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志乱 >

第5章

三国志乱-第5章

小说: 三国志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愿石韬与己地位等同,他以石韬的国邑作酬报派人杀石韬,并侍机
杀石虎夺权。结果阴谋败露,石虎杀死石宣,东宫卫士谪配粱州。东
宫卫士行至雍城(陕西凤翔县)后,梁犊率众起义,攻入长安,人员
增到10万。石虎急派李农带军镇压但被打败,只得起用羌族姚弋仲和
氐族苻洪部才镇压了起义。

    公元349 年,石虎死,诸子争夺政权,互相残杀。石虎养孙、魏
郡内黄县汉人冉闵(父冉瞻,母王氏)利用胡汉两族的仇恨,杀死羯
族20余万。屯据四方者都承冉闵意旨,大杀羯人,高鼻子黄胡须多有
滥死者。这是十六国时期,汉胡两族最残酷的一次互相残杀。羯本是
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 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冉闵曾企图以汉人为基础来巩固他的政权,也曾企图联络东晋、
但晋军未来。

    前赵后赵,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都争着抢夺劳动力,把人
口迁到自己的都城。人口的流动迁徙,成为这时期突出的事情。在冉
闵占据邺建立魏国的时候,石赵的余部占据襄国,与冉闵对抗,互相
残杀,中原地区成为无政府状态。于是当初被迁徙的各族人民,各还
本土,实际上是又一次的流亡。据《冉闵传》称:“青、雍、幽、冀
州徙户及诸氏羌胡蛮数百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饥疫
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3 、氐羌氐羌属于藏缅族群,自周以后,被称为“西戎”。氐羌
与炎帝、黄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炎帝姜姓为华夏的重要来源,但直
到春秋,仍有姜姓之戎,姜戎的酋长驹支明确说:“我诸戎四岳(炎
帝裔)之裔胄也。”即使姬姓,也有骊戎和狐戎,他们与晋通婚,受
到了“同姓为婚”的指责。远古神话还有关于共工与鲧(炎帝族共工
女嫁与黄帝系颛顼子骆明)是羌人的天神与祖神的内容,而大禹出于
九州之戎或西羌。

    西戎氐羌在起源时代,从事原始农业,到青铜时代才发展为游牧
部落,他们成为游牧民族是在中原已建立夏、商王朝的时期。子午岭
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介于泾河与洛河水系之间,将夏商时的氐羌
各部分为西东两部。

    子午岭以西,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未出现统一的政权。在黄河上
游及湟水、大通河流域,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卡约文化和唐汪文化,
经济由原始农耕向游牧转让。黄河中上游及洮河流域乃至岷江上游,
继齐家文化发展的有寺洼文化和安国文化,以农耕为主要文化,畜牧
业也占明显比重。

    子午岭以东,包括渭水流域及陕北、山西、豫西部,在夏代,除
夏启曾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外,没见到夏王朝与关中冲突的记载。商灭
夏之后,氐羌随之臣服,《诗… 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
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但商代中后期,甲骨卜辞却反
映出商代主要边患与征伐方向都比较集中在西方,主要方国有土方、
方、羌方、鬼方与周方等,其中,土方与方为西方劲敌,土方在今山
西南部、河南西部,是夏遗民之未服商朝的方国,武丁时屡次进行征
伐,然后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一带筑大邑镇抚,此即夏人中心区域,文
献称之为大夏之地,“所以殷武丁以后土方反叛入侵及殷王征伐土方
之卜辞大为减少了”。土方被征服后大多与商融合,也有一部分往北
成为后来的匈奴王室,将龙崇拜带入匈奴。方在土方之西,是今陕北
与晋北一带的游牧民族,方在氐羌诸部中常居于主导地位。商朝不断
向被他视作羌人的各部落、方国进行征战,有时并非因为被征伐的部
落、方国有侵入与掠夺行为,而是专为捕掠人口,即“隻羌”,除此
以外,商朝还强迫已被征服的部落方国进贡人、畜等。商人将被俘获
和作为贡品的羌人,用于祭祀祖宗、上帝、河岳或祈年、法灾等重要
祀典,从两三人至上百人不等。在用作人牲的羌人中,不仅有一般的
羌人,还有用“二羌伯”的记录,而对夷人、奚人很少见用作人牲的
记录。夷人、奚人奴隶多用于作畜牧生产,偶也有用于农耕生产,而
羌人则主要是用于作人牲。氐羌方国中,也有和商朝关系好的,如鬼
方、周人,周人是华夏三支主要来源之一,鬼方与楚人关系密切,也
和春秋时赤狄等隗姓狄人有渊源关系。

    周人在古公亶父以前,分布于泾水上游,与戎狄杂处。古公亶父
不堪戎狄的攻掠,举部迁徙于周原,与姜姓部落世为婚姻,革戎俗,
发展农业,奠定了立国之基。“姜”即“羌”,姜为周之舅族,周人
自身也曾包括在商王朝泛称的氏羌之中。当周人已农业化并且日益壮
大兴起时,强调自己是黄帝姬姓的嫡派,是在夏朝衰亡时“自窜于戎
狄之间”的一支夏人。

    “戎,兵也”,兵即武器:“戎者,凶也。”周人由“兵”、
“凶”之义引而称呼与之为敌的氐羌各部落为戎,一方面表示敌忾,
同时也将他自身及舅族与氏羌人区别开来。到周文王之父季历时,已
臣附于商,并依靠商朝的支持,展开了对周围各游牧羌戎的兼并和征
伐。周文王为商西伯,伐犬戎、密须。在季历与文王征伐的诸戎中,
以西落鬼戎为最强,是与鬼方有共同族称的游牧民族。商及周初的鬼
族,即畏族,与媿、隗等姓相通,是汉代隶定时写为鬼,鬼方即畏方,
全境环周之西、北二垂而控其东北。在今山西省境内,商代原有许多
羌人部落与方国。周初,唐叔受封于晋南,仍“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受赐之民也有“怀姓九宗”。可见当时晋南仍有不少羌戎,“怀姓”
即鬼方之媿姓。鬼方也有东迁至太行山以东古黄河下游立国为诸侯的。

    在周人兴起时,仍在陇济及泾洛一带游牧的鬼戎,其实也是许多
部落的总名,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古公亶父在豳时,“薰
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古公亶父在周原筑城,混夷远遁。但周原
的戎患仍很严重。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鬼戎的
“戎”是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 熏鬻/ 昆夷(夷也是诸夏所加)、
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
译写。文王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氐羌部落方国进行兼并,“三分
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周代时,很少见羌作族称,原被商代泛称为羌的诸部落方国,其
保持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都已泛称为戎。周文王虽已使诸戎臣服,也
还是叛服不常。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保障京师的安全,“放逐戎夷泾
洛之北,以时入贡,命曰‘荒服’”。西周初,从陇山东西到河套、
东延及今山西境内,都有诸戎游牧部落分布,与周保持“以时入贡”、
“王事天子”的关系,比较相安。鬼方在商周之际与周初,是周人的
劲敌,所以周人把鬼方当作远方的通称。

    西周中叶,与戎狄相安共处的局面日益难以维持。周穆王时,周
室尚称强大,因“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
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镐西北)”。后来太原之戎成为周室邻近
王畿的威胁,完全与穆王初衷设想背道而驰。自夷王以后,周日益衰
败,“荒服不朝”的局面越来越严重,而秦族在陇山地区逐渐壮大,
周也逐渐倚靠秦人来制西戎。

    周考王时封非子于秦邑(今天水市清水县境),为周附庸。同时
接受申侯的要求,让非子同父异母兄弟成继承其父大骆的酋长地位居
犬丘(也在天水市境),“以和西戎”。成的母亲是姜姓申侯之女,
姜姓申国是居陇山地区的游牧人,当他们与周为敌时,被称为申戎或
姜氏之戎。申的另一支,与周王保持密切的甥舅关系。宣王封其舅申
伯于谢邑(今南阳市东谢营),控制南方。幽王王后也来自谢邑之申
国,前771 年申侯联合曾国(今南阳市境)及犬戎攻镐京,杀幽王,
立平王。

    宣王五年,猃狁(犬戎)侵周至泾水北岸,宣王派南仲筑城于朔
方,尹吉甫击败猃狁,逐至太原,一时西戎臣服。宣王36年伐条戎
(中条山北鸣条陌)、奔戎,败绩;38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今山西
离石县);戎人灭姜侯之邑(姜姓之封于周原境内者);39年,王伐
申戎(姜氏之戎)。

    进入春秋时期,诸戎分布很广,而且在中原与诸夏发生了错综复
杂的关系。可分为镐京与岐周地区、伊洛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晋
国周围地区、陇山与陇以西地区。平王东迁,命秦襄公从西戎手中收
复岐周地区,前750 年,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
至岐”。秦又经过几十年与诸戎的斗争,至秦武公灭戎人彭戏和小虢,
于是东至华山。前677 年,秦德公迁居雍(今陕西凤翔),秦与西戎
的斗争转向陇山及陇以西地区。鲁西及豫北地区之戎,春秋初与鲁、
齐、郑等国发生关系。

    伊洛地区,在平王东迁以前已经有不少戎人部落,如扬拒、泉皋、
伊洛之戎。前649 年,王子带作乱,招扬拒、泉皋、伊洛之戎攻王城,
烧东门。此后,伊洛之戎曾与鲁、晋会盟,又曾攻宋,在陆浑之戎迁
来以前是伊洛地区主要的戎患。

    陆浑戎居于瓜州(秦雍都北),因猃狁而得允姓,与鬼方媿姓相
同。前638 年,秦因陆浑与姜戎近都,务在驱除,而晋惠公的母亲又
是允姓戎之女,因而迎合秦国,招允姓陆浑之戎安置于洛阳伊水流域,
而迁姜戎于晋南。前525 年,晋国灭陆浑,而筑城有其地。

    晋国周围,西周以来不仅有许多姬姓与异姓诸侯,也有许多戎狄
部落杂处其间。自夏代以来,直到春秋初叶,霍太山南北戎狄分布的
基本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但到春秋中叶以前,戎与狄不加区分,
至春秋中叶,始有“狄”的族称,晋国及郑、卫、邢等国北边各部,
一般都称为狄,有赤狄、白狄、长狄各族群。晋国境内杂居之戎及晋
国南边之戎,有条戎、奔戎等。晋献公一方面兼并许多小国,同时注
意结好于诸戎,他娶大戎(与晋同祖而在戎狄)狐姬生重耳。晋献公
伐骊戎(姬姓之在戎狄者,今临潼附近骊山),得骊姬。前638 年,
晋惠公因姜戎(周宣王39年所伐的申戎)是炎帝四岳之后,才把姜戎
安置在晋国南部,成为晋国“不侵不叛之臣”。前627 年姜戎帮助晋
国邀劫袭郑未成功的秦师于崤。诸戎迁徙到诸夏境内,当然会接受诸
夏的文化影响,但直到春秋的中晚叶,仍大体保持游牧民族的特点。
前559 年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蛰币不通,
言语不达”,民族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到春秋战国之际,情况就不
同了,伊洛地区诸戎已被韩、魏并灭,姜戎也不复见于记载,其它鲁
西豫北及豫南地区诸戎,也都已被楚国及齐、鲁等兼并,崤山以东诸
戎部落已被吞灭,戎人也都已加入华夏行列,被华夏所涵化。只有陇
山地区及陇以西,或与秦长期交往被华化,或在陇以西逐渐形成氐羌
族群,成为秦汉以后氐羌族群的前驱。

    从秦襄公至秦武公将近百年,主要精力放在收复汧(千阳)陇以
东、华山以西的平原地区,也已开始了兼并陇山地区诸戎的尝试。前
688 年,即秦武公十年,“伐邽(天水市西北甘谷县)、冀之戎,初
县之”。前623 年秦穆公任用晋人由余,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
里,遂霸西戎,但中原诸夏照样不把秦当诸夏,春秋时期不与秦会盟。
未被吞并的西戎,陇山以西有绵诸、翟等部,岐山以北有义渠、大荔、
乌氏、朐衍等部。在秦穆公以后到春秋末的百余年中,秦与诸戎相安,
此期间距秦较近的大荔戎、义渠戎社会发展很快,已经定居,由游牧
转向了农耕。

    诸戎从黄河以西,泾、洛流域,到陇山东西,环秦分布,与西周
时诸戎环镐京王畿分布没有根本的改变。所不同者,西周时诸戎部落
名称记载不详,只笼统称为西戎、鬼戎、猃狁、薰育等诸戎部落群的
总名;战国时诸戎部落与国家名称比较详细。

    大荔在今大荔县;大荔稍北有彭戏氏之戎(今白水县东北彭衙村),
早在春秋初叶已被秦武公吞并,而大荔处在晋、秦两大国之间,无论
晋秦是和是战,都未危及大荔在整个春秋时期3 个世纪的存在,而且
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诸戎最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