,恐怕脑袋是保不住了。大官人说,只要好好养马,总有出头之日,不是说的今天吧?瞧瞧我这个样子,身上冒着血腥味,哪都是血,大腿上还沾着泥,难道就这个样子见陛下?

大官人,保重吧!

呜呜,我胡三还是没等到您老人家出山的那一天,我先走一步了!

赵桓悠闲地喝着茶,看着狼狈的胡三,平静地说道:“刚才的胆量哪里去了?”

胡三连连叩头,道:“臣冒犯陛下,罪该万死,请陛下治罪!”

赵桓道:“朕惦记着赤电,过来看看,却看到了一个胆大包天的人,有趣、有趣啊!”

胡三不明白官家在说什么,不敢应声,只能听着!

赵桓莞尔一笑,道:“你说,朕是该赏你还是罚你?”

“赏罚都在你的一念之间,我能说的算吗?”胡三这样想,哪敢说出来!

赵桓道:“尔冒犯君上,无父无君,本该处死,念尔无心之过,褫夺一切官职,贬为庶民!”

唉,盼星星盼月亮,盼官家来。官家来了,官却丢了,这话是咋说的呢?好像,听官家的意思,命算是保住了。

胡三怨天怨地,早忘了领旨谢恩。

赵桓眯着双眼,道:“是不是心中不服?”

胡三大梦初醒,忙不迭地叩头,道:“臣领旨谢恩!”

赵桓话锋一转,又道:“报上名来!”

“罪臣,哦,不是,草民胡三!”

赵桓眉峰紧锁,想了又想,方道:“你是朱孝庄荐上来的?”

“是!”

“他还好吗?”

“昨日草民的女儿还去看望过朱孝庄,他很好!”胡三说到“朱孝庄”三个字,真是别扭,哪有大官人叫起来顺嘴啊!

朱孝庄的近况,赵桓不是不清楚,胡三这个人他也听说过。

“一直在走动?”

“是!”

赵桓点着头,道:“知恩图报,本是做人的本分,但是能做到你这个样子的,也不多喽!好,很好嘛!传旨:胡三任宣义郎,守太仆寺丞!”

说完,丢下发傻的胡三,径直去了。

胡三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吏,一跃升为从六品的大官,没昏过去,只是傻了,表现已经非常优秀。

那一天,胡三不知道是怎么回家的。夜里做梦一直在笑,念叨着“大官人永远健康,陛下万寿无疆!”

撤销三衙、兵部并入枢密院,大费周折:御史、京官上书者几百人;东京大学的学生再一次伏阙上书,求官家收回成命。军方以沿边六大总管为首,支持朝廷举措;京城百姓并没有参与伏阙上书一事,就连看热闹的也不多,这一点倒是很令人欣慰。

几年来,京城越发繁华,百姓腰包鼓了,日子红火,谁愿意跟着学生们起哄啊!

靖康之世,受益最大的是军人,其次是商人,国家成立了银行、茶马行、船政司、盐铁司等许多新的衙门。说衙门,不像衙门,倒更象商铺!诸般举措,国家岁入大幅增加,在没有增加普通百姓负担的前提下,国家有余力购买战马、研制军器。文官、学生属于失意的人群,读书人似乎没有原来那么风光了,将军们倒是抖了起来。而且,读书人中,诗词行家、丹青妙手的升迁远没有那些研读物理、算学、工程的人快。靖康三年成立的大宋理工学院的学生,结业后进入六部衙门的人数远在东京大学之上,如此种种,让这些原来的人上人怎能服气?

赵桓一直密切关注着局势,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果断出手,毫不手软,贬官、流放、痛斥,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这才稳住了局势。

靖康四年的冬天很冷,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年的春天。

正月初八这一天,赵桓在殿前班直的护卫下,出京城向南方疾驰。军器监的试验场在汴梁城西南四十里,一个极隐秘的所在。正在研制的火炮,已经失败了八次,这一次能成功吗?

利用赵桓提供的黑火药配方,研制出来的轰天雷、手榴弹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金国、西夏吃了大亏,奸细在汴梁城频繁出没,聂山抓了很多人,还是抓不绝。也许,火药的秘密保持不了多久。一旦金国、西夏也可以造出威力巨大的黑火药,大宋军队的战斗力将大打折扣。赵桓怎能不急?

到了试验场,却发现,他是最后一个,七名宰执好像商量好似的,都来了。君臣相顾大笑,也不坐,站着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北风呼啸,天空中飘着雪花。

陈规猛然喝道:“开炮!”

通红的铁条将无数的雪花融化,发出“吱吱”的声音,药捻子点着了!

在场的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等待着!

“轰”,犹如一声春雷在耳边炸响,烟雾升起,被北风吹散,三百丈外的山脊上碎石横飞,石头、雪花从高空砸下来,此时此刻,真的是山崩地裂了吗?

短暂的沉默之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

试验场的工匠们在喊,守卫的军兵在喊,当官的在喊,宰执们在喊,就连官家也在喊呢!

李纲围着大炮转圈,久久说不出话;张叔夜喜极而泣;张邦昌吟诵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赵鼎似乎还不信,非要去看看碎石才罢休;秦桧则道——值,花多少钱都值啊!

陈规跪在雪中,振声道:“请陛下赐名!”

赵桓自豪地说道:“威远大将军!”

有了“威远大将军”火炮,梦想变为现实的那一天将不再遥远,吞西夏、灭女真谈笑间事!

正想着未来的美好,忽听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十几名军兵飞驰而来,嘴里呼出的哈气将眉毛、胡子尽皆染成了雪白!

“陛下:永延路大总管刘琦紧急军报!”

接过军报,拆开观瞧,赵桓竟也落下泪来:“欧阳澈回来了,欧阳澈回来了!”

李纲接过一看,可不是吗,欧阳澈已在回京的路上!

四年了,他终于回来了。

一天之内遇到两桩大喜事,不作些什么,又怎么受得了啊!

赵桓当众宣布,厚赏军器监所有参与研制火炮的人员,幽静的山中,万岁声一浪高过一浪。

回京的路上,遇到了聂山。赵桓心陡然一沉,见到聂山,多半不是好事!

可是,这一次他又估计错了,聂山带来的消息更加令人振奋,如同迟到的春风,温暖着大宋君臣!

第四卷 外篇 阳关曲(一)

外篇阳关曲(一)

薛国公欧阳澈,字德名,抚州崇仁县人氏。公年少须眉壮丽,善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屈,而忧国忧民,皆出至诚天性也!

靖康元年二月,公与陈东率千余太学生伏阙上书,痛陈国事,世祖皇帝应万民之请,罢免李邦彦等四名宰执,靖康明臣位列中枢,国事大振。

金兵退,公受命出使西辽,国人皆不知也!

于是,过重关,涉万水,茫茫戈壁,如云王陵,千里草原,万丈雪山,无不顶礼膜拜公之伟业!历十几国,行几万里,中原、西域始通消息,蒙兀室韦、西辽回鹘归心汉化,皆公之力也!

流光阁功臣第十六!

——《流光阁功臣谱》

欧阳澈奉命秘密出使西辽,是靖康元年四月的事情。欧阳澈闻君命,立即收拾行装,只向妻子交代了一句,有事外出,归期难定,家中老小,尽付于卿。他清楚的记得,离开汴梁的那天晚上,天气出奇的凉,冷风似乎更甚于金兵围城的时候。父亲、母亲大人都已经歇息了,他跪在石阶之上,重重地叩头,浑然不觉泪水早已夺眶而出。

官家亲自送到固子门外,握着他的手,道:“爱卿一路远行,凶险万分,朕非不得已,岂愿置卿于险地乎?家中老小,自有朕照拂,卿家尽可放心的。拿酒来!”

接过甘醇的美酒,喝在嘴里,却是怎样的一种味道呢?

“陛下,臣去了!”欧阳澈郑重地说道。

官家的眼睛湿润了,拍着他肩膀的手,力量出奇地大呢!

告别都城,一行七人,扮作西去的客商,踏上征程!

永兴军路治下,延安府西边的白干山,将宋夏两国隔开,成为一道天然的屏障。夜色正浓,走在寂静的山间小路上,马蹄声传出很远很远,欧阳澈不得不怀疑,这么大的声音难道戍边的夏军不会发现?而领路的人,曹家千里马行的伙计,只顾赶路,好像非常有把握似的!

而今两国交兵,西行的道路完全封闭,只得采取这种非常不光明的方式进入西夏,带路人居然是曹家的人,由此可见,象他们这样的客商,每年会从边境走私中获得多么大的利益啊!

前面就是隘口,塔楼上警戒的士兵,就站在几十丈外,虎视眈眈。欧阳澈的身边,立着一块界碑,他摩莎着界碑上面的字,仿佛在爱抚着小儿子的脸儿。

“咕咕,咕咕”,曹家伙计伏在草丛中叫着。

“吱呀呀”,寨门开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