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小侯爷 >

第27章

大宋小侯爷-第27章

小说: 大宋小侯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草,这样一比较咱们不就是杂牌军嘛!”李策终于忍不住骂了一句。

    “嗯,差不多吧,就算武器装备、补给也是差人家一大截。”刘廷柱些垂头丧气道。

    “还有饷银……”另一人小声补充道。

    “同样都是大宋的军队,难道咱们就是后娘养的?为什么要受不公平对待?”李策有些发火。

    其实他也知道,出于实际考虑,总要有王牌部队和杂牌军之分,不可能绝对平均,只是自己很不幸分到了杂牌军,不免心里有些窝火。

    “我找老官去”李策懊恼道。

    “大人,官都指挥又何尝不知,他也是没有办法……”

    “那咋整?就让我带这一群老大爷训练?别扯淡了”李策瞪他一眼,没好气得说道。

    “大人,听说您和……”刘廷柱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有屁快放!”李策一瞧刘廷柱那滴溜溜乱转的眼珠子,就知道他没憋好屁。

    “嘿嘿……是、是,属下听说您和陈经略使关系匪浅,大人若是去找陈大人或许有效。”

    李策想想他说的也对,便点点道:好,我这就去讨个说法,你等在此照旧训练。

    刘廷柱等人大喜纷纷道:“卑职遵命。”

    。。。。。。。。。。。。。。。。。。。。。。。。。。。。。。。。。。。。。。。。。。。。。。。。。。。。。。。

    李策进屋的时候,陈尧佐正在那奋笔疾书,也不知在写些什么。李策见没有外人,也没敲门便大踏步迈进门来。

    “进来也不知道禀报,连门也不敲,我一猜就是你,全军除了你,没人敢这样放肆。”陈尧佐头也不抬得说道。

    “嘻嘻,还是师父了解徒儿。”李策倒了一杯茶,给陈尧佐端过去。

    “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说吧什么事情?”陈尧佐把手中毛笔一搁,接过茶杯,笑骂道。

    “师父英明,什么事都瞒不过你。”这厮咧嘴一笑,先送上一顶高帽。

    “怎么这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陈尧佐皱眉道。

    “哪儿呀,不是,哦,也是。”李策嘟囔道。

    “什么是也不是的,你说清楚点。”

    “倒不是徒儿怕苦,实在是没有坚持下去的理由。”

    “嗯?此话怎讲?”

    “师父,你看我那一指挥都是些什么兵啊,那有的都七老八十了,自己站都站不稳,还怎么训练打仗啊。”李策故意表情夸张地嚷嚷道。

    “哦,原来是到我这哭穷来了,呵呵……边关的军队嘛,历来都是如此,你瞧瞧其他指挥不也是这样嘛。”陈尧佐道。

    “历来如此不代表就是对的呀,这样的一群老太爷,怎么带嘛。”李策继续诉苦。

    “胡搅蛮缠。”陈尧佐轻斥道。

    “我不要求手下的兵个个身强体壮,但最起码不能全些老弱病残吧?要我说啊,一些老爷兵早该解甲归田了,这么大年纪的人哪能还在前线军队啊,这不是尽拖累人嘛。”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朝廷又何尝不知,这些人早已没什么战斗力了,朝廷号称六十万大军,真正能用的也就三十多万,可是朝廷也是没有法子啊。”陈尧佐长叹一口气。

    “为何没有法子?裁军呀。”李策道。

    陈尧佐道:“哪有你想的那般简单,你可知咱们大宋的兵丁是如何招募的?岂不闻养兵自固之说?养兵不仅是为了应付对外的战争,也是为了维持国内的安定。遇饥年常募兵,此乃我朝的开国国策,这样一来没有了流民、饥民问题,也就没有百姓揭竿起义,一举数得。若是裁撤军队数量,凭空多出几十万流民,如何安置,嗯?”说完他目光灼灼得看着李策。

    “这……靠募兵来解决流民问题,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啊。”李策也叹一口气,问题远比他想象的复杂得多。

    “朝廷现在已是骑虎难下了,再加上辽国一直虎视眈眈,伺机南下,朝廷也不敢裁撤军队,日久成疾,便成了这般模样。只能待日后时机成熟了再寻解决之法了。”陈尧佐目光深邃得望着院落里的梧桐树,那目光有些无奈又有些期望。

    怎么就扯到军国大事上去了,好像偏题了……李策嘀咕道,也是这等大事也不是我一个小指挥使所能左右的。

    “但大的方面改不了,眼下却是可以变通的嘛。”

    “怎么变通?”陈尧佐迟疑道,他隐隐觉得这厮定是又有什么阴谋,可又不自觉得跟着问了一句。

    “我是这么想的,一厢不是有三四千人嘛,从中怎么也能挑出五六百的青壮来,就把这挑出的青壮交由我训练。”李策腆着脸连说带笑得比划道。

    “你这是要相仿昔年开国大将军曹彬的虎贲军啊,呵呵……嗯,有点意思。”陈尧佐捋着胡子笑道。

    李策一见有戏,但是陈尧佐却突然又话锋一转,叹口气道:“想法是好的,可是眼下却有更为重要的事要做。”

    李策抬头道:“什么事?”

    “河西黄河泛滥,水灾成患,朝廷赈灾令已经下来,河西地区已经紧急召集民夫抗灾,可是人手却还是不够,为师正打算调一部分军队去救急。”陈尧佐说完,目光殷切得看着李策。

    我靠,不是吧,难道要我去救灾?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啊……

    ps:这个周上了推荐位置,求大家收藏,求推荐票啊。

 第四十六章 黄河泛滥

    李策正在焦急考虑如何推辞,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报!”一个传令兵气喘吁吁得飞奔而至。

    “大人,易州水患已经探查清楚。”传令士兵抹一把汗,急声道。

    “讲!”

    “此处水患,乃是暴雨所致,河堤决口,淹没大批农田,百姓……”传令的士兵有些犹豫,抬头小心地看了下陈尧佐。

    “讲!”陈尧佐眉头一皱。

    “是!初步估计,已有三万多人伤亡……”

    “砰!”陈尧佐拍案大吼道:“什么?!百姓伤亡三万?!”

    “大人……这是易州县令统计的数字,据属下等的探查,恐怕……却是不止此数。”士兵硬着头皮答道。

    陈尧佐仿佛被施了定身咒般呆立在那,良久他颓然坐下,沉声道:“到底是多少,说吧。”

    “遍地尸体,孩童老人惨不忍睹,少说也有五万……而且尚有许多百姓下落不明,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这次水灾居然如此严重,已经严重超出了陈尧佐的估计,依照他的经验,水灾刚开始伤亡就这么重,等到过些时日,恐怕数字得翻倍。李策初始还不觉得黄河泛滥是多大点事,以前学历史,经常会见到黄河泛滥改道之类的文字描述,今日当场听了兵士的报告,尤其是听到“遍地尸体,五万这个数字时,更是心下大惊,五万多条人命,瞬间就没了,这带给他的震撼让他有些难以接受,想到方才自己自私的想法,内心不禁有些惭愧。

    “来人,传令下去,各厢主将速速前来议事!”陈尧佐很快镇定下来,当下最紧要的是救灾,时间就是生命,多耽搁一分就会多一分伤亡。

    没一会的功夫,各军主将风风火火得陆续赶来了。李策站在陈尧佐身后,暗自打量了一下,来的共有四人,官一奇也在其中,还有何监军。

    众主将全部到齐后,陈尧佐开始发话,“今日紧急召各位前来,想必大家已经听说了,易州黄河决口,现下水患成灾,百姓深处水深火热中亟待救援,本官打算,留一厢禁军镇守,其余三厢随本官前去救灾,大家意下如何?”

    几个都指挥使一听,面面相觑,易州水患如此严重吗?竟要抽调大部分兵力前去救灾?万一辽人前来叩关怎么办?

    果然很快就有将领反对。

    “大人,属下以为,我等的首要任务是镇守边关,救灾并非我等分内之事。”说话的名为孙值,也是一名都指挥使。

    李策见此话如此无情,不由抬头看了孙值一眼,只见他印堂狭窄,颧骨高突,果然一副尖酸刻薄相。

    孙值一说完,另一名叫王佑才的将领当场反对道:“孙将军此言差矣,我等如若坐视不管,恐怕日后此事被提起时,朝中的言官们怕是不会放过我等,到时免不了罢官抄家啊!”

    “哼,那群腐儒懂个屁,就会卖弄唇舌,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倘若日后此事被提起,我们就说正值辽人入侵,腾不出人手,大可推拖过去。”何监军面色不悦地说道。

    陈尧佐眉头紧皱,脸色似有不悦,他见官一奇一直保持沉默,开口问道:“老官你怎么看?”

    “要救!”官一奇回答得很明确也很干脆。

    陈尧佐紧皱眉头,有些发难,他虽然是河北西路的经略使,总管河北西路大小事务,可是调动军队却不是完全由他说了算,北宋军队尤其是禁军,受双重领导,一是边关镇守大将,二是枢密院,倘若监军和几个副将坚持不肯出兵,陈尧佐也不能强行调兵,否则日后枢密院查起,私自调兵的罪名可是几同谋逆!可若是向朝廷轻奏,这一来一往,少说也得半月,易州的百姓哪能等得了半月。

    以何监军为首的几人不赞成出兵救灾,陈尧佐与官一奇自然是赞成的,还有王佑才这样没有主见的,双方陷入了僵持。

    “咳咳……那个……本来当着众位大人的面,我是没有资格说话的,可是我李策却不得不说。”李策干咳两声打破沉默。

    何监军见又是这小子,很是不屑得冷哼一声。

    陈尧佐点头示意李策说下去。

    李策吸口气道:“敢问诸位大人,我等大军驻扎边关所谓何事?”

    “笑话,自然是保境安民。”孙值冷笑,这小子忒没大没小,众军议事哪有他插嘴的地方,只是碍于陈尧佐的面子,这才没过分嘲讽。

    “好,我想其他几位将军也是这样认为的吧?”李策笑意盈盈得看着其他几人问道。他这样问,自然不会有人反对,几人均不知可否得略略点点头,谁也不知这小子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好,如此便好,诸位大人真是爱民如子的好官呀”,李策突然送上一顶高帽,只是这厮堆满笑容的那张脸,让人看了有些奸诈的感觉……

    “诸位大人为何放弃安逸的生活,甘愿长期驻扎在这边关苦寒之地?为的就是这河北西路的百姓,为了百姓安居乐业。”众人听了这厮如此露骨的马屁,有些脸皮薄的已经开始脸红。

    李策却无视他们的脸红,他突然做出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道:“可是大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件事情。”

    孙值忙接道:“什么事情?”他正沉浸在李策为自己塑造的伟大形象中,正等待李策继续夸赞下去,却不想这小子话锋一转,情急之下自然而然接口问了一句。

    “大军驻扎此处为的是保境安民,可是倘若民都没了,还保什么安什么?以后谁来给我们提供赋税,提供给养,断了民,就等于断了我们自己的后方补给啊!”李策渐渐收起戏谑的神情,正色道。

    “保境安民不仅仅是抵御外侮啊,李策说的对,我想大家现在也都明白了,倘若我们放任不管,逼得易州的流民揭竿而起,恐怕到时候这个责任谁也担待不起!吾意已决,何监军你留一支禁军镇守真定府,其他人随我驰援易州!”陈尧佐豪气顿生,迅速下完指令。

    李策的一番话很巧妙地占住了道德的制高点,孙值等人有心反对却无法开口,无奈只好表示同意,何监军听闻并不需要自己去救灾,一颗心也就放下来,再不出声反对。

    ps:诸位如果觉得还凑合,请点一下收藏,支持一下老三,老三谢谢大家了。

 第四十七章 一瓢米换一个小娘子?

    李策初时骑马还有些担心自己驾驭不了,后来发现跟前世小时候村子里的耕牛一样嘛,而且似乎更加平稳,再看看坐下的马鞍和脚蹬,不由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无穷啊。

    从真定府到易州并不算远,由于是去救灾并非打仗,大军轻装上阵,早上出发,奔行了一天,傍晚时分就抵达了易州城。

    一路走来,离易州越近,空气中弥漫的土腥味也就越来越重。真的是触目惊心,到处都是被洪水摧毁的民宅,有的小村落地势低洼,整个村子已经被洪水淹没,只有偶尔露出的几处残垣断壁,证明这曾是一个村落。

    初时路边只有三三两两的流民,个个衣衫褴褛,披头散发,目光呆滞得瞧着大军,陈尧佐见他们可怜便吩咐拿些吃的食物分给他们,却不成想越往腹地深入,流民越来越多,饥饿的百姓见军队有吃的,闹哄哄得堵住大军的路,不肯放行,即便是兵士呵斥打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