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命运的抉择 >

第289章

命运的抉择-第289章

小说: 命运的抉择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夏完淳想象中的差不多,作为辽东军事中心的辽蓟陆军府忙碌而又严肃。院落中,长廊上,门厅里,不时的有身着军服手持文书的军官匆匆走过。不过总有几个军容不算整洁的军官会打破这种严谨的气氛。他们三三两两地谈笑着,并不时地发出爽朗的大笑声。对此夏完淳并没有太在意,他知道那些人大多是负责作战的前线指挥官。用不了多久自己便会成为他们其中一员的属下或是战友。

然而当夏完淳从这些个军官面前走过时,他们几乎同时停止了谈。开始以好奇的目光打量起他来。夏完淳心里清楚那些人是在注意自己的军衔。由于依照野战军的传统,炮兵、骑兵往往比步兵更有晋升的机会。而他原先所属的独立教导骑兵团更是在女皇登基后被钦点为御林军。因此虽然现在的夏完淳不过才19岁而已。但在他到达辽东时,其军衔已然升到了少尉。一个少年顶着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军衔,自然会引来前辈们怀疑的目光。他甚至觉得那些军官会认为他是依靠某种关系才得到今天的地位的。这样的想法让夏完淳顿时就萌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羞辱感。却见他当下便攥紧了拳头,不过脸上却依旧还是保持着冷峻表情,在众人的目视下从容地穿过了院落。

不过夏完淳在院落中的受到的挫折似乎并没有打击他的信心。相反前辈们怀疑的目光反倒是激起了他心中的斗志。让他不禁在心中暗自发誓,日后定要在辽东建立起与自己军衔相符的武勋。于是在经过了一番报到与登记之后,他终于如愿以尝地拿到了自己的调令。面对着文书上所写的内容,夏完淳不由皱着眉头嘟囔了一句道:“第十五步兵师?库布勒哲库?”

就在夏完淳拿到自己调令的同时,在大元帅黄得功的办公桌上同样摆放这一份属于他的调令。这是一份来自南京的圣旨,其内容也很简单,要他率领辽东众部落的首领即刻起程面圣。这其中自然也少不了朝廷对黄得功这几年在辽东功绩的大加赞赏。照理说带着夷酋和大量的贡品班师回朝,凯旋而归,这本是一件令人振奋的美差。特别是对于一个武将来说,这样的差使,意味着荣誉、意味着官爵、意味着数不尽的财富。然而面对这样一份圣旨,黄得功却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这倒不是因为黄得功性格高傲视功名利禄为粪土,也不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够格封妻荫子。事实上这些荣誉和官爵正是他多年征战以来一直追求的东西。封妻荫子更是他经常梦见的一个场景。然而当皇帝的一道圣旨真的摆在他面前时,他却在这个时候犹豫了。

黄得功虽是个粗人,却绝对不是一个蠢人。他书读得不多,可狡兔死,走狗烹的典故还是略知一二的。特别是之前的明朝在对开国功臣的处理,更是对这些古老典故的完美诠释。虽说孙露在这方面向来大度,也从不嫉妒贤能。完全不是那些刻薄寡恩的朱家儿郎可以比拟的。可皇帝终究是皇帝,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她真的会容忍他们这些掌握兵权的军团长继续存在吗。况且自己还不是随皇帝一同起家的贴心嫡系。想到这些黄得功的心情便开始不自觉地沉重起来。摆在他面前的那道圣旨转眼间就是成了他眼中的催命符。正当黄得功愁眉不展之时,门外的卫兵突然进来通报道:“元帅,阎参谋长求见。”

阎应元?他来干什么?莫不是他也知道了圣旨的事吧。也罢,这事自己一个人瞎猜也总不是个办法。于是黄得功皱着眉头思略了一番后,便点头答应道:“请他进来吧。”

可黄得功的话音还没来得及落下,门外就响起了阎应元爽朗的大笑声:“不用了元帅。我老阎不请自到了。”

“哦哟,什么风把咱们的阎大参谋长也给吹来了啊。来人啊,快快上茶。”眼见老战友已然站在门口,黄得功三步并作两步着上前热情招呼道。

“这时候还能有什么风。当然是从南边吹来的风咯。”阎应元说罢,倒也不客气,当着大元帅的面便大大咧咧地坐在了太师椅上。

黄得功何尝听不出阎应元的一语双关。却见他顺手屏退了一旁的侍卫,干笑了一声回答:“阎老弟说得是啊。瞧我这糊涂的,现在是南季风期,刮的自然是南风。”

“那里,元帅您可不糊涂。不过您要是再装糊涂的话,可就真的看不起我老阎了。”阎应元摆了摆手正色道。

眼见阎应元这么一说,黄得功先是愣了下。继而长叹了一声,绕回了自己的案牍,取出先前的那份圣旨道:“这是刚从南京传来的圣旨。”

“是让您回南京吧?”虽然已经猜到一二,阎应元还是试探着问了一下。

“恩,皇上要老夫携巴尔达齐等辽东各部落头人一起进京纳贡。”黄得功忧心忡忡地点了点头道。

“哦?如此说来,那可真该恭喜元帅,贺喜元帅了。”阎应元听罢,立刻便起身向黄得功拱手道贺起来。

然而黄得功却只是苦笑了一下摇头道:“道喜?老夫真看不出这喜从何来啊。”

“怎么元帅?难道您还没理解皇上的意思吗。您之前率领四军将士浴血沙场,攻取辽东,直抄建虏老巢,已建下不世的武勋。如今又携辽东夷酋向我天朝上国纳贡称臣,那更是会被载入史册的功绩。到时候皇上定会给您封侯进爵,至于封妻荫子更是不在话下。如此喜事,属下又怎能不给您先道个喜呢?”阎应元侃侃而谈道。

“咳,阎老弟你什么时候也学会了那些奉承话了。什么不世武勋啊。我等武夫哪儿有这等的手段。还不是仰仗了当今皇上的英明决断。承蒙皇上的厚爱,老夫能被封为大元帅已是皇恩浩荡了。老夫又怎感奢望封侯进爵呢。”黄得功连连摇头道。

“原来如此,元帅是怕到了南京会被皇上鸟尽弓藏吧。”阎应元冷不丁地接口道。

“阎老弟,瞧你,又在拿老夫说笑了。”被阎应元一语道中心事的黄得功连忙尴尬的笑道。

“元帅,您应该知道属下这话不是在说笑。”阎应元忽然脸色一正,肃素然道。而此时的黄得功亦低下了头表示默认。见此情形阎应元便紧接着继续说道:“元帅您的英勇,您的善战,一直以来都是四军将士们的骄傲。但是中原的战争已经结束了,天下也已经太平,这一天终究是会到来的。属下不想讲什么大道理。只想提醒元帅,皇命难违啊。”

“咳,老夫何尝不知皇命难违呢。可这圣意更是难测啊。况且你也知道,老夫的出身并不光彩。”黄得功含蓄的说道。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家底并不干净。早年出任江北四镇之时更是以跋扈著称。据说南明的弘光帝有一次降旨与他。可跪在地上接旨黄得功越听越不舒服。于是他当下便跳了起来大叫:“什么劳子圣旨,老子没听见!”

当然同样的事情,黄得功是绝对不敢再在中华朝重演的。如今他虽是堂堂的护国大元帅,可能立即调动的兵马,却远没有他以前作总兵时多。军队的制度化以及严明的纪律,让高级将领很难再像从前那般将国家的军队据为己有了。因此自从投靠孙露之后,黄得功就一改往日嚣张的气焰。不但处处低调行事,还为国家立下了不少汉马功劳。然而他却始终担心新女皇会因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而对自己心存猜忌。

“元帅,此言差矣。元帅虽算不上皇上的嫡系,但也算是同皇上征战多年的老将。应该知道当今皇上为人坦荡,向来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皇上若是真对元帅您有所猜忌,当初就不会让您指挥第四军团。更不会让您担当收复辽东的重任了。”阎应元语重心长的说道。

其实对于黄得功的这些心病,阎应元同监军梁权可早有察觉。由于身为监军的梁权可乃是广东一系的将领,不便同黄得功谈及这些事。因此这开导军团长的任务便落在了阎应元的肩头。就目前来看,他的一番循序渐进的开导似乎已然有了些效果。觉得阎应元说的极有道理的黄得功,若有所思着附和道:“是啊,皇上为人向来坦荡。如此说来倒是老夫多虑了。”

“其实,元帅会有那样的想法,也是人之常情。毕竟历来掌握兵权的藩镇,都是皇帝的心腹大患。没有一个皇帝会不想削去将帅们的兵权以防他们起兵造反。因此,这兵权迟早都是要收归回皇上手中的。至于何时收?怎样收?不仅取决于皇上的圣意,更取决于臣下的表现。”阎应元意味深长的提醒道。

“臣下的表现?”黄得功眉毛一挑反问道。

“是的。君不见昔日北宋的石守信、王审琦杯酒过后功成身退。而前朝的蓝田等诸将惨遭灭门。这其中固然有君主的性情差异的作用。但臣子们不同的表现,也是导致最后不同结局的一个诱因。”阎应元直接抬出宋、明两朝的例子解释道。

而他的这一招也确实管用。却见黄得功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多亏了阎老弟这一番提醒,让老夫茅塞顿开。老夫这就让家人准备行装随老夫一同南下,也好向皇上表明老夫的心迹。”

“元帅能如此看得开,属下也就放心了。其实,据属下所知这次去京城的似乎不只有元帅您一人。姜镶、游沛龙等军团长也会陪同科尔沁部吴克善亲王等人一同去京城面圣。”阎应元适时地补充道。

“哦,姜镶、游沛龙也收到皇上的圣旨了吗?”黄得功微微一惊道。在他看来这确实是皇帝想要收回兵权的一种信号了。

“这个属下并不清楚。属下只知道是科尔沁部吴克善亲王自个儿要求向朝廷献降纳贡的。姜军长和游军长或许觉得此事是关重大才会一同配那蒙古王爷进京的吧。”阎应元不置可否地回答道。

“这么说来姜镶、游沛龙他们是逮到了一个蒙古王爷,急着想进京邀功去咯。”黄得功半开玩笑的说道。其实他也清楚科尔沁部的蒙古王爷,远比自己这里的土著酋长要值钱得多。至少,他们的归附能让中国军队进一步控制漠南蒙古。

“元帅您这可就猜错了。据说让吴克善决定归附我中华的不是第三、第五军团的雄壮之师,而是一份家书。”阎应元摇了摇头道。

“家书?”黄得功惊愕地问道。

“是的,一份来自南京的家书。”说到这儿,阎应元的嘴角挂起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第二部 第三节金銮殿藩王投新主 御书房众臣议北疆

且说那黄得功接了圣旨,在属下的一番劝说下终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忙不迭地开始打点行装备船南下。与此同时蒙古科尔沁部的亲王吴克善,则在姜镶等人的护送下进抵了帝国都南京。同他的妹妹小博尔吉特氏一样,吴克善这次走的也是水路。这一来是因为水路快捷便利,这二来也有向蒙古人展示天朝实力的意思。就目前来看这两个目的似乎已经圆满完成了。船队不但安全抵达了首都南京,沿途中华帝国的繁荣强盛亦给吴克善等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也难怪,位于漠南蒙古东部的科尔沁部在蒙古诸部中本就算不上什么大部落。哪里见过这等阵势。他们沿途所遇到的中原城池,每一座看上去都是那么的庞大,那么的繁荣。吴克善曾经以为辽东的盛京已经算得上壮观繁华了。可后来他去了一次北京,盛京当下在他眼中成了个不起眼的小城池。而如今看着这一路看了扬州、镇江等城,他又觉得以前看到的北京城破败无比。哪儿比得上眼前的人间天堂。

是的,此刻的吴克善确实觉得自己掉入了仙境。中原丰富的物资,富饶的土地,是他做梦也想不到的。他现在终于明白了当年满人为什么要削尖了脑袋南下。为什么在明知实力不济的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留在中原。中原确实是个充满诱惑的地方。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倾城美女。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东西是中原没有的。有那么一瞬间吴克善甚至也有了一种想将这一切占为己的冲动。

然而这种冲动来得快,去得更快。因为那些架在高大城头上的火炮正毫不留情地警告着吴克善不要心存非分之想。每当他的目光扫中城头的火炮,他的心头便会不自觉地打起寒战来。这位蒙古王爷在数年前就已经尝过汉人火炮的滋味了。作为与满清联姻最频繁、人数最多的蒙古部落,科尔沁部理所当然地参与了满人同南明的诸多战斗。至于明军的炮弹更是尝了不少。看着自己一手带起的看家人马在对方的炮火下,被成批成批的消灭,那种恐怖的感觉至今还萦绕在吴克善的心头。让他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吴克善真不知道自己当初是怎么被鬼迷了心窍,竟会答应那多尔衮来趟这么一倘混水。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在自己在当时的最后一刻还是幸运地逃回了草原。若是那时给汉人在关内被俘获的话,自己的人头可就真的不保了。更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来中原纳贡。当然吴克善并不知晓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