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继阁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燕王朱棣 >

第94章

燕王朱棣-第94章

小说: 燕王朱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四章 【王子座师】


  皇后马氏的梓棺安置在坤宁宫的正殿,殿前设着几筵,四周挂满了白绫,稍有爵位的皇亲国戚、诸宫嫔妃、各地藩王、公主、命妇都来了,个个头上都带着孝凌、分跪在殿内的两侧痛哭流涕、呜呜咽咽。

  紧挨着梓棺,则是由僧录司的左善世宗泐和尚领着僧録司的二十八位得道高僧手不停地敲着木鱼,一边念念有词,来来回回诵的却都是《地藏经》和《往生咒》。念经声和呜咽的哭泣声混合一处,搅闹得原本就阴凉的坤宁宫大殿鬼气森森的。

  大殿外的宫女也都穿上了孝服,兀自跪在地上抽泣。知情底的人都知道,这些宫女乃是由情而发的悲伤,绝非做做样子的。因为在洪武一朝,皇帝朱元璋性格猜忌暴戾,时常因事迁怒宫人婢女,动不动便要鞭挞、甚至剥皮。每每此时,马皇后常出言附和,却不让朱元璋下旨处罚,曰“万岁临怒,处罚难免偏颇,宜将其交宫正司审讯定罪”,进而将宫人移交宫正司,躲了皇帝的盛怒。如此一来,许多宫人不仅保住了性命,更少受了许多的活罪,无不对马皇后感恩戴德。如今这么一位活菩萨没了,再没人能在皇帝手下帮衬他们了,他们又怎能不悲苦、恐惧呢?

  朱棣大踏步而来,坤宁宫近在眼前,脚步却缓了下来,心里说不出的腻歪。若说起来,这位马皇后什么都好,只对朱棣却并没有什么恩情,也并没如何关照过。可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以及朱棣的同胞弟弟吴王朱橚却受马皇后极高的恩遇,被收养在膝下,得了嫡出的名儿。如今马皇后薨了,以皇帝和皇后至深的情分,朱棣心里就算再如何不为所动,也是得做出悲伤的模样来的,这放在他堂堂血性男儿身上,着实是一万个不乐意,也着实的为难。但如今,朱棣却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了!

  正沉思间,朱棣已是来到坤宁宫,远远就被一个苍老的声音叫住了——“燕王殿下?”

  朱棣一愣,循声看去,竟是早年洪武皇帝费尽千辛万苦给王子们请的老师李希颜,不禁也是大吃一惊,忙上前一步,一把扶住颤颤巍巍要给自己行礼的李希颜:“老师?您老怎么来了?洪武八年您不就已经回乡隐居了么?”

  说起这个李希颜,在元末明初可谓数得着的一个人物。洪武皇帝在应天登基称帝之后,诚意伯刘伯温就曾进言:“万岁如今灭了陈友谅,剿了张士诚,便算驱了元兵于漠北,可仍不算坐拥天下。”朱元璋不禁诧异,便问为何。诚意伯刘伯温这才说:“万岁初登大宝,要坐拥天下,便该收天下人心。可要收天下人心,武就该收张三丰,以定江湖之心。文就该召李希颜,以收文人士子之心。”

  原来这位李希颜乃是元末明初儒学一代宗师,无出其右者,论起在文人中的威望,说是泰山北斗也不为过。因而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派人寻访张三丰、李希颜二人。奈何张三丰武艺高强、寻仙问道、神龙见首不见尾,俗人哪里寻得着他的踪迹?可隐居郏县平顶山的李希颜却被寻了出来,朱元璋几次三番派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叶琛、章溢等人手持自己的诏书请他出山为官,都被他拒绝。最后还是马皇后亲笔手书,却不说请他出来做官,只说请他教育皇子,并引出汉武帝因董仲舒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故,方才将他请了出来。

  李希颜出山之后果然不理朝政,只是潜心教育皇子。这人博览群书、品学修养极高,本是帝师的极好人选,只是性格严峻认真了些。皇子们学业但有瑕疵,李希颜便用戒尺击皇子额、手、臀,并不手下留情。如此日久,洪武皇帝朱元璋终于发现皇子身上都留有伤痕,追问之下才知道了原由,不禁大怒,便要发作李希颜。亏得被马皇后劝住,言曰“何曾有以尧舜之教于皇子,反令万岁不悦者?”洪武皇帝这才解怀,作罢,反而越发尊崇这位代育皇子的李希颜。

  李希颜在洪武八年已年届七旬,皇子们也都陆续长成,便以年迈为由告老回乡,继续隐居平顶山。岂料马皇后薨逝的消息不知如何传入了他的耳中,李希颜竟执意出山,夤夜赶到应天府,要来为皇后送别。洪武皇帝朱元璋也不禁大为感动,便令其与李善长会同主管了丧礼之事。只是李希颜极为固执,只尊儒学,并不待见佛学。眼见着洪武皇帝朱元璋下令僧录司的高僧来坤宁宫颂经,李希颜又是生气,又无可奈何,只得独自踱出大殿,来个眼不见为净,却不想在这儿正好遇见了刚刚回京奔丧的朱棣!

  李希颜要下跪行礼,被朱棣拦住了,却哪里肯依?老人家十分执拗地一边掰开朱棣扶着的手,一边咬牙强行跪倒,响亮地磕下头去。朱棣一阵慌乱,忙躬身将老迈的李希颜慢慢搀了起来,嗔道:“哎呀,您是我们的老师,在父皇面前您还不需要行如此大礼呢,何况在本王跟前?老师这不是折煞本王么?”

  李希颜须发皆白,气色倒还好,只是身子有些佝偻,牙也快掉光了,说话有些走风,一本正经地觑着朱棣,神情很是肃穆威仪:“殿下,礼乃国之根本,不能因一人而废国礼,否则天下纲常就会紊乱,纲常一乱,天下就又得大乱,这些道理,殿下难道就忘记了?”

  朱棣见他还是一副老夫子模样儿,少年时尘封的记忆又活跃起来,对这李希颜竟无端地怯了几分,听他数落自己,红着脸尴尬地笑了笑,却一句顶嘴的话也不敢说,只是一边扶着他往里走一边不住称是。

  李希颜却不管不顾,忽然住了步子,扭头看着朱棣,邹了邹眉:“不过。。。。。。不过你年少时读书就不用功,嫌我唠叨,我讲的话你没记住也不足为奇!”

  朱棣听着不禁哭笑不得,原本正在酝酿的悲伤,想要去大殿里大哭一场做做样子,被这个老学究竟搅得淡然无存。

  


第二十五章 【燕王哭灵】


  朱棣听李希颜数落自己少年时的事儿,不禁有些哭笑不得,却半句也不敢顶嘴。

  岂料李希颜沉吟了一会,又接着说:“不过燕王殿下的事,我也听说了一些。你呀,虽然书没读好,但是。。。。。。但是呢,也算是诸皇子里头,有出息的一个了,是个好样儿的,名声嘛,也是很好的。不像。。。。。。不像有的。。。。。。有的。。。。。。”。

  说到这儿,李希颜似乎有些生气,又似乎有些忌讳,便住了口,只是蠕动了一下嘴唇,干咳了一声:“咳——,不过燕王殿下有出息,我自然欢喜。但是我还是得说说你。殿下如今已经是北平的藩王,管着一方百姓,光靠马上功夫怎么能行呢?治理地方当以百姓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但是如何治理地方,善待百姓呢?这些书上都写着有,你呀,还是得去读读书,明白吗?对有的人,我也不抱什么期望了,只希望他不要作恶、为害一方就好了。但是对燕王殿下,我还是有些期望的,想看着你呀,把我大明的北边治理出一个模样儿来,我也就九泉之下瞑目了。”

  朱棣听着心下感动,万没想到自己这么一个最不争气的学生,如今居然最合了李希颜这位老学究的意,可他口中的“有些人”又是指谁呢?秦王?晋王?或者是太子?

  一边想着,朱棣扶着李希颜就要往里走,岂料李希颜一到坤宁宫正殿门口却停住了脚步,喃喃说道:“殿下你快进去吧,我。。。。。。我在外头。。。。。。清净一会儿子。你。。。。。。你去吧。。。。。。你再最后见见皇后娘娘——”,说着竟抹了一把泪,悄然走开了。

  马皇后的梓棺早已经盖上了盖儿,也都封好了,想见上一面是不能的了。朱棣缓缓地踱了进去,原本呜呜咽咽的大殿立时就静了下来,只余下木鱼声和和尚的诵经声在死寂的大殿内回荡。所有人的目光一时间都看向了这位刚刚在北边战场扬名立万、却姗姗来迟的四皇子,似乎第一次认识他似的。

  朱棣也没料到自己会如此醒目,原本酝酿好的悲伤竟硬生生给憋了回去,在原地顿了顿方觉得自己这么干巴巴地站着更加不妥,便一咬牙,也顾不得脸面,一路就哀嚎起来:“母后啊,老四来迟了,您生前儿就不懂事,没尽什么孝道,不想临了连见上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啊,呜——”,朱棣一边哭一边扑倒在了梓棺旁,越哭朱棣便越是来劲儿,竟不自觉地用头“砰砰砰”地去撞马皇后梓棺。原本沉静的大殿被朱棣这么一搅闹,其他人原本止了哭的便又跟着哭将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棣都觉哭得嗓子都哑了,亏得这时过来两个人一把将自己搀扶起来,梗咽着说:“四弟快快起来吧,这么哭是要哭坏身子的。母后泉下有知,也是不依的!来来来,起来吧”,说话间另有一人弯腰替自己揉了揉跪得有些发麻的膝盖,朱棣看去,原来是自己的同胞弟弟、五皇子吴王朱橚。

  朱橚自幼被马皇后抚养,因年纪最幼,也最得疼爱。前两年朱橚就藩时,马皇后深知朱橚性格放诞不羁,容易闯祸,因而极不放心于他,几经思量,在朱橚临行时,皇后竟然派出贵妃江氏随行督责,并解下身上旧衣批在江氏身上,又另赐江氏木杖一根,嘱咐曰“此子但有过错,尔可披衣杖责之。若敢违抗,疾驰报于朝廷”。有这么一个悬在头上的“尚方宝剑”看着,朱橚就藩之后虽也常有些胡闹,却并无大过,才至平安至今。

  如今马皇后薨逝,朱橚思及前事,早哭得泪人似的。见兄长朱棣忽然闯了进来,径自痛哭,却无人上前抚慰,朱橚胆小,始终有些犹豫,及至见太子朱标上前搀扶,这才忙跟了上去。

  朱棣由着朱标和朱橚扶着起身,这才转脸看见秦王朱樉、晋王朱棡跪在朱标的下首,正冷冷地盯着自己。因这样的场合不便见礼,朱棣朝秦、晋二王微一点头:“哦,二哥,三哥,许久不见了”,算是打了招呼。岂料秦王朱樉嘴角吊着冷笑,只“哼”了一声别转过脸去,晋王朱棡却只仰着头,对从自己身前擦肩而过的朱棣视而不见。朱棣心中光火,面上却不动声色,只是依着年纪次序,拿捏着小心地跪在朱棡的身后,紧挨着胞弟朱橚。自此,大殿里总算是又恢复了原先呜呜咽咽的平静。

  朱棣哭灵、头撞梓棺、太子相劝,这一切都被一个人看在眼里,那就是洪武皇帝朱元璋。因马皇后临终前曾万般嘱咐,她死之后朝务一日不可偏废,朱元璋虽对皇后的薨逝悲痛不已,却不敢违拗,所以每日里都在紧邻着坤宁宫的交泰宫处理朝务、接见大臣,事情办完了就来坤宁宫守灵。

  今日朱元璋正在交泰宫召见曹国功李文忠、西平侯沐英二人商议南边军事,却忽然听得灵堂那边哭闹声一片,心下觉得奇怪,便悄悄从侧门踱了过去,挑起帘幕看了看,才知道是在北征一役中立下奇功的燕王回来奔丧了。

  朱棣在北征中的智谋胆略,朱元璋早听沐英细细地讲过,心下又是吃惊又是喜悦,对这位四皇子越发的刮目相看起来。如今见他头撞梓棺、哭得昏天黑地,竟还是个至诚仁孝之人,朱元璋越发地对他多了几分喜爱。李文忠和沐英都是极机敏聪慧之人,瞧着朱元璋的脸色,隐约可以猜到皇帝一丝半点的心思,可都紧紧地住了口,只是跟在皇帝身后,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敢问。

  李文忠和沐英二人,却还有些不同。李文忠与朱元璋本是舅甥关系。朱元璋还在郭子兴手下做偏将时,少年时的李文忠就随父亲李贞投奔了朱元璋,很得皇帝和皇后的钟爱。洪武元年,李文忠跟随常遇春出塞北伐,与常遇春一道儿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二人乃是莫逆之交。而后常遇春暴卒,李文忠痛心疾首,领命统帅常遇春原先步卒十万,继续北伐,方成就了偌大的功业。常遇春死后,洪武皇帝将常遇春长女常氏许给了太子朱标,是为太子妃。因而李文忠与太子朱标一家走得极近,乃是为数不多拥护太子的老功臣。

  沐英则是小心谨慎之人,从不卷入皇子间的争斗。及至此次北伐,与燕王朱棣一处围剿纳哈怵二十万人马,一站下来,早对朱棣心生好感。

  但经过前两年栖霞私邸案和汪广洋案,通天下的人都知道燕王朱棣乃是个十足的***。秦、晋二王私底下常将朱棣喻作太子朱标身边的一条狗。

  因而李文忠和沐英二人虽有些不同,在皇帝眼中,却都是维护国本的老臣。洪武皇帝渐渐年迈,一门心思要替太子铺路,因而有事也乐得和这二人商议!

  


第二十六章 【爷孙情深】


  朱元璋带着李文忠和沐英悄悄踱进了坤宁宫,见年仅五岁的皇长孙朱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