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靖康志 >

第26章

靖康志-第26章

小说: 靖康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桓面带微笑,望着场下黑压压的四五千人,说道:“今天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今天是一个千古流芳的日子,今天必将青史留名,为什么呢?因为,就是在今天,大宋捧日军官学校成立了。

你们四面八方,有的是烈士子弟,有的是名门之后,有的是打过仗的老兵,今天来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扬我国威,保家卫国!”

“扬我国威,保家卫国!”

“扬我国威,保家卫国!”

一人呼,万人和!

雪亮的刀枪,誓刺苍穹;精良弓箭,必射天狼!

赵桓突然来了兴致,竟然步下高台,走进队伍中央。王德、种无伤寸步不离,象两头猛虎,时刻戒备着。

赵桓指着一人问道:“你为什么当兵?”

那人被问得一愣,“俺俺”地支吾了好一阵子,猛然喊道:“扬我国威,保家卫国!”

“轰!”在场的许多人都被这小子逗笑了,包括赵桓本人。

赵桓和蔼地说道:“这样说,原也不错!不过,你当初当兵的时候,未必是这样想的吧?说真话,朕万没有怪罪的道理!”

小家伙一手扶枪,一首挠头,脸憋得通红,嗫嚅道:“大前年,俺家乡大旱,家里没有吃的。正赶上募兵,俺娘怕俺饿死,俺,俺就来当兵了!”

“嗯,”赵桓点头道,“这就对了!你呢?你为什么当兵?”

另一人答道:“俺全家都被金狗杀了,俺要报仇!”

“你呢?对,朕问的就是你!”

“升官发财!”

“封妻荫子!”

“光宗耀祖!”

“为俺爹争气!”

一时间,说什么的都有,不管说什么,赵桓都安静地听着,和蔼地笑着。

大约过了两刻钟,赵桓回到演武台上,话锋一转,道:“大家说了这么多,似乎都不是扬我国威,保家卫国!到底是朕说错了,还是你们错了?”

现场鸦雀无声,只听到旗子在风中“沙沙”的响声!

“朕没有错,你们也没有错!”赵桓斩钉截铁地说道,“打个比方来说,那个说为吃饱饭来当兵!当兵会不会饿肚子呢?一般来说不会!但是,如果你们不能打败敌人,敌人就会祸害百姓,百姓自然就不能种田,百姓不种田,大家都得饿肚子,不单单你们,朕也得饿肚子!所以说只要做到了扬我国威,保家卫国,吃饱饭是没有问题的。”

赵桓猛地提高声音,振声喝道:“朕将亲自出任校长,你们就是天子门生。今天,朕要先立几条规矩:

第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第二,大宋捧日军官学校的校训是:纪律、尊严、梦想、光荣!

第三,军人的目标是:扬我国威,保家卫国!”

赵桓看着场下的军兵,一个一个地看过去,长吸一口气,叱道:“最后,送给尔等一句话:吾在,谁言大宋无男儿!”

“吾在,谁言大宋无男儿!”

“吾在,谁言大宋无男儿!”

现场气氛达到了顶点!接下来,分别由教务长张叔夜,副教务长岳飞致词。岳飞的讲话更有说服力,因为,就在两个月前,岳飞还是一名小小的军官,现在却已经是当朝显贵!在学员们看来,岳飞就是他们的榜样,只要好好去做,他们将来也可以成为象岳飞那样的人物的。

事过多年,这一天在捧日军官学校发生的事情,没有人能忘记!

第二卷 第三章 捧日(二)

第三章捧日(二)

近些天来,天气越来越热,而西边的战事也在不断升温,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势!河东路,李良辅已经撤兵,王禀重新布置边境防务之后,已经回到了太原。泾原路,平安无事。泾原、环庆两路都部署曲端,一连上了三道奏章,说了很多想法,核心目的就是向朝廷要钱。到底给不给,如果给,给多少,宰执们还没有定论。吴阶已经到任视职,夏国大将任得敬气焰非常嚣张,吴阶压力很大,赏赐奏折说,正率兵迎敌,两天来没有任何消息,很是令人担心啊!

上午散朝后,本想好好睡一觉,才人姜田田一会儿摸摸头发,一会儿掀掀被子,见官家没动静,索性将饱满的胸脯贴在后背上,揉来揉去。赵桓按耐不住,只好举手投降:猛地翻过身来,将田田压在身下,钩着小家伙的鼻子,笑骂道:“朕的田田就象一只馋嘴的小猫,总是吃不够,是也不是?”

田田的五官非常精致,一如精心烧制出来的官窑瓷器:眉比新月,鼻若悬胆,长长的睫毛下面是两潭跨越千古的秋水,娇巧的嘴儿旁边是一双调皮的酒窝。无一处不美,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绝妙的尤物。后宫之内,姜田田很得宠,她很可爱,也会撒娇,撒起娇来,那种迷人的风情,世间谁能抵挡?也许有人可以,赵桓却是不行!

“人家哪有?”小家伙双手掩着前胸,摆出一副弱女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异常无辜地说道。

“没有,真的没有?”赵桓不依不饶,一边将手探进田田的怀里,一边问道,“那又为何不让朕睡觉?”

“嘻嘻!哎呀,痒,痒!”田田左躲右闪,痴痴地笑着,“臣妾只是嫌闷,根本没有官家想的那个意思嘛!官家饶命,官家饶命啊!”

赵桓翻身起来,道:“既然如此,朕就起啦!”

田田一跃而起,钩住男人的脖子,双腿盘住男人的腰,以无比腻人的声音说道:“官家,臣妾不让你走!你一走,就不知道哪年哪月还能来了。奴家闷,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你就可怜可怜奴家吧!”

小妮子的胸是越发地丰满了!刚过十五岁生日,比那些十七八岁的也毫不逊色呢!

赵桓不能走了,至少暂时不能走了!

他一边抚弄着,一边道:“田儿,你发现没有,她们可是大了许多呀!”

“嗯!”田田点着头,脸渐渐地红了,旋即吐了一下舌头,“冬天还好说,穿得多也看不出来;可是您瞧这天儿,臣妾正发愁呢!昨儿个,猫儿还拿这个取笑我呢!”

赵桓道:“她那不是取笑,是妒忌,朕知道的!”

“不管啦,只要官家喜欢就行了,我管它别人说什么呢!”田田轻轻地亲了一口男人的脸,将身子慢慢靠上去。忽然,田田想到一个问题,一下捂住嘴,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看到了观音菩萨一般。

“怎么啦?”赵桓问道。

田田迟疑着说道:“官家,它们会不会就这样无休无止地长下去?如果那样,人家可怎么出门啊!”

“哈哈!”赵桓大笑道:“不怕,出不了门更好!不怕,朕喜欢,越大越好!”

风儿飞进屋,将床幔一会吹起,又一会放下;在门口伺候的宫女听着屋里的声音,笑脸红得象新娘的盖头一般。

甭管中午休息得好不好,下午还是按时来到延义阁听侍臣讲读。今天进来伺候的是翰林院侍讲学士秦桧。秦桧时年三十七,中等身材,白净的脸膛,一副笑面,每当你看到他时,他总是在笑,就没有不笑的时候。

这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奸大恶之人,赵桓自己却不这样看:奸臣大多出在昏君一朝,赵桓是要做明君的,所以,他认为自己手下根本就不能出什么大奸臣,他也不会给这些人机会。

自从秦桧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以来,接触了几次,赵桓对他印象还是不错的。尽管宋强一直在抗议,希望赵桓直接把秦桧杀了,赵桓以太祖有令:不得诛杀大臣,这样的理由搪塞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宋强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赵桓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说,他变成了我思想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完全融合,不会再出现那样的情况啦?

“陛下,今天还接着讲《武帝本纪》吗?”秦桧小心翼翼地问道。

最近,不管哪名学士侍讲,赵桓听的都是《史记》中的《武帝本级》,听得多了,心得越多,糊涂的地方也多了。

赵桓今天精神不佳,不想再听,只想找个人说说话。他悠闲地躺在摇椅里,道:“你以为,司马迁如何?”

秦桧不假思索地说:“作为文士,他是中华民族留下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作为史官,他为后人开创了一种最有效的表述历史的方式;作为臣子,他是所谓的忠臣,可是,臣却不取他这一点!”

“哦,”赵桓陡然来了兴致,“说来听听!”

“作为臣子,为主上分忧乃份内之事!赞誉归于主上,损毁以一身担之,才是正理。象司马迁那样,一意孤行,令天下世人、后世子孙尽知武帝之失,其心可诛!”秦桧侃侃而谈,义正词严,那一刻,仿佛人世间的道理全在他这一边似的。

“好,讲得好!”赵桓起身坐到正座之上,“来人,看茶、赐座!”

秦桧躬身谢座,端正地坐好,茶杯连碰都不碰一下。

“《武帝本纪》为何简略若此?”

秦桧道:“据后世诸家考证,《史记》中的《武帝本纪》一篇已流失,现在的内容是后人从书中其它部分摘抄出来的,所以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是了,理应如此!”赵桓啜了一口茶,“最近外面都有些什么议论啊!”

“陛下英明神武,臣子们无不钦佩万分呢!”

“如果都是这样的话,不说也罢!”赵桓淡淡地说道。

秦桧心内一冷:官家有一个脾气,口气越淡,便证明怒气越大。观察了很多次,无不应验了这一推断。秦桧可不敢惹官家不快,连忙道:“臣听说,有些臣子对陛下重视军队,轻视文臣,颇有微辞!而且,陛下自登基以来,政事上多有更张,一些人认为,陛下有些漠视祖宗家法呢!”

赵桓只是听着,未做表态!

“据说,宰执中有人在推波助澜,想借机打击李纲!”秦桧咬牙说道。

“知道是什么人吗?”

到底说还是不说?

秦桧犹豫着,瞬间他已拿定注意,顺手擦了擦汗,坚定地说道:“臣认为,吴敏、唐恪、耿南仲三人联系得过分紧密了!”

这还了得?

先不说李纲是必须保全的人物,作为皇帝,最忌讳的就是大臣结党。大宋立国以来,党争不断,国家有限的实力就在党争中慢慢消耗着。不能不说,党争是大宋屡战屡败的一大原因。

赵桓不想再蹈先人覆辙!

他盯着秦桧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说道:“由你去查,要有确实的证据!”

“臣领旨!”秦桧似乎还有话没有说,硬生生地咽了回去。

这人聪明,不是一般的聪明啊!

赵桓心里暗自赞叹,道:“拟旨:着秦桧守御史台侍御史一职,望其忠心办事,不负朕心,钦此!”

秦桧任职翰林院,干的就是拟定旨意的差事,今天,拟定的旨意关乎自己晋升,这还是第一次遇到。秦桧表面还从容,跪倒领旨谢恩!

赵桓照常勉励一番,最后说道:“好生去做,办好差事,朕断不会让你没了下场!朕也不是耳软之人,爱卿是什么样的人,朕还是清楚的!”

秦桧感动得眼泪横流,竟至说不出话来!

秦桧去了,去调查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

赵桓决定,用秦桧这样的小人去办一些君子不能胜任的工作!他也没有想到,秦桧做得非常之好,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几年!

第二卷 第四章 大喜

第四章大喜

靖康元年四月十八,驸马都尉岳飞迎娶柔福帝姬,盛况拟于太子纳妃,京城百姓十几万人夹路欢呼,余音至今犹在!

大宋立国百余年,出身寒门而尚主,岳飞第一人也!

世人皆曰,若无世祖高皇帝慧眼识英在前,断无武威郡王岳飞于后。或有人曰,若无岳飞,靖康之世又当如何?

今汴梁繁华更盛靖康初年十倍,靖康君臣之恩,何人敢忘?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皇宫大内的迩英阁与延义阁相同,都是官家听侍臣讲读之所。两殿都在崇政殿西面,迩英阁偏向南面一点,延义阁近北一些,二阁如两个门神,护在崇政殿两侧。

对这两座殿阁,赵桓本人倒没有什么偏爱,迩英阁内书籍多一些,找起来方便;延义阁显得宽敞一些,待着舒适一点。官家赵桓刚喝了口茶,外面当值的种无伤小声说道:“陛下,兵部尚书知开封府聂山,侍御史、翰林侍讲学士秦桧求见!”

“让他们进来吧!”赵桓答道。

一会的功夫,聂山与秦桧二人联袂而入。聂山将近五十岁,人却一点也不显老:过丈的身材,黑黝黝的落腮胡子,浓重的眉毛,一双鹰目,射出摄人心魄的精光,看着倒更象一员武将。聂山原本是吴敏推荐上来的,而吴敏推荐他上来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聂山的强横以对抗李邦彦。孰料,聂山上来后,杀伐果断,敢作敢为非常得官家欢心,官职也升得很快,已经做到兵部尚书知开封府,眼瞅着就要入阁拜相了。而且,聂山既然有了更大的靠山,自然不太理会吴敏那边怎么想,所以,两人越来越生分,关系还比不上两旁世人。

这些天来,京城有人传言,聂山与秦桧马上就要接替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