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心如蛇蝎 >

第23章

心如蛇蝎-第23章

小说: 心如蛇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眯缝着眼打量来人。
    这是个身着华服的青年,相貌尚算俊秀,一张脸却因怒气而有几分扭曲。盯着他的一双眼睛似乎随时能喷出火来。
    “是你啊,”李砚看清他后绽开一个颇含恶意的笑容,“怎么,上次没输够,又想回来给在下送钱?”
    “难为你还记得我。”青年被他彻底激怒,咬牙切齿道。
    “一手臭棋还自命不凡,想不记得也难。”李砚掏着耳朵,懒洋洋道。
    这人的身份他只依稀有些印象,似乎是京中某高官之子。大约是出身不凡,又喜人奉承的缘故,棋下得平平,却对自己的棋力有着异乎寻常的自负。也不知他从哪里打听到了李砚,旬日以前上门求战,被李砚杀得片甲不留,含恨而去。
    李砚显然触到了他的痛处。青年脸色铁青,冷哼一声:“你别得意。我今日请到了王国手,你可有胆量与他一战?”
    此语一出,李砚立刻坐直了身子。
    习棋之人没有不知道这位王国手的。
    说来这位棋手虽然一早就被棋院延揽,在棋坛的声名却并不显赫。直到五年前,他才真正一战成名。其时东国遣使来朝,随使节一道入京的还有一位东国王子。这王子痴迷棋道,年纪轻轻便成东国第一高手。他在东国未逢敌手,深觉寂寞,后来听说□□上国高手如云,便不远千里前来,欲与国中棋手一较高下。代表国朝迎战东国王子的棋手便有这位王待诏。
    围棋源自中土,传入诸国后更是发扬光大,被各国引为风尚。堂堂上国,又是起源之地,若在此道上输给蕞尔小国,岂不是大失颜面?是以这一战引起了国中极大的关注。
    那东国王子实力强悍,接连矬败国中数位有名的棋手,可谓情势危急。最后上场的王待诏力挽狂澜,终以一手“镇神头”战胜了这位东国高手。因这一局棋,王待诏名声大振,“国手”之名不径而走。
    这位高门公子为了挽为颜面,竟然把他请出了山?李砚眼底精光大盛。有机会与国手对战,他兴奋得难以自制。可表面上,他还装作毫不在意的模样,冷淡道:“自己下不过,就找外人帮忙,足下脸皮的厚度倒也让人佩服。”
    “你,你……”华服青年气得说不出话来,指着他全身发抖。
    李砚正想再嘲讽他几句,却在此时听到一阵悦耳的铃铛声。他举目一望,果然看见了人群外围的犊车。他心中微动,复又笑道:“就算你找来的国手能打败我,那也不是你自己赢回去的,说起来又有什么光彩?”
    华服青年虽是性子张扬了些,倒也不是全无自知之明。被李砚再三刺激后,他涨红了脸,许久才憋出一句话:“你待怎样?”
    “不如我们下联棋?”李砚用诚恳的语气提议,眼中却闪过一抹狡黠的光泽。
    ***
    回忆隐去,李砚看向面前的女子。
    宫中虽有种种妙方延长后妃们的美丽,岁月却还是不可避免地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这些印记并不全然反应在容貌上。实际上,在李砚看来,她的样貌并未有太大改变。只是当眼前妇人一脸肃穆地看向他时,他记忆中那清丽少女的形象便无可奈何地逐渐远去。
    他忍不住苦笑一声。其实改变的又何止是她?自己也再不是以前那个神采飞扬的李砚。或许他的变化还甚于她。
    “宣武……”他听见她开口。
    李砚眸中有轻微的波动。虽未明言,但两次见面之后,他已明白她现下的处境。虽是太后,她手中的筹码恐怕相当有限,否则她不会连一个微末待诏的助力也不放过。
    “宣武牙兵天下闻名,”他缓缓道,“且是节度使私兵。宣武军又掌控汴渠,勾连财赋之地,位置十分要紧。若能争取到宣武节度使支持,并将他征召入京,哪怕他只能带来少量精兵,太后也足够自保。且以他的身份,入京后任职于中书门下也顺理成章,如此便可改变南衙的局面。一举数得,可谓妙着。”
    太后听他点破自己用心,点头道:“我正是如此打算。只是出了姚潜和颜三娘的事,目下局面甚是尴尬,有些进退不得。”
    “太后此招虽妙,却有个极大的弱点。”李砚道。
    “是何弱点?”她眸中闪过一抹幽光。
    李砚淡淡一笑:“太后忘了考虑其他人的态度。许多人必不乐见太后势力增长。赵王打击姚潜,便是明证。这位进奏官是太后与宣武唯一的沟通渠道。他丑闻缠身,太后与宣武不得不有所顾忌,你们的计划也只能暂时搁置。且这件事直接表明太后对于京师的掌控尚有不足,朝中反对他入京任职的人亦不在少数,臣恐怕宣武节度使得重新考量与太后的合作。”
    太后叹息:“我也觉得召他入京之事是不成了。”
    李砚见她眉头深锁,出言安慰:“太后毕竟保下了姚潜,宣武军的颜面也算维护过去了,将来未必没有再协商的余地。目下局势并非危急,暂时搁置倒也不会影响大局。”
    “可这样一来,我就没有任何办法制衡徐太妃和赵王的争斗。”
    “为何要制衡?”李砚反问,“鹬蚌相争,太后不是正好渔利?”
    太后神色忧虑:“神策军可能在太妃手上。她为人行事都太难预料,我怕将来局面会失去控制。”
    李砚微微迟疑:“这倒不可不虑。不过臣有些奇怪,既然先帝遗命允许太后执掌朝政,却为何不将神策军留与太后?”
    太后有片刻沉默。过了一会儿,她将目光移向窗外,轻声道:“毕竟太妃才是皇帝生母。”
    李砚仍然一脸狐疑。就算先帝担心太后大权独揽,让太后与太妃各自分掌一军即可,完全不必做到如此地步。可太后显然不愿多谈此事。她似乎关注起了在窗棂跳动的鸟雀,盯着它们的身影,许久都不发一言。
    “即便如此,”李砚决定自己接过话头,“太后对神策军也不是无法可想。”
    太后一双妙目果然重新凝聚在他身上:“此话怎讲?”
    李砚微微一笑:“太后动不了神策中尉,还不能动军器使么?”
    太后眼中亮起光彩:“这倒是可行。”
    军器使掌管武库器械,不失为牵制神策军的办法。
    “除此之外,南衙重臣虽然普遍与赵王交好,也不代表他们就是一块铁板,未必没有分化他们的机会。”
    太后点头,这也是可行之法。想了一会儿,她忽然又有些迟疑:“你一直在宫外,如何得知这些事?”
    “市井鱼龙混杂,却也是各种消息汇集之所。仔细留心,便能看出不少端倪。”李砚笑答。
    “你……好像变了……”太后低声道,“以前的你就算身处其中,也不会关心这样的事。”
    李砚垂目,片刻后发出一声苦笑:“那时的太后又何尝是现在的样子?”
    当年的顾婉清秀丽娴雅,还有着女子身上难得一见的洒脱。她是高门千金,而他只是一介游民。他们之间原本有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可因为她的不在意,悬殊的身份从未成为他们之间的阻碍。那时的他们还带着涉世未深的天真,一心沉迷于棋枰之间的天地,自以为超脱世外,直到骇浪袭来,才发现这方寸世界并不能令他们免于世间凶险。
    十几年分隔,他们已各自屈从于世俗规则。也许除了少数几个人,谁都不知道端庄雍容的太后曾经也有过一段挥洒自如的少年岁月。李砚这样想。
    ***
    李砚拦下那辆行进中的犊车时,车夫吓了一跳,匆忙拉住缰线。车上的铃铛发出一阵急响。车夫惊魂甫定,高声喝斥:“你是何人?怎么敢来挡我家的车?”
    李砚向着犊车深深一揖:“请恕在下冒昧。车中可是前几日解了某棋局的那位小娘子?”
    车内有片刻沉默,最终有个女声回答:“是我。”
    声音不高,但清柔悦耳,有如春风拂过,落在耳里是说不出的动听。
    “在下与人定了一个联棋赌局,需要一个搭档。小娘子可有兴趣加入?”确定了她的身份,李砚直截了当地问。
    “大胆!”车内另一个女声斥道,“也不打听打听我家小娘子的身份,岂会与你们这等狂徒为伍,更别提参加什么赌局!”
    “紫笋,休得无礼。”那柔和的声音轻轻喝止。
    察觉车中的小娘子并无不悦,李砚忙道:“赌注是十五贯。对方是翰林院的棋待诏。”不待对方回答,他又匆忙加上一句:“赢了东国王子那位。”
    “什么国手?我家小娘子才不稀罕……”那个叫紫笋的女子才训斥了半句便没了声息,显然车中人再度制止了她。
    李砚踏前一步,又是紧张又是期待地追问:“小娘子意下如何?”
    片刻,一声轻笑自车内响起:“好啊。”

  ☆、第29章 试探

李砚从太后殿中退出时,正巧看见徐太妃从檐子上下来。
    徐九英也瞧见了他,挑了下眉毛,将随侍的宫人们撇开,大步向他走来。
    李砚不慌不忙地施礼:“太妃。”
    徐太妃早就听说他接边数日都被太后召来对弈。走到近前,她一双桃花眼不住地在李砚身上扫来扫去,轻笑着开口:“李待诏今天气色不错,看来很是春风得意哪。”
    李砚客气地答话:“手谈而已,哪里算得春风得意?”
    徐九英轻哼一声:“李待诏没忘了我们之前的约定吧?”
    “自然不敢忘。只是太后生性稳重,并不肯轻易交心。太妃总要给在下一些时间取得她的信任。”
    “心急吃不了热粥,”徐九英吃吃笑道,“这个道理我还是懂的。不过我这个人终归不怎么有耐性,说不定哪天就不想讲道理了。还请李待诏多上点心。”
    李砚面色未变:“在下会记得太妃的提醒。”
    徐九英盯了他一阵。李砚在她的注视下泰然自若。
    “有意思。”她笑了一声,向着身后招了招手。宫人们会意,都跟了上来。她便在宫女们簇拥下,婀娜多姿地走进了太后殿中。
    李砚目送她远去,不知想些什么。良久,他也笑了一声:“是有意思。”
    此时太后在殿中已得人通报,坐在榻上等着徐九英了。
    徐太妃进来,两人见了礼。宾主入座后,徐九英才赔笑道:“太后特意叫我过来,是不是有什么吩咐?”
    太后向不远处的书案扬了扬脸。那上面有道摊开的奏疏。徐九英上前扫了一眼,完全看不懂,一脸询问地等她解释。太后言简意骇道:“姚潜要求调职。”
    忽然再听到这个名字,徐九英怔了一怔才问:“调去哪儿?”
    “西川或者剑南。”
    徐九英有些茫然:“我记得太后有次说过这两个地方不太安定?”
    太后点头:“南诏、吐蕃不时寇边,剑南、西川承压甚重。”
    “他想干嘛?”徐九英不解。
    “也许是上次的事对他有些刺激,”太后道,“太妃觉得我应不应该答应他的请求?”
    徐九英挑了下眉毛:“朝政的事我又不懂,太后决定不就行了?”
    太后抬眼看她:“太妃没什么意见?”
    徐九英疑惑地反问:“我该有什么意见吗?”
    “我查过了,”太后慢慢道,“上元那日,你身边那个叫陈守逸的宦官出过宫。和他同行的还有一名宫女。”
    徐九英的表情有一瞬间的僵硬。
    太后看向徐九英,微微一笑:“这宫女好像也是太妃殿中的人呢。”
    片刻之间,徐九英已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笑着道:“还有这事?我倒是不知道。不过宫人们上元出宫不是太后特许的吗?还是我殿中的人有什么不妥,出去不得?”
    太后用审视的目光注视她许久。徐九英镇定地与她对视。良久,太后移开目光,淡淡回答:“并没什么不妥。”
    ***
    徐九英又和太后坐了一会儿,见她没别的话了,才起身告辞。
    回到自己殿中,徐太妃叫来颜素,将她与太后之间的对话叙述了一遍,然后问她:“太后今天的态度不大对劲,三娘觉得她是什么意思?”
    颜素想了想道:“太后许是猜到上元那日出宫的人是太妃。”
    “这不明摆着的事么,”徐九英道,“我奇怪的是她为什么要提姚潜的事?难道她还怀疑我和姚潜有什么不成?”
    颜素蹙眉,过了一会儿才道:“奴婢想太后倒不至于怀疑太妃与姚司马的清白。不过……”
    “嗯?”徐九英挑眉。
    颜素谨慎地措词:“奴婢听说太后之前积极联络宣武节度使,似乎有所谋划。姚司马为宣武进奏官,太妃曾经见过他的事可能引起了太后疑心。奴婢想她可能担心太妃与宣武有什么私下往来。”
    徐九英恍然:“原来是这样。她这人就是想太多。”
    颜素小心道:“或者奴婢去向太后解释一下?”
    “解释就不必了,”徐九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