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武松 >

第158章

重生武松-第158章

小说: 重生武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天,虽然已进入十月金秋,天气却十分温暖。
    文武百官和负责礼仪的执事、总管早已到齐了,他们谨慎虔诚。不敢有今天的大礼上出现丝毫闪失。万一触怒了新皇帝。那可是死罪难逃啊。
    风,似乎睡觉去了,雨,似乎早就躲远了。
    一轮红日初升,新修建的皇宫到处蒙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辉,更为今天的祭天大典增添了几份辉煌和吉庆。
    道路两侧早已站满了执戟荷戈的卫士,戒备森严,五彩祥瑞旗悠然拂动。光彩夺目。
    仪仗队从后面匀速走出,到了奉天门,停住脚步,静侯新皇帝的到来。那黄罗伞盖下,武松的御辇缓缓驶来,朝着天地坛的方向行去,大臣们的车马浩浩荡荡跟在后面,大队的卫兵护卫在两侧。武松表面上平静,其实心里比谁都焦急,他生怕今天会有大宋杀手或是其它国家的敌人前来捣乱。所以他在各处险要之处都加派了一倍人手。
    其实他有些多虑了,以大梁国的实力。谁敢来在祭天大典前来捣乱?他还要命不?
    到了天地坛,祭礼正式开始,礼官点燃祭坛上的木柴,将上等白玉和牛羊猪三牲放在火上烤灸,这是古代人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他们这样做,无非就是想让烧烤牛羊猪的香味直达玉皇大帝那里,玉皇大帝听到香味,便会派出各路神明降临凡间,驾临享用。
    这道程序完成后,由武松亲自祭拜天地、日月、星辰、社稷、太岁、河山,一一祭拜完毕后,武松缓慢起身,丝毫不敢对神明有丝毫失礼之处。
    武松对各路神明一一焚香礼敬之后,率领手下文武共拜神明,之后才亲自宣读祭天文,他站稳了身子,尽量将心情平复到最佳状态,尽量不让自己读出错别字,然后才朗声读道:
    惟中国之君,大宋近运己终,其天下之民,豪杰纷争,祸乱并起。道君皇帝任何奸邪,昏庸腐朽,以致生民倒悬,罪在当诛。自有宋一代,百姓起义四百余次,为历代之最也。王庆、田虎、方腊之流,揭竿而起,为一方之主,宋不能制之。然万民所仰望者,非此枭雄之辈也。
    大宋之君,非为汉人,实为汉奸也。宋君不恤生民,不顾百姓死活,梁王松推己之财,施粥棚数百次,解天下人之困,又平定祸乱,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宾服。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仁主,必欲推松尊帝号,松不敢辞。
    皇帝松,诏告于皇天后土,受皇帝玺授,抚临四海。定天下之号为大梁,建元龙兴,简在帝心。尚飨。
    武松恭恭敬敬的将闻焕章亲手写就的祭天文宣读完毕,然后率领众臣吃祭肉,饮祭酒。这些祭肉、祭酒已经被“天帝神明”享受过一次了,他们吃“天帝神明”吃剩下的,便可以饮福,受胙,进而福运绵长。
    吃完喝完,礼官在坛上燃起大火,将玉帛埋于地下,自武松开始,其它人全部跪拜,恭敬的送走“各路神明”。众人保持跪姿,仰望长天,看着空气,就算完成了目送“诸神”的任务。
    至此,祭天仪式正式结束。
    接下来,便是重头戏了。
    朱武作为文官之首,同时也是文武百官之首,他率领着大梁国所有的官员,向北跪拜,齐声呼喊道:“恭请大梁皇帝升座!”
    武松早已脱掉了梁王服,换上了由天下第一裁缝通臂猿侯健亲手缝制的绣有日月山川图案的龙袍,头戴平天冠,迈着方步,从后面缓步而出,每一步都走的特别稳,他来到祭坛中央,在那把新打造出来的金龙椅上款款落座。他庄严的俯视着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神情肃穆。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文武百官山呼万岁,行三跪九叩大礼。
    这个在电视上看到过无数次的镜头,如今被穿越到宋代的武松亲身体验了一把,怎一个爽字了得。
    那么多人,都是你的驯臣,拜伏在你的脚下,恭听圣训。
    在这个威严的时刻,武松竟然有些精神恍惚,仿佛这一切在梦中一样。
    自己真的和当年的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大帝一样,坐上了这把金龙椅吗?这一切是真的吗?
    武松看着众人,他们全跪在地上磕头呢,没人敢抬眼看自己。于是武松偷偷的捏了一下自己的大腿。感觉非常疼。这才发现,自己真的当了皇帝,这一天,真的来了。
    他激动之极,脑海里浮现出无数个当年的场景。
    当年他带着恐惧之心穿越到这个时代,听他哥说,他以一人之力,打趴了少林寺上千名武僧。后来,他又到处给处处照顾自己的亲哥哥武大郎惹祸,只要有人欺负他哥,他血一热就要杀人,他杀了恶霸陈军,又杀了郭春宇满门,还公然杀了那位狗县令。他只杀恶人,后来杀着杀着,杀人就成了习惯,他见了恶人就想杀。根本不给对方一个悔改的机会,有些恶人。也不可能悔改,只有杀了他,才符合天道。
    后来,他在史家庄结识了史进这个对他一生都有巨大贡献的生死兄弟,史进是他第一个结拜兄弟,也是唯一一个。
    在史家庄,他们又做下了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们施粥棚,救济天下难民,他们收拢各路英豪,朱武、张顺、穆弘、公孙胜、皇甫端等人都是在那个时候收的,后来,他们又截了大宋太师蔡京的生辰冈,有了十万两白银作军资。
    实力强大后,他们练武强兵,听说蒙古人抢了千年陨铁,武松的马快,与兄弟们走散了,又只身杀入大漠,连败也速该、完颜阿骨打、耶律洪基等敌酋,与吐蕃国、西夏国、大理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完好无损的跑回大宋。
    回史家庄的路上,他又结识了鲁智深,为了救助鲁智深的朋友林冲,武松又杀入汴梁,拜在周大师的门下,然后杀败高衙内,以奇计救出林娘子,后又杀上梁山,夺了寨主之位。
    上了梁山后,武松接连收拢了上百位英雄,还夺了暹罗诸岛,最后梁山上光头领就有一百零八位。
    到了战场上,他杀败无数敌人,踩着他们的尸体,把他们让成垫脚石,成就了自己今天的功业,然后顺理成章的称王称帝!
    往事一幕幕,映在武松的脑海中,梁山军经历了无数艰辛,挫败了无数强敌,终于成就了武松的帝位!
    众臣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洪钟大吕,巨雷奔腾,把武松从思绪中拉回了现实。
    当年,童贯、高俅等人的实力都在自己之上,却都败在了自己的手上,这是靠幸运女神的垂青,还是靠自己的实力争夺?
    祭天大典一结束,武松便带领众臣去新落成的太庙祭祀先人,确切的说,是武大郎的先人。他这个穿越过来的家伙,连武大郎他爹叫啥名都不知道。
    武松读完祭文,武大郎早已热泪盈眶,他好想大呼三声:“爹娘你们看看啊,我弟弟是我一手养大的,如今他多有出息啊!他当了皇帝了!文武百官跪在他面前,他真是要多威风有多威风啊!”
    但武大郎不敢把这话说出口,因为此时非同彼时,此时是新皇帝的登基大典,谁该说什么话,都是有规定的,一个字都不能多说,没资格说话的人,是绝对不能开口说话的,否则就等于蔑视新皇帝!那可是死罪!
    武大郎也精神恍惚了,他能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爹娘正对着自己笑呢,他便在心里暗想道:“爹娘,你们看看吧,俺武大郎把兄弟一手拉扯大,也没少沾兄弟的光,这不,等登基大典一结束,俺兄弟一定会封俺一个大官的!”
    登基大典的最后一步,是回到金銮殿接受朝贺,武松坐在金根车上,乘上由汗血马和照夜玉狮子这两匹御马和其它两匹御马所拉的御辇返回奉天殿,正式接受百官朝拜。
    朱武等人再次跪拜大梁国皇帝,武松发出平身号令后,众人方敢起身。
    萧让代表皇帝,一一宣读诰封:金翠莲、刘清璇、扈三娘、李师师、琼英五人皆封为梁帝之妃。女儿清平郡主被封为清平公主。
    他没有立后,是因为目前他年纪轻轻就得了天下,此时他还没有皇子,只有一个女儿。而根据母以子贵的传统,没有生出皇子的妃子,身份再高贵,也没将有资格被立为皇后的。
    接下来,萧让又宣读了封官之诰:朱武,拜为大梁国丞相,封为文旭侯,卢俊义,拜为御前大元帅,封为忠武侯,林冲,拜为殿帅府太尉,封为顺清侯,史进,拜为御前飞龙大将,封为嘉义侯,史文恭,拜为御前飞虎大将,封为广凌侯。武大郎拜为京兆尹,封广武侯。
    其余文官,诸如闻焕章、萧嘉穗、郑居忠、裴宣等人,武官关胜、栾廷玉、鲁智深、孙安等人,皆封官赐爵,众人齐谢天恩。
    至此,登基大典圆满结束。(未完待续。。)

第224章 皇帝的披风
    
    武松是大梁国第一位皇帝,被后世尊称为梁太祖。
    早在梁山之时,武松虽是梁山之主,但那时他和属下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主仆关系淡些,兄弟之情更多些。
    但他登上皇位之后,一切都变了,他成了高高在上的九鼎至尊,坐拥生杀大权,史进再也不敢叫他大哥了,武大郎再也不敢叫他兄弟了,卢俊义、林冲、史文恭再也不敢称他为师弟了。这些和武松关系最近的人,无论是私底下还是在朝堂上,见了武松都毕恭毕敬的叫声“陛下”。
    武松登基之后的第一个早朝,群臣上殿,静侯梁帝武松升座。武松从侧殿行至龙椅上,端正坐下,群臣山呼万岁。
    礼毕,丞相朱武出班奏道:“自古臣子的名字,须避君上之讳,臣朱武欲避圣上之讳,求圣上赐名。”
    朱武的意思是说,武松的名字中,和朱武的名字中,有相同字,所以为臣者要改名,把和君上名字中的相同字改掉,换用其它字。
    这种事在古代多的是,比如为避汉明帝刘庄的讳,很多姓庄的全部改姓严,为避李世民的祖先李虎的讳,从三国时期从被称为虎牢关的那道关口,被改为武牢关,又比如唐朝著名军事家李世勣。因避李世民的讳。改名为李勣。
    其实为大家伙避讳这个事。说起来挺可笑的,有时讳是极难避的,唐朝的韩愈就曾就这事发表过文章,说万一有个皇帝的祖宗名字中带仁,那按照避讳原则,是不是所有百姓都不能做人了?
    但事后发生的事,充分说明韩愈的文章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避讳之风。越演越烈。
    不过,武松到底是个拥有现代思维的人,他对这事是丝毫不看重的,他认真思考了一会,便对朱武道:“丞相的名字中,有和朕相同的字,这足以说明丞相和朕是有缘分的,此乃天意,何需改名?古人避讳之事,纯属无聊之事。有那功夫,不如多想想如何为百姓谋福。”
    “吾皇圣明!”众大臣齐声赞道。
    这日早朝。众人共提出七项有关国计民生的议案,武松一一批复,责令众臣马上实施。这些议案有说开基之初应节约民力,忆苦思甜的,有说应该开办学堂,为国家培养后续人才的,有说从民间乡野简拨人才为国效力的,有说加强军事训练,增加战士战斗力的……这些议案都提的特别好,对富国强兵极有帮助。武松这个现代人读过《国富论》等近现代人写的书,与手下大臣所提出的建议不谋而合,所以这些建议很快就被武松付诸实践。
    退朝后,武松屏退所有人,只留下其兄长武大郎一人,赐他一桌御宴。
    武大郎诚惶诚恐的跪在武松脚下,口称敬谢皇恩。
    “皇兄,京兆尹这个差事,可是济州城的最高政务官,上任一天,感觉劳累吗?”武松问道。
    “臣本无此才德,多亏陛下破格拨擢,臣方能忝居此位,陛下为臣选拨了许多精通文墨之人协助臣,臣并不觉得劳累。”武大郎恭敬道。
    “朕听人说,皇兄恪尽职守,忙碌政事,连今天的午饭都没顾上吃,皇兄如此操劳国事,朕心下甚慰,然皇兄的身体要紧,不要太过劳累,须多注意休息啊!你可不能刚上任一个月,就给朕累倒了啊!虽说君臣有别,但皇兄到底是朕最亲密的人啊!”武松拉住武大郎手,激动道。
    “陛下!”武大郎强忍着即将流出的泪水,道:“臣得陛下如此宠幸,若不能胜任京兆尹一职,岂不是丢尽了陛下的脸?臣生性愚钝,但臣并无奸恶之人,臣相信只要每天勤习政事,定会勤能补拙,为陛下效忠贞之职!”
    “皇兄好志向!对了,皇兄今晚是回家安睡,还是在府衙里安歇?”武松道。
    “臣准备在府衙里看各地呈文,臣每天比其它大人们多任职两个时辰,假以时日,臣为官的能力,必会有长进。”武大郎一脸忠贞。
    “好,那朕就不和皇兄多饮了,请皇兄先回府吧。”
    “微臣告退。”武大郎拜辞而去。
    梁帝武松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