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志乱 >

第158章

三国志乱-第158章

小说: 三国志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价,而肖古王现在就跪在我的面前等候我的处置。

    不可思议,对我来讲,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没有使用任何计
策,完全是军队之间实力的比拼,竟然差这么多。差距大的我都提不
起打仗的兴趣,而敌人也一样提不起抵抗的兴致。

    所以当我们轻松消灭百济以后,我的军队完全处在摆设状态,邻
近的那些氏族小国开始投降,而且是彻彻底底的投降,根本就不抵抗
我们,如果我想杀他们的国王,他们的国王都会自己脖子伸出来的。

    不过随着这些小国的投降,我也算搞明白了一件事,这些国家很
多还处于未开化阶段,说白了就是原始社会。里面发达程度最高的,
也就是百济,也不过是奴隶社会初期,同样进入奴隶社会的还有月氏
国等一些小国,但是实力实在是太差。而且它们现在是部落联盟,这
种联盟的形式又极其松散,彼此间很少协同作战,所以根本就没法抵
抗我们的进攻。

    就算他们真的是统一的群体也无法抵抗,何况现在这种形式呢。
我现在终于有点儿明白为什么希腊人抵御不了罗马人的进攻了,他们
的城邦制虽然在一开始确定了很大的优势,但是那只是攻击性强,防
守的时候就容易漏洞百出,因为彼此不相统属,造成的防御缺口太大。

    不到一个月,我们就完全占领了马韩及其周边的弁韩,辰韩的一
些小国,而关羽,张飞他们也占领了辰韩。不过他们好像赢得更轻松,
昔解脱居然派出全国兵马和关羽会战,想要一举打败侵略者,但是遭
到了关羽和张飞的迎头痛击。

    昔解脱的部队要比肖古王的部队多不少,据说达到了上万人,而
且悍不畏死。但是,光有精神是没有用的,面对军事实力明显高于他
们几个档次的队伍,他们连还手的力量都没有。正面抵挡骑兵的冲锋,
步兵的抵抗是无力的,尤其是这些刚刚还在地里抡锄头的农民军,他
们的抵抗并不比黄巾军的乌合之众强。

    所以当张飞的队伍冲到这些所谓的三韩强力部队面前时,昔解脱
的新罗军已经剩下不足三分之一了,面对强横的冲击力和钢质战刀的
劈砍,这只小小的抵抗势力迅速被瓦解了,昔解脱也毫无悬念的被俘
虏了。

    三韩的战斗解决得如此容易,使我们节约出了大量的时间,得以
面对其他的北方民族。本来我们还想着帮吕布,张辽一把,但是从吕
布那里传过来的消息却让我们大失所望。不耐城主,也就是那个濊貊
王,在吕布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居然根本就没有打算反抗,而是直
接率领王公大臣出门献城投降。

    他的这种举动让吕布郁闷得要死,所以吕布和张辽,贾诩就打算
密谋屠杀沃沮,来过过瘾。

    但是令吕布和贾诩没想到的是,他们还没打过去,沃沮人就送上
门来了。但是他们并不是来打仗,而是来请降的。他们不仅非常驯服,
还主动邀请吕布他们去沃沮城。到了沃沮城吕布他们才知道,天下没
有白吃的午餐。这些沃沮人也是有求于他们,他们希望吕布保护他们
的部族不受挹娄人的侵害。

    而其中受挹娄伤害最深的是北沃沮,又称之为沟娄。因为挹娄的
侵扰,他们一到了夏天,就只能放弃原来的居所,躲进山洞里避难。
因此迫切需要大汉对他们的保护。

    ps∶又有北沃沮,一名置沟娄,去南沃沮八百余里。其俗皆与南
同。界南接挹娄。挹娄人喜乘船寇抄,北沃沮畏之,每夏辄臧于岩穴,
至冬船道不通,乃下居邑落。《后汉书第85文东夷列传第七十五》

    正文第三百六十六章增加挹娄是肃慎族系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
二个族称,前后约有六百余年(汉至晋)。公元五世纪后,改号勿吉。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一到二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
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
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挹
娄人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又从“常穴居”分析,后说是比较
可信的。挹娄用作族称,即“穴居人”的意思。挹娄称号本是他称,
久之成为族称,然直到公元五百五十四年(北齐天保五年),他们向
中原王朝纳贡还自称肃慎。挹娄源于肃慎,参稽诸史,有明确记载,
是可信的。

    单说挹娄族,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也没人相信他们会给后世的汉
人带来多大的灾难。但是身为女真人,也就是满族人的祖先,这个民
族给汉人带来的伤害,我是知道的清清楚楚。这个民族还真是厉害,
在我们消灭高句丽的时候,他们还是原始社会呢。相比于三韩来讲,
他们更不开化,但是他们的作战能力却比三韩人强劲不少。

    他们附属于夫余族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人口不多,根
本打不过夫余。但是高句丽人压迫夫余,夫余就压迫挹娄。而且夫余
对他们的压迫又过重,不断的要求他们进贡,所以他们就利用乘船方
便和弓弩的优势出来劫掠,玩命的抢劫周边的民族。北沃沮就是最经
典的例子,甚至被他们抢得只有在冬天,挹娄人不出门找他们麻烦的
时候,才敢回家。

    这种模式简直就是以民族为单位的阶级压迫,一环套一环的最后
把苦难加诸到最弱的北沃沮人身上。弱肉强食在这个时代就是这么的
大行其道,孱弱的民族就只有灭亡一徒。而所有的这一切实际上都是
为了一条,生存。

    赵云的部队对夫余王采取的是包夹战术。他的三万人马加上梁口
城里的一万高句丽军和灌伊手下的一万水军,肯定能把尉仇台吃得死
死的。

    但是这一战术的主要执行者还是城里的灌伊,他才是这一战术得
以实施的最大功臣。他彻彻底底的执行了郭嘉的计策,把尉仇台玩弄
于股掌之间。

    尉仇台很可怜,他完全是中计了。郭嘉的计策非常毒辣,挑起尉
仇台的火气,让他进攻梁口城并不是最阴险的地方。把尉仇台拖在城
下,让他走不了,才是这条计策最可怕的地方。

    尉仇台只有一万兵马,武器粮草还严重不足,而且打的是梁口这
个现在属于汉人的城市,士气也不高,很多人都有一种畏惧心理。再
加上冲锋的时候根本挡不住汉人的弓箭手,所以几次攻城都是一触即
溃,扔下一些满地翻滚的夫余伤兵逃回大营。

    这样一支军队是根本不可能打下梁口城的,不仅汉军知道,连尉
仇台都知道的清清楚楚。但是他不服气,他不满意,所以他要向汉军
显示他的不满,他要发发火。

    不过战况会这么被动,尉仇台还真没想到。可是不进攻尉仇台又
拿不到粮草,进攻了两次之后,觉得粮草不足的尉仇台开始在周围打
猎。但是冬天能打到的东西并不多,根本解决不了所有人的吃饭问题,
所以他们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在城下待着。

    就在尉仇台想要离开的时候,汉人居然做出了一些友善的举动,
从城上扔下来一些粮草。尉仇台的人本来还不敢去拿,但是后来实在
忍受不了机饿,就有人过去搬运粮草了。这次真的是比较奇怪,城里
的人并没有再射箭出来要他们的命,而是任由他们把粮草搬走。

    不过,每次从梁口城上扔下来的粮草都只够夫余人马消耗一天的,
这让尉仇台想走还走不了。既然汉人做出了友善的姿态,尉仇台也不
好不有所表示,他想乘机和汉人和谈,解决现在的困境。

    但是他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回报,得不到任何的回复。只要有人向
城上喊和谈,就会被乱箭射回来,所以他们又只能撤回来。

    最可气的是他们还只能跟城下待着,只要有一个人回了纥升骨城,
那么今天就会少一个人的口粮。这种情况屡试不爽,还得尉仇台一生
气,连纥升骨城都不要了,干脆带着所有的人住在梁口城下,于是城
上每天供应的口粮也增加了。

    正文第三百六十七章考验尉仇台是笨一点儿,冲动一点儿,但并
不等于他是傻子。他明白自己的情况很危险,也知道汉人肯定下了个
圈套给自己,但那圈套是什么,他却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的人就只能在城下等着吃救济粮,实际上就算他想明白
了,又能怎么样?哪怕不是全份的嗟来之食,他也不得不吃,谁让他
们没有了粮草呢?

    不过谜团很快就打破了,大队的人马渡河而来,领兵的当然是赵
云,他的三万骑兵把尉仇台吃得死死的。

    尉仇台想过逃跑,甚至想过硬拼,但很快都被自己否定了。他明
白了汉人的意图,他们就是想要擒获他。确实如此,我们就是想要抓
住尉仇台,而且他的手下能保留就尽量保留,因为我们需要一支向着
大汉的夫余军队,再加上我们掌握的夫余王,我们想要不战而屈人之
兵。

    这支军队是吃汉人的粮食过冬的,而且他们见识过汉军的强大,
所以他们基本上不会起什么歹意,应该会彻底投降的,这是郭嘉早就
考虑好的。

    深陷包围之中的尉仇台和他的部队很平静地接受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无条件的投降了。面对一支数倍于己的军队,自己那单薄的粮草
已经是致命伤了,何况还没有多少装备,尉仇台只能向赵云请降,表
示自己诚心归附。

    尉仇台是投降了,但是夫余族并没有投降,令赵云想象不到的是
郭嘉因为不了解夫余族的内情,居然也算错了一件事情。夫余王虽然
是夫余的最高统治者,但并不是没有限制,夫余社会还受到氏族制度
残余的制约,如遇有水旱不调,五谷不丰时,君王下职官,主要以六
畜名命官名,如马加、牛加、猪加、狗加;还有称大使、大使者、使
者的。诸加均辅佐君王,参议国政;王城以外的道,皆属于诸加。道
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道下有“邑落”,各由“豪民”管理。邑
落内的“下户”,皆属豪民。氏族社会全民皆兵的情况仍然存在,建
立一支两万人以上的军队,兵种分为骑兵、步兵,都以弓矢刀矛为兵
器。并且各户都有兵器,当敌人来犯时候,诸加率众各自为战。氏族
社会还设立了牢狱,对犯罪者惩罚苛严,他们规定:杀人者处死刑,
家人也被沦为奴婢;盗窃者,以十二倍盗窃物罚之。人民地位的高低、
贵贱差别悬殊,国王、诸加、诸使、豪民属统治阶级,下户、奴婢为
被统治阶级。下户为类似隶农的平民,奴婢则是完全丧失人身自由的
奴隶,奴隶主可以任意处置。

    所以就算是夫余王投降了,但是只要底下的氏族不投降,汉人还
是无法完全控制这个夫余。无奈之下,赵云只好先押解着夫余王尉仇
台直奔夫余王城,路上打了几仗,都是跟一些当地土著打的,但是这
些人哪是赵云的对手,根本没费什么力气,就被赵云打败了。

    这些聚居的村落中多有护城栅,呈圆形,有些是居半地穴式的木
结构房屋,据说是早期夫余建筑,但也有宫室建筑,据尉仇台讲是东
汉以后才有的。还有他们的历法也相当有意思,竟然用的是殷历(起
于周末而传于汉初的六种古历之一;亦指殷商时所用历法)。以殷历
正月(汉腊月)祭天,称迎鼓,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连日“饮食
歌舞”,并于是时断刑狱,解囚徒。夫余没有固定文字,使用汉文并
不普遍,有事派人“传译”,跪地以“手据地窃语”相告对方。会同、
拜爵、揖让升降之礼,和中原相同。

    赵云他们一路奔波,来到了夫余王城。这一路上的观山看景,让
赵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他把这些东西都记了下来,随着战报统统地
发了回来。

    夫余王城有个比较有趣的名字,竟然叫濊城,而不是夫余王城
(公元二十二年,夫余国第四任国王戴素,在迎战高句丽国大军之战
中被杀,王子尉仇台迁都,即今吉林市龙潭山城)。据尉仇台讲这里
原来是濊貊的地方,只不过被夫余占领了,所以才起了这么个名字,
已经是夫余的第二个都城了。

    进濊城相对比较顺利,有尉仇台带领,我们的军队很快占领了这
个城市,但是要想让这些夫余人全都承认大汉的统治,就不是那么容
易的了,尤其是那些氏族,就需要花一番心思了,这才是真正考验赵
云和沮授的地方。

    正文第三百六十八章叛乱氏族的首领承认夫余王的统治,但并不
等于承认汉人的统治,这里面的最主要区别就是财产分配。

    尉仇台把氏族首领们叫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