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心如蛇蝎 >

第13章

心如蛇蝎-第13章

小说: 心如蛇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是看见了,”陈守逸苦笑,“可太妃和东平王说话,哪有奴一个底下人插嘴的道理?”
    打够了,徐九英围着东平王留下的一堆锦缎转圈,嘴里嘟嘟囔囔:“突然跑我这儿来,安的什么心啊?”
    “他安什么心奴婢不知道,”陈守逸蹲在地上端详东平王送来的几匹蜀锦,啧啧称奇,“不过这蜀锦真是好东西。太妃要不要裁几身衣服?”
    徐九英对东平王仍有疑心。她小心地用脚尖拨了拨最上面那匹织着蝴蝶穿花纹的彩锦,撇了下嘴:“裁衣服?穿了皮会不会烂啊?”
    ***
    东平王并不知道自己的来访给徐太妃带来了诸多困扰。他的打算是先和徐太妃改善关系,日后才好为姚潜和颜三娘铺路。可惜啊,东平王坐在车上想,今天颜三娘不在,也不知让友人念念不忘的才女是何种风采?
    接着他又摸着下巴想,成就两人好事后,他得怎么狠敲姚潜一顿谢媒酒。这无疑是最让东平王愉悦的事。马车就在他愉快的心情下驶入了府邸。刚要下车,他却瞥见门内停着另一辆车,
    东平王挑了下眉,问来迎他的苍头:“谁来了?”
    “回大王,广平王来了,正在里面等大王呢。”
    广平王是赵王的长子,亦即他兄长。不知什么缘故,这阵子他常来看望东平王。可东平王却不那么愿意和他亲近,一听他再度来访,脸就垮了下来。
    “怎么又来了?”他嘀咕一句。
    苍头见他不高兴,小心道:“要不大王先躲躲?他等不到大王,一会儿也就回去了。”
    东平王想了想,叹口气:“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该来的总归要来。我还是看看他到底想干什么吧。”
    虽然不大情愿,但到了房门外,他还是揉了揉面颊,换上一脸笑容进了屋:“小弟失礼,竟不知阿兄到访,让阿兄久候了。”
    广平王起身笑道:“你我兄弟,何须如此多礼。不知你有事出门,我就冒昧前来,说来还是愚兄的不是。”
    “阿兄说哪里话,”东平王笑道,“请坐。”
    广平王笑了笑,随他入座。
    宾主落座,东平王才问他:“不知阿兄因何来访?”
    广平王道:“没事就不能来吗?”
    “小弟不是这个意思……”
    广平王笑了:“知道你不是这意思。愚兄和你开玩笑呢。上巳将至,愚兄欲邀阿弟同游曲江,不知阿弟意下如何?”
    “这……”东平王面有难色。
    “怎么?不方便?”广平王问。
    “那倒没有……”东平王其实不大想与这无趣的兄长出游,可思索半天竟想不出推脱的理由,只能闷声回答。
    广平王面色一松:“那就说定了。你我兄弟也好几年不曾一道出游了。”
    “是啊是啊。”东平王干笑。
    广平王一笑,又温和地问:“方才听你府中人说,你今日进宫了?”
    东平王道:“很久没拜见太后、太妃,就去了一趟。”
    广平王点头:“这很好,长辈那里不应失了礼数。你如今懂得事理,愚兄总算放心了。圣人有言……”
    “小弟腹中饥饿,”东平王怕他没完没了,连忙打断,“想进些酒食。”
    “正好愚兄也有些饿了,”虽被兄弟打断,广平王却并无不悦之色,“阿弟不介意愚兄一道用些吧?咱们兄弟也许久没好好说过话了。”
    东平王心里哀号一声,兄长最喜说教,席间要是一直这么谍谍不休地讲下去,他还怎么吃得下啊?
    ***
    虽然一万个不情愿,到了三月初三,东平王还是只能认命地去曲江赴约。
    上巳为三令节之一,由先民三月水边袚褉的习俗而来。传至国朝,上巳则成了赐宴胜游的节日。昔年鼎盛之时,长安、万年两县竞相比试,曲江边往往大陈筵席,锦绣珍玩无所不施。此等奢豪之事如今虽已禁止,江边却仍是彩幄翠帱,鲜车健马。
    虽是烟水明媚,东平王却没什么欣赏美景的心情。广平王还未到,他便百无聊赖地立在柳树下,用手指一圈一圈绕着马鞭。
    “阿弟。”不多时他远远听见一声呼唤,回过头去,正好见兄长在仆从簇拥下骑马缓缓行来。
    走得近了,广平王下马,向他笑道:“阿弟等很久了?”
    “没有,我也刚到。”东平王道。
    广平王笑着从袖中取出一物:“想送阿弟这个,所以路上耽搁了一会儿。”东平王接过一看,却是一个细柳条编成的手环。
    佩戴柳圈是上巳风俗,有免毒避瘟之意。
    东平王微微一动,接过柳环套在手腕上:“多谢阿兄费心。”
    广平王眉间舒展:“兄弟之间何须客气?走吧。”
    两人牵马并肩而行。
    堤岸边薰风阵阵,拂起垂落的柳枝。路上踏青的游人不少,哪怕贩夫走卒也一副怡然自乐的神色。偶尔有三两年轻士子聚在一起饮酒,议论着刚刚结束的春闱。高门大户游幸更为讲究,在堤上设着行障,以免家中女眷赏春时让旁人窥探。烟波之中,一叶轻舟浮于水上,舟上不知何人正敲击牙板,伴着一阵柔婉的歌声在江上低徊。
    兄弟二人不约而同地驻足,倾听那歌声。
    “唱得真好。”一曲终了,广平王赞道。
    “比平时还差一点。”东平王心不在焉地答了一句。
    “阿弟认识唱歌的人?”
    东平王脸有些红,过了一阵才小声说:“听声音是中曲牙娘无误。”
    广平王愣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他说的中曲是指北里的中曲。他有些尴尬地咳了一声,正欲说话,那舟船恰在此时从他们面前悠悠划过。舟中一妙龄女子撩起船上的帘子,看见站在岸边的兄弟二人,她掩口一笑,向他们这方向挥了挥手。东平王也潇洒向那女子招了下手。广平王想,她必然就是牙娘了。
    “当初阿弟和女孩儿说句话也要脸红,”舟船过后,广平王笑道,“若是受了她们冷待,还要躲起来偷偷哭呢。想不到如今连愚兄也要甘拜下风了。”
    “还有过这种时候?”东平王摸着鼻子笑问。
    “当然有,”广平王笑,“而且不少。可别说你不记得了。”
    东平王不好再装不记得,哼了一声:“阿兄干嘛非得揭我伤疤?那时我胖成个球,当然不讨人喜欢。”
    “为兄不是有意要揭你伤疤。只是想起那时候阿弟只要一受委屈就来找愚兄哭诉,倒是比如今亲近许多。怎么后来我们兄弟反而生分了?”广平王说到最后颇为感慨地叹了口气。
    兄弟,东平王低头看向自己手上的柳圈。小时候,每到三月巳日,兄长都会亲手编一个柳环送他,说是能消灾。其实他十二岁以前什么灾祸都没有,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他喜欢的美人们都不拿他当回事。倒不是她们轻视他,而是他那时小,又胖乎乎的,五官都没长开,怎么看都是张团团的孩子脸。那些美人们自然不会对一个孩子有什么想法,就算亲昵也仅局限于捏捏他的胖脸。偏偏东平王心智早熟,每受冷待便跑来和兄长诉苦。
    广平王比他大好几岁,也不像父亲那么严厉,总是好脾气地哄他,说等他大些就好了。那些年月里,他很喜欢亲近这位兄长,什么话都愿意和他倾诉。是什么时候变了呢?
    “阿弟?”久久未听见东平王的回应,广平王有些不确定地开口。
    “我在听。”东平王淡淡道。
    “过几天来愚兄家中坐坐吧,”广平王温和道,“愚兄备些酒菜,把阿爷也请来。再怎么说也是家人,不该闹得这么僵。”
    东平王没作声。广平王和他回忆小时的趣事时,他脸上还有一点温情。可等他提到父亲,东平王仅存的些许情绪也从脸上消散了。他冷淡道:“阿兄,小弟向来喜欢有话直说。若有得罪之处,还请阿兄见谅。”
    广平王笑问:“兄弟之间何须客气?却不知阿弟有什么话要说?”
    “这阵子小弟经常在想,”东平王摸着下巴道,“若是徐太妃对我用心计倒也罢了,毕竟她和我不怎么熟。阿兄和阿爷还使这样拙劣的伎俩,小弟可就有些伤心了。”
    这不是广平王意料之内的反应。他动了动嘴,最后还是明智地保持了沉默。
    东平王倒不指望他会回答。他转头面向兄长,嘴角上扬,形成一个讽刺的微笑:“莫非在二位心目中,我脑门上真的刻了个蠢字?”

  ☆、第16章 母疾

赵王坐在书室内,手指烦躁地轻敲面前的几案。
    “二郎果真这么说?”他问。
    坐在他身旁的广平王道:“阿弟说,他对权位没兴趣,让我们少去烦他。”
    “没兴趣?”赵王冷笑,“我们若是失败,他能独善其身?”
    “可阿弟冥顽不灵,以儿子之见,还是另想办法为是。”
    “若有别的办法,我何必找这逆子?太后掌握宫禁,若将来宫中有何变故,我们连个可靠的耳目都没有,岂不是陷于被动?二郎久居宫中,对里面的人事比我们熟悉,有些事他做更合适。且崔先生也说了,要成事,他的助力必不可少。”赵王道。
    听父亲提起崔先生,广平王半晌没作声。
    赵王想了一会儿,又问:“你可有好好和二郎说?”
    广平王怕父亲有见怪之意,忙道:“这么重要的事,儿子能不好声好气的和他谈么?这些时日儿子花了不少心思和他接触,好话说尽,连小时候的事也都和他回忆了,阿弟就是不为所动。今日好不容易见他神色有些松动,可我才起话头,他就变了脸色。阿弟的性子阿爷也知道,哪里是轻易能说动的人?”
    赵王听得直摇头。踌躇许久,他简短道:“随我来。”
    父子二人命人备了马,一道微服出了苑城,到了归义坊内的一处旧宅之前。
    这宅子狭小偏僻,且门廊斑驳,杂草丛生,很难想象会有活人住在这里。广平王惊疑不定,赵王却已恭恭敬敬地上前轻轻扣门。
    “谁?”里面传出一个清朗的男声。
    “崔先生,是我。”赵王道。
    宅内“哦”了一声:“大王有事?”
    门中人语气平和,但显然欠缺些许恭敬。赵王却毫无不满之色。他恭敬地站在门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了一遍,末了又道:“二郎至今不肯点头,还请先生指点迷津。”
    门内沉默了一阵,才又响起了说话声:“某还是认为,要成事,东平王必不可少。”
    “可我们说服不了他。”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东平王并不愚钝,自然会权衡轻重。”
    “先生为何一定坚持让阿弟入局?”广平王忍不住问。
    “足下是……”门内人似乎有些疑惑。
    “这是犬子。”赵王道。
    “原来是广平王,失敬。”门内人虽口称失敬,语气中却并无多少敬意。
    广平王知道此人份量,连称不敢。
    寒暄完了,门内人才续道:“大王说过,以前东平王虽然也好美人,却并非不知节制。如今他日日笙歌,二位认为理由何在?”
    “先生的意思是……阿弟在韬光养晦?”广平王一凛。
    “也许。”那人道。
    广平王似乎有些震惊:“阿弟有这样深的心机?”
    门内一声轻笑:“先帝当初选择东平王总该有些缘由吧。”
    赵王和广平王都陷入沉思。当初先帝曾考虑过数个人选,最后属意东平王,除了血缘亲近,是否还有其他考量?而先帝对东平王的器重对他们二人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阿,阿爷……”回去的路上,广平王踌躇许久,终于下定决心开了口。
    “什么事?”赵王答。
    “阿弟的事儿子没办好,还请阿爷再给儿子一个机会,让我去说服阿弟。”广平王期期艾艾道。
    赵王看了他一眼:“你有把握吗?”
    “刚才崔先生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过儿子觉得犹未尽善。”
    “怎么说?”
    “诱之以利。阿弟可以不顾亲情,不讲道理,却不能不计较利益得失。唇亡齿寒的道理,阿弟不会不明白。”
    赵王终于有了赞许之色:“这才是做大事的想法。”停了停,他又道:“你是嫡长,有些事我不说,你也该明白。”
    这句话让广平王精神一振:“儿子明白,一定不辱使命。”
    父子之间有了默契,一路上再无他话。
    父子二人回到赵王府邸,刚进门便见王府内的几名属官紧张地迎了上来。赵王皱眉,问他
    道:“出什么事了?”
    “宫中来的消息,说太后本家的老夫人病了。”领头的属官回答。
    赵王不以为然:“还道是什么大事。上年纪的人,还能没个病?”
    “毕竟是太后本家,”广平王提醒道,“咱们不能缺了礼数,父亲应该遣使问候一声。”
    赵王点头,派了名宦官入宫,转达自己慰问之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